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3第31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62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3第31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62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3第31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62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3第31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62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3第31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62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一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时空坐标主干线索线索1: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等形式出现,后来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对人类文明的延续起到重要作用。线索2:文化的保护。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人类文化遗产不断遭受破坏。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第62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课程标准素养考向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2.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掌握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上述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文化遗产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3.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科学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利与弊一、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学校教育(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①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a.官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央官学:太学,国子监;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b.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拓展]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1)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2)宋代重文抑武,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发展。(3)宋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2)古希腊学校教育: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拓展]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影响: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传承儒家思想。2.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与评价(1)特点:起源早;政府主导;官学与私学并存;儒学主导;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2)评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政府提供了后备人才,巩固了专制皇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但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专制政策阻碍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之路越走越窄。2.近代大学[拓展]欧洲近代大学建立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1)近代欧洲大学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②德国:德国人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③美国: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2)近代中国大学①北京大学A.创建:戊戌维新运动中。B.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③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4)改革开放后: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4.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大学在传承文化、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印刷书的诞生1.发展历程时间概况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认为是书籍的雏形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促进文化的传播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了用胶泥制的活字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2.印刷书诞生的意义(1)印刷书的诞生,使得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2)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拓展]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3.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4.为书籍的传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书籍及时有效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三)图书馆的成长1.国外图书馆(1)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2)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2.国内图书馆(1)古代①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②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2)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3)现代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②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3.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图解历史〕中国图书馆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拓展]公共图书馆的职能(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5)提供文化娱乐。(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国外博物馆(1)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2)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3)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博物馆建立。[拓展]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原因(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为近代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提。(2)藏品数量的增长和收藏范围的扩大为近代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3)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博物馆的产生。(4)一批博物馆学著作的出现,促进了博物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2.国内博物馆(1)近代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②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③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正式开馆。④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2)现代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②故宫博物院:1925年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④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2月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3.作用:(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拓展]图书馆、博物馆建立的作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二、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原因(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威胁。2.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1)古代往往是从收藏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2)近现代①外国近代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现代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②中国晚清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民国时期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二)《世界遗产公约》1.制定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2.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3.目的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概念阐释〕世界遗产(1)世界遗产的内涵: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2)世界遗产的基本形态: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4.内容①《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②《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概念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1)历程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②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③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④2011年,中国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意义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1.外国(1)古代: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2)近代:佛罗伦萨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2.中国(1)代表: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2)现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特别提示]文化遗迹与文化遗产的区别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迹又称自然和文化遗迹地,分为自然遗迹和文化遗迹。二者没有根本区别,只是词性不同: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概念(包括建筑物、碑雕、壁画、戏剧、工艺等),文化遗迹是具象的概念,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实物(如故宫、颐和园、长城、圆明园等)。主题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史料一]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提示]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经费有国家的保障;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官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和管理。影响: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史料二]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教育的社会作用。[提示]社会作用: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弥补了官办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大众素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史料三]在1100年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问题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提示]积极影响: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史料四]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官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问题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对后世的影响。[提示]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