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文言文阅读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勤积累,巧判断——对照教材考核文言实词【考查方向】2023年对于词语得考查,角度更加丰富,文化常识、词语含义、词语负载的句式都进行了考查,在考查形式上,除了与课本结合考查,还进行了古今词语的比较,考查方式更加灵活。其中与课本衔接是最重要的考查形式,要求在文本语境和课本语境中,考查对该词语的认识,并加以比较分析。这种考查,既能考查出对该词语的认知程度,又打通了考试与教材的联系。从全国新高考卷考查来看,题目保存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但已经不是死记硬背的题目,例如2023年的文化常识“具臣”,不可能靠平时积累,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判断在正确与否,因此对文化常识的复习要围绕“常见”展开,不要盲目扩大范围,耗费太多精力。对于与课内文言词语的比较,我们既要加大对课本的回归力度,更要注意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综合把握,特别对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认知,经常做文言实词的归纳总结。无论是对文化常识判断,还是对一般文言实词判断,我们都要注意结合语境,在语境中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技法1根据词性,判断异同词性,是一个字词的语法属性。汉语字词词性往往随语境而变化,文言文中更有词类活用的情况。一个字词的词性不同,意义也会不同。判断两句话中同一字的含义是否相同,首先要比较该字所在的语法结构,以及它在结构中承担的语法功能。典例解说例1(2023·全国新高考Ⅱ卷)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原题C项: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解析】C项,“片善”的“片”意为“小,微少”,为形容词;“片甲不留”的“片”为量词。二者意思不同。分析正确。【答案】正确例2(2022·全国甲卷)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原题B项: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解析】选文“宣言”后有宾语“之”(指代秦国割让土地给楚国的事),其后又有介宾结构“于朝廷”,可以确定“宣言”为动词。选项把“宣言”解释为“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虽然不易直接套用到选文句子里来检验其正误,但这个解释将其判断为动词,就没有什么问题。用作文告的“宣言”显然是名词,与选文含义肯定不同。可知该项正确。【答案】对例3(2022·全国乙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节选自《说苑·贵德》)原题C项:“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解析】“靡使有余”之“靡”出现在动词谓语“使”之前,为副词状语;“望其旗靡”之“靡”出现在名词主语“旗”之后,为动词谓语。可知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该项正确。【答案】对例4(2022·新高考全国卷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原题C项: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解析】“为赵蔽”中“为”是动词,“蔽”是名词,指屏障。“王之蔽”原句是“王之蔽甚矣”,“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则“蔽”是动词,这里的意思是“受蒙蔽”。【答案】错即时训练(2023·全国新高考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8题。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1.殆,指危险,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词义相同。()2.侵,指侵犯,超越,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中的“侵”词义相同。()3.善,指善于,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词义不同。()4.操,指持有,掌握,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中的“操”词义相同。()5.乘,指根据,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中的“乘”含义相同。()6.探,指探究,与《促织》中“探石发穴”中的“探”词义不同。()7.意,指意图,思想,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的“意”词义相同。()8.遏,指阻止,与《沁园春·长沙》中“浪遏飞舟”中的“遏”词义相同。()9.称,指称引,与《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称”含义不同。()10.援,指援引,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援疑质理”中的“援”词义相同。()11.度,指成就,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中的“度”含义相同。()12.审,指审查,与《促织》中“审谛之”中的“审”词义相同。()13.明,指明晓,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中的“明”词义不同。()14.遇,指对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遇”词义相同。()15.亡,指灭亡,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中的“亡”词义相同。()16.曾,指连……都,与《赤壁赋》中“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词义相同。()17.怍,指惭愧,与《促织》中“自增惭怍”中的“怍”词义相同。()18.望,指“希望”,与《登泰山记》中“望晚日照城郭”中“望”的词义相同。()1.答案错误解析前者是形容词“危险”的意思,后者是副词“几乎”的意思。2.答案正确解析都是动词“侵犯,超越“的意思。3.答案正确解析前者是动词“善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与……交好”的意思。4.答案正确解析都是动词“持有、掌握、拿着“的意思。5.答案错误解析前者是借词“根据”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冒着”的意思。6.答案正确解析前者是动词“探究”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掏”的意思。7.答案错误解析前者是名词“意图,思想”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料想”的意思。8.答案正确解析都为动词“阻止”的意思。9.答案正确解析都为动词“称引”的意思。10.答案正确解析都为动词“援引,提出”的意思。11.答案错误解析前者是动词“成就”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估计”的意思。12.答案错误解析前者是动词“审查”的意思,后者是副词“仔细”的意思。13.答案正确解析前者是动词“明晓”的意思,后者是名词“光亮”的意思。14.答案正确解析都是动词“对待”的意思。15.答案错误解析前者是动词“灭亡”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败逃的士兵”的意思。16.答案正确解析都是副词“连……都”的意思。17.正确解析都是动词“惭愧”的意思。18.答案错误解析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看”的意思。技法2根据搭配,判断异同判断某字在句中所取的义项,要根据与之搭配的字。尤其是动词,所带的宾语不同,其意义也可能不同。另外,动词用法还有使动、意动、为动的变化,要注意区别。典例解说例1(2023·全国新高考Ⅱ卷)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节选自《百战奇略》)原题A项: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解析】根据语境中“平易宽广之地”,原文中“平易”修饰“宽广之地”,指地形平坦开阔。联系成语“平易近人”可知,“平易”也可用来形容人性情温和。【答案】正确(2022·全国甲卷)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原题A项: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解析】单看“约车”,结构为动宾,“约”为动词,“与诸将约”的“约”亦为动词,“约”解释为约定,在两处都能讲通。但原文“约车”后还有“并币”,“并”表示“车”与“币”并列,共同作“约”的宾语”币”为礼品,无法作“约定”的宾语。只有把“约”解释为准备,才能同时与“车”和“币”搭配。【答案】错例2(2022·全国甲卷)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原题C项: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解析】“国”与“舟”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孤”与它们搭配,意思相同。虽然“孤国”的“孤”更强调无人援助,“孤舟”之“孤”更强调无所依傍,但这种差别过于细微。【答案】对例3(2022·全国乙卷)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节选自《说苑·贵德》)原题D项:“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解析】“公悲之”中“悲”的对象是“之”(“长年”),意思是“悲悯、怜悯”。“心中常苦悲”是自己心中的悲哀。【答案】对例4(2022·新高考全国卷Ⅱ)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原题C项: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解析】“尊重”与“爵位奉赐”搭配,“尊”对应“爵位”,取“尊贵”的意思,“重”对应“奉赐”,取“丰厚、厚重”的意思。表示敬重、重视的“尊重”一般与人物搭配。【答案】对即时训练(2022·新高考全国卷Ⅱ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0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判断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填“对”,错误的填“错”。1.“韩鸿为使者”与“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2.“降河北”与“与昆邪王俱降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降”字含义相同。()3.“可与计事”与“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两句中的“计事”含义相同。()4.“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质”字含义不同()5.“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与“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两句中的“造次”含义不同。()6.“不能以辞语自达”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两句中的“达”字含义相同。()7.“吾欲北发幽州突骑”与“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8.“诸将鲜能及者”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两句中的“鲜”字含义相同。()9.“汉躬被甲持戟”与“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两句中的“被”字含义相同。()10.“皆平之”与“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平”字含义相同。()11.“引兵往合水南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两句中的“合”字含义不同。()12.“缘马尾得出”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13.“笃于事上”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14.“兵有不利”与“王于兴师,修我甲兵”(《诗经·无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15.“军营不完”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两句中的“完”字含义不同。()16.“激扬吏士”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沁园春·长沙》)两句中的“激扬”含义相同。()17.“隐若一敌国矣”与“今逐客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敌国”含义相同。()18.“让之曰”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字含义不同。()19.“然但治宅”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20.“不起巷第”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起”字含义不同。()答案与解析1.答案对解析前者与官职搭配,是“担任”的意思;后者与乐曲搭配,是“演奏”的意思。2.答案错解析前者后跟投降者,是“招降”的意思;后者后跟收降者,是“投降”的意思。3.答案对解析两者都是“商议”的意思。4.答案错解析两者都是将“质”与“文”相对而言,都是“质朴”的意思。5.答案对解析前者与说不清话的局促表现搭配,是“仓促、匆忙”的意思;后者与衔石填海的反常行为搭配,是“轻率、随便”的意思。6.答案错解析前者与“辞语”搭配,是动词“表达”的意思;后者与“宦”搭配,是“显达、显耀”的意思。7.答案对解析前者与军队搭配,是“派遣,调发”的意思;后者与刀刃搭配,是“磨出来”的意思。8.答案对解析两者都是副词“很少”的意思。9.答案对解析两者都与盔甲(甲、坚)搭配,都是“披”的意思。10.答案错解析前者与“贼”搭配,是“平定、平息”的意思;后者与“险”(高山险阻)搭配,是“铲平、使平整”的意思。11.答案对解析前者与军队搭配,是“会合”的意思;后者与绿树搭配,是“环绕”的意思。12.答案错解析前者与马尾搭配,是“攀缘、拉着”的意思;后者与溪流搭配,是“沿着、顺着”的意思。13.答案错解析前者与“事上”搭配,是“忠诚、厚道”的意思;后者与疾病搭配,是“严重、加重”的意思。14.答案对解析两者都是“兵器”的意思。15.答案对解析前者与军营搭配,是“完善、修缮”的意思;后者与国家搭配,是“保全”的意思。16.答案错解析前者是“使激奋昂扬”的意思;后者是“激浊扬清”的意思。17.答案错解析前者是“地位或势力相等的国家”的意思;后者是“敌对之国”的意思。18.答案对解析前者与“之”(吴汉妻子)搭配,是“责备”的意思;后者与土壤搭配,是“拒绝”的意思。19.答案对解析前者与“宅”搭配,是“修筑”的意思;后者与“经”搭配,是“研究”的意思。20.答案错解析两者都与建筑(“巷第”“台”)搭配,都是“兴建、兴造”的意思。技法3根据语境,判断异同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解释文言词句的含义,也要联系上下文表达的内容。有时用于理解的上下文超出了选项引文,需要自行到原文中去寻找。典例解说例1(2023·全国新高考Ⅰ卷)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原题D项: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解析】语境中“诬说”中的“诬”意为“说话虚妄不实,说谎话”;“诬蔑之辞”通常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的言辞,因此,“诬说”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含义不同。【答案】正确例2(2022·全国乙卷)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节选自《说苑·贵德》)原题B项:“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解析】“放”在前后两句的语境中都是流放的意思,只是“而汤放之”是主动句,“是以见放”是被动句,“见”表被动,“放”的意思与前者相同。【答案】对例3(2022·新高考全国卷Ⅱ)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原题B项: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解析】上文叙述了吴汉的优秀表现,选项说“差强人意”指表现较差,显然有误。【答案】错即时训练(2022·全国新高考全国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8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判断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填“对”,错误的填“错”。1.“秦且攻魏”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2.“寡人愿子之行也”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两句中的“愿”字含义不同。()3.“重为之约车百乘”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两句中的“重”字含义相同。()4.“夫敢借兵者”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敢”字含义相同。()5.“以忠王也”的“忠”指尽心竭力,与后来“忠君爱国”的“忠”不同。()6.“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岁”字含义相同。()7.“以其西为赵蔽也”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两句中的“西”字含义相同。()8.“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虽”字含义不同。()9.“臣效便计于王”与“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10.“便计”指有利的计谋,其中的“便”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齐桓晋文之事》的“便”意思相同。()11.“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其中的“节”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的“节”意思相同。()12.“秦已去魏”与“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13.“魏王悉韩、魏之兵”与“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悉”字含义相同。()14.“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含义相同。()15.“寡人听子”与“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不同。()16.“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与“亟待解决”两句中的“亟”字含义相同。()17.“割地请讲于魏”与“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两句中的“讲”字含义不同。()18.“而封田文”与“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含义相同。()答案与解析1.答案错解析前文有“秦将伐魏”,可知前者是副词,意思是“将要”;后者是让步连词,意思是“尚且”。2.答案对解析前者是魏王提出个人的请求,而非答应孟尝君,所以“愿”的意思是“希望”;后者以国家征兵令为前提,木兰是服从命令,所以“愿”的意思是“请愿、愿意”。3.答案错解析前者之前没有其他的准备工作,所以“重”意思是“隆重、郑重”;后者前面有“既有此内美”,“修能”是另外增加的,所以“重”意思是“加上”。4.答案对解析两者都是向人发出请求的语境,“敢”为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5.答案对解析赵王不是孟尝君的君主,孟尝君说“忠王”,意思是真心实意为赵王考虑。6.答案对解析两者都是“每年”的意思。7.答案错解析秦国在赵国之西,魏在秦、赵之间,所以“西”的意思是“在西面”;后者的“西”意思是“向西”。8.答案对解析前者,从上文看,魏王没有行军千里去救助他国,孟尝君这句话只是做个假设,“虽”是“即使”的意思。后者,燕国在六国中确实算个小国,“虽”是“虽然”的意思。9.答案对解析两者都是“献上、奉献”的意思。10.答案错解析前者的意思是“有利的”;后者的意思是“能言善辩、善于逢迎的”。11.答案对解析两者都是“操守”的意思。12.答案错解析两者都是“离开”的意思。13.答案错解析前者是动词,“尽其所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全部”的意思。14.答案对解析两者都是“运输”的意思。15.答案对解析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听取意见、明察”的意思。16.答案错解析前者说在已经得到燕、赵之兵之后,是“迅速”的意思;后者说在等待解决之时,是“急迫”的意思。17.答案对解析前者是“和解”的意思,后者是“讲究”的意思。18.答案错解析前者是“封赏、分封土地”的意思,后者是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的意思。【新题速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宣王A不能B用C适梁D梁惠王不果E所言F则见G以为迂远H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指“舍弃、抛弃”,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遗”词义相同。B.耻,指“以……为耻”,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D.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与现在所说的“祖孙三代”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孟子指出应减税宽刑来让百姓发展生产,让年轻人有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老百姓就愿意为君王打仗了。B.孟子在批评不施仁政的国君常年夺占百姓农时,使老百姓不能奉养父母,导致家中父母、兄弟妻子陷入各种困境之后,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C.孔孟认为“利”是天下动乱的根源,所以很少谈及“利”。太史公认同孔孟的观点,反对追逐利益,并认为天子和庶人追求利益的弊病没有什么不同。D.在当时各国变革的背景下,君王们崇尚战争,把富国强兵作为当务之急。孟子对德政的推崇不符合那些国家的需求,因此其主张未被各君王采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2)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14.当司马迁读到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时,曾“废书而叹”。其“叹”有慨叹也有赞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加以概括。【答案】10.CDF11.A12.C13.(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2)(孟子)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14.①感叹天下之乱始于利以及天下好利之弊。②赞同孟子的仁政思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适梁”的主语是省略的“孟子”,“宣王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二者分属两个句子,中间C处断开;“梁惠王不果所言”中,“梁惠王”是主语,“不果”是谓语,“所言”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DF处断开。故选C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舍弃、抛弃;丢失。句意: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秦国没有丢失箭和箭头的耗费。B.正确。意动用法,以……为耻;以……为喜悦。句意:对此我深感耻辱。/以亲戚们谈的知心话为喜悦。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孔孟认为‘利’是天下动乱的根源”错误,由原文“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可知,认为“利”是天下动乱的根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