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学写文学短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 学写文学短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 学写文学短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 学写文学短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 学写文学短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写文学短评文学短评的概念: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具体作品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1.“短”是指它篇幅短小.2.“评”是指评论,文体属议论文。文学短评重在“评”而不在“感”,与读后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因体而论。3.高中生写作文学短评,一般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衔接高考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甲组答案给分:未来”和“回忆”所指。1点1分;答出成长所指给2分。将三者联系起来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乙组答案给分:找出河流的重要性,给2分;思考河流的意义给2分;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一、读作品1.在阅读作品时事先了解或者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借此可帮助我们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2.入乎其内,故有生气;要仔细阅读全文,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句子、段落,明确文章主旨,抓住文章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3.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文章更全的认识,从而对文章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做出自己准确的判断。二、找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有不同的认识。要精心选好角度,切题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写短评的步骤:二、如何选好评价角度?

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精心选择自己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切题要小,不可面面俱到。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常用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赅、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思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杜甫《登高》主题?

操《短歌行》主题?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例:从主旨思想角度评价《归园田居》。【总分总】这首园田诗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题目中的“归”,“归”是“归来”“返回”之意,既然有“返回”也就是说明之前并不是在这里或这种状态中的。代入到这首诗,作者说“归园田居”也就是描写回到田园过上的隐逸生活,那么在此之前,作者并没有在田中,他在哪儿呢?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开始对官场感到厌恶而疲倦,个性使然,他自比为“羁鸟”和“池鱼”,开始思念起并向往着能让自己获得自由与快乐的“旧林”和“故渊”,其中,“羁鸟”与“泄鱼”再一次表现出了他对于自己被官场束缚的无奈与苦闷。接下来,从“守拙归园田”开始,作者展示了他“不争名利”的本心。抒发出作者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明确: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景物(特征、含义):如《归园田居》事物(特征、含义):如《红烛》《致云雀》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意义):如《沁园春

长沙》《琵琶行》《

念奴娇.赤壁怀古》2、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例:从艺术形象角度评价《归园田居》。【总分总】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诗人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深巷狗吠、桑树鸡鸣等景物融为一体,把普通田村生活情景描绘得如此美,从而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寥寥数语,把一个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隐田园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明确:

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例:从表达技巧角度评价《归园田居》。【总分总】本诗从“开荒南野际”到“虚室有余闲”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是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具体描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先写到了自己近处四周围绕的田地居住环境简朴清贫,随后又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众多树木环抱掩映,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再往远处看,村落炊烟依稀可见,隐隐约约的样子,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者又运用了听觉描写狗吠、鸡鸣,点缀出了整幅画面的生机,以声衬静体现人与自然的恬静和谐。随后作者又写到自己的居处,完全没有尘俗的打扰,只有房屋和心灵的空闲。作者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田园美丽图景,也体现了自己对恬静质朴的真切喜爱。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炼字炼句,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一语双关、表现力强等;品味语言风格,如幽默诙谐、辛辣嘲讽、平实质朴、简洁含蓄、清新自然、通俗易懂等;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摹声、通感、用典、借代、对比反衬、夸张、互文、双关、反复等。4.品读作品的语言特色例:从语言角度评价《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其语言表达被称为“田家语”。而这种“田家语”不仅体现在表达的平铺直叙、内容的通俗易懂上,也体现在他别致的用词上。在对于田园生活的描写上,作者的语言风格轻松质朴、平淡舒缓,恰恰与这首山水田园诗的内容与中心相匹配,他没有太过华丽的辞藻,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平淡地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但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场景却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5.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三、写作误区:以《琵琶行》第二小节为例,指出以下的文学短评存在的问题。①片段一:

大弦沉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轻细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1、无评。只是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三、写作误区:①片段二: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1、无评。只是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②片段三: 这段文字描写了整首《琵琶曲》的节奏,或快或慢,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整首曲子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使诗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②片段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2、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没有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只是进行浅表性地进行评论。

正确范例:(观点+叙述+分析)

诗中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音乐。(观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及后面的三句,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这样的喻体,把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变化、音色的清脆圆润都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灵活翻译诗句大意——简要叙述)//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不仅得到听觉的享受,而且得到视觉的美感。(自己的分析评论)//③片段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有声衬无声,写出了周围人的沉默寡言,同时也传递出诗人不理解音乐,不知如何评价琵琶女的技艺,不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大家都无话可说的心理感受。技巧感悟: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3、错评。没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曲解作者的情感。【明确】曲解作品——错评。上阙侧重于写景而非侧重于抒情,词中的确有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但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的达之心,而且,此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体现了豪放的风格。③片段六:《念奴娇·赤壁怀古》由眼前景到思故人,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词分上下两阙,上阙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抒情。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腾的江水与已经消失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故垒”两句,从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题旨。“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阙,带起下阙。下阙,词人借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六句,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苏轼借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正确范例:(观点+叙述+分析)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观点)//乐曲终了,此时天地间似乎只有这浩渺的江水和一轮冷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乐曲中的情感所打动。(灵活翻译诗句大意——简要叙述)//这一句情景交融,突出了音乐效果,且表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演技,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自己的分析评论)//

④片段七:

这段文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这段文字还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结尾用“江”“月”意象,渲染了当时感伤的氛围,且结构上呼应了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奠定的感情基调。

技巧感悟:你认为上面的片段应如何改进?4、散评。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比如描写技巧、情景交融、首尾呼应、景物的烘托渲染等。④片段八:《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写出了大江的气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侧重对“结构”的评价】词作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上片写景运用虚实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多处运用衬托手法,以“千古风流人物”“一樽还酹江月”陪衬周郎,以“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侧重对“艺术手法”的评价】词中塑造的形象是豪迈的。词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结尾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旷达,豪迈洒脱的东坡形象4、散评。眉毛胡子一把抓,都只是泛泛而谈,全文观点不够鲜明文学短评正确范例——《琵琶行并序》在塑造琵琶女出场时,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观点)。//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忽闻水上琵琶声”,先从琵琶声写起。而“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为人物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运用诗句及内容)//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自己的分析评论)//正确范例:(观点+叙述+分析)

《琵琶行并序》在塑造琵琶女出场时,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观点)。//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忽闻水上琵琶声”,先从琵琶声写起。而“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为人物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运用诗句及内容)//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自己的分析评论)//文学短评的常见错误:读后感——-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自己的感想、体会,主观感发的色彩较鲜明。例: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熟悉的人物,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遥远年代……“大江东去”,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他,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声。回想“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贬的救令,还有那洛阳亲友的依恋;东坡心,碎不能掇。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物”,只能吟“三国周郎赤壁”。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之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呵,浑浊的世道也容不下他!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身在乱世,谁堪风流?江仍是长江,壁仍是赤壁,人却不再风流;人生真是一场梦,匆匆来、匆匆去,谁又知人生几何?注意: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

尽管文学短评和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文学短评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

读后感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常见误区小结】1、无评——单纯对内容的复述。即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2、错评——曲解作品,对作品内容及情感理解有误3、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4、散评——面面俱到。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分享点评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分享点评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1】亮点评析: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分享点评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1】亮点评析:【4】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5】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6】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第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模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清水洗尘迟子建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天。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纯粹是在应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他也不喜欢父母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电灯泡上爬满了水珠,他晚上睡觉时感觉是睡在猪圈里。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囔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天灶确实不喜欢过年。首先不喜欢过年时的那些规矩,焚纸祭祖,磕头拜年。其次他不喜欢忙年的过程,种种的活儿把大人孩子都牵制得像刺猬一样团团转。人最后还得为自己洗尘,一家老少因为卖力地搓洗掉一年的风尘而个个都显得面目浮肿。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觉得洗澡后的奶奶显得格外臃肿,像只烂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得。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天灶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奶奶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天灶什么也没说,拉开门出去了。外面又黑又冷,他摇摇晃晃地提着水来到大门外的排水沟前。冬季时那里隆起了一个肮脏的大冰湖,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在冰湖下抽陀螺玩,他们叫它“冰嘎”。他们不仅白天玩,晚上有时月亮明得让人在屋子里呆不住,他们便穿上厚棉袄出来抽陀螺。天灶看见冰湖下的雪地里有个矮矮的人影,他躬着身,似乎在寻找什么。“天灶——”那人直起身说,“出来倒水啦?”天灶听出是同班同学肖大伟,便问:“你在这干什么?”“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怎么也找不到。”肖大伟说。“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肖大伟挑衅地说。“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别吹牛了!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今年我用清水洗!”天灶说完抬头望了一下天,觉得那道银河“刷”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奶奶的屋子传来了哭声,那苍老的哭声就像山洞的滴水声一样滞浊。天灶拉开锅盖,一舀舀地把热水往大澡盆里倾倒。这时天灶的父亲过来了,他说:“看你,把奶奶惹伤心了。”天灶没说什么。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者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该谁了?”天灶问。“我去洗吧。”父亲说。这时天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