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复习课件_第1页
《秋声赋》复习课件_第2页
《秋声赋》复习课件_第3页
《秋声赋》复习课件_第4页
《秋声赋》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声赋一、字音〔红色字〕悚然风雨骤至铮铮栗冽砭绿缛渥然黟然戕贼二、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与苏轼并称“欧苏〞。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称为《六一诗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欧阳修:六一居士的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欧阳修的评论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曾慥《乐府雅词》序〕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尤展成〕

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罗大经〕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清·刘熙载《艺概》卷四〕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三、研读文本〔一〕、第一段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忽奔腾而砰湃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欧阳子方夜读书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悚然而听之衔枚疾走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欧阳子方夜读书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声在树间5.翻译。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描述。问2:作者怎样描述“秋声〞?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述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亮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问3:作者与童子,各自对“秋声〞的感受如何?这样写有何作用?“悚然〞“异哉〞“此何声也〞,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感。童子:“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亮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述,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祐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二〕、第二段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春生秋实春生秋实春生秋实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所以摧败零落者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草拂之而色变乃其一气之余烈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故其为声也丰草绿缛而争茂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物既老而悲伤5.指出以下句子的文言句式。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又兵象也商,伤也夷,戮也6.翻译。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写对秋声的描述和秋气的议论。问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怎样描述“秋声〞?其作用是什么?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述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亮图画。清·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而对秋状的描述,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引发下文的议论。问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强化大威力的结果。

问4:作者写“秋〞为何与“刑官、兵象和商、夷〞联系在一起?“刑官、兵象和商、夷〞皆有杀心,秋之心亦如此,故万物逢秋而悲,特别秋的肃杀之气。问5:作者这样逐层议论,有何作用?特别秋对万物有强大的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索,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三〕、第三段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有动于中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奈何以非金石之质4.翻译。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问2:作者由上面对“秋声〞的渲染,在这一段得出了怎样的道理?你又怎样理解?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自然无情,人生短暂。关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自然的摧残更为严重。问3:作者说人不是“金石之质〞,也不必“与草木争荣〞,但为何感到秋声是悲凉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祐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境况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四〕、第四段1.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问1:概括这一段内容。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深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问2:作者结尾处写秋虫“声唧唧〞有何作用?以动衬静,照顾开头。秋虫的和鸣,更衬托作者的感慨与孤独,以及悲凉的心境。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四、主题分析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纳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五、探讨问题问1:欧阳修的《秋声赋》在立意方面,虽然通过感伤秋之肃杀而烘托出感伤世事之肃杀,但仍然不免有很浓的悲伤情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文章第三段开头“嗟乎〞二字多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悲伤的情感;而此段的最后“奈何〞、“念谁〞两句更体现了作者凄苦愁闷的心情。问2:“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写作的主题,他们借对秋的悲,抒发对时政不满而产生的郁闷心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困难的不幸遭遇。你能找些“悲秋〞作品加以品析?悲秋南宋·陆游

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秋雨如漏壼,点滴连早暮。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子夜秋歌南北·无名氏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蝶恋花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秋宋·程颢

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喜秋〞作品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和现代作家俊青的散文《秋色赋》。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1954年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问3:《秋声赋》与《赤壁赋》都是一篇赋文,他们对“赋〞的运用在手法上有哪些异同?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浮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问答〞〕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秋声秋状,秋气伤人人言人事,人生苦短六、文言背诵1.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2.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欧阳修的作品欣赏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踏莎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