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广西玉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说《红楼梦》是“自叙传”,是否以胡适为始呢?如果就五四以后的立说而言,可以说
是的。但其实乾隆时人本就明白,这部小说的实质是写作者自家的,因此鲁迅才说“自传说”
之出现实际最早,而肯定确立反在最后。比如书中有二十首诗作,其所引原诗都已发现为富
察明义之作,我们考明雪芹与富察氏明义家交往关系密切,彼此相知,非同道听途说之比。
又如同时人吴云跋石幅玉的《红楼》剧本,也说《石头记》是“小说之妖也。本事出曹使君
家”。如果再往晚一点的时代看,1903年夏曾佑在《小说原理》中指明:“写贫贱易,写富
贵难。此因发愤著书者,以贫士为多,非过来人不能道也:观《石头记》自明。”可见夏氏
是看出了作者雪芹即是亲历者,亦即此书是自叙的道理。两年以后,1905年,王国维始作
《红楼梦评论》,其言有云:纵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
写其生平也。这也足以说明,在胡适先生考证《红楼》之前的20年,“自叙传”之说本就存
在,并未中断或绝迹。
嘉庆十七年(1812)已有刊本的二知道人所著《红楼梦说梦》早已揭出:“盲左、班、
马之书,真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果,欲言难言,
不得已而托诸空中楼阁耳。”这话已够明白。道光元年(1821)已有刊本的诸联所著《红楼
评梦》也说:“凡值宝、黛相逢之际,其万种柔肠,千端苦绪,一一剖心呕血以出之,细等
镂尘,明如通犀。若云空中楼阁,吾不信也;即云为人记事,吾亦不信也!”这是何等的真
情实话,何等具有说服力的逻辑语言!至于咸同年代撰刊的书,可举江顺怡《读红楼梦杂记》
的一则。其言曰:“或谓《红楼梦》为明珠相国作,‘宝玉'对‘明珠'而言一一即(纳兰)
容若也。窃案《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苟以宝玉代明珠,是以子代父矣!况《饮水词》
中,欢语少而愁语多,与宝玉性情不类。盖《红楼梦》所纪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
所指。数十年之阅历,悔过不暇,自怨自艾,自忏自悔,而暇及人乎哉?”他驳“纳兰说”
的理由,都切中其病害,难以比附之理最明。
到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于其中郑重指出的则是:“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然胡适既考得作者生平,而此说(按:指蔡元培说)遂不立……然
谓《红楼梦》乃作者自叙,与本书开篇契合者,其说之出实最先,而确定反最后……知曹雪
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索隐派”,
源于本土传统,极力反对“写己”之论,此是民初年代之事,至今后继有人,以“虚构”“概
括”为理由而批判“自传说”的风潮,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事。鲁迅的看法是,从整
体宏观看,小说分明是雪芹自叙一一因为他的半生,即与“石头”绝似。说得这样明白确切,
岂不足见《红楼梦》更可能是“自叙”而不是“他叙”?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材料二: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
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在写实的同时,穿插环
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出的生动、神
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
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
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
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
的主体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
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小说本就是间隔疏离现实人生的一种手段,荒诞、幻化更增强了这种间离效果。《红楼
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
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
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驰骋的余地,留
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让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
一种“站队”,这就往往会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
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
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
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时期就有人认为《红楼梦》为作者自传,但这种学说直到五四之后才确立。
B.富察明义的诗,吴云的跋,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都可作为自传说的证据。
C.有人认为《红楼梦》为纳兰明珠所作,江顺怡的《读红楼梦杂记》对此作了驳斥。
D.蔡元培先生以“虚构”“概括”为理由反对自传说,作者不认同蔡元培这种看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需要一些幻化出的生动、神秘、奇异,否则就缺乏文学性。
B.写实的作品,一般具有厚重、拙朴、超脱等特点,因此与梦幻的作品有所不同。
C.荒诞性与梦幻性是相对于科学性、可知性而言的,它有一种突破现实的美。
D.小说应该追求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不应该涉嫌不敬、溢美、揭隐私、造舆论。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孟子曾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苏轼在写给谢民师的回信中说道:“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D.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4)“新红学”是指五四运动之后胡适等学者进行的《红楼梦》研究,它主要研究《红
楼梦》的作者和版本。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属于“新红学”范畴的一项是
A.脂砚斋是《红楼梦》最早的读者之一,其写下的大量评点式评语随《红楼梦》抄本的
正文保留下来,有助于我们了解著作原貌。
B.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将真实历史中的曹家和文学作品中的贾家合而为一进行考证,
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及其籍贯问题。
C.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从民族主义情感出发,提出《红楼梦》的立意在于反对满族
统治,从而把《红楼梦》解读成一部政治小说。
D.吴宓运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与多”之说,分析《红楼梦》的结构和人物,把
对《红楼梦》的认识提升到了哲学层面上。
(5)这两则材料评论《红楼梦》的角度有何不同?分别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雪山大地
杨志军
①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
父亲继续当畜牧科长,就比较容易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
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
②父亲骑着日柔①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了“一间房”。
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
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父亲找到正在放羊的沁多公社主任商量,主任说:a“噢
呀,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我的孩子能去上学。”父亲哈哈大笑,他明白这其间的情谊。沁多
公社的招生让沁多主任出面,就能马到成功。
③父亲想把“一间房”隔出一间教室、两间宿舍和一小间办公室来。父亲琢磨:木头的
隔墙再好不过,又轻便又不占地方。父亲骑着日业直奔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
树的地方。一阵寒暄之后,他对香萨主任说:“我们想伐几棵解板的树。”父亲还把需要木材
的理由也说了。香萨主任沉吟着,突然冷下脸来:b“树上的鸟儿落在树上,沟里的斑鸠落
在沟里,谁能说个不呢?但是今天我要说啦,不成,树上的鸟儿树上不能落,沟里的斑鸠沟
里不能去。山是神山,树是神树,我们从来没有伐过。”父亲没想到居然会遭到拒绝,只能
笑着说:“那就不伐了,只当我没开口。”父亲知道,主任恐怕不是心疼几棵树,而是不支持
办学,他总是觉得文化知识跟牧人毫不相干。
④后来,父亲只得用县里囤积不用的生牛皮隔出所需的教室和寝室,再用整张牛皮在门
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
⑤然后就是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正忙活着,县委书记王石来了,说副州长两次打
来电话找父亲,要升父亲为副县长了。父亲说:c“我怎么能去?学校不办啦?还有什么比
教育更重要?在沁多县甚至在整个阿尼玛卿州,教育几乎等于零呀!"王石说:"你要是实在
不想去,就得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学生来了这么多,不能不管吧?到那时我们就有理由不
放你。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
⑥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日衣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公社主任们
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让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
校的。父亲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跑第二遍,每到一个公社,直接跑到牧人家里,苦苦哀求,他
这么一做,同情就来了,但就是没有一个牧人会让父亲带走自己的孩子。因为除了去阿尼琼
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
⑦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日茶的心情也不好起来,
动作笨拙,无精打采不说,还老走错路。父亲说:“以前只要由着你走,每一次都能走得准
确无误,现在怎么啦?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
就像现在,它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埋怨道:“路是你走
过的,怎么能偏到这里来?方向完全不同啊。”日杂不服气地喷吐着鼻息,把头扭来扭去。
父亲拍了它一下:“天就要黑啦,快往回走。”它不听话,还是照直往前走着。父亲真的生气
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日茶也生气了,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
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柴,日案,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
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案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
方:一顶帐房和一群牛羊出现在山坳深处。他跳下马背,抚摸着日衣。紧接着他又发现:日
业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而且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孤儿,
衣袍褴褛。父亲不禁一阵欢喜,长舒一口气,对孩子们说他是专门来接他们的,县上决定所
有孤儿都应该去“一间房”上学。
⑧半个多月后,父亲的沁多小学开学了。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
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
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
天为父,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
人为首……
⑨过了些日子,最大的孤儿洛洛,忍不住问父亲,d“老师啦,当初你说是要我们去当
阿卡②的,怎么又不当啦?”“不是不当啦,是要当比阿卡更好的人。”“噢呀,老师是不是
一个比阿卡更好的人?阿卡给人祈福要酥油要糟耙要肉食,老师什么也不要,还得倒给我们
吃的用的。”“这算什么?老师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知识,到时候全都得送给你们。”洛洛
想了想说:“明白啦,老师是公家人。”父亲又说,“等你们上完沁多小学,再上一个更高级
的学校,毕业后就都是公家人啦。”“啊嘘,真的吗?”父亲点点头,他很有信心,牧区缺少
干部,选拔有文化的藏族人当干部是很自然的事。
⑩洛洛从此变得更加懂事,喜欢学习。转眼冬天来临,雪沃草原,浩浩汤汤翻起了白浪,
仅仅下了半天,就已经一尺厚了。天上的还在落,地上的还在厚,雪朵大得如同盛开的雪
莲……
【注】①日衣:马的名字。②阿卡:安多藏语中对藏传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及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伐树”被拒后,利用“囤积不用的生牛皮”、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等细节都
体现了他办学的决心。
B.县委书记王石由最初反对父亲办学到后来帮着出谋划策,这一变化表明他对父亲的理
解和尊重,凸显了父亲形象。
C.在教学过程中,父亲通过自己编创的文句来引导孩子们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共融共
生,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D.小说以“冬天来临,雪沃草原”的景象结尾,暗示着父亲在未来的办学之路上,将有
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2)下列对小说人物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句沁多主任毫不犹豫的回答,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信赖与支持,也暗含沁多主任与父亲
往日的情谊。
B.b句香萨主任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回绝了父亲的请求,他的态度也代表着多数牧民对办学
的想法。
C.c句父亲连用三个反问表明了自己在升迁与办学中的抉择,强调了父亲改变当地教育现
状的决心之大。
D.d句表现了洛洛对“上学”意义的困惑以及对父亲的不满,经由发问与解答,既见痼疾,
又见希望。
(3)县委书记王石说''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小说第⑦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苞
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掩。未有仁而遵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己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
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材料二:文段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
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
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丕熊用适直梁惠王丕果所
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育丛连衡,以攻伐为贤,而
孟轲乃述唐、虞、与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宣王A不能B用C适梁D梁惠王不果E所言F则见G以为迂远H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舍弃、抛弃”,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骸之费”中的“遗”词义相同。
B.耻,指“以……为耻”,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
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D.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与现在所说的“祖至孙三辈”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孟子指出应减税宽刑来让百姓发展生产,让年轻人有时
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老百姓就愿意为君王打仗了。
B.孟子在批评不施仁政的国君常年夺占百姓农时,使老百姓不能奉养父母,导致家中父
母、兄弟妻子陷入各种困境之后,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C.孔孟认为“利”是天下动乱的根源,所以很少谈及“利”。太史公认同孔孟的观点,反
对追逐利益,并认为天子和庶人追求利益的弊病没有什么不同。
D.在当时各国变革的背景下,君王们崇尚战争,把富国强兵作为当务之急。孟子对德政
的推崇不符合那些国家的需求,因此其主张未被各君王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橇。
②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5)当司马迁读到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时,曾“废书而叹”。其“叹”有慨叹
也有赞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山南行①(节选)
陆游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②。
将军坛③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春。这年三月陆游赴山南(又名汉中)
上任。山南为今陕西南郑一带。②分朋曹:指分组进行比赛。③将军坛:指汉高祖刘邦
拜大将韩信的坛,遗址在今陕西南郑一带。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紧扣题目,交代诗人的行程,“如绳”二字勾画出山路走势。
B.七、八两句借当年韩信登台拜将和诸葛亮北伐之事来叙写古今兴衰之变。
C.九、十两句指出中原沦陷的原因是统治者未能由江淮出兵,暗含着批判。
D.诗人于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时局的看法,景、事、理融为一体。
(2)诗人认为关中地区可以作为北伐的“本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
“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环境。
(2)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表明“小”可
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指出“小”
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
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艺术如果只是再现人生
和自然,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而不能
A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①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却自信是可能的
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好小说。”②
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③因为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
反省的。杜甫在“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
诗是“B”的结果。
④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可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
定田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
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对创造艺术终究是CO
(1)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过”,与文中加点的“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家人早早吃过晚饭就出去看戏。
B.虽然你占理,但说话也不可太过。
C.妈妈很会过日子,我们穷而不苦。
D.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百折不挠。
(3)“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情感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这句
话在原文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游戏“羊了个羊”让很多人沉迷,心理学上的“心流理论”或许可以从一个角度解释这
种现象。这个理论是米哈里在《超越无聊和焦虑》中提出来的,所谓心流,①o在
做一个非常需要投入体力和脑力的事情时,比如玩游戏或者做科研,我们可能会忘掉时间,
完全投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心流状态。
米哈里最早讨论的就是游戏,游戏为什么会让我们进入到心流状态?他讲到了心流体验
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针对行为的机会,即做这个事情的难易程度适当,成功的
机会多少也适当;第二个条件,②,也就是有没有技能去完成这个游戏。他认为,
当一个游戏的难易度和玩家所具有的能力比较平衡的时候,玩家就能体会到心流。比如说玩
家觉得难易度正好,自己的技能刚够完成游戏,他就会感到如鱼得水,从而沉浸其中。反过
来,如果玩家技能低而游戏难度过高,或者玩家技能高而游戏难度太低,③,从而
离开这个游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
过50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提到,小说是间隔疏离现实人生的一种手段。确实,我们在融入现
实生活的同时,有时候也需要适当地间隔疏离庸常的现实,其手段不只是小说,还有其他艺
术、旅行等等,这能让我们更多地体验生活的美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
请以“适当地间隔疏离现实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广西玉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说《红楼梦》是“自叙传”,是否以胡适为始呢?如果就五四以后的立说而言,可以说
是的。但其实乾隆时人本就明白,这部小说的实质是写作者自家的,因此鲁迅才说“自传说”
之出现实际最早,而肯定确立反在最后。比如书中有二十首诗作,其所引原诗都已发现为富
察明义之作,我们考明雪芹与富察氏明义家交往关系密切,彼此相知,非同道听途说之比。
又如同时人吴云跋石幅玉的《红楼》剧本,也说《石头记》是“小说之妖也。本事出曹使君
家”。如果再往晚一点的时代看,1903年夏曾佑在《小说原理》中指明:“写贫贱易,写富
贵难。此因发愤著书者,以贫士为多,非过来人不能道也:观《石头记》自明。”可见夏氏
是看出了作者雪芹即是亲历者,亦即此书是自叙的道理。两年以后,1905年,王国维始作
《红楼梦评论》,其言有云:纵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
写其生平也。这也足以说明,在胡适先生考证《红楼》之前的20年,“自叙传”之说本就存
在,并未中断或绝迹。
嘉庆十七年(1812)已有刊本的二知道人所著《红楼梦说梦》早已揭出:“盲左、班、
马之书,真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果,欲言难言,
不得已而托诸空中楼阁耳。”这话已够明白。道光元年(1821)已有刊本的诸联所著《红楼
评梦》也说:“凡值宝、黛相逢之际,其万种柔肠,千端苦绪,一一剖心呕血以出之,细等
镂尘,明如通犀。若云空中楼阁,吾不信也;即云为人记事,吾亦不信也!”这是何等的真
情实话,何等具有说服力的逻辑语言!至于咸同年代撰刊的书,可举江顺怡《读红楼梦杂记》
的一则。其言曰:“或谓《红楼梦》为明珠相国作,‘宝玉'对‘明珠'而言一一即(纳兰)
容若也。窃案《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苟以宝玉代明珠,是以子代父矣!况《饮水词》
中,欢语少而愁语多,与宝玉性情不类。盖《红楼梦》所纪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
所指。数十年之阅历,悔过不暇,自怨自艾,自忏自悔,而暇及人乎哉?”他驳“纳兰说”
的理由,都切中其病害,难以比附之理最明。
到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于其中郑重指出的则是:“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然胡适既考得作者生平,而此说(按:指蔡元培说)遂不立……然
谓《红楼梦》乃作者自叙,与本书开篇契合者,其说之出实最先,而确定反最后……知曹雪
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索隐派”,
源于本土传统,极力反对“写己”之论,此是民初年代之事,至今后继有人,以“虚构”“概
括”为理由而批判“自传说”的风潮,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事。鲁迅的看法是,从整
体宏观看,小说分明是雪芹自叙一一因为他的半生,即与''石头"绝似。说得这样明白确切,
岂不足见《红楼梦》更可能是“自叙”而不是“他叙”?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材料二: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
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在写实的同时,穿插环
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出的生动、神
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
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
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
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
的主体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
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小说本就是间隔疏离现实人生的一种手段,荒诞、幻化更增强了这种间离效果。《红楼
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
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
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驰骋的余地,留
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让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
一种“站队”,这就往往会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
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
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
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乾隆时期就有人认为《红楼梦》为作者自传,但这种学说直到五四之后才确立。
B.富察明义的诗,吴云的跋,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都可作为自传说的证据。
C.有人认为《红楼梦》为纳兰明珠所作,江顺怡的《读红楼梦杂记》对此作了驳斥。
D.蔡元培先生以“虚构”“概括”为理由反对自传说,作者不认同蔡元培这种看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文学作品需要一些幻化出的生动、神秘、奇异,否则就缺乏文学性。
B.写实的作品,■般具有厚重、拙朴、超脱等特点,因此与梦幻的作品有所不同。
C.荒诞性与梦幻性是相对于科学性、可知性而言的,它有一种突破现实的美。
D.小说应该追求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不应该涉嫌不敬、溢美、揭隐私、造舆论。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
A.孟子曾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苏轼在写给谢民师的回信中说道:”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D.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4)“新红学”是指五四运动之后胡适等学者进行的《红楼梦》研究,它主要研究《红
楼梦》的作者和版本。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属于“新红学”范畴的一项是B
A.脂砚斋是《红楼梦》最早的读者之一,其写下的大量评点式评语随《红楼梦》抄本的
正文保留下来,有助于我们了解著作原貌。
B.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将真实历史中的曹家和文学作品中的贾家合而为一进行考证,
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及其籍贯问题。
C.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从民族主义情感出发,提出《红楼梦》的立意在于反对满族
统治,从而把《红楼梦》解读成一部政治小说。
D.吴宓运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与多”之说,分析《红楼梦》的结构和人物,把
对《红楼梦》的认识提升到了哲学层面上。
(5)这两则材料评论《红楼梦》的角度有何不同?分别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解答】(1)D.结合“至今后继有人,以‘虚构'’概括'为理由而批判‘自传说’的风
潮,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事”可知,以“虚构”“概括”为理由批判自传说的不是
蔡元培,而是“索隐派”的后继者,张冠李戴。
故选D。
(2)A.“需要”“否则就缺乏文学性”曲解文意,这只是说梦幻的作品,而此外还有写
实的作品。B.错在“超脱”,这是梦幻的作品的特点,应该是“执着”。C.正确。D.”应
该”“不应该”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完全写实的缺陷和加入幻化的好处。
故选C。
(3)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是作者自叙。A.意为读书要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符合材料一观点。
B.强调写作要反映现实;C.强调言辞达意的重要性;D.强调文艺为大众;均与材料
一观点无关。
故选Ao
(4)A.脂砚斋不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学者。B.符合。C.蔡元培对《红楼梦》立意的解
读,不属于“新红学”的范畴。D.吴宓研究的是《红楼梦》的结构和人物,与“作者和
版本”无关。
故选B。
(5)①结合可知,材料一从《红楼梦》作者的角度进行考证,它启示我们,阅读文
学作品要了解作者生平,知人论世,还要结合其它相关资料进行研读。②结合"”可知,
材料二从《红楼梦》艺术特色的角度进行论述,它启示我们,真小说应该像《红楼梦》
那样,写实与荒诞化、幻化相结合,现实与梦幻相结合。
答案:
(1)D
(2)C
⑶A
(4)B
(5)①材料一从《红楼梦》作者的角度进行考证,它启示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要了解作
者生平,知人论世,还要结合其它相关资料进行研读。②材料二从《红楼梦》艺术特色
的角度进行论述,它启示我们,真小说应该像《红楼梦》那样,写实与荒诞化、幻化相
结合,现实与梦幻相结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雪山大地
杨志军
①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
父亲继续当畜牧科长,就比较容易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
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
②父亲骑着日取①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了“一间房”。
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
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父亲找到正在放羊的沁多公社主任商量,主任说:a“噢
呀,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我的孩子能去上学。”父亲哈哈大笑,他明白这其间的情谊。沁多
公社的招生让沁多主任出面,就能马到成功。
③父亲想把“一间房”隔出一间教室、两间宿舍和一小间办公室来。父亲琢磨:木头的
隔墙再好不过,又轻便又不占地方。父亲骑着日垂直奔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
树的地方。一阵寒暄之后,他对香萨主任说:“我们想伐几棵解板的树。”父亲还把需要木材
的理由也说了。香萨主任沉吟着,突然冷下脸来:b“树上的鸟儿落在树上,沟里的斑鸠落
在沟里,谁能说个不呢?但是今天我要说啦,不成,树上的鸟儿树上不能落,沟里的斑鸠沟
里不能去。山是神山,树是神树,我们从来没有伐过。”父亲没想到居然会遭到拒绝,只能
笑着说:“那就不伐了,只当我没开口。”父亲知道,主任恐怕不是心疼几棵树,而是不支持
办学,他总是觉得文化知识跟牧人毫不相干。
④后来,父亲只得用县里囤积不用的生牛皮隔出所需的教室和寝室,再用整张牛皮在门
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
⑤然后就是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正忙活着,县委书记王石来了,说副州长两次打
来电话找父亲,要升父亲为副县长了。父亲说:c“我怎么能去?学校不办啦?还有什么比
教育更重要?在沁多县甚至在整个阿尼玛卿州,教育几乎等于零呀!”王石说:“你要是实在
不想去,就得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学生来了这么多,不能不管吧?到那时我们就有理由不
放你。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
⑥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日茶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公社主任们
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让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
校的。父亲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跑第二遍,每到一个公社,直接跑到牧人家里,苦苦哀求,他
这么一做,同情就来了,但就是没有一个牧人会让父亲带走自己的孩子。因为除了去阿尼琼
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
⑦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日杂的心情也不好起来,
动作笨拙,无精打采不说,还老走错路。父亲说:“以前只要由着你走,每一次都能走得准
确无误,现在怎么啦?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
就像现在,它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埋怨道:“路是你走
过的,怎么能偏到这里来?方向完全不同啊。”日杂不服气地喷吐着鼻息,把头扭来扭去。
父亲拍了它一下:“天就要黑啦,快往回走。”它不听话,还是照直往前走着。父亲真的生气
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日杂也生气了,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
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汆,日杂,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
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茶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
方:一顶帐房和一群牛羊出现在山坳深处。他跳下马背,抚摸着日杂。紧接着他又发现:日
业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而且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孤儿,
衣袍褴褛。父亲不禁一阵欢喜,长舒一口气,对孩子们说他是专门来接他们的,县上决定所
有孤儿都应该去“一间房”上学。
⑧半个多月后,父亲的沁多小学开学了。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
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
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
天为父,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I,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
人为首……
⑨过了些日子,最大的孤儿洛洛,忍不住问父亲,d“老师啦,当初你说是要我们去当
阿卡②的,怎么又不当啦?”“不是不当啦,是要当比阿卡更好的人。”“噢呀,老师是不是
一个比阿卡更好的人?阿卡给人祈福要酥油要耦耙要肉食,老师什么也不要,还得倒给我们
吃的用的。”“这算什么?老师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知识,到时候全都得送给你们。”洛洛
想了想说:“明白啦,老师是公家人。”父亲又说,“等你们上完沁多小学,再上一个更高级
的学校,毕业后就都是公家人啦。”“啊嘘,真的吗?”父亲点点头,他很有信心,牧区缺少
干部,选拔有文化的藏族人当干部是很自然的事。
⑩洛洛从此变得更加懂事,喜欢学习。转眼冬天来临,雪沃草原,浩浩汤汤翻起了白浪,
仅仅下了半天,就已经一尺厚了。天上的还在落,地上的还在厚,雪朵大得如同盛开的雪
莲……
【注】①日荥:马的名字。②阿卡:安多藏语中对藏传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及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父亲“伐树”被拒后,利用“囤积不用的生牛皮”、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等细节都
体现了他办学的决心。
B.县委书记王石由最初反对父亲办学到后来帮着出谋划策,这一变化表明他对父亲的理
解和尊重,凸显了父亲形象。
C.在教学过程中,父亲通过自己编创的文句来引导孩子们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共融共
生,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D.小说以“冬天来临,雪沃草原”的景象结尾,暗示着父亲在未来的办学之路上,将有
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2)下列对小说人物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a句沁多主任毫不犹豫的回答,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信赖与支持,也暗含沁多主任与父亲
往日的情谊。
B.b句香萨主任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回绝了父亲的请求,他的态度也代表着多数牧民对办学
的想法。
C.c句父亲连用三个反问表明了自己在升迁与办学中的抉择,强调了父亲改变当地教育现
状的决心之大。
D.d句表现了洛洛对“上学”意义的困惑以及对父亲的不满,经由发问与解答,既见痼疾,
又见希望。
(3)县委书记王石说“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小说第⑦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解答】(1)D.“仍将有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理解有误。由“不是不当啦,是要当比
阿卡更好的人”“等你们上完沁多小学,再上一个更高级的学校,毕业后就都是公家人啦”
“父亲点点头,他很有信心,牧区缺少干部,选拔有文化的藏族人当干部是很自然的事”
“洛洛从此变得更加懂事,喜欢学习"可知,以''冬天来临,雪沃草原”的景象结尾,
暗示着父亲在未来的办学之路上,将有着更多的希望。
故选D。
(2)D.“对父亲的不满”理解有误。由后文“噢呀,老师是不是一个比阿卡更好的人?
阿卡给人祈福要酥油要糟耙要肉食,老师什么也不要,还得倒给我们吃的用的”可知,
画线句知识表示洛洛对“上学”意义的困惑,不能表现对父亲的不满。
故选D。
(3)结合“父亲只得用县里囤积不用的生牛皮隔出所需的教室和寝室,再用整张牛皮在
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
日子,日柴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
让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父亲又马不停蹄地
开始跑第二遍,每到一个公社,直接跑到牧人家里,苦苦哀求,他这么一做,同情就来
了,但就是没有一个牧人会让父亲带走自己的孩子”的语境可知,“把星星搬到地上”写
出了在草原上办学校的艰难。
结合“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
字写字”“噢呀,老师是不是一个比阿卡更好的人?阿卡给人祈福要酥油要将耙要肉食,
老师什么也不要,还得倒给我们吃的用的”的语境可知,“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强调
了通过办学校来改变草原牧民落后观念的重要性。
结合“你要是实在不想去,就得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学生来了这么多,不能不管吧?
到那时我们就有理由不放你”的语境可知,这句话表现了王书记对父亲办学的理解与支
持。
(4)①丰富了人物的内心情感。由“现在怎么啦?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
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路是你走过的,怎么能偏到这里来?方向完全不同啊”
“父亲真的生气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
而是赔礼道歉”“父亲不禁一阵欢喜,长舒一口气”可知,通过父亲因马走错路而引发对
马的一系列言行,表现了父亲质疑、埋怨、生气、歉意、欢喜的心情变化。
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由“日杂不服气地喷吐着鼻息,把头扭来扭去”“日杂也生气了,
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可知,马以“喷吐着鼻
息、”“长嘶”方式回应父亲,则展现了马“坚持己见”为主人寻路的灵性与忠诚。饶有趣
味。
③丰富文章意蕴。由“父亲说:’以前只要由着你走,每一次都能走得准确无误,现在怎
么啦?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天
就要黑啦,快往回走。‘它不听话,还是照直往前走着。父亲真的生气了,勒紧缰绳,拉
弯了它的头……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可知,他跳下
马背,抚摸着日杂”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表现了草原上人与马如战友同伴般的亲密
关系。
④推动情节发展。由“紧接着他又发现:日杂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
而且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孤儿,衣袍褴褛。父亲不禁一阵欢喜,长舒一
口气,对孩子们说他是专门来接他们的,县上决定所有孤儿都应该去‘一间房‘上学”
可知,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引出下文中马带父亲找到孤儿,使父亲摆脱困境这一情
-下4-RI。
答案:
(1)D
(2)D
(3)“把星星搬到地上”写出了在草原上办学校的艰难,“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强调
了通过办学校来改变草原牧民落后观念的重要性。这句话表现了王书记对父亲办学的理
解与支持。
(4)①丰富了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父亲因马走错路而引发对马的一系列言行,表现了
父亲质疑、埋怨、生气、歉意、欢喜的心情变化。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马以“喷吐着
鼻息”“长嘶”方式回应父亲,则展现了马“坚持己见”为主人寻路的灵性与忠诚。饶有
趣味。③丰富文章意蕴。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表现了草原上人与马如战友同伴般的
亲密关系。④推动情节发展。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引出下文中马带父亲找到孤儿,
使父亲摆脱困境这一情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苞
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掩。未有仁而遵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己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
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材料二:文段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
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
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丕熊用适直梁惠王丕果所
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育丛连衡,以攻伐为贤,而
孟轲乃述唐、虞、与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宣王A不能B用C适梁D梁惠王不果E所言F则见G以为迂远H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遗,指“舍弃、抛弃”,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骸之费”中的“遗”词义相同。
B.耻,指“以……为耻”,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
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D.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与现在所说的“祖至孙三辈”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孟子指出应减税宽刑来让百姓发展生产,让年轻人有时
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老百姓就愿意为君王打仗了。
B.孟子在批评不施仁政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联考2025届高三暑假自主学习测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公共交通车辆租赁服务合同
- 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 委托合同范本
- 体育馆物业管理委托合同范本
- 商业地产买卖合同细则
- 标准茶叶购销合同模板简
- 产品设计服务合同范本
-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处理
- 初中数学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四川宜宾环球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自动驾驶开发到落地流程
- 收货员的岗位试题及答案
- 【吉利汽车控股集团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11000字(论文)】
- 退休证翻译模板word
-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快速入门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ppt
- 女装类直播电商脚本及直播话术(明细表)
- 镀锌钢管质量检验报告
- 热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 水电站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