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在国内外迅猛发展。数字艺术在产生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了一个远远超过传统艺术规模的庞大生态系统,由此而建构起来的艺术秩序也相应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嬗变:一方面,数字艺术不仅在数量和种类上形成了远超传统艺术总量的生态规模,而且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畛域;另一方面,互联网数字艺术的野蛮式生长也催生出致瘾文化、低俗文化、流量文化、虚假文化、饭圈文化、算法文化、盗版文化等病象和乱象,甚至引发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对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网络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近年国家“清朗”专项行动的重点治理领域。显然,数字艺术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上述诸多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美学命题,也不再是一个艺术伦理命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法理命题,必须引入法理思维和法理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单纯依靠艺术美学和艺术德性构建的路径(如同传统艺术那样),已经不足以有效应对诸如数字艺术致瘾、低俗、怪圈、网暴、盗版等病象和乱象,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方法,直接考察比较古今中外的一些典型人类社会行为,从中获得了一条灼见——一切人类社会行为都不得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权利。它不仅规定出一切人类社会行为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而且也规定出勘验法理非义行为及其对抗行为的基本原则:其一,人类身心健康权利乃是一项人人享有的天赋的、普遍的和基本的权利,它是人类其他权利的原点和渊薮;其二,一切人类社会行为都不得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权利,这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身心健康乃是一项普遍的基本的义务;其三,一切对他人权利的侵犯行为和对他人义务的中止行为都构成法理上的非义行为;其四,针对一切法理非义行为,只有采用法理对抗行为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什么数字艺术在产生仅仅20余年的时间内,其规模和数量就能远远超过传统艺术数千年所积累的总和?数字技术所引起的人类艺术生产创作权利的急遽扩大,这种权利的扩大不是指人类艺术创作能力或审美能力的提升,而是指人类艺术传播能力和权利的大幅提升。传统艺术秩序所建构的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单向度的艺术创作和发表机制。比如某人有权创作一部小说,但小说的发表权则掌握在文学期刊或出版社的手里。鉴于发表权与创作权的极大不对等和不平衡性,传统艺术的创作权本质上是一种少数精英才具有的特权。然而,数字技术彻底颠覆了这一权利机制,互联网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天然赋予了每一个网民同等的艺术创作权和发表权。数字艺术实践中的诸多病象和乱象的出现,要么是因为艺术主体没有恪守或履行相应的创作、传播和消费义务,而间接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要么是因为自身权利的僭越而直接侵犯了他人的正当权利。由数字艺术所引致的精神损害,比如网瘾问题、网络暴力等对人的心理损害问题,虚假艺术所造成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歪曲问题等,与一般的公民名誉或荣誉受损问题或基于普遍的社会或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精神抑郁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它具有特定而明确的侵权人、特定而明确的被侵权人和特定而明确的利益动机,因此,对其法理非义性质的认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侵权人(具体的艺术作品)美学质量和被侵权人(具体的艺术消费者)精神损害程度的鉴定、勘验和追诉机制迄今尚未受到法律实践的观照。因此,要同步建构数字艺术精神损害勘验和诊断机制并由国家公诉机关来承担,司法机关应参照公共安全违法犯罪来判决。从数字艺术“法性”命题的发见到阐明,从人类身心健康权利不容侵犯公理的提出到数字艺术精神损害机理的揭示,从数字艺术权利、义务、非义本质规定性的厘定到一整套数字艺术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制的构建,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数字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增加了数字艺术学科和法学学科的知识储备,对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为构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数字艺术秩序、保障社会大众身心健康和我国文化安全提供了理论支撑。(摘编自曾繁仁《数字艺术“法性”命题的中国之解》)材料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艺术已成为艺术界的重要领域之一。数字艺术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建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形式。数字艺术不仅在创作方式上与传统艺术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艺术作品的呈现、传播和消费等方面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并不是孤立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出现,为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展示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在受到传统艺术对美学的启示和感染,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也逐渐引入数字元素,例如数字化的舞蹈表演、数字动画电影等,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的交融。数字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数字艺术的市场尚未完全成熟,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其次,数字艺术也需要注重艺术品质量的提升,避免流量优先、商业化倾向带来的质量下降问题。最后,数字艺术在技术创新和美学探索上也需要不断进行拓展,以推动数字艺术的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数字艺术是艺术界的数字化探索,它的出现刷新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数字艺术不仅依靠数码化工具和技术开展创意实践,还将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艺术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思维的普及,数字艺术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摘编自《数字艺术:艺术界的数字化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艺术迅猛发展,在数量、种类、审美经验、对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优势超过传统艺术。B.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方法设定人类社会行为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也指出勘验法理非义行为和法理对抗行为的基本原则。C.构建数字艺术精神损害维权机制,需要国家公诉机关、司法机关积极参与配合,尽可能避免由数字艺术所引致的损害。D.数字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同时数字艺术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艺术带来的艺术秩序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艺术的生态规模以及审美体验上,还包括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B.因为传统艺术的发表权与创作权存在极大的不对等和不平衡性,所以数字艺术的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传统艺术数千年的总和。C.数字艺术精神损害机理的揭示,以及一整套数字艺术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制的构建等,填补了数字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白。D.传统艺术可以借鉴数字艺术的新的创作手法和创作形式实现顺利发展,如数字化的舞蹈表演、数字动画电影等。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我国传统艺术品的发展也正逐步与数字技术接轨,传统艺术创作借助新媒介升级迭代,艺术品新业态得到创新发展,开拓了数字文化艺术品消费的新场景。B.鉴于数字艺术精神损害所涉及的往往不是单一社会主体,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公共安全非义行为,对此类行为的追诉应由国家公诉机关来承担。C.近年来,数字艺术迅速成为艺术展览语汇中的热词。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出现了数字艺术专题展,北京已经举办了四届亚洲数字艺术展。D.数字艺术的创作方式采用计算机、图形学等数字化工具,艺术家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创建和操控艺术作品,实现对艺术形式的自由探索和创新。4.请结合材料,为“数字艺术”下一个定义(不超过80个字)。5.为什么要构建数字艺术的法理机制?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A2.B3.B4.数字艺术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以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形式呈现,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建的新型艺术。5.①构建艺术美学和艺术德性不足以应对数字艺术出现的诸多问题,须构建数字艺术的法理机制才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②数字艺术的市场尚未完全成熟,须构建数字艺术的法理机制来应对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问题。③对侵权人美学质量和被侵权人精神损害程度的鉴定、勘验和追诉机制迄今尚未受到法律实践的关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优势”错误,数字艺术在“数量”和“种类”方面形成了远超“传统艺术总量的生态规模”;而“审美经验、对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网络安全等方面”是数字艺术发展暴露的问题,而非优点。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为……所以……”错误,原文为“为什么数字艺术在产生仅仅20余年的时间内,其规模和数量就能远远超过传统艺术数千年所积累的总和?数字技术所引起的人类艺术生产创作权利的急遽扩大,这种权利的扩大不是指人类艺术创作能力或审美能力的提升,而是指人类艺术传播能力和权利的大幅提升”,可知“数字艺术的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传统艺术数千年的总和”的原因是“数字技术所引起的人类艺术生产创作权利的急遽扩大”。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构建数字艺术的“法性”。A.阐述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接轨。B.“对此类行为的追诉应由国家公诉机关来承担”指应建立数字艺术的“法性”,最适合作为论据。C.阐述数字艺术成为热门话题。D.阐述艺术家利用相关工具操控数字艺术。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可确定概念主干句:数字艺术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再筛选相关关键信息,确定种差。结合“数字艺术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建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形式”,可整合出种差为:以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形式呈现,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建。综上得出答案:数字艺术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以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音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形式呈现,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建的新型艺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数字艺术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上述诸多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美学命题,也不再是一个艺术伦理命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法理命题,必须引入法理思维和法理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单纯依靠艺术美学和艺术德性构建的路径(如同传统艺术那样),已经不足以有效应对诸如数字艺术致瘾、低俗、怪圈、网暴、盗版等病象和乱象”可知,构建艺术美学和艺术德性不足以应对数字艺术出现的诸多问题,须构建数字艺术的法理机制才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结合“数字艺术的市场尚未完全成熟,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可知,数字艺术的市场尚未完全成熟,须构建数字艺术的法理机制来应对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问题。结合“对侵权人(具体的艺术作品)美学质量和被侵权人(具体的艺术消费者)精神损害程度的鉴定、勘验和追诉机制迄今尚未受到法律实践的观照”可知,对侵权人美学质量和被侵权人精神损害程度的鉴定、勘验和追诉机制迄今尚未受到法律实践的关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之树孙凤春三月里,最后一片积雪融化了,轻轻地融入大地。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起来了,九儿,该走啦。”爷爷站在我家院子里叫我。小时候,爷爷经常这样叫我,他要带我去赶集。爷爷带我去赶集,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挖出来的树秧子拿到集市上去卖。爷爷的树秧子就是我家果园四周的洋槐树。本来,爷爷在果园四周栽洋槐树是为了阻挡人和牲畜进园子,没承想,这洋槐树繁殖力极强,每年都会在园子里窜出好多的小树苗子,聪明的爷爷一拍脑门,想出了好主意——卖树苗子。于是,每年的春天,爷爷就会挖一捆捆的树秧子,扛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卖,也能换回十几块钱呢。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个不小的收入。爷爷给自己捆了二十几棵的大捆,给我的是象征性的三四棵小秧子。爷爷说:“让你扛几棵是让你知道人活着要劳动,从小要明白,你出了力才会有收成。你自己肩膀上的几棵树秧子,别人家买回去几年几十年后就会成为栋梁。咱那,卖了就能换回两块钱,两块钱你可以买想吃的、想玩儿的东西,你也可以存起来等有用时再拿出来花。”不知道是爷爷当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我骨血里就流淌了爷爷的传承,一直到今天,我看到小树苗还会爱不释手,情有独钟。爷爷喜欢栽树,他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因为他有四个儿子,他在每个格子里栽了杏树、桃树、梨树。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都不相同。这样,四个儿子家的果树都不会重复,而且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果熟后也不会扎堆上市。这些果树在生活最困难的五六十年代,为我们整个家族度过艰难的日子做出了贡献。听村里老人说:六O年的春天,村里大食堂揭不开锅了,村里几百口人都饿了肚子。地里的野菜刚露头就被人们挖光了,艰难的日子熬到了五月,我爷爷的果园里几十棵树上的五月鲜桃子快熟了,肥大的桃子红红的嘴儿。人们都说:看人家老孙家是挨不了饿啦!可爷爷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都来摘桃子,好歹每家都能分点儿。那一天,村里每家都吃上了甜甜的桃子,在那时可谓是比现在的美味佳肴都珍贵的救命桃。直到多年以后爷爷去世,村里人还在念叨着爷爷当年的善举和远见卓识。除了栽树,爷爷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嫁接。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赶集上店,爷爷的眼睛就像是装了“雷达”,谁家有特殊的甜桃蜜杏儿,谁家有了稀罕的果儿,爷爷都会千方百计找到人家,磨破了嘴皮跟人家讨几支树穗儿(树枝顶端的枝条),然后嫁接到我们的园子里。求人家的树穗儿,有的人家好说话,几句好话,一袋旱烟,主人就会答应,甚至还会帮你搬来梯子。有的人家可就不那么好说话啦。一次和爷爷去二十里外一个镇子赶庙会,爷爷看上了路边儿一家园子里的树穗儿。那是一棵桃树,粗壮结实的树干,半间房子大的树冠,树枝上挂满了一个个又圆又扁的桃子。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桃子,爷爷说他听说过,但也是头一回看见真的。爷爷说:“这应该是蟠桃,《西游记》里王母娘娘家就有这种蟠桃园,还在天上开蟠桃会哪。没想到,咱这辈子还真能看到它。”爷爷两眼放光,紧盯着桃树去敲开了这家的院门。开门的也是一个老人,个子不高,穿一身黑色土布裤褂。听了爷爷的请求,黑衣老人一口回绝:“那可不行,你打听打听,方圆百里,有没有第二棵我这样的桃树?你剪了我的树枝,我的树就会受伤,树受了伤就会生病,会死掉,树死了我指望啥?你赔得起呀?”爷爷笑眯眯地又卷了一支叶子烟,点着了双手递过去说:“老哥哥,你别急,我这不跟你商量吗,你看,我就剪一两穗儿最小的,只当风给刮了去,不碍事的,我一辈子伺候果树,肯定不让树受伤的。”可黑衣老人黑了脸就是不答应。爷爷急得转了好几圈儿,突然想了一个主意:“我拿我家果园的三棵果树跟你换,怎么样?”终于,老人答应了爷爷的请求。于是,又过了两年,我家的园子里就有了两棵蟠桃树,树枝上结满了又扁又圆又甜的蟠桃。爷爷喜欢栽树,还不只是果树。杨树、柳树、榆树,他都喜欢栽。我家门前是一条小河沟,每年春天,爷爷都会在河边儿的土坡上插一行行的柳树、杨树枝条。他先把从大树上砍下来的树枝截成半米长的树棍,然后在河坡上挖出一个个深坑。树棍棍一个个埋进去,用脚把泥土踩实,又用镐头用力砸,一边砸一边嘴里还会嘟囔着:“深埋硬砸,棒槌发芽。”过不了多久,爷爷栽下的枝条开始发芽,一棵棵嫩绿的枝芽贴着树干冒出来。经过一个春夏,这些枝条就会长成一棵棵小树,在流淌的小河边儿迎风摇曳。记忆中无论是遇到家族变迁、失去至亲还是晚年重病,爷爷从不曾停止劳动,从不曾弯腰萎靡,就像他种下的这些树一样。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爷爷的坟地在一片翠绿的田野上,坟头很小,小得几乎看不见。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后来,因为后辈的我们大多远离了家乡,爷爷留给我们的果园也早已荒废,只有那些洋槐树还在顽强地生长着,它们有的树干沧桑,枝繁叶茂,有的则是连绵不断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生机勃勃地疯长。园子里那口老井已经坍塌,爷爷栽树的影子已经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树,一棵生命之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分别给四个儿子,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果实成熟期都不相同,这表现了爷爷的公平和智慧。B.文本中画波浪线处,“砍”“挖”“埋”“踩”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爷爷栽树的熟练和对栽树的喜爱。C.本文写爷爷的坟头很小;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表现了爷爷不重名利和“我”希望爷爷留下来的深切感情。D.本文结尾写果园荒废,老井坍塌,爷爷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生命之树,余味悠长,表达了对爷爷的怀念与敬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写“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渲染了清冷压抑的气氛,为下文爷爷的出现奠定了感情基调。B.本文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文中把爷爷的眼睛比作“雷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对栽树和嫁接十分在行,专注度高。C.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窜”和“冒”这两个动词,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苗和绿芽迅速长出来的情态,带有一种生命力量。D.本文写乡亲们说老孙家不挨饿,爷爷却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来摘桃子,凸显了爷爷的善良。8.文章描写了黑衣老人不让爷爷剪树穗儿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本文以“生命之树”为题,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C7.A8.①把黑衣老人的固执与爷爷的坚持进行对比,侧面突出表现了爷爷对树苗对嫁接技术深深的爱和执着。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也使行文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9.爷爷一生卖树苗,种树、嫁接等,任何波折艰难从不停歇不低头,把果实分给全村人,带领人们度过艰难,爷爷就像他种下的树。文本的标题“生命之树”意蕴丰富:人生要有所热爱,有一技之长,要执着奋进,就能有所成;人生要顽强善良﹐挺拔自己丰盈自己,也应把绿荫把果实惠及他人;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棵“生命之树”,生命就会风雨不折,永远常青。【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表现了爷爷不重名利”错误,“希望爷爷留下来的深切感情”牵强,是表现爷爷平凡渺小却又伟大,生命顽强向上、精神常青。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渲染了清冷压抑的气氛,为下文爷爷的出现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应是表现天还早、冷而静,为下文写爷爷的勤劳和辛苦做铺垫。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黑衣老人听了爷爷的请求,一口回绝了,他说剪了树枝,树就会受伤,会生病,会死掉,并黑了脸就是不答应。把爷爷急得转了好几圈儿,最后爷爷说“我拿我家果园的三棵果树跟你换,怎么样”,把黑衣老人的固执与爷爷的坚持进行对比,爷爷为了嫁接蟠桃树,不惜用自己的果树交换,侧面突出表现了爷爷对树苗对嫁接技术深深的爱和执着。黑衣老人坚持不让爷爷剪一两最小的穗儿,表现了黑衣老人的固执;而爷爷千方百计,磨破了嘴皮跟人家讨树穗儿,表现了爷爷对树苗对嫁接技术的深爱、执着。描写了黑衣老人不让爷爷剪树穗儿的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同时,也体现出了爷爷嫁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波折,使行文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每年的春天,爷爷就会挖一捆捆的树秧子,扛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卖”“除了栽树,爷爷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嫁接”,每年的春天爷爷都会到集市上去卖树秧子,爷爷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嫁接。爷爷一生卖树苗,种树、嫁接,即使碰到黑衣老人那样固执的人,最后还是让爷爷讨回两个蟠桃树穗儿,任何的波折艰难从不停歇不低头。“六0年的春天,村里大食堂揭不开锅了,村里几百口人都饿了肚子。地里的野菜刚露头就被人们挖光了,……可爷爷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都来摘桃子,好歹每家都能分点儿”,在挨饿的年代,爷爷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都来摘桃子,把果实分给全村人,带领人们度过艰难,爷爷就像他种下的树。文本的标题“生命之树”意蕴丰富:通过写爷爷爱栽树,并且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嫁接,爷爷为了嫁接蟠桃,不惜用自己的果树跟别人换树穗,告诉我们人生要有所热爱,有一技之长,要执着奋进,就能有所成;通过写爷爷在挨饿的年代,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都来摘桃子,把果实分给全村人,带领人们度过艰难,告诉我们人生要顽强善良﹐挺拔自己丰盈自己,也应把绿荫把果实惠及他人;“园子里那口老井已经坍塌,爷爷栽树的影子已经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树,一棵生命之树”,爷爷栽树的影子已经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树,爷爷的精神品质永远激励着我,滋养着我。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棵“生命之树”,滋养自己,生命就会风雨不折,永远常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删改)材料二:卢程,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唐昭宗时,程举进士,为盐铁出使巡官。唐亡,避乱燕、赵,变服为道士,游诸侯间。豆卢革为王处直判官,卢汝弼为河东节度副使,二人皆故唐时名族,与程门地相等,因共荐之以为河东节度推官。庄宗尝召程草文书,程辞不能。其后战胡柳,掌书记王缄殁于阵,庄宗还军太原,置酒谓监军张承业曰:“吾以卮酒辟一书记于坐。”因举卮属巡官冯道。程位在道上,以尝辞不能,故不用,而迁程支使。程大恨曰:“用人不以门阀而先田舍儿邪!”庄宗已即位,议择宰相,而卢汝弼、苏循已死,次节度判官卢质当拜,而质不乐行事,乃言豆卢革与程皆故唐时名族,可以为相,庄宗以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是时,朝廷新造,百度未备,程、革拜命之日,肩舆导从,喧呼道中。庄宗闻其声以问左右,对曰:“宰相檐子入门。”庄宗登楼视之,笑曰:“所谓似是而非者也。”程奉皇太后册,自魏至太原,上下山险,所至州县,驱役丁夫,官吏迎拜,程坐肩舆自若,少忤其意,必加笞辱。人有假驴夫于程者程帖兴唐府给之府吏启无例程怒笞吏背。少尹任圜,庄宗姊婿也,诣程诉其不可。程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视圜骂曰:“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宰相取给州县,何为不可!”圜不对而去,夜驰至博州见庄宗。庄宗大怒,谓郭崇韬曰:“朕误相此痴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尽,崇韬亦欲杀之,赖卢质力解之,乃罢为右庶子。庄宗入洛,程于路坠马,中风卒,赠礼部尚书。(选自《新五代史·卢程》,有删改)[注]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人有假驴夫A于程者B程帖兴唐府C给之D府吏E启无F例G程怒笞H吏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推辞,与《屈原列传》中“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的“辞”含义不同。B.于,在,与《过秦论》中“非括于钩戟长铩也”的“于”用法和含义相同。C.诣,到……去,与现代汉语成语中“苦心孤诣”的“诣”含义不同。D.礼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长官是礼部尚书。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作者引用《尚书》里的句子,进而提出论点,接着运用对比手法概括唐庄宗得失天下之事,又进一步深化论点。B.材料二,卢程在唐朝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唐亡后成为道士,因是唐朝的望族,出身名门,被推荐为河东节度推官。C.材料二,卢程曾对任用官职不认门第表示不满,后来唐庄宗思考宰相人选,优先考虑了卢程,卢程和豆卢革被任命为宰相。D.材料二,卢程斥责任圜,任圜向唐庄宗报告,唐庄宗大怒,认为自己误用了卢程,下令让卢程自杀,后因卢质解救,卢程免于一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宰相取给州县,何为不可!1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其实,个人兴衰的道理也是这样。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卢程失败的个人原因。【答案】10.BDG11.B12.C13.(1)因此当他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人能和他争斗。(2)你是什么东西,依仗老婆家的势力!宰相向州县取东西,为什么不行!14.任性,随意辱骂鞭打下属。傲慢,对下属无礼。【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向卢程借驴夫,卢程下柬帖令兴唐府派驴夫,兴唐府的官吏说没有先例,卢程发怒鞭打官吏的背。第二个“程”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B处断句;“府吏”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D处断句;第三个“程”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推辞/文学。句意:卢程推辞说不会写。/都爱好文学并且因为善于作赋被人称赞。B.错误。用法和含义不同。介词,在/介词,比。句意:我用一杯酒在酒席上招一个书记。/并不比士兵的钩戬长铩锋利。C.正确。到……去/学问或技术所达到的程度。句意:到卢程那里说不能这样。/指刻苦用心地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至高境界。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后来唐庄宗思考宰相人选,优先考虑了卢程”错误。根据原文“庄宗已即位,议择宰相,而卢汝弼、苏循已死,次节度判官卢质当拜,而质不乐行事,乃言豆卢革与程皆故唐时名族,可以为相,庄宗以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可知,唐庄宗思考宰相人选,先考虑的是卢质,然后才是豆卢革和卢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当……时候;“举”,全;“莫”,没有人。(2)“尔”,你;“恃”,依仗;“何”,什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任性,根据“官吏迎拜,程坐肩舆自若,少忤其意,必加笞辱。人有假驴夫于程者,程帖兴唐府给之,府吏启无例,程怒笞吏背”可知,随意辱骂鞭打下属。傲慢,根据“程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视圜骂曰:‘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宰相取给州县,何为不可’”可知,对下属无礼。参考译文:材料一: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删改)材料二:卢程,不知道他的祖先是什么人。唐昭宗时,卢程考中进士,任盐铁出使巡官。唐灭亡后,卢程在燕、赵一带逃难,改变服饰做了道士,在诸侯之间游荡。豆卢革任王处直的判官,卢汝弼任河东节度副使,二人都是过去唐时的名门望族,和卢程的门第相当,因而一起推荐他任河东节度推官。唐庄宗曾召卢程起草文书,卢程推辞说不会写。后来在胡柳打仗,掌书记王缄战死沙场,唐庄宗回师驻扎在太原,摆酒宴对监军张承业说:“我用一杯酒在酒席上招一个书记。”于是举起酒杯向巡官冯道祝酒。卢程的官位在冯道之上,因为曾经推辞说不会写,因此唐庄宗没有任用他,而改任卢程为支使。卢程十分遗憾地说:“用人不依照门第高低而先用乡巴佬吗!”唐庄宗登位后,拟议选任宰相,而卢汝弼、苏循已经死了,依次节度判官卢质应当拜为宰相,而卢质不喜欢承担事务,于是有人说豆卢革和卢程都是过去唐时的名门望族,可以任为宰相,唐庄宗任卢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时,朝廷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卢程、豆卢革接受任命那天,轿子引路随行,在路上喧闹。唐庄宗听到声音后询问手下人,(手下人)回答说:“宰相的轿子进宫门了。”唐庄宗登上楼看,笑着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似是而非。”卢程带着皇太后的封册,从魏州到太原,上下于高山险地,所到州县,驱使壮丁为他们做事,官吏们迎候拜见,卢程坐在轿子上神态自若,稍稍不顺他的意,一定要加以鞭打羞辱。有人向卢程借驴夫,卢程下柬帖令兴唐府派驴夫,兴唐府的官吏说没有先例,卢程发怒鞭打官吏的背。少尹任圜,是唐庄宗的姐夫,到卢程那里说不能这样。卢程头戴华阳巾,穿着鹤羽大衣,靠着几案处理事情,盯着任圜骂道:“你是什么东西,依仗老婆家的势力!宰相向州县取东西,为什么不行!”任圜没有答话离去,晚上飞马赶到博州进见唐庄宗。唐庄宗大怒,对郭崇韬说:“我误把这个傻东西当成宰相,他怎敢羞辱我的九卿!”(唐庄宗)迫令卢程自杀,郭崇韬也想杀掉他,幸亏卢质奋力解救,于是卢程被罢为右庶子。唐庄宗进入洛阳,卢程在路上从马上摔下来,中风而死,赠礼部尚书。(选自《新五代史·卢程》,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③!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④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①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赏的两种花。②芊蔚: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③青青:“菁菁”,繁盛的样子。④岁华:草木一年一荣枯,故曰岁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起兴,写春夏时节,兰花和杜若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勃勃。B.清幽的山林中,到处是红花紫藤,以乐衬哀,反映了诗人孤独的心境。C.颈联“迟迟”对“袅袅”,一表天色渐变,一表其后突变,工整生动。D.这首诗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四季更替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隐居气息。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5.D16.①尾联点明主旨,貌似写花,实写诗人自己,写高洁的兰花和杜若虽艳冠群芳,却生于山林,孤芳自赏而无人问津,岁末只能孤独凋落。②全诗流露出诗人仕途不得志、空有满腔抱负却难遇伯乐的苦楚心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D.“隐居气息”错误。诗人感慨时光流逝,繁花凋零,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但无隐居气息。另外,“四季更替的自然风光”也不准确,主要描写了兰若春夏丰茂、秋冬凋零的境遇。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意思是:一年一开花的草木都飘摇零落,美好意愿终究如何完成?尾联点明主旨,貌似写花,实写诗人自己。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尾联“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作者评价屈原《离骚》对德的推崇以及治理的条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书愤》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唐宋诗词中很多写到兰花,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明道德之广崇②.治乱之条贯③.塞上长城空自许④.镜中衰鬓已先斑⑤.昆山玉碎凤凰叫⑥.芙蓉泣露香兰笑(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崇、鬓、斑、蓉、幽、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惊蛰时节,华北大地①,麦苗开始从沉睡中醒来,垂柳有了朦胧的绿意。五年来,曾经的一片荒芜悄然发生着变化。走进这片依然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平凡与奇迹。雄安新区辽阔而宏大,四处塔吊声,机器轰鸣,一座座建筑正②,一条条道路正通向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立以来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它是未来雄安缔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已经建成的规划展示中心是一座具有汉唐风格的新中式建筑,它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基因,吸收世界优秀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坚持开放、包容、创新,面向未来,千年大计,使命荣光。雄安新区正向世人徐徐展开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这必将是民族的奇迹,时代的奇述,历史的奇迹。奇迹背后是党中央的③、深谋远虑。更凝聚着数以十万计的平凡建设者的汗水、智慧和情感。雄安,一座未来之城。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开放创新、竞争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水平城市。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有人把文中画横线句子改成“这必将是民族、时代的和历史的奇迹”,请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并简述理由。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万物复苏②拔地而起③高瞻远瞩19.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理由:原句运用了排比修辞。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势。三个“奇迹”反复突出强调,清晰全面地表现了雄安新区于民族、于时代、于历史三大方面的巨大意义和贡献,使抒情更充沛,洋溢着对雄安奇迹的赞叹。20.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开放创新、具有竞争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市。【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前面的语境是“惊蛰时节”,交代了节令,后面是“麦苗开始从沉睡中醒来,垂柳有了朦胧的绿意”,说明惊蛰后各种事物开始复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故可以填“万物复苏”。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切生物都苏醒过来了,到处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第二处,前面的语境是“一座座建筑……”,结合更前面的语境“雄安新区辽阔而宏大,四处塔吊声,机器轰鸣”,显然是修高楼大厦,故用“拔地而起”,形容一座座建筑的兴建。拔地而起:指山峰、植物、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耸。第三处,前面的语境是“奇迹背后是党中央的……”,显然是对党中央英明领导的肯定,联系其后的“深谋远虑”,可知此处应填写党在战略问题上的高度和长远眼光,故可填“高瞻远瞩”。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改写前后表达效果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首先,原句“这必将是民族的奇迹,时代的奇述,历史的奇迹”是一个排比句。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雄安新区的强势崛起,对于民族、对于新时代,对于整个国家的建设历史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每一句的落脚点都是“奇迹”,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极具抒情意味,为后文写“奇迹背后是党中央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作了很好的铺垫工作,表现了作者对雄安新区面貌的赞叹之情。该句只是将“民族的、时代的和历史的”作为定语修饰中心词“奇迹”,没有铺陈的气势,也少了抒情色彩,不易激发读者的自豪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竞争力”前少了谓语动词“具有”,即在“竞争力”前加“具有”;语序不当,“高水平”是对城市现代化程度的补充说明,应放在“现代化”之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满灌浆,财赢满仓。这个节气在农业中正是一个好运满满的时节。在这个时节,中国北方夏熟作物①,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满满的,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千古文章四大家”之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