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专题达标训练(一)
历史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文化分布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开始于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时期D.龙山文化
2.“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指哪项制度()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度
3.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
A.丝织业B.青铜铸造业C.冶铁业D.煮盐业
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5.如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里帝
公卿百官
中朝
朝见廷议
(中枢机构)
A.秦朝B.西汉D.隋朝
6.西汉稳固边疆、开拓疆域的重要举措之一是
A.实行盐铁官营B.设西域都护府C.推行察举制度D.尊崇儒家思想
7.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下表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皇帝和帝残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
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
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八王之乱”的兴起
C.豪强地主势力发展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8.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
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
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9.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授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0.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A.强大的军事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太宗本人具备“天可汗”的素质D.唐朝是世界的中心
1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的过程。下
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12.“设计这一制度有两重目的,第一是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覆辙,
第二是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的政策性失误。”这种制
度是
A.郡县制
B.推恩令
C.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内阁
13.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
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A.科举制的发展B.门阀政治消失
C.地方割据的结束D.中央集权加强
14.宋太祖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分别设置的官职是
A.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
B.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使
C.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试卷第2页,共6页
D.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
15.针对北宋中期出现的财政危机,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
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一主张旨在()
A.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B.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C.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D.切实解决农民困境
16.辽朝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即“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A.全面汉化B.民族自治C.因俗而治D.胡汉交融
1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
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商业活动不受规模限制
18.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监察御史王岩叟奏言:“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
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问题严重B.佃户权益得到保护
C.租佃经营方式解体D.封建依附关系减弱
19.某同学读到一篇史学研究论文,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三大发明、儒学复兴运动、《授
时历》、话本、关汉卿等,这篇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A.《论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B.《论宋元文化的繁荣》
C.《论关汉卿与元曲的发展》D.《论唐宋文化的发展》
20.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
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材料表明明朝内
阁()
A.可统率六部百司B.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
C.是法定行政机构D.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21.1570年,勒靶首领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1571年,在其妻三娘子劝说下俺答汗与
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明朝开放互市,每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
返这反映出明代
A.北方丝路开通符合人民的心愿B.册封制度有效安定了北方秩序
C.民族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D.南北和平取决于三娘子的劝说
22.明成祖设立内阁。他的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直接领导六部
C.代理皇帝批阅奏章D.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23.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
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面对郑氏集团的请求,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
A.封土赐爵,接受朝贡
B.御驾亲征,攻占台湾
C.设台湾府,中央管辖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24.“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竹
枝词中的历史情景当发生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25.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他认为天下万民是主人,而君主是客,
是为万民服务的。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提倡经世致用
C.维护重农抑商政策D.主张君主立宪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
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
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文,而
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其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
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陛下神灵一统,皆为县,诸子功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其足易
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
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
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
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
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
试卷第4页,共6页
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
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
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综此几点,我
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换中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图中A、B是哪一政权。
(2)分别说明A政权迁都的目的和B政权创立的特色职官制度,并概括指出其相同的
历史作用。
五、论述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
目录:
第十章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朝(1840年以前)
第一节“康乾盛世”的治道.....
第二节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
第二R.....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
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指的是周
朝为维护统治实行的以分封同姓贵族为主,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A项正确;宗
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强调的是血缘亲疏与政治关系,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排除A
项;郡县制和行省制下没有封邦建国,排除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因此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是青铜铸造业,B项正确;丝织业汉代较发达,排除A;当时冶铁业还没有出现,排除C
项;D项也不是其主要生产部门,排除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儒家的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B项正确;ACD与这一主张无关,
排除。
5.B
【详解】据材料“皇帝下辖中朝即公卿百官”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汉武帝为加强
皇权,削弱丞相的权力,成立了中(内)外朝制度,B项正确;秦朝皇帝下辖三公九卿,排
除A项;西晋王朝注重国家机构的设置,其基本上是沿袭了曹魏之制,并有所完善和发展,尚
书台改称尚书都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隋朝皇帝下辖三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统治,
B项正确;A项是经济上的措施,排除;C项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是思想上的措施,排
除。故选B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其政治特征之一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
因此皇帝短命现象较多,A项正确;“八王之乱”的兴起是在西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与豪
答案第1页,共7页
强地主势力兴起无关,排除c项;五胡十六国局面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
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洛阳地区虽然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统治,但是在礼仪文化
方面却和汉族地区并无差异,而且经济繁荣,这主要说明北魏时期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
昌盛,C正确;魏晋时期,战乱波及到了洛阳城,排除A;题干未显示南方士族北迁,排除
B;6世纪初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D项正确;军功爵
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原因是其推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与
科举制有关,科举制确立于隋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c项正确;“立嫡以长
不以贤”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势族”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
居”反映的是察举制,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第一是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覆辙,第二是注重决策的科学
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制度与三省六部制相符合。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
削弱了相权,同时又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故C项正确。A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和削
弱地方权力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废丞相,导致皇权高度强化,容易导致国家政策的
失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以科考的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不问学子的出身与家世,使
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得以进入政坛,故A项正确;BCD项与“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
答案第2页,共7页
进入政坛”这一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14.C
【详解】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作为最高
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又设三司,其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
权,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
15.A
【详解】材料“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的意思是不增加民众的赋税,同时还能保证政府财政的富
足,由此可知,王安石强调的是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即“开源”,A项正确;宋代仍然实行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这一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中
的“开源”思想,没有涉及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也不能体现切实解决农民困境,排除CD两
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得出辽朝用不同的官制管理
不同的民族,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排
除AB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由题中“通宵不绝”的夜市和“不觉抵暮”的瓦子,判断出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这
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故A正确;材料没有讲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围,无法体现商业
活动不受空间限制,排除B;瓦子没有涉及经营者的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活动
的规模,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联系
所学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18.D
【详解】根据材料“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
年必去而之他。”可知,富民(地主)与佃户之间仅存纯粹的经济关系,地主不能控制佃户,
佃户去留自主,依附关系减弱,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B项
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租佃经营方式的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三大发明、儒学复兴运动、《授时历》、话本、关汉卿这些关键词都是宋
元时期的文化,B项正确;A项说法都过于片面,不能涵盖主旨,排除A项;C项的说法都
答案第3页,共7页
过于片面,排除c项;D项时间为唐宋,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体现了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D项正确;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排除AC项;材料体现了明朝内阁对
皇权存在一定制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投附明朝、接受明朝册封、明朝开放互市”说明民族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C
项正确;明代互市贸易不属于“北方丝路贸易”,排除A项;女真族仍然威胁北方边疆秩序,
排除B项;“南北和平取决于三娘子的劝说”属于唯心主义个人决定论,排除D项。故选C
项。
22.A
【详解】根据所学,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机构,主要职责是佐皇帝处理政务,A项正
确;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排除B项;明成祖时期的内阁不能代理皇帝批阅奏章,排除C项;
内阁并不涉及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项。
23.C
【详解】康熙帝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并派施琅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与福建,故C
项正确;封土赐爵,接受朝贡不是对台湾管理的措施,A错误;康熙皇帝没有御驾亲征,攻
占台湾,B错误;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不符合对于台湾管理的措施,D错误。
24.D
【详解】根据材料“银钱堆满十三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
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因此这首竹枝词中的历史情景当发生在清
朝,所以D正确,ABC错误。
25.A
【详解】“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及君主是为万民服务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皇权至高
无上,这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A正确;经世致用指的是解决现实问题,题干中未体现
这一点,排除B;C是经济主张,与“天下为主,君为客”无关,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
但是并未提出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其思想范畴上依然属于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D。
26.(1)原因: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札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答案第4页,共7页
(2)从费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3)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稳定);另
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以及材料二中“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雕,诸侯更相诛伐。”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破解从统一六国以及实行郡县制
来回答。
(2)注意根据材料三中信息概括“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
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
与者”。
(3)属于开放题,结合官僚体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强化君权角度回答。
27.示例一:论题:唐代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唐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化,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
途的状况,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唐代历经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等统治者对科举制不断完善,使得选拔标准由原来的家世
门第逐渐演变成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原
则也相对更为公平、公开、客观。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
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唐代科举制的日益完善,使得选官制度无论是选拔标准、选拔方式还是选拔原则
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故唐代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
示例二:论题: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
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体系,自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到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三省
六部制,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共议国事,
执宰相之职,三省彼此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尚书省下设六部,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
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更加有序。三省六部制一方面分散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
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综上所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较之三公九卿制,在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机制的高效运行等
方面有了重大变化,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示例三:论题: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唐朝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大变革。两税法实行之前,赋税制度“以丁身为本”,按丁征
答案第5页,共7页
税,而两税法却实行“以资产为宗”,体现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汉朝的编户制度和唐初的租庸调制均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辅之以一定的徭役、杂役和兵
役等,唐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
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惟以资产
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此外,两税法规定税收可以缴纳货币,实现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宋、明、
清的税制改革均以两税法为蓝本。
综上所述,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古代赋税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故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示例仅作评卷参考,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论题:根据材料“论中央政府之组织……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及所学可得出,从三公
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根据材料“论选贤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