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3(新课标卷文科)一.选择题(共12小题)1.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河南仰韶文化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具有山东大汶口器型的陶器,如背壶、袋形足的需、镂孔足的豆和高足杯等。仰韶文化对大汶口陶器尤其是彩陶也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当时()A.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 B.仰韶文化深刻影响大汶口文化 C.文化区之间存在互相交流 D.制陶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它们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密切了民族交流 C.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扩大了统治区域3.孝文帝本人对经学颇有研究;因此在写作诏令文时多引用《诗》等经典,常以周王朝比较北魏王朝:对于官吏,又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逐步成为主流思想 B.官员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C.儒家文化影响国家治理 D.统治者复古改制的理想4.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此后除了翻刻五代监本十二经外,国子监还遍刻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并大规模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及《文选》《文苑英华》等诗文总集。这反映出当时()A.印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 B.雕版印刷技术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C.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 D.木活字在印刷行业中得到了普及5.下表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名镇的记述可以说明()樟树镇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闲景德镇豪商大贾,成聚于此;其人口之稠密,商贾之喧闺,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A.明清时期集镇已初步形成专业化分工 B.交通便利、商业繁茂推动集镇的发展 C.文化的昌盛带动集镇商业贸易的繁荣 D.土地肥沃、农耕发达促进集镇的兴起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孙中山考察俄国革命党的组织,发现其根本纲领竟与他多年所提倡的大同小异。原来,俄国也是政治经济落后的国家,俄国问题迅速地近代化。在19世纪,俄国没有赶上时代的潮流,因此在上次的欧洲大战,俄国以20倍德国的领土,2倍德国的人口,尚不能对付德国1/2的武力。在这种状况下,俄国的革命方略当然可供我们参考。”上述材料反映了()A.作者认为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和列宁基本一致 B.作者支持在中国进行苏俄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C.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必然选择 D.苏俄革命成功使其扭转了欧战中的被动局面7.《东京审判法庭证据》记载:在内蒙古和内蒙古以外的华北地区制造自治政权……在华北是要使这五省脱离南京政府,建立一个在日本领导下同伪满洲国有密切关系的特殊区域。与该事件联系最紧密的是()A.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B.国联提出了国际共管的方案 C.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国民政府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8.1950年,人民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对工商业进行调整。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户从13.3万户增加到14.76万户,私营商业户从402万户增加到450万户。这一变化有助于()A.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B.巩固新生的政权 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社会制度的转型9.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纳儒道思想 C.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D.金朝建立后保持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10.《赫梯法典》规定:“若一位男奴逃到鲁维地区,他的主人将支付给带他回来的人6舍客勒银(大体等同于购买一头耕牛或一名手工艺人的价格)若一位男奴逃到敌国,谁带他回来,谁将拥有该奴隶。”这反映出,当时的赫梯帝国()A.法典渗透民主思想 B.存在劳动力流失现象 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D.跨区域贸易基本成型11.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A.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12.达•芬奇在《论绘画》中阐述,画家需要了解眼睛对外界景物感知的方式,并开始探究光学现象和视觉特征,他还设想了一些公式和假设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试图发现可以用来制造光学器具的原理。据此可知()A.近代科学推动文艺复兴扩展 B.视力运行机制由达•芬奇提出 C.艺术探讨带动科学研究发展 D.达•芬奇开创了实验研究方法二.材料题(共3小题)13.[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通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材料二:西方学者对文官制度的看法看法出处如果建立政治(指狭义的竞选模式下的政党政治)控制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就是低效率的。因为行政有其特定的领域,如技术的和科学信息的收集以及纯粹行政或人事管理……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这些官员将在政府中扮演着半科学、半司法和半商务性质的角色[美]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1900年)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不仅要使行政组织按照等级结构组织起来,而且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尽管官僚从属于他们的政治主管,但主管并不能够直接干预官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完成其应完成的具体工作[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据石庆环、王禹涵《透视美国公务员制度:基于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比较》整理(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孔庙“状元碑”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状元”崇拜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要求改进文官制的共同目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近代西方文官选用标准有何进步性。14.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材料二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并运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相关外交史实予以说明。(3)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主要原因。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其标志如下:……(欧洲的)“边缘化”,指的是……移至“侧翼”。——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政治出现哪些变化?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材料三“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他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继续影响着地区局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伤痕遗产”。(2)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冷战”的“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之后)几十年里,美国对华战略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建交后的“接触战略”和新全球化时期的“纳入战略”。——摘编自王湘穗《斗与合的伴奏——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从外交上怎样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纳入战略”。
2024年菁优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3(新课标卷文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河南仰韶文化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具有山东大汶口器型的陶器,如背壶、袋形足的需、镂孔足的豆和高足杯等。仰韶文化对大汶口陶器尤其是彩陶也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当时()A.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 B.仰韶文化深刻影响大汶口文化 C.文化区之间存在互相交流 D.制陶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解题关键信息是“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河南仰韶文化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具有山东大汶口器型的陶器,如背壶、袋形足的需、镂孔足的豆和高足杯等。仰韶文化对大汶口陶器尤其是彩陶也有显著影响”。【解答】A.材料不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互相影响,排除;C.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河南仰韶文化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具有山东大汶口器型的陶器,如背壶、袋形足的需、镂孔足的豆和高足杯等。仰韶文化对大汶口陶器尤其是彩陶也有显著影响”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互相影响,C正确;D.材料不能看出制陶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它们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密切了民族交流 C.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扩大了统治区域【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需要考生掌握分封制的含义及影响。【解答】据材料,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室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血缘纽带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管理格局,相较内外服制度而言,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时地方对中央的从属关系,A项中“制衡”表达错误;材料讲述的并非民族关系、统治区域变化,排除B、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孝文帝本人对经学颇有研究;因此在写作诏令文时多引用《诗》等经典,常以周王朝比较北魏王朝:对于官吏,又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逐步成为主流思想 B.官员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C.儒家文化影响国家治理 D.统治者复古改制的理想【分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孝文帝本人对经学颇有研究;因此在写作诏令文时多引用《诗》等经典,常以周王朝比较北魏王朝:对于官吏,又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容,孝文帝采用这些方式管理管理国家,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影响,C项正确;儒学逐步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官员管理内容的发展比较,不能得出官员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排除B项;孝文帝用儒家思想管理国家,是汉化的主要表现,是社会的进步,不是复古改制,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此后除了翻刻五代监本十二经外,国子监还遍刻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并大规模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及《文选》《文苑英华》等诗文总集。这反映出当时()A.印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 B.雕版印刷技术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C.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 D.木活字在印刷行业中得到了普及【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元科技,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刻印了大规模的藏经、诗文总集等,说明当时的雕版印刷在宋朝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印刻,大量的诗文印刷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B项正确;印本虽然在当时有大量印刷,但并不能说明其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排除A项;“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与史实不符,当时有官方印刷和民间印刷,排除C项;木活字在宋朝并没有普及,当时推广流行的是雕版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元科技,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5.下表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名镇的记述可以说明()樟树镇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闲景德镇豪商大贾,成聚于此;其人口之稠密,商贾之喧闺,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A.明清时期集镇已初步形成专业化分工 B.交通便利、商业繁茂推动集镇的发展 C.文化的昌盛带动集镇商业贸易的繁荣 D.土地肥沃、农耕发达促进集镇的兴起【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八省通衢之要冲”可得出交通便利,据材料“赣中工商之闱”“商贾之喧阗”可得出商业繁茂,总之,交通便利、商业繁茂推动集镇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总体上体现了江南名镇交通便利、商业繁茂,不涉及是否有专业分工(如形成专门的纺织品市场、专门的茶叶市场或生产和销售的环节分工等等),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文化”和“土地肥沃、农耕发达”,不能据材料得出C、D项的结论,排除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孙中山考察俄国革命党的组织,发现其根本纲领竟与他多年所提倡的大同小异。原来,俄国也是政治经济落后的国家,俄国问题迅速地近代化。在19世纪,俄国没有赶上时代的潮流,因此在上次的欧洲大战,俄国以20倍德国的领土,2倍德国的人口,尚不能对付德国1/2的武力。在这种状况下,俄国的革命方略当然可供我们参考。”上述材料反映了()A.作者认为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和列宁基本一致 B.作者支持在中国进行苏俄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C.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必然选择 D.苏俄革命成功使其扭转了欧战中的被动局面【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党的组织和自己提倡的内容大同小异,这意味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者的纲领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俄国能够通过革命实现了近代化,中国也必然能够实现,因此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发生具有历史必然性,C项正确;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最终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列宁的纲领最终实现的是共产主义,排除A项;蒋廷黻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因此其赞成改变中国现状,但是并不是通过苏俄式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苏俄革命成功使得苏俄退出了一战,而非扭转欧战中的被动局面,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东京审判法庭证据》记载:在内蒙古和内蒙古以外的华北地区制造自治政权……在华北是要使这五省脱离南京政府,建立一个在日本领导下同伪满洲国有密切关系的特殊区域。与该事件联系最紧密的是()A.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B.国联提出了国际共管的方案 C.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国民政府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所学,材料所示的事件为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共中央先后发表“八一宣言”并举行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A、B两项发生于1932年,不符合时间,排除AB;D项“国民政府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发生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故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8.1950年,人民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对工商业进行调整。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户从13.3万户增加到14.76万户,私营商业户从402万户增加到450万户。这一变化有助于()A.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B.巩固新生的政权 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社会制度的转型【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依据材料“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户从13.3万户增加到14.76万户,私营商业户从402万户增加到450万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题干“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户从13.3万户增加到14.76万户,私营商业户从402万户增加到450万户”信息主要体现建国初私营商业户得到增长,这有利于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巩固新生政权,故B正确;旧的国家机器已经摧毁,故排除A;一五计划1953年才开始,故排除C;社会制度的转型是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故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9.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纳儒道思想 C.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D.金朝建立后保持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是对三大发明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不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0.《赫梯法典》规定:“若一位男奴逃到鲁维地区,他的主人将支付给带他回来的人6舍客勒银(大体等同于购买一头耕牛或一名手工艺人的价格)若一位男奴逃到敌国,谁带他回来,谁将拥有该奴隶。”这反映出,当时的赫梯帝国()A.法典渗透民主思想 B.存在劳动力流失现象 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D.跨区域贸易基本成型【分析】本题考查了赫梯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意可知,赫梯帝国以金钱奖励等方式鼓励人们把逃亡在外的男奴带回到本国,说明当时赫梯帝国男奴的缺失影响到国家的统治,B项正确;“法典渗透民主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农耕经济占据主导,排除C项;当时的赫梯帝国是奴隶制国家,商业落后,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赫梯帝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A.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古欧洲封建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材料提到11世纪欧洲社会出现很多变化,西欧已经进入到它的青春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城市自治运动开展,B项正确;王权开始加强是在14世纪后,排除A项;民主理想思想盛行于17——18世纪,排除C项;工厂制度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古欧洲封建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达•芬奇在《论绘画》中阐述,画家需要了解眼睛对外界景物感知的方式,并开始探究光学现象和视觉特征,他还设想了一些公式和假设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试图发现可以用来制造光学器具的原理。据此可知()A.近代科学推动文艺复兴扩展 B.视力运行机制由达•芬奇提出 C.艺术探讨带动科学研究发展 D.达•芬奇开创了实验研究方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达•芬奇在绘画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并开始探究与绘画相关的科学现象与原理,这反映了艺术探讨带动科学研究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A项因果颠倒,排除A项;材料反映达•芬奇提出对光学和视觉的研究,不能得出视觉运行机制是他提出的,排除B项;“开创”说法错误,达•芬奇是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二.材料题(共3小题)13.[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通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材料二:西方学者对文官制度的看法看法出处如果建立政治(指狭义的竞选模式下的政党政治)控制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就是低效率的。因为行政有其特定的领域,如技术的和科学信息的收集以及纯粹行政或人事管理……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这些官员将在政府中扮演着半科学、半司法和半商务性质的角色[美]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1900年)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不仅要使行政组织按照等级结构组织起来,而且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尽管官僚从属于他们的政治主管,但主管并不能够直接干预官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完成其应完成的具体工作[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据石庆环、王禹涵《透视美国公务员制度:基于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比较》整理(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孔庙“状元碑”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状元”崇拜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要求改进文官制的共同目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近代西方文官选用标准有何进步性。【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方文官制的相关知识。【解答】(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可得出孔子作为圣人和先师得到尊崇;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可得出科举制的实施和备受重视;据材料一“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可得出统治者标榜文化昌盛;据材料一“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座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可得出重史、重名传统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得到提倡(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据材料一“营造重学风气”可得出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据所学知识,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据材料一“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得出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消极负面,可以从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等角度思考。(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行政就是低效率的”、“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可得出共同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小问进步性,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思考。据材料二“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可得出在政党活动方面保持中立;据材料二“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可得出注重专业领域的技术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过失则不因政府换届而调职。故答案为:(1)原因:儒学得到提倡(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孔子作为圣人和先师得到尊崇;科举制的实施和备受重视;统治者标榜文化昌盛;重史、重名传统的影响。影响: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2)共同目的:提高行政效率。进步性:在政党活动方面保持中立;注重专业领域的技术才能;无过失则不因政府换届而调职。【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14.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材料二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并运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相关外交史实予以说明。(3)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主要原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中国近代化道路,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分析;第二问结合新中国外交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1)表现:根据材料“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可知,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根据材料“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知,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原因:根据材料“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可知,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外交涉中,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2)鲜明底色:根据材料二中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可知,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史实:根据材料“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新理念:根据材料“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可知,中国对世界稳定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故答案为:(1)表现: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原因: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交涉中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2)鲜明底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史实: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新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原因:中国对世界稳定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中国近代化道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设计 第1章+绪论学习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科技合伙退伙研发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叉车定期检修与预防性维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安徽省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书审核要点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合同解除及房屋交易税费承担协议
- 校车接送与家长安全协议书(2025年度全新升级)
- 2025年度离职员工离职协议书及离职金支付保障协议
- 08 任务三 新闻写作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河北专版)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产业股权质押融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供应链融资担保免责协议
-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冯至《江上》
- 体能训练概论(NSCA)
-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美丽的街景》教学课件7
- 铜陵油库重油罐区工艺设计
- 液压传动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质量手册CCC认证完整
- DB51∕T 2767-2021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 反兴奋剂考试试题与解析
- 低压电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35张PPT)
-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清洗消毒保养及注意事项解读
- 建筑工程材料取样及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