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期末题库1、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国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的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自然景观。其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性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由于东西地理差异,呈现出东南湿润海洋性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到西北干旱区内陆型自然景观带谱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最后,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还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2、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简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自西向东奔流,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另外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个相同,使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4、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5、季风环流的特点:①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原因:海陆之间的热状况不同;行星风系的年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的高原季风环流影响。6、水热结构特征①冬寒冷夏热暖,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④温度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带。7、降水与干湿地带:①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局地受地形影响山地降水多于平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山地或是形成水汽运行的屏障,山谷形成水汽输送的通道)②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降水年际变化大;④干湿地带;8、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①雨热同期②气候地带分异。东部季风区等.干燥度K=年潜在蒸发/年降水量;按照湿润1.0半湿润1.5半干旱4.0干旱9、土壤地带: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热带与亚热带幅宽广,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并呈东西向延伸,西侧直抵横断山系。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常随着山体高度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0、植被地带: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自南向北随温度递减,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岭;我国北方温带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下降,依次分布着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11、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13、12、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变化特点:①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②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③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13、河流径流地带我国年径流深分布总的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可分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缺水带14、现代地理景观形成中的重大事件:第四纪中国景观的形成演化,一方面受到全球性的事件,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气候控制,经历了气候的冷暖期交替、黄土的堆积与侵蚀、海退与海进等过程。另一方面,深受区域性事件系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影响,经历了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现代季风形成、西北干旱化过程等。形成独特的三大景观区同时也经历了古人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5、理解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东部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区位条件理想,地区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人口稠密,大、中城市比较发达。②中部地带地理位置重要,便于联系东部和西部,经济基础良好,分布着较多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③西部地带地域辽阔,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6、中国人口结构特征中国人口结构特征可以从性别比和年龄结构等自然构成,民族与文化结构的社会构成,城乡地域构成,职业等经济构成,以及分布与迁移等方面理解。人口自然构成包括:①性别结构不均匀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人口社会构成包括①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②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①从业人口增长,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②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17、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的特点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③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人口少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18、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分布于山地和高原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19、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特点:1、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2、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一样波动性较大3、中国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主导4、中国城镇化的二元结构性特点比较突出,我国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通常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城镇化是一柄双刃剑,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弊:沿海和内地城镇化的差距可能可能变大,给城市带来廉价劳动力,但这又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加剧城市交通拥挤等导致原城市人群对生活满意度的下降,而人口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又会跟不上节拍。我国的城镇化对我国的气候变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废气,废水排放更多。城市平均气温升高,还导致海平面上升。利: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我们的一些中小城市不断得到发展,而大城市更是挤入世界前列,这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外交等各方面都有帮助。20、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分布广泛(2)总量大人均量少(3)数量减少后备不足(4)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5)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21、自然资源的分布(1)分布不均匀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差。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质构造导致中国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域差异大,形成了不均衡的自然资源分布格局(2)区域自然资源组合差异明显,与经济关系密切。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组合,可将全国分为8大区,各区之间自然资源结构差异较大。22、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为西中东三条路线,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1)东线工程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像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2)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最后可达北京,天津(3)西线则是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解决内蒙古,陕,甘,宁等区域的缺水问题。23、核资源的优势和布局:核能的能量密度大,可以节省大量的耗竭性化石能源,极大地减轻了运输量;核能的地区适应性强;清洁,CO2零排放的性能有利于保护环境。中国核电站建设的布局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能源保障。24、煤炭为什么占据中国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在能源利用中的基础主导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25、中国的能源调配工程都有哪些?北煤南送,西煤东运,北油南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6、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的问题:资源耗竭问题严重,经济增长效率低,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27、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问题:①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②非法开采狩猎③战争和冲突④城市化和土地利用⑤水坝项目和水电站建设。28、山地与人类遗产资源的关系(1)立体山地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地。(2)山地的地质特征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3)山地地形复杂程度也与遗传周围环境的社会关系有关。(4)山地也是多元文化的发生的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人文价值的遗产地。(5)山地地貌的复杂组合还产生了大量的风光文化。29、T字形战略部局结构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和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效率优先的倾斜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优先实行,重点发展,从而形成了T字型战略布局结构。30、我国的工业集聚区(1)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是我国实力最为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2)京津唐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重工业所占比重大于轻工业,是全国第二大,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珠江三角洲地区,它是我国近年来工业发展最快最典型的外引内联的工业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轻型加工工业和制造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4)辽中南地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主要是以重工业为中心,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是典范。31、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1.东部季风区:处于欧亚大陆东缘,地势相对低平,土层深厚,季风影响显著,风向和降水依季节变化,夏季多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气候湿润,河网纵横,由南而北随温度差异发育着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和土壤。人类对自然影响广泛而深刻,这里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活跃的地区。2.西北干旱区: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植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高山上有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土壤瘠薄,盐渍化常见。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3.青藏高寒区: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寒,辐射强烈,风力强劲,在高原的腹地,由区外进入的水汽不多,但由于气温低,在高山之上仍有较多的冰川存在。植被主要为高寒荒漠与高寒草原。高原的东南部,植被垂直分布,主要是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河谷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32、两条最重要的自然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400毫米等降水线;33、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4、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农业区划是农村经济区划的重要基础,农业区划是对发展农业的生产条件和资源的分析评价,对各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关键问题,发展方向与建设途径的研究,它是农村经济区划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农村经济区划是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区域研究,是农业区划的发展和拓宽。区别:第一,农村区划主要研究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区域发展条件、结构和布局;农村经济(重点是一、二、三产业)区划主要研究农村经济区域发展条件、结构和布局。第二,农业区划主要研究农业生产本身的有关问题,农村经济区划则研究农村产业的投入产出,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方向,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第三,农业区划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区域,农村经济区划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个区域的经济联系。第四,农业区划是一种自然-经济区划,农村经济区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区划。35、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是全国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中部地带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西部地带是全国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36、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是中国最高层次的经济区,较为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指出了我国由沿海到内地形成东中西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职能的地带,为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制定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37、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①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发展快;②类型组合的地域差异大沿海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东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地带、中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严重地带、西部自然-人为影响土地退化地带。北方以沙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为主要类型组合;南方以水土流失、石化(石漠化)、土地污染和潜育化为主要类型组合。③危害严重1.土地退化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食物安全2土地退化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3土地退化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4土地退化降低固碳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38、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水土流失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影响的核心在于水土资源的破坏和丧失。一方面:造成土地生产力的降低和丧失,使农业可持续条件丧失;另一方面,水土再分配是江河淤积、洪水泛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使经济损失,社会失稳。39、沙漠化的成因:频繁的、超过临界起沙风的风力条件及其与干旱季节在时空分布上的一致性,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以松散的沙质为主的地表组成物质,为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沙源,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降水量的不足和不稳定,构成了区域生态的脆弱性。而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地表失去植被保护,产生风蚀破口,是加速风蚀沙化的诱导因素。沙丘前移,沙丘活化,古沙翻新,就地起沙是沙漠化形成的机制与过程。40、沙漠化的区域影响:①在沙漠化土地分布区域,由于植被盖度稀少或丧失,沙化地表的反射能力加大,导致气候干燥。②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地资源的支持系统,使得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丧失,直接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贫困程度,甚至出现生态移民。③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沙漠化,压埋、风蚀、填塞耕地、草场以及交通道路、房屋、水利和工矿设施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④在沙漠化地区易形成沙尘天气和沙尘暴。⑤对于沙漠化地区来说,沙尘暴既是土地沙漠化的结果,又是土地沙漠化加剧的一个动力因素;对于下风地区来说,土地沙漠化使得过境气流的沙尘浓度累加,加剧沙尘暴的强度。41、草地退化的成因:1.气候暖干化过程引发草地退化2.过度放牧和开垦土地加速草地退化3.载畜量与波动降水的不匹配加剧草地退化过程。42、盐渍化的成因:盐化成因是指成土母质中的可溶性盐分,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低平地段,在蒸发作用下累积地表,使土壤产生盐化。碱化成因是指土壤胶体从溶液中吸附钠离子的过程。43、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一)自然灾害种类多且灾次频发。我国的主要灾种有洪水、旱灾、地震、滑坡、泥石流、冰雹等三十余种。(二)自然灾情严重。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呈现出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的特征,中国人口分布线以东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率高。44、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水灾、台风灾害、旱灾、沙尘暴灾害、雪灾、冰雹灾害、崩滑流灾害、风暴潮灾害、赤潮、农作物病虫害。45、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自然污染源的作用.自然污染源的存在是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在自然营力的作用下一种或几种化学元素可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高度富集.(2)自然地理条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在一定地域内,地形、气象、植被等条件对污染物建议特征有重要影响。(3)自然地理条件对环境容量的影响。环境容量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污染程度的基本依据。(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1)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污染。(2)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3)经济结构与环境污染。46、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2)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4)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区域严重。47、大气污染的概况:从全国范围看,中国大气污染仍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但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正在由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混合型或机动车污染型转化。煤烟型污染中大气污染物以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为主。48、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物种多样性,中国的物种位于亚洲之首。(2)遗传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基因的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身材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49、各类型生态系统受威胁现状: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天然森林覆盖率下降,原始森林面积减少。濒危植物种比例下降或灭绝。森林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森林物种多样性衰减。温带草原:超载放牧,土地退化;连年割草,耕地沙化;煤矿、油田开采,污染草原环境;乱杀滥捕野生动物。荒漠50、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条件:(1)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的区域(2)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物建设工程(5)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6)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7)天然林保护工程(8)退耕还林工程(9)平原绿化工程(10)退耕还草工程51,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大陆性委风显著,一是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52,青藏高原隆起时对我国地理景观格局形成的影响?
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使得东部成为世界著名的森林草原景观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同时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气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景观区。53.我国土壤植被重直带语与水平地带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础。第二是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第三是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早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一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名词解释积温:一年内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土地覆盖:指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的组成要素。循环经济: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采取生态型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方式7918网:按照东部加密中部成网西部联通的布局思路,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观南北的大通道,有七条首都放射线九条南北纵向线和十八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7918网中心城市:是城市经济区的核心,也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第一要素。城市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是衡量城市功能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地理分区:是在对地球表层系统时空分异格局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融自然与社会指标体系为一体的地域划分。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失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突出的景观标志是牧草种类简化、草地变劣、第一性生产力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及土产肥力下降,其结果是使草的环境容量持续衰减,承载牲畜能力趋于下降。盐渍化:在特定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壤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及人类引水灌溉不当,所引起的土壤盐化与碱化过程,主要是土地质量的退化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引起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蚀导致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和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长期衰退水土流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层土壤的量的过程环境污染: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改变、干扰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干扰、破坏环境系统正常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并发生直接或间接不利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湿地:湿地系统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只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生态导向:推行生态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地,合理地设计生态系统,使区域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结构功能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系统融为一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域分异规律: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同居生子分手协议书电子版
- 天津市小型建设工程合同的适用范围
- 《地铁设施设备系统》课件
- 2025年宜春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目
- 2025年陇南道路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泸州货物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动物屠宰产业升级
- 智能家居投资管理办法
- 挖掘机地铁建设施工合同
- 汽车行业市场调研全解析
- 专题19 重点用法感叹句50道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原卷+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专项测试卷及答案
- 2024年光伏住宅能源解决方案协议
- 【初中数学】基本平面图形单元测试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 2025届陕西省四校联考物理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外墙装修合同模板
-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 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手册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6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