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课堂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_第1页
专题05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课堂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_第2页
专题05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课堂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_第3页
专题05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课堂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_第4页
专题05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课堂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堂讲义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等要素组成。2.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式: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各自然要素的功能不具备的功能,较核心的功能有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一)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2.过程:3.特点:自然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阴脸:山坡林木葱郁;阴坡蒸发弱,土壤湿度较高,能满足森林生长所需水分。阴脸:山坡林木葱郁;阴坡蒸发弱,土壤湿度较高,能满足森林生长所需水分。阳脸:山坡草地青翠;阳坡光照条件较好,热量相对充足,导致蒸发加强,水分少,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但水分能满足草类的生长,故草地青翠。(二)稳定功能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案例:大气中CO2的稳定性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这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案例】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要素组合。【案例】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岩缝间缺水少土,黄山松发育不良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2.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案例】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专题“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自然环境要素的同一演化和要素组合→→“一果多因”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是统一演化,从而保持要素间的协调。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演化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某个地理现象(或结论)要综合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作用。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一因多果”【角度】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关键词]气候地貌植被水文生态环境[答题思路]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的××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更加干旱,温差加大,风沙天气增多,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物理风化加剧,风力侵蚀加大。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地域差异地域差异主要是地域特征的差异。1.地域特征的形成2.地域差异的空间尺度由大到小:全球性(温度带分异、海陆分异);区域性(自然地带的差异:雨林、阔叶林、落叶林、针叶林)地方性(山和谷的差异、阳坡和阴坡的差异)(地貌单元的大小)陆地地域分异规律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可根据自然地带的差异,从而分析规律。自然地带:由于水热组合差异,形成以土壤和植被类型为主要表现的差异。故自然地带的命名规则:一般是植被+“带”。特殊的:一种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以及两种自然带对应同一种气候。特殊的:一种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以及两种自然带对应同一种气候。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特征:自然地带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2.规律:<纬度差异导致>热量差异。(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特征:自然地带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显著。2.规律:<海陆位置差异导致>水分差异。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形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使得自然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存在差异,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二)垂直带谱1.概念:从山麓到山顶所呈现出的景观变化。<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分异明显>2.带谱分布规律:垂直带谱变化(海拔由低到高)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一般来说山地自然带的更替顺序为:冰川积雪带——荒漠带——高山草甸带——低矮灌木——**(森林带变化)——基带(海拔从高到低)。3.带谱数量的影响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②山体海拔高度;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4.特殊自然带的分布特征:(1)基带:山麓所在的自然带,由当地的纬度决定;如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①温度因素:同一高度的山体,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②降水因素: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③地形因素: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3)通过同一个自然带在南坡与北坡的海拔高低(阳坡和阴坡)判断南北半球如果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向阳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为南半球。四、地方性分异规律受地形、岩石风化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案例】丹霞地貌区小尺度的自然生态分异不符合一般意义上山地自然带分异规律,其根本原因在于地貌所引起的生境差异;丹霞地貌区的山顶效应实质上是“干岛”效应,其沟谷效应实质上是一种“热岛+湿岛”效应;孤立山顶的边缘形成生态结构“突变带”,使得山顶形成孤立的“环状生态圈层”;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小生境差异,决定了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异图谱。山顶效应与沟谷效应。丹霞地貌的山顶效应实际上是“干岛作用”,也就是形成山顶与山下植被分异的重要原因是山顶的干旱性。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块高耸,陡崖围合,山顶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物理性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而丹霞坡麓、沟谷和小盆地往往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空气流通性较差,湿度大,故往往形成湿热的小环境,可称为“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微专题非地带性1.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陆地自然带表现得不完整或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2.影响因素及其分布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理想状态现实状况海陆

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没有陆地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地形

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植物区地势高,水热条件差洋

流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纬度应该大致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延伸,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延伸东岸有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