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标准《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
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本项目根据国标委综合[2022]73号文“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22
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实施。本项目内容为制定
国家标准《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项目编号为20220614-T-491。
本标准归口单位是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起
草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简称中科院空间中心),本
标准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1.2.目的和意义
地球辐射带由地球磁场捕获的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这些带电粒子
能够引发单粒子反转、深层充电和表面充放电等空间灾害事件。为了
应对这些空间天气灾害的威胁,需要对航天器进行加固设计。对航天
器进行过防护设计将带来巨大的成本提升,而欠防护设计则会带来严
重损失。恰当的防护设计离不开准确的地球辐射带模型。
地球辐射带模型能够给出所要求的时空位置下的辐射带粒子通
量水平,其广泛应用于风云、北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云海等型
号任务的航天器设计、元器件选择、在轨安全保障、空间环境预报和
故障异常分析中。地球辐射带模型用户涉及到35基地、37基地、五
院、八院、气象局、空间中心、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大、武大、
科大和国防科大等单位中。
2
然而,在各单位用户使用地球辐射带模型过程中,存在着使用标
准不统一,用户对辐射带模型计算结果与卫星实测值之间的偏差有多
少,模型结果的可信度有多少缺乏统一认识的问题。
本标准给出了三个典型能量(E=0.4MeV,1MeV,2MeV)的电子在
三个典型轨道高度LEO(H=800km),MEO(H=22000km)和
GEO(H=36000km)上的微分和积分通量,以及三个典型能量
(E=10MeV,30MeV,100MeV)的质子在三个典型轨道高H=800km,
H=5000km和H=10000km上的微分和积分通量。本标准将极大方便国
内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商业航天公司的人员使用地球辐射带模型
开展航天器设计、元器件选择、在轨安全保障、空间环境预报和故障
异常分析工作。
1.3.编制背景
1958年人类发现辐射带以后,国际上掀起了对辐射带进行探测
和研究的热潮。随着探测数据的积累,人们发现不同的测量设备对辐
射带的测量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在数值上往往能达到一个数量级。而
新的航天任务规划中通常会涉及到航天器屏蔽、能源供给、轨道选取、
寿命预计等环节,这些环节与辐射环境密切相关,辐射环境测量结果
之间的巨大差异给航天工程设计带来很大困扰。因此,对辐射带精确
的定量描述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需求。在工程需求的牵引
下,辐射带经验模型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以研究辐射带粒子动
力学行为为目的的辐射带理论模型也得到的发展。随着数据同化技术
的发展,将辐射带理论和卫星观测相结合的辐射带数据同化模型从辐
3
射带理论模型研究方向上得到了延申。
从1963年12月起,辐射带建模项目TREMP(TrappedRadiation
EnvironmentModelingProgram)正式启动,到1970年间,TREMP陆
续发布了AE(AerospaceElectrons)-1到AE-3。1972到1976年间,
美国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NSSDC(NationalSpaceScienceData
Center)发布了AE4-AE7。1983,NSSDC发布了AE8模型并沿用至
今。2012年,美国空军实验室的Johnston,航空航天公司的Brien和
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Ginet等人共同参与开发了电子辐射带模
型的升级版本AE9,并发布了V1.0版本,并在2014年发布了V1.2版
本,在2017年发布了V1.5版本。
201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张贤国等人建立了我国
首个典型轨道(LEO/MEO/GEO)自主辐射带模型MORE(Modelof
RadiationEnvironment),它属于辐射带经验模型。
在辐射带理论和数据同化模型方面,Salammbô辐射带理论模型
由法国ONERA-DESP(OfficeNationald'EtudesetdeRecherches
Aérospatiales-DepartmentEnvironmentspatial)于1990年开发并发展
至今。2008年,NASAGoddardSpaceFlightCenter的Fok等人建立
了辐射带环境模型RBE(adiationBeltEnvironment)。2009年以来,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ubbotin、Shprits和倪彬彬建立并发展了
VERB(ersatileElectronRadiationBelt)辐射带理论模型,并应用到
数据同化中。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苏振鹏和肖伏良等人建立
了国内首个三维暴时演化辐射带物理模型STEERB(Storm‐Time
4
EvolutionofElectronRadiationBelt)。2012年,美国新墨西哥州LANL
(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的Reeves等人开始开发动力学辐
射环境同化模型DREAM(DynamicRadiationEnvironmentAssimilation
Model)。2014年英国南极调查局BritishAntarcticSurvey(BAS)的
Glauert等人建立了BAS辐射带理论模型。2020年,中国科学院国家
空间科学中心的朱昌波等人建立了基于国内自主探测数据的辐射带
数据同化模型。
各单位用户广泛使用的辐射带模型是美国的航天质子和航天电
子第8代辐射带经验模型(ap8ae8),其次是航天质子和航天电子第9
代辐射带经验模型(ap9ae9),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建立的自
主辐射带数据同化模型尚处于推广中。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朱昌波、张贤国、王馨悦和常峥
等人为代表的主要研发人员,在辐射带经验建模和数据同化建模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编制组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朱
昌波牵头,具备承担并完成本标准的基础和能力。
1.4.主要工作过程
该项目于2022年9月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命名
为《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朱
昌波牵头编写。2023年6月,空间中心组成了新的标准制定工作组,
编制组由空间中心朱昌波牵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
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空间飞
行器总体设计部、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员有朱昌波、
张贤国、王馨悦、常峥、孙越强、张效信、曲少杰、沈自才、李兴冀
5
等人。
在前期大量的技术储备和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本标准的编制工
作,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4.1.成立编制组
根据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国家标准申请
立项工作安排,中科院空间中心牵头提出了《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
南》国家标准的立项申请,并于2022年9月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批准立项。随后中科院空间中心成立了标准制定工作组,以朱昌波
牵头编写,并向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报送了标准
研制计划和标准制定工作组成员名单。
2022年9月,中科院空间中心按照标准研制进展并商请全国空
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意,组成了新的标准制定工作组
(如下表),编制组由空间中心朱昌波牵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
科学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
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起草。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主要贡献
1朱昌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标准攥写
2张贤国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标准指导
3王馨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背景调研
4常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模型指导
5孙越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架构指导
6张效信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标准建议
7曲少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标准建议
8沈自才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标准建议
9李兴冀哈尔滨工业大学标准建议
1.4.2.初稿及征求意见稿的编写
6
2021年9月,标准制定工作组相关人员完成了本标准的“草稿初
稿”,并于2023年5月召集空间中心相关专家对该版本进行了修改,
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1.4.3.征求意见及意见处理
2023年6月,《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标准征求意见稿外发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武汉大学、
63770部队、61741部队、61540部队、63921部队、31016部队和
93213部队等单位进行征求意见。2023年8月1日,全国空间科学及
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预审
查会。上述函评及会评共获得意见和建议条,对标准进行修改后
形成了新的征求意见稿。
2023年9月1日,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工作组”组织召开《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预审查会。审
查过程中,专家认为______,专家建议_____。
2023年9月15日,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工作组”组织召开了工作组会议,建议______。
1.4.4.送审稿
2023年10月1日,空间科学标委会秘书处将《月球与行星原位
探测相机通用规范》标准送审稿发送给__位专家进行函评。10月15
日,函评专家结束函评,提出修改意见共计__条。标准撰写人员对标
准进行修改后形成了新的标准送审稿,并于2023年11月10日发送
给空间科学标委会秘书处。
7
2023年12月2日,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
织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对《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送审稿进行
了审议,会上多位专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后形成修改意见___条。
1.4.5.报批稿
针对正式审查会专家提出的意见,项目组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形
成标准报批稿,并于2023年12月10日发送给空间科学标委会秘书
处。经审查,空间科学标委会认为该标准从立项申请到最终报批周期
过长,经与主管部门商议,建议将推荐性国家标准改为指导性技术文
件发布。2023年12月15日,该标准转为指导性技术文件。
2.标准编制原则与确定标准重要内容的依据
2.1.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GB/T1.1-2020的编写规定;
2)既注重标准在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中的通用性,又坚持标准
的实际可操作性和工程实施性,给出了地球辐射带粒子通量数值的置
信区间,并追求规范结构清晰、内容科学与全面。
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以AP8AE8模型、AP9E9模型和自主
辐射带模型为基础,通过模型提取出典型能量、典型轨道高度的粒子
微分通量和积分通量,形成合理规范、方便可用的地球辐射带模型使
用指南。
2.2.1.标准化对象和范围
本指南给出了国内常用的国际辐射带模型(ap8ae8和ap9ae9)模型)
8
和典型轨道自主辐射带模型(MORE)的使用、选择和应用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航天器、空间站、深空探测卫星、商业卫星和火箭
等飞行器的辐射防护设计、在轨管理和地面试验中,及空间高能带电
粒子探测器设计过程中,也可用于空间环境认知分析和教学中。
2.2.2.正文内容确立的依据
为了方便地球辐射带模型用户能够方面的使用国际辐射带模型
(ap8ae8和ap9ae9)模型)和典型轨道自主辐射带模型(MORE),我们
在指南中第四章的第1节给出了地球辐射带模型的使用对象,在第2
节给出了辐射带模型适用范围和输入输出,在第3节给出了在三个典
型轨道高度和三个典型能量下以及不同置信度下的粒子微分通量和
粒子积分通量,在第4节给出了模型的选择建议。
对于电子而言,电子通量在地球空间从LEO轨道高度到GEO轨
道高度都有分布,因此我们给出了LEO(H=800km)、MEO
(H=22000km)和GEO(H=36000km)轨道高度下的电子通量。对于
质子而言,质子通量主要集中在三个地球半径以内,因此我们给出了
三个地球半径以内三个典型高度H=800km、H=5000km和H=10000km。
对于电子而言,我们给出了能够引起深层充电和总剂量效应的典
型能量E=0.4MeV、E=1MeV和E=2MeV;对于质子而言,我们给出
了能够引起单粒子效应、总计量效应和位移效应的典型能量
E=10MeV、E=30MeV和E=100MeV。
对于AP8AE8模型而言,其能够给出太阳活动极大年和极小年的
通量值。极小年的通量和极大年的通量分别代表数据的最小取值和最
大取值。把极大年和极小年通量数据组合成为新数组,求新数组在25
和75百分比处对应的通量为置信度为50%的置信区间;新数组在12.5
和87.5百分比处对应的通量为置信度为75%的置信区间;新数组在
9
2.5和97.5百分比处对应的通量为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
对于AP9AE9模型而言,在百分比模式下能够计算不同百分比下
的粒子通量值。我们计算了在25和75百分比处对应的通量为置信度
为50%的置信区间;在12.5和87.5百分比处对应的通量为置信度为
75%的置信区间;在2.5和97.5百分比处对应的通量为置信度为95%
的置信区间。
对于MORE模型而言,由于模型本身无法给出不同置信度下的
通量值。我们选取2014年1月到3月作为太阳活动极大年,2019年
1月到3月作为太阳活动极小年,分别计算极小值的通量和极大值的
通量。采用AP8AE8那种方法来计算不同百分比处对应的粒子通量进
而得到不同置信度下的粒子通量。
2.2.3.附录内容确立的依据
本标准制定时,工作组参考了AP8AE8的网站介绍
/CREME-MC/help/ap8min-and-ap8max-
trapped-proton-models和AP9AE9的说明文档《IRENE:AE9/AP9/SPM
RadiationEnvironmentModelUser’sGuide》和文献《AE9,AP9and
SPM:Newmodelsforspecifyingthetrappedenergeticparticleandspace
plasmaenvironment》。这些文献资料为本标准的制定工作奠定了有力
的基础。
3.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
效果
中科院空间中心标准编制组成员张贤国研究员在GF973支持下
建立了我国首个卫星典型轨道辐射环境动态模型,获军队科技进步一
10
等奖。标准编制组成员朱昌波特别研究助理在软件自强工程的支持下
建立了基于自主数据的地球辐射带数据同化模型,这些经验均为标准
的编写奠定了基础。编制团队具有丰富的相关标准制定经验,标准编
制组成员王馨悦副研究员曾主持编写国标《地球卫星轨道空间环境探
测器监测要素通用规范》和《空间环境利用准动态模型获得地球辐
射带注量的最劣情况和置信度水平的程序》。
本标准的主要试验验证的相关内容主要是给定卫星实际轨道下,
利用三类模型分别计算粒子通量,并和卫星实际观测的粒子通量进行
对比。本标准的实施能为后续各单位使用地球辐射带模型提供了方便,
从长远看,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缩短航天任务周期,进而不断提升
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探测的能力水平,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有利于各国科研机构与科学家开展前沿合作研究,增强我国在空
间探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4.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技术内容的对比情况,或者与测试
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经检索国内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未检索到任何相关
标准。国标《空间环境利用准动态模型获得地球辐射带注量的最劣
情况和置信度水平的程序》进入征求意见程序,其利用CRRESSELE
和MDS1模型根据输入参数来确定地球辐射带的动态变化,而本指南
给出不同辐射带模型的(ap8ae8,ap9ae9,MORE)适用条件和范围,及
在不同轨道高度不同粒子能量对应粒子通量的范围及其置信度区间,
并给出选择建议,因此两者定位不同。经检索国外先进标准,未检索
11
到任何相关标准。AE-8和AP-8目前作为航天辐射环境事实上的标
准被各国广泛采用,可以同步制定国际标准。中科院空间中心起草的
《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适用于航天器、空间站、深空探测卫星、
商业卫星和火箭等飞行器的辐射防护设计、在轨管理和地面试验中,
及空间高能带电粒子探测器设计过程中,也可用于空间环境认知分析
和教学中。
5.采标情况,以及是否合规引用或采用国际国外标准
本标准引用了GB/T32452-2015《航天器空间环境术语》和GB/T
32296-2015《航天飞行器常用坐标系》。本标准的内容参考并引用了
上述标准的部分有关内容,均符合相关版权要求。
经检索国内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未检索到任何相关
标准。经检索国外先进标准,未检索到任何相关标准。
6.与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符合现行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不
存在抵触。
7.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和依据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
8.涉及专利的有关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12
9.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期
和实施日期的建议等措施建议
本标准发布后,建议使用地球辐射带模型的单位参考。
本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议本标准作为指导性技术文件发布。
标准发布后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该标准的宣贯工作,同时建议
有关专家在深空探测领域、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宣传
和推荐。
根据需要,编制组可适时开展标准宣贯培训。
建议发行数量根据需求确定。
建议本标准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10.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10.1.关于名称的变更情况说明
无
10.2.关于标准性质变更的说明
无
编写组联系方式:
朱昌huchangbo@
张贤hangxg@
13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项目名称: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
计划项目代号:20220614-T-491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3年4月
1
国家标准《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
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本项目根据国标委综合[2022]73号文“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22
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实施。本项目内容为制定
国家标准《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项目编号为20220614-T-491。
本标准归口单位是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起
草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简称中科院空间中心),本
标准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1.2.目的和意义
地球辐射带由地球磁场捕获的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这些带电粒子
能够引发单粒子反转、深层充电和表面充放电等空间灾害事件。为了
应对这些空间天气灾害的威胁,需要对航天器进行加固设计。对航天
器进行过防护设计将带来巨大的成本提升,而欠防护设计则会带来严
重损失。恰当的防护设计离不开准确的地球辐射带模型。
地球辐射带模型能够给出所要求的时空位置下的辐射带粒子通
量水平,其广泛应用于风云、北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云海等型
号任务的航天器设计、元器件选择、在轨安全保障、空间环境预报和
故障异常分析中。地球辐射带模型用户涉及到35基地、37基地、五
院、八院、气象局、空间中心、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大、武大、
科大和国防科大等单位中。
2
然而,在各单位用户使用地球辐射带模型过程中,存在着使用标
准不统一,用户对辐射带模型计算结果与卫星实测值之间的偏差有多
少,模型结果的可信度有多少缺乏统一认识的问题。
本标准给出了三个典型能量(E=0.4MeV,1MeV,2MeV)的电子在
三个典型轨道高度LEO(H=800km),MEO(H=22000km)和
GEO(H=36000km)上的微分和积分通量,以及三个典型能量
(E=10MeV,30MeV,100MeV)的质子在三个典型轨道高H=800km,
H=5000km和H=10000km上的微分和积分通量。本标准将极大方便国
内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商业航天公司的人员使用地球辐射带模型
开展航天器设计、元器件选择、在轨安全保障、空间环境预报和故障
异常分析工作。
1.3.编制背景
1958年人类发现辐射带以后,国际上掀起了对辐射带进行探测
和研究的热潮。随着探测数据的积累,人们发现不同的测量设备对辐
射带的测量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在数值上往往能达到一个数量级。而
新的航天任务规划中通常会涉及到航天器屏蔽、能源供给、轨道选取、
寿命预计等环节,这些环节与辐射环境密切相关,辐射环境测量结果
之间的巨大差异给航天工程设计带来很大困扰。因此,对辐射带精确
的定量描述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需求。在工程需求的牵引
下,辐射带经验模型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以研究辐射带粒子动
力学行为为目的的辐射带理论模型也得到的发展。随着数据同化技术
的发展,将辐射带理论和卫星观测相结合的辐射带数据同化模型从辐
3
射带理论模型研究方向上得到了延申。
从1963年12月起,辐射带建模项目TREMP(TrappedRadiation
EnvironmentModelingProgram)正式启动,到1970年间,TREMP陆
续发布了AE(AerospaceElectrons)-1到AE-3。1972到1976年间,
美国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NSSDC(NationalSpaceScienceData
Center)发布了AE4-AE7。1983,NSSDC发布了AE8模型并沿用至
今。2012年,美国空军实验室的Johnston,航空航天公司的Brien和
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Ginet等人共同参与开发了电子辐射带模
型的升级版本AE9,并发布了V1.0版本,并在2014年发布了V1.2版
本,在2017年发布了V1.5版本。
201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张贤国等人建立了我国
首个典型轨道(LEO/MEO/GEO)自主辐射带模型MORE(Modelof
RadiationEnvironment),它属于辐射带经验模型。
在辐射带理论和数据同化模型方面,Salammbô辐射带理论模型
由法国ONERA-DESP(OfficeNationald'EtudesetdeRecherches
Aérospatiales-DepartmentEnvironmentspatial)于1990年开发并发展
至今。2008年,NASAGoddardSpaceFlightCenter的Fok等人建立
了辐射带环境模型RBE(adiationBeltEnvironment)。2009年以来,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ubbotin、Shprits和倪彬彬建立并发展了
VERB(ersatileElectronRadiationBelt)辐射带理论模型,并应用到
数据同化中。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苏振鹏和肖伏良等人建立
了国内首个三维暴时演化辐射带物理模型STEERB(Storm‐Time
4
EvolutionofElectronRadiationBelt)。2012年,美国新墨西哥州LANL
(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的Reeves等人开始开发动力学辐
射环境同化模型DREAM(DynamicRadiationEnvironmentAssimilation
Model)。2014年英国南极调查局BritishAntarcticSurvey(BAS)的
Glauert等人建立了BAS辐射带理论模型。2020年,中国科学院国家
空间科学中心的朱昌波等人建立了基于国内自主探测数据的辐射带
数据同化模型。
各单位用户广泛使用的辐射带模型是美国的航天质子和航天电
子第8代辐射带经验模型(ap8ae8),其次是航天质子和航天电子第9
代辐射带经验模型(ap9ae9),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建立的自
主辐射带数据同化模型尚处于推广中。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朱昌波、张贤国、王馨悦和常峥
等人为代表的主要研发人员,在辐射带经验建模和数据同化建模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编制组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朱
昌波牵头,具备承担并完成本标准的基础和能力。
1.4.主要工作过程
该项目于2022年9月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命名
为《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南》,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朱
昌波牵头编写。2023年6月,空间中心组成了新的标准制定工作组,
编制组由空间中心朱昌波牵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
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空间飞
行器总体设计部、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员有朱昌波、
张贤国、王馨悦、常峥、孙越强、张效信、曲少杰、沈自才、李兴冀
5
等人。
在前期大量的技术储备和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本标准的编制工
作,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4.1.成立编制组
根据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国家标准申请
立项工作安排,中科院空间中心牵头提出了《地球辐射带模型使用指
南》国家标准的立项申请,并于2022年9月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批准立项。随后中科院空间中心成立了标准制定工作组,以朱昌波
牵头编写,并向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报送了标准
研制计划和标准制定工作组成员名单。
2022年9月,中科院空间中心按照标准研制进展并商请全国空
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意,组成了新的标准制定工作组
(如下表),编制组由空间中心朱昌波牵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
科学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
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起草。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主要贡献
1朱昌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标准攥写
2张贤国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标准指导
3王馨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背景调研
4常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模型指导
5孙越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架构指导
6张效信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标准建议
7曲少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标准建议
8沈自才北京卫星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单位集体用餐协议模板解析
- 2024年机票代理购买协议范本
- 2024防火安全门供应安装协议
- 2024年建筑项目保险协议范例全书
- DB11∕T 1725-2020 蔬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2024年上海劳务派遣协议格式
- 2024年度牛肉购销协议范本
- 2024年汽车托管租赁模板协议
- 2024年道路施工合作协议范本
- 文书模板-《住房换瓦协议书》
- 办公室工作流程图课件
- 东北风俗文化介绍-小学生讲民俗课件
- 少林寺英文简介-演讲课件
- 初二上册传统文化鲁教版
- 2023年科研诚信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管道流量计算
- 管理英语3课件
- 钟表经典款式劳力士黑鬼
- 《法学第一课》读后感
- 森林防火通道施工组织设计
- 从消费文化角度解读波普艺术的特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