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3文本阅读:归纳探究和评价文本内容 教案_第1页
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3文本阅读:归纳探究和评价文本内容 教案_第2页
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3文本阅读:归纳探究和评价文本内容 教案_第3页
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3文本阅读:归纳探究和评价文本内容 教案_第4页
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3文本阅读:归纳探究和评价文本内容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归纳探究和评价文本内容一、实用类文本阅读(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并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科技部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何部署?记者就此专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记者: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王志刚:我们要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重托转化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强大动力,统筹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记者: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科技部将如何部署推进?王志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能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冲得上去,召之能战,战之则胜。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谋划和题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记者:怎样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王志刚: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在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优势。科技部将按照“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组织动员全国科技力量,凝聚一批具有拼搏奉献和家国情怀的科技人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记者: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王志刚: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部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一是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在企业布局力度,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二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的创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功能定位上,创新联合体以完成国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导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突破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摘编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1月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王志刚表示要统筹需求,瞄准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从思维、机制、配置等方面开展工作。B.关于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问题,王志刚表示必须从科技创新出发,打造“科技王牌军”,关键时刻能维护国家战略利益。C.面对有关举国体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问题,王志刚解释了二者的定义,然后分别从制度优势、战略方向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举措。D.被问到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时,王志刚表示要从产业发展和组建创新联合体两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专访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若干内容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通过采访相关人物让读者了解会议内容及相关工作安排。B.王志刚作为受访的一方,就科技部下一步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回答了记者的四个问题。C.记者作为采访的一方,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重要内容,并就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访谈活动。D.本篇访谈聚焦于如何处理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理念、制定策略、部署实施、推进工作等问题,表现出主流媒体对国家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3.专访具有专题性、针对性、代表性的特点,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B3.①本文围绕特定问题问答,是就国家科技工作进行的专题报道;②本篇专访聚焦于会议强调的重点内容和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会议要点进行提问:③受访者是熟悉该领城工作的代表人物,回应了社会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王志刚解释了二者的定义,然后分别从制度优势、战略方向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举措”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王志刚并没有对“核心技术攻关”的定义进行解释,故此种说法无中生有了。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就科技部下一步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回答了记者的四个问题”理解有误,从整体上看,在本文专访中,记者提出四个问题,王志刚回答了四个问题,“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只是其中问答之一,故此种说法混淆原文信息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1)专题性:如此篇访谈是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问题进行的访谈,专访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若干内容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通过采访相关人物让读者了解会议内容及相关工作安排。(2)针对性:记者作为采访的一方,要在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就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访谈活动。要围绕“焦于会议强调的重点内容和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问题。(3)代表性:此篇访谈的对象是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他的身份决定他谈论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问题有一定的典型性,他是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结合时代特征,针对如何处理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理念、制定策略、部署实施、推进工作等问题进行回答,能够回答普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2021·四川成都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嘉宾: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嘉宾:郭为(神州数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主持人:冯华(《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主持人:今年以来,我国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别快。请教一下两位老师,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张连起:三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原来是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现在数据已成为了一个重要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所有的行业都需要重构、重置。尤其今年的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治理、数字要素嵌入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郭为:如何通过数据的优化,来重构我们的实体经济,这就是数字经济要发挥的作用。制造强国很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就是用大数据、“云”使得整个制造环节和流程实现智能化。生产的每个环节、每个部件,都实现成本、质量和时间的有效组合,实现一个系统性的有效配置。比如,一辆汽车有两万个零部件,一架飞机有两百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和系统的组装过程,如何通过数字化的仿真来指导现实的优化,这就是数字资产很重要的作用。主持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作为支撑的,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郭为: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认知。为什么我们要做颠覆性的技术呢?如果我们有一些全新的技术,这样在全球就存在着错位竞争,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去竞争。张连起:我们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规模市场,有新的消费升级,还有四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方面都催生了大量的需求,如用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技术创新等植入进去,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主持人: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郭为:我们公司在金融领域探索的比较多,比如,一个种苹果的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土地,能不能有一个数字化的手段帮助他找到土地。然后这个土地又能拿到银行去做抵押贷款,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向农业、实体经济提供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又可以和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结合在一起,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全中国有那么多中小微企业贷款很困难,怎么样通过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来为他们画像,帮助他们建立信用体系,让银行愿意给他们发放贷款。张连起:我们国家对“三农”确实投入很大,国家对脱贫攻坚力度空前。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缺少数据的、科技的赋能短板,补上这个短板就是给“三农”发展安上“科技的翅膀”。主持人:最后,请问两位老师,在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字经济和现代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郭为: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又非常重视教育。有着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在数字经济时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那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张连起:我们有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完全可以锻长板、补短板,百折不挠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摘编自《数字赋能共创未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B.我国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期间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数字经济仍存在短板,有待补齐。C.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制造环节和流程的智能化,通过数字化仿真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D.我国许多中小微企业贷款较困难,叮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帮助企业建立信用体系,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结合现实与未来发展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B.对主持人的每个问题。两位受访者都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现实例子做出了明确的回答。C.此次访淡,不仅关注到了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D.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能否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是访谈各方都关心的问题。6.面对主持人前三个提问,张、郭两位受访者回答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C5.B6.①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现实意义:张强调重构、重置所有行业;郭则聚焦于重构实体经济。②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张认为可在数据治理方面培育优势,郭则主张通过错位竞争发展全新颠覆性的技术。③关于融合创新的突破:张重点谈及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郭则重点谈及金融领域的融合创新。【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有误。原文“主持人: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时,郭为回答“我们公司在金融领域探索的比较多……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可见“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不是“应用数字技术”的意义。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并分析运用的能力。B.“两位受访者都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现实例子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有误。比如在回答一个问题“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时,张连起的回答并没有涉及自己的身份;在回答“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时,张连起说“我们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规模市场……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并没有正面回答“短板”问题。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题是“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张连起说“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所有的行业都需要重构、重置”,强调重构、重置所有行业;而郭为说“如何通过数据的优化,来重构我们的实体经济,这就是数字经济要发挥的作用”,聚焦于重构实体经济。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郭为说“如果我们有一些全新的技术,这样在全球就存在着错位竞争,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去竞争”,认为可在数据治理方面培育优势;张连起说“如用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技术创新等植入进去,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主张通过错位竞争发展全新颠覆性的技术。第三个问题是“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张连起说“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缺少数据的、科技的赋能短板,补上这个短板就是给‘三农’发展安上‘科技的翅膀’”,重点谈及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而郭为说“而这些服务又可以和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结合在一起,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重点谈及金融领域的融合创新。(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的确不可避免。然而,学习本身需要竞争吗?“我”与“你”,究竟是非此即彼胜者唯一,还是美美与共相互促进?本报记者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做了一次对谈。记者:合作学习今天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些专家指出“学习要合作,不要竞争”,在“竞争”随处可见的今天,如何理解“学习不需要竞争”?您可否谈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顾明远:当前大家都在讨论个性化学习,但很多人对个性化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个性化学习就是孤立的个人学习。其实人类学习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活动,儿童学习也需要在集体中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同时,学习需要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脱离了现实环境,学习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了。在集体中学习能够互相启发,促进思考,共同受益。记者:您谈到,学习是群体的社会活动,但是在群体中就一定有“位置”的差异。就像从小学到中学,每次考试老师都会给出一个班级平均分,这样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就一目了然。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顾明远:在现实生活中,中考高考都是以分数为指标的,在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学习竞争。所以要进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破“唯分数”“唯升学”难题。这里还涉及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问题,这里先不讨论。至于中考高考的竞争,是一种学习结果的竞争,学习的结果还包含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及其他各种因素。但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讲竞争,因为学习过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集体学习中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学习中讲竞争,会使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有一个小学生考了100分,回家大哭一场。妈妈问他,考了100分应该高兴,为什么还要大哭。他说,因为另一个同学也考了100分。这种心态就是讲学习竞争的后果。如果学生都抱着这种心态,互相妒忌、互相排斥,整个教育水平也无法提高。而且这种因为学习竞争而产生的消极心态,出现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交往频繁的世界、合作的世界,学生要有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学习的效能。记者:在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顾明远:学生的天赋、特长、爱好都有差异,因此每一个人的学习,都应该结合个人实际,设计个人的学习方案,并在相同的学科群体中集体学习,互相切磋。学习困难的同学,在群体中可以得到优秀同学的帮助。集体学习并不妨碍每个人的自主选择。所以,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竞争是有的,中考高考就是一种竞争,但这是学习结果的最后的竞争。学习不能讲竞争,学习成绩没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例如一个乒乓球队,每个选手都要有竞争意识,都要争取得冠军。但这是在竞赛的时候,平时训练的时候就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明,无一不是在合作中产生的。在现实环境中学习,与同伴合作学习,会获得丰富的知识、创新的启发与力量。(摘编自《学习需要竞争吗——对话教育学家顾明远》,《光明日报》2021年1月12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问到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时,顾明远认为学习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并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的观点阐释说明。B.面对如何看待中小学排名现象的提问,顾明远表示这与现实生活中资源不均衡密切相关,其中还涉及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问题。C.关于中考高考的竞争的问题,顾明远表示这是一种学习结果的最后的竞争,如果学生都讲学习竞争,整个教育水平将无法提高。D.关于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的问题,顾明远以乒乓球队为例,表示每个学生都要有竞争意识,但平时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者在采访前对相关话题作了充分了解,能着眼现实问题,同时重视对方观点,善于顺着对方的回答加以追问,有效地引导对话。B.作为对谈的一方,本文记者不仅关心学习是否需要竞争的问题,更关心在竞争不可避免时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之间的矛盾。C.人物专访的提问忌过大过空,本文记者的提问突出了受访者的主体地位,提问的方向也非常明确,问题基本围绕“学习与竞争的关系"展开。D.本专访从一些专家“学习要合作,不要竞争”的观点入手引发对话,逐渐深入到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提问层次分明。9.顾明远教授认为学习过程中不应该讲竞争,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D8.B9.①学习过程中强调竞争,不利于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关键词:“学习效率”“学习质量”,该点侧重知识水平层面)②在学习中讲竞争,会使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互相妒忌、互相排斥,不利于培养适应当今世界的具有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的人。(关键词:“心理”“性格”“心态”,该点侧重人格修养层面)③妨碍合作学习,不利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整个教育水平也无法提高。(关键词:“整个教育水平”)(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D.“表示每个学生都要有竞争意识,但平时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错误。结合材料最后一段“学习不能讲竞争,学习成绩没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例如一个乒乓球队,每个选手都要有竞争意识,都要争取得冠军。但这是在竞赛的时候,平时训练的时候就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本文记者不仅关心学习是否需要竞争的问题”错误。原文第三段信息是“合作学习今天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些专家指出‘学习要合作,不要竞争’,在‘竞争’随处可见的今天,如何理解‘学习不需要竞争’?您可否谈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可见选项曲解文意理解错误。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要点的能力。结合第6段“至于中考高考的竞争,是一种学习结果的竞争,学习的结果还包含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及其他各种因素。但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讲竞争,因为学习过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集体学习中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分析,得出答案:学习过程中强调竞争,不利于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结合第7段“在学习中讲竞争,会使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如果学生都抱着这种心态,互相妒忌、互相排斥,整个教育水平也无法提高。而且这种因为学习竞争而产生的消极心态,出现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交往频繁的世界、合作的世界,学生要有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学习的效能”分析,得出答案:在学习中讲竞争,会使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互相妒忌、互相排斥,不利于培养适应当今世界的具有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的人。结合第7段“在学习中讲竞争,会使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这种心态就是讲学习竞争的后果。如果学生都抱着这种心态,互相妒忌、互相排斥,整个教育水平也无法提高”,最后一段“所以,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竞争是有的,中考高考就是一种竞争,但这是学习结果的最后的竞争。学习不能讲竞争,学习成绩没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分析,得出答案:妨碍合作学习,不利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整个教育水平也无法提高。(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文化脱贫不可忽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何要强调乡村文化振兴?梁鑫华:乡村文化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记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有很大改善,如今,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哪些困境?梁鑫华: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社会原有的以“乡土”为基础,以“熟人社会”为核心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关系日益消解,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文化地被损毁甚至消失。其次,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在具体落实上,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存在不对称和脱节的现象,如内容单一,不能因地制宜,缺乏自身特色和吸引力,很难激起村民的认同共鸣等。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学生在城市上学,使得乡村失去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空心化极为严重,不仅使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主力军,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记者: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梁鑫华:乡村文化振兴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从乡村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要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对乡村文化再提升,构建现代乡村文化,增强乡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以达到继承、创新和保护乡村文化的目的。同时,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依托乡村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现代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的潜在经济价值,推进跨界整合,提升当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创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记者:如何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梁鑫华: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要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加大投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扶贫,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手段促进脱贫。记者: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呢?梁鑫华:要运用好新媒体资源,助力村民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还要通过新媒体将产业链打开,把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一种乡村的符号卖点,又是一次产业的进阶升级,将乡村文化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乡村文化市场机制,以市场的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汇集文化力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摘编自2020年10月11日《团结报》)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B.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尚不匹配,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C.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以乡村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筑牢乡村文化振兴基石,还要活用自身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D.为了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团结报》记者就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热点话题与梁鑫华对话,访谈具有时代感。B.梁鑫华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群众创业创新的自觉意识和行为。C.梁鑫华指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乡村文化逐步失去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缺乏等困境。D.梁鑫华倡导新媒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其不光要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还要打开乡村文化的产业链。12.在这篇专访中,记者的设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D11.B12.①设问围绕中心,重点突出。整个专访设问均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展开,不蔓不枝。②设问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从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到面临的困境、建议以及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等,层层深入。③借用对方回答,引出问题。借助梁鑫华的回答,由“数字化扶贫”引出“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曲解原文,“为了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与“需要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关系错误。由原文“加大投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可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和“善公共文化供给”为并列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以偏概全,“梁鑫华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错误。由原文“乡村文化振兴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从乡村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同时,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很重要”可知,乡村文化振兴不光是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建议,还有活用乡村文化资源等建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设问围绕中心,重点突出。由原文“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可知,整个专访设问均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展开,不蔓不枝。设问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有很大改善,如今,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哪些困境?”“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如何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呢?”从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到面临的困境、建议以及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等,层层深入。借用对方回答,引出问题。“梁鑫华: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扶贫,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手段促进脱贫。”“记者: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呢?”借助梁鑫华的回答,由“数字化扶贫”引出“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2021·四川宜宾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天,中国似乎已经在经济上“崛起”,但在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南风窗》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南风窗》: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象征来“讲道理”。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赵汀阳: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我倒不反对谚语。谚语使用修辞法不是在论证,而是为了制造有趣的表达效果,各国的谚语都差不多。至于现在为什么许多人不讲逻辑,我无法充分了解其原因,也许是为了饶舌,为了回避真相,为了欺骗等等,总之是故意不讲逻辑。但我还想:如果做某事就总能够获得可信的回报(物质回报或荣誉回报都算在内),那么人们就会纷纷自动做某事……《南风窗》: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老外好像都一致唱衰中国。黑格尔说,逻辑在中国就玩不转。爱因斯坦则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科学的两个基础,即形式逻辑和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对于这些说法,您怎么看的?赵汀阳:黑格尔的“辩证逻辑”,那是逻辑的反面教材。辩证法是一种形而上“语法”,请允许我使用这个不太准确的说法……爱因斯坦的说法有些道理,但需要更多解释。逻辑能力来自何处?许多哲学家相信逻辑其实是语言的一种深层语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理解,事实证明,只要有语言能力,就必定有逻辑能力。《南风窗》:逻辑思维必须讲究概念的明晰。而古代的一些经典,好像喜欢玩模糊、神秘。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古人对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论追求没有兴趣?赵汀阳:古代中国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类生活问题上,伦理、政治、战争、和平之类。不过西方思想也同样关心这些问题。西方思想寻找永恒的、完美的终极概念;追求永恒的“完美概念”——绝对无私的牺牲、绝对纯洁的母亲,千年不坏的城堡……完美意味着永恒、无变化,而逻辑最适合谈论此种概念;古代中国的思想意图在于理解永远流变的、不确定的存在状态。《易经》想象,阴阳需要动态均衡;在孔子眼中,圣人也有不足;在老子看来,存在如水……这种思想与有没有逻辑能力无关,而是思想问题和意图不同。《南风窗》:您对中国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什么样建议?赵汀阳:人人都有逻辑能力,但逻辑水平可以提高。逻辑学教学应该有助于逻辑知识的普及。但逻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态度,准确地说就是理性态度。如果缺乏理性态度,多高的逻辑技术都无以致用。至于如何才能学到理性态度,我不知道。也许至少需要意识到两点:自己喜欢的观念未必是正确的;正确的观念需要论证或者证据。(摘编自《是什么让中国人“不讲逻辑”》《南风窗》2012年09期)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篇访谈的动机是访谈者针对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泛滥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B.中国人不讲逻辑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玄学”。C.西方学者对中国人逻辑思维能力的看法,多数充满偏激片面,但也不乏真知灼见。D.赵汀阳认为不能把中国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经典乃至于先贤圣哲。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不讲逻辑”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问题。B.《南风窗》作为组织方,紧扣中国人“不讲逻辑”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采访,充满了忧患意识,话题令人深思。C.本篇访谈,在问与答之间阐明了诸如“类比、象征”等文学手法在论证中的作用,体现了受访者表述的严谨性。D.就黑格尔讲“逻辑在中国玩不转”的观点,赵汀阳连用两个判断句来否定其“辨证逻辑”,以批驳其说的荒谬性。15.《南风窗》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3.B14.A15.从社会上非理性情绪泛滥不讲逻辑的现象入手,引发话题;然后从语言角度来展开访谈;最后分别从时空角度(现实到历史,历史再回到现实)和文化角度(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提问,使访谈逐步推向深入。【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B.“中国人不讲逻辑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玄学’”于文无据,原文“现在为什么许多人不讲逻辑,我无法充分了解其原因,也许是为了饶舌,为了回避真相,为了欺骗等等,总之是故意不讲逻辑”可见,材料并未揭示原因。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中国人‘不讲逻辑’的问题,……也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问题”错误,原文说的是“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甚至有人认为”并非访谈者和被访者的观点。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南风窗》先提到“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的现象引出话题,再指出“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象征来‘讲道理’”的语言角度进行探讨。接着分别从国外的看法“中国没有西方科学的两个基础,即形式逻辑和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引出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辨析;和提出中国古人的思想“喜欢玩模糊、神秘”的问题,排除谬误。最后再回到现实,请对方提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建议,层层深入。(2021·贵州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联合公布珠峰“新身高”——8848.86米。下面是关于此事的三个采访节选片段。片段一时间——2020年5月27日采访者——新华社记者受访者——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记者:您曾于1988年登顶珠峰,作为一名老登山人,您怎么看待这次成功登顶?李致新:首先,我要祝贺今天登顶的队员们,为他们骄傲自豪,他们战狂风、踏冰雪、胜严寒,克服了这么多困难,最终成功登顶。今年正好是中国人首次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60周年。年轻的登山队员再一次诠释了我国老一辈登山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中国登山运动自从开创以来,共有24位勇士长眠于雪山,还有一些登山运动员冻伤致残。登山前辈当年历经的艰险远非我们现在所能想象,今天我们的年轻一代用实际行动向前辈致敬,我们坚信登山精神能够在新时期薪火相传。片段二时间——2020年8月28日采访者——东方网主持人受访者——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炜主持人:这次登顶测量跟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胡炜:1975年和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主要的任务是登顶,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顺便测一下珠峰的高度,而这次是为了测量而去登山的。1975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正式的珠峰测量,采用传统的光学仪器,相对来说设备比较落后,那次测量数据是8848.13米。科技的进步,到了2005年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珠峰高程测量,当时只有美国有GPS系统,我们中国的北斗还不成熟,所以采用的是美国的GPS加上进口的一些测量仪器。到了今天,15年以后,2020年负责测量的登山队员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所有这些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珠峰测量的历史也是我们测绘科技发展的历史。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很好地证明,中国制造的测量设备一样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片段三时间——2020年12月8日采访者——《新京报》记者受访者——自然资源部国测一大队队长、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李国鹏记者:此次珠峰测量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和你的队员面临哪些压力?李国鹏:这次珠峰测量非常艰难。比如在攀登过程中,到海拔7790米营地的时候,风特别大,队员们的帐篷都无法搭起来,但是他们还要在大风、暴雪中保护好仪器设备。从前线传回的视频里我们看到,在剧烈晃动的帐篷里,两名队员用手扶着重力仪,确保其不被碰撞。队员们一晚上没有休息,峰顶队员更为辛苦。登顶后,由于测量觇标架设难度比较大,三名队员为便于操作,摘下氧气面罩,无氧操作100多分钟。另外两名队员在零下20多度的峰顶恶劣环境中,摘掉手套操作重力仪和GNSS接收机。在我印象中,压力最大的时候有两次。第一次,当第二次冲顶受挫后,队员们体力压力、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并且天气预报说从5月20日开始一直到6月5日都没有好天气,这就意味着后期基本没有好的窗口期了,甚至可以说没有窗口期了。第二次,是成功登顶以后,当登山测量队员在登顶后开展测量工作时,仪器设备在极端环境里出现各种警报,一度不能正常工作,能不能在有限的1至2小时内获得必需的测量数据,不得而知。记者: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是什么在支撑着你们?李国鹏:习总书记在访问尼泊尔的时候,曾与尼泊尔达成联合公告珠峰高度的协议,因此这是一个必须要去完成的政治任务。珠峰有一部分在中国境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获取能够得到世界公认的珠峰高度。珠峰的高度各个国家都在测,尼泊尔在测,其他国家也在测,获取让全世界都认可的高度,也是我们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肩负国家使命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时,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珠峰高程测量的数据1975年为8848.13米,2020年为8848.86米,由此可知,珠峰高度持续在上升。B.珠峰测量队员或在峰顶摘下氧气面罩,或在零下20多度摘掉手套,以确保设备操作方便和测量准确。C.本次珠峰登顶可谓一波三折,适合登顶的窗口期非常难得,机会稍纵即逝,最后的一次冲顶终于成功。D.在峰顶的极端环境里,仪器设备出现各种警报,但队员们成功地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了必需的测量数据。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三次不同的采访,采访者均根据不同的采访目的和受访者不同的身份,设定了访谈重点和提问内容。B.我国1960年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2020年使用自主研发的仪器测量了珠峰高度,均有重大意义。C.2020年这次以测量珠峰高度为目的的、第一次正式的珠峰高程测量,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D.在2020年全球抗疫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我国成功登顶珠峰进行精准测量,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18.以上三个访谈片段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6.A17.C18.①片段一:登山精神的薪火相传。②片段二:珠峰高程测量中中国科技力量的支撑。③片段三:登山队员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压力以及使他们体现出来的国家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由此可知,珠峰高度持续在上升”错。片段二中的“1975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正式的珠峰测量,采用传统的光学仪器,相对来说设备比较落后,那次测量数据是8848.13米……2020年负责测量的登山队员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发现可知,1975年采用传统的光学仪器,设备比较落后,2020年使用的是精度测量仪器,误差更小,数据更精准。所以,并不是珠峰高度持续在上升,而是测量更精准。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2020年这次……第一次正式的珠峰高程测量”错。片段二中说“1975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正式的珠峰测量”,由此可知,2020年这次对珠峰高程的测量并不是第一次,在1975年我们国家就第一次正式测量珠峰的高度。“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错,根据片段二中的“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很好地证明,中国制造的测量设备一样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说了2020年的这次测量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但是没有说具有社会效益。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片段一,“年轻的登山队员再一次诠释了我国老一辈登山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登山前辈当年历经的艰险远非我们现在所能想象,今天我们的年轻一代用实际行动向前辈致敬,我们坚信登山精神能够在新时期薪火相传”,由此分析:该片段的侧重点是:登山精神的薪火相传。片段二,“2020年负责测量的登山队员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所有这些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珠峰测量的历史也是我们测绘科技发展的历史。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很好地证明,中国制造的测量设备一样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由此分析:该片段的侧重点是:珠峰高程测量中中国科技力量的支撑。片段三,根据记者的提问“此次珠峰测量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和你的队员面临哪些压力”,以及李国鹏的回答中的“这次珠峰测量非常艰难。比如在攀登过程中,到海拔7790米营地的时候,风特别大,队员们的帐篷都无法搭起来,但是他们还要在大风、暴雪中保护好仪器设备……登顶后,由于测量觇标架设难度比较大,三名队员为便于操作,摘下氧气面罩,无氧操作100多分钟。另外两名队员在零下20多度的峰顶恶劣环境中,摘掉手套操作重力仪和GNSS接收机”“压力最大的时候有两次。第一次,当第二次冲顶受挫后,队员们体力压力、心理压力都比较大……第二次,是成功登顶以后,当登山测量队员在登顶后开展测量工作时,仪器设备在极端环境里出现各种警报,一度不能正常工作,能不能在有限的1至2小时内获得必需的测量数据,不得而知”分析可知:该片段是说登山队员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压力。“习总书记在访问尼泊尔的时候,曾与尼泊尔达成联合公告珠峰高度的协议,因此这是一个必须要去完成的政治任务。珠峰有一部分在中国境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获取能够得到世界公认的珠峰高度……获取让全世界都认可的高度,也是我们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肩负国家使命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时,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分析可知:该片段是说使登山队员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压力体现出来的国家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综合可知,片段三的侧重点是:登山队员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压力以及使他们体现出来的国家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2021·四川遂宁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一个“渺小”积成伟大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设计了神舟飞船总体方案等重大项目。在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面对面》栏目记者采访了戚发轫院士。记者: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你们当时有什么感受?戚发轫:大家都欢呼跳起来了,太高兴了。我们那一代人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使命,这件事情确实值得纪念,不能忘记。记者:1969年,您被推选为业务班组长,负责卫星研发工作,当时也曾犹豫纠结过?戚发轫:是的,领导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是我也觉得这件事情压力太大,我能干成吗?所以犹豫。记者:是什么让您往前迈了一步,真的接下了这个事?戚发轫: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记者: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你们的研究面临了哪些挑战?戚发轫:主要是实验条件不好。我们没有低温试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做试验。夏天我们穿着大棉袄、塑料鞋,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传输东方红乐曲的四根天线分别长三米,发射时天线缩到一米,上天后靠自旋把它甩出来,这可靠吗?当年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就得靠人工试验,天线太重了,很容易伤人。经过大量的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记者: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立项,领导想请您出任中国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听说您再次陷入犹豫纠结之中?戚发轫:一是我当时59岁,岁数大了,二是这个任务太重。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美国和苏联都有人因此丧生。但领导觉得姜还是老的辣,最后还是动员我干,我想了很久。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流行一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就是科研人员收入低的现象。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您的科研队伍受到冲击吗?戚发轫:很多年轻人走了,有错吗?没错,但我心里很痛。当时有一部分人对航天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拿不如卖茶叶蛋的待遇坚守岗位,我很佩服他们。记者:从1999年开始,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到四号飞船,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当时你们最大的担心是什么?戚发轫:我们与宇航员开会,他们说个人生死不是问题,只是担心,载人航天任务要求宇航员完成的那些动作和试验项目能不能完美无缺地做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记者: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顺利返航,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您获得的最有意义的奖励是什么?威发轫:这一生受到很多奖励,我认为最高的奖励是杨利伟讲的,“中国飞船真棒”!记者:您现在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戚发轫:我已经87岁了,要到前线不现实了。但是我觉得现在身体还好,还能做些事,我要做航天精神的传播者。我国航天人为什么能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出来?是因为热爱它,人生最大的爱是爱国。记者:你们航天人都有一句话,说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您怎么理解这句话?戚发轫:星辰大海是无际的,人在里边是很渺小的,但是要靠每一个渺小积成一个伟大的事业。(摘编自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戚发轫:每一个“渺小”积成伟大》)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射人造卫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使命,这让戚发轫他们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当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他们的喜悦溢于言表。B.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中曾先后面临过实验条件不好、科技人才流失等诸多困难,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中国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C.戚发轫把杨利伟所说的“中国飞船真棒”看作是最高奖励,是因为中国凭借神舟系列飞船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D.戚发轫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年近九旬的他虽不能参与前线的研究工作、但仍未停息工作,将致力于传播中国的航天精神。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这次对戚发轫的专访,能让大家了解中国航天的一些概况,可引发大家对我国航天的关注。B.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载人飞船的研发情况谈到了戚发轫目前的工作及其航天情怀,将采访内容引向深入。C.戚发轫是我国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坦诚地进行了回答,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院士平易谦逊的人格魅力。D.记者抓住了戚发轫曾经的两次“犹豫纠结”进行提问,引导受访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展示了两代航天人艰难的探索历程。21.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航天人的付出与牺牲,我国航天人是怎样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9.C20.D21.①航天人不计个人待遇,不惧任务艰巨,热爱祖国,勇担使命。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航天梦想,戚发轫等航天人听从国家安排,艰难开展研究,实现了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等伟大梦想。②航天人不计个人待遇,热爱事业,坚守岗位。在科研人员收入偏低的背景下,部分航天科研人员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不计收入得失,坚守航天事业。③航天人不惧个人生死,迫求完美,投身任务。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宇航员们不惧个人生死,不负厚望,最终完成载人航天任务。【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是因为中国凭借神舟系列飞船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原因分析错误,戚发轫觉得他们设计的飞船让宇航员杨利伟感到满意,这是对他们的最高奖动。而“中国凭借……国家”是在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意义,答非所问。同时,该句表述不精准,中国示凭借神舟五号飞船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展示了两代航天人艰难的探索历程”分析错误,两次“犹豫纠结”展示的是戚发轫的心理历程,而非两代航天人艰难的探索历程。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需要仔细审题,“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航天人的付出与牺牲”是题目的前提,这要侧重谈航天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做出的付出与牺牲。“我国航天人是怎样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的”是题目的核心,这里的“航天人”需要联系材料进行具体化,大致包括戚发轫、部分航天科研人员和宇航员。然后,结合材料,分别答出这些人是如何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的。如戚发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这表明面航天人听从国家安排。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当时有一部分人对航天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拿不如卖茶叶蛋的待遇坚守岗位,我很佩服他们。从中可看到在科研人员收入偏低的背景下,部分航天科研人员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不计收入得失,坚守航天事业。从“我们与宇航员开会,他们说个人生死不是问题,只是担心,载人航天任务要求宇航员完成的那些动作和试验项目能不能完美无缺地做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可得航天人不惧个人生死,投身任务。从“主要是实验条件不好。我们没有低温试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做试验。夏天我们穿着大棉袄、塑料鞋,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可知航天人,不惧任务艰巨,听从国家安排,艰难开展研究,实现了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等伟大梦想。据此概括答案即可。(2021·四川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2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等“人杰”。B.张曼菱认为西南联大是一部大学史、教育史、人文史,蕴藏了精神财富,迄今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发现得还不够。C.称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因为他们演绎了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夕传统,他们的行动显示了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D.作家张曼菱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最大的收获是作为从落后的云南走出来的游子,寻找到了灵魂回归故土的方式。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教授参与管理学校,民主管理,以及学风比知识重要、保持自由活泼、思维活跃,激发创造等人文精神,都是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B.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西南联大传承了5000年文明的文化精神,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文化命脉得以延续。C.中科院那位只想着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经历的博士生思想狭隘,张曼菱认为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他最终接受了她的批评。D.张曼菱认为读书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思想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24.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综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答案】22.B23.C24.第一问: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第二问: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发现得还不够”错误,结合原文第二段“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可见西南联大本身具有历史价值,我们对它本身的价值发现不够,不是对联大的历史发现不够,选项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内容的能力。C.“张曼菱认为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可见“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这是一个泛指,假设,并非指“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补写、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问:结合上下文可知空处主要是引出下文,概括下文内容可知说的是关注西南联大多年的个人收获:“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据以上分析确定横线处答案为“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第二问:首先概括本文记者的提问特点,根据第一段记者提问信息“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得出记者提问的思路首先是提出西南联大是什么的问题。根据第三段“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可见这是怎么做的问题,根据第五段“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研究什么的问题。根据第八段“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可见这是收获层面。据以上分析得出记者提问采取层层追问,循序渐进,递进关系的方式。然后总结作用。通过记者的提问,让读者首先从宏观大的方面了解西南联大,涉及它的来历以及历史价值,然后从小的更为具体的展开说明如何研究,研究西南联大的什么,从个人层面说明可以得到的收获“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可见作用是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丰富了文本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了解西南联大,并理解研究它的价值和意义,引发读者思考,便于普及提升读者的认识。(2021·广西南宁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张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新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摘编自中央电视合《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词担当起党员责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D.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也能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27.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25.A26.B27.①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②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③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错误。从原文“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来看,张桂梅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故选A。2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错误。应该是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由“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分析可知,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由“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分析可知,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由“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分析可知,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2021·贵州遵义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叶嘉莹,著名学者,1924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9年开始经常回国讲学,退休后仍长期坚持讲学,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聆听大家》栏目组总编辑景延安对叶嘉莹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以下为节选内容。问:请您谈谈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兴发感动、陶冶人品之功。叶嘉莹: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我们作为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是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问:您说您的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您为何一直坚守这样的志意?叶嘉莹:我是一个曾经历过不少坎坷忧患的人,是古典诗词给了我谋生的工作能力,更是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问:您说《论语》是您背诵得最熟,也是对您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一本书,您如何看《论语》等儒家经典?叶嘉莹:我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中,所想到的是《论语》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及“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一种自信与自立的精神和态度。在我看来,不仅诗歌,《论语》一书中也同样充满了活泼的感发之生命。问:离别30年再次回到故乡北京,在1974年您曾写下“卅载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的诗句。其后1979年您从加拿大第一次回国讲学,又写下“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