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7.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灾难面前,文学不应该是什么?

沈杏培

①面对一场与病毒的战役,文学何为?当技术专家和社会管理者联合接手疫灾的治理时,文学知

识分子并无太多技术优势。但是根据既往经验,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文学常常过于“饯

”,这种文学常常是集体性的,而非个性的,是景观铺呈性的,而非人性体恤的,是外向型的,

而非内省型的。

②1949年阿多诺提出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论断,在阿多诺看来,音乐、诗歌都曾

充当着纳粹野蛮行径的帮凶,“如果音乐、诗歌这些文明的精华与大屠杀的野蛮行为之间存在着

辩证关系,那么‘奥斯维辛之后’的我们依旧在那里低吟浅唱、写景抒情,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就只能是欺骗、虚伪和野蛮。”

③英国作家布衣对阿多诺持理解态度,他这样解释这个命题:“我觉得他的意思是,诗,混杂着

‘私人的自鸣得意的思索’,是无法找到语句表达奥斯维辛那机械化了的、没有灵魂的、大工业

方式的残忍的。此外,诗歌是欢娱和美好的产物,因此,集体屠杀无法以诗歌表现。”同时,布

衣指出了德国文艺界面对这一创伤主题存在的一些现象:几乎没有一部小说、戏剧或者电影直接

表现种族灭绝;在德国,敢于直视奥斯维辛的文学并不走运;保罗•策兰在20世纪六十年代要求

编辑把《死亡赋格》这首有着“诗意残忍”风格的奥斯维辛题材的诗作从诗集中删除。可见,面

对苦难,面对死亡,面对种族的劫难和人性的失范,任何诗意都是不恰当的。

④那么,文学是否就此止步于灾难?世界文学史上不缺乏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英国作家丹尼

尔•笛福的小说《瘟疫年纪事》书写的是17世纪中叶爆发于伦敦的黑死病,法国存在主义大师阿

尔贝•加缪的《鼠疫》则是以20世纪40年代一场席卷奥兰城的鼠疫灾难作为描写对象,葡萄牙若

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则叙写了失明症蔓延下的人类的脆弱和世界的失序。这些文本既是

对人类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警示,既是现实,也是预言,在艺术表现或是思想主题上都形

成了不可磨灭的特色,成为灾难文学类型上的经典之作。

⑤完成于1947年的《鼠疫》一方面正面叙写鼠疫肆虐之下奥兰城的死亡惨景和“被困囚徒”的痛

苦、无助、自救和反抗。另一方面,小说又专注探究与可怕疫灾进行抗争的人的精神生长,通过

抗疫核心人物里厄医生,以及记事人塔鲁、小职员格朗、神父帕纳卡、羁留记者朗贝尔等人在逆

境下的抗争、自省和精神碰撞,完整呈现人的精神变化轨迹。但小说却未强化这种英雄叙事,并

不强行赋予人物产生这些正义行为的逻辑和动机,自觉祛除了英雄叙事上的套话式修辞和过于澎

湃的激情,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⑥写于2011年的《花冠病毒》是作家毕淑敏在“非典”之后的第八年完成的一部疫灾题材长篇小

说。这部作品熔铸了作家作为亲历者奔赴抗击非典一线的经历与感受,又发挥了作家在医学上的

知识优势,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客观来看,这部小说并不缺故

事一一关于生死,关于抗争,关于情爱,不缺知识一一小说中的医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几乎可以形

成一个《病毒与治疗手册》,也不缺人物一一英雄人物林立,不畏危情……但从读者接受和评价

来看,这部小说的口碑并不是太“理想”:比如过于刻意团圆的结尾,比如人物塑造上的善恶二

元论,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高大、正义、自我牺牲。

⑦灾难文学应该持守怎样的“叙事伦理”?惟其如此,这样的文学才是入心的,而不是媚俗的,

才是审美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才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才是必须的,而不是冗余的。

(有删改)

1.“饶舌”本指唠叨、多嘴。第①段中的“过于‘饶舌'”具体指当下灾难文学的

情态。

2.以下选项最不适合用来证明第⑦段划线句的是

A.诗圣杜甫有“吴楚东南圻,乾坤日月浮”名句,借浩瀚的洞庭湖水表现对国家忧患、时局

动荡的痛心。

B.清代诗人赵翼读元好问诗感慨“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揭示了灾难与文学

的密切关系。

C.诗人朵渔在汶川地震后写下诗歌《今夜,写诗是轻浮的》,表达生命消逝的沉痛,反思艺

术的苍白。

D.福建石雕艺术家林鸿坦写下诗歌《像春天一样活着》,表达对抗疫英雄李文亮医生的哀思

与敬意。

3.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死亡赋格》因其表现奥斯维辛题材,有着“诗意残忍”风格而被从诗集中删除•

B.《失明症漫记》表现现实,警示未来,是世界文学史上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

C.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的作品不是好的灾难文学。

D.文学并不止步于灾难,灾难文学也可以是入心的、审美的、真诚的、必须的。

4.加缪《鼠疫》的例子在文中两次出现,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例证,证明世界文学史上不缺乏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的观点。

B.指出灾难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是采用了与疫灾进行抗争的人的英雄叙事。

C.和下文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形成对比,指出灾难文学应该持守怎样的“叙事伦理”。

D.强调真正的艺术魅力是在叙事上避免套话式修辞和过于澎湃的激情。

5.第③段中用布衣的观点来阐释阿多诺提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理由。你认为

阐释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鸡鸭名家(节选)

汪曾祺

“三爷,鸭都丢了!”

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

“怎么都丢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汉,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

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钱,没有本钱

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

养。事发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

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

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

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遮遮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

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

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

“不要!”

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

“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

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

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

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袋老锅巴。

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一一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

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

傻相。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说:

“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

“哎,除非陆长庚。”

“只有老陆,陆鸭。”

陆长庚在哪里?

“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

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码、鸡蛋糕、芝麻饼、七座散、紫

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

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

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

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得吼叫:“七七八八——不要九!”一一“天地遇虎头,

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

一把手,浑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一一瘦瘦小小,神情总

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

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

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一一都

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

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一共多少只?”

“三百多。”

“三百多少?”

“三百四十二。”

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

“你数数。大概不差了。一一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

“没有,都是当年的。”

“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

倪二分辩。但也没用。他一伸手捞住了。

“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

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

倪二只好笑。

“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

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

“多重?”

他问人。

“你说多重?”

人问他。

“六斤四,一一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

“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

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毛,毛蓬

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晚上

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

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

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

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

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

从此不再养鸭。

“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

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没有!还剩一块!”

(有删改)

6.有学者评价陆长庚精彩的出场堪比《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请分析小说是如何精心设计陆

长庚出场的?

7.文中陆长庚赶鸭一段的语言颇富有表现力,请以画线部分为例进行赏析。

8.有读者建议将文章的开头部分三句删去。你认为是否合适?请对此加以分析。

9.作品前半部分侧重写倪二,后半部分侧重写陆长庚。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n小题,共40.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峻传

①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为乐营将。峻少以善歌事梁节度使张筠。租庸使赵岩过

筠家,筠命峻歌佐酒,岩见悦之。是时岩方用事,筠因以峻遣岩。梁亡,岩族诛,峻流落民间。

②太祖入立,拜峻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刘旻攻晋州,峻为行营都

部署,得以便

a

从事。峻至陕州,留不进。太祖遣使者翟守素驰至陕州,谕峻欲亲征。峻母

左右谓守素曰:“守素驰还,具道峻言。是时,太祖己下诏西幸,闻峻语,遽自提其耳曰:“几

败吾事!”乃止不行。峻军出自绛州,前锋报过蒙坑,峻喜,谓其属曰:“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

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峻军去晋州一舍,旻闻周兵大至,即解去。诸将皆欲追之,峻犹豫不决。明日,遣骑兵追旻,

不及而还。

③峻与太祖俱起于魏,自谓佐命之功,以天下为己任。峻为枢密使兼宰相,又求兼领平卢。已受

命,暂之镇,又请借左藏库绫万匹,太祖学

勉从之。又请用颜衍、陈同代李谷、范质为相,太祖日:“进退宰相,岂可仓卒?当徐思之。”

峻论请不已,语渐不逊。日亭午,太祖未食,峻争不已,是时寒食假,太祖日:“俟假开,当为

卿行。"峻乃退。太祖遂不能忍,明日御便殿,召百官皆入,即用

峻于别所。太祖见冯道,泣曰:“峻凌朕,不能忍!”即贬商州司马,卒于贬所。

(节选自《新五代史》)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峻屏左右谓守素曰

②即的峻于别所

1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筠因以峻遵岩

A.责备

B.赠送

C.派遣

D.抒发

1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得以便隼从事

A.合乎时宜

B.经济实惠

C.方便顺利

D.见机决断

13.请给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14.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所论请,事无大小,期于必得,或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

15.第②段画线部分王峻的陈述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16.分析第③段中“每”“皆”两字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左仲郛浮渡诗序

姚鼐

①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

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械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

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

山为尤众。。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

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港,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

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

②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

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口?

③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

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畸薄涌,大鱼皆若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

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

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

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

.”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

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

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

[注]左仲郛:字仲郭,安桐城人。浮渡:山名。该文是姚鼐为好友仲郭游浮渡山所作诗集写的序。

17.可填入第②段划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

B.哉

C.乎

D.耶

18.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要想领略自然的奥秘需要与万物冥然相合。

B.只有放浪形骸的人才能与万物相通。

C.天下山水都能与人的意趣相通。

D.缺乏意趣的人不能领略大自然的胜景。

19.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20.有人认为作者在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是名家的手笔。请试作分析。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气脉脉兼葭逋。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②举.

【注】①水芝:荷花的别名。②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后多指美酒。

卜算子•为人赋荷花

辛弃疾

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明月鸳鸯浦。

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Q

【注】①更衬句:《南史•齐东昏侯纪》:“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

生莲华。'”

21.根据两首词的字数,可以判断这两首词都是

A.长调

B.中调

C.小令

D.双调

22.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词都适合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

B.质朴苍劲

C.慷慨激昂

D.深沉婉转

23.两词都写“荷”,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请围绕“荷”加以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默写。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

(2),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25.作文。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他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

终生未打破过这个规律。而法国大哲学家卢梭则在16岁那年,背上行囊,开始“我要走就走,

要停就停,爱走多少路就走多少路”的四处漫游。人是否需要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活,两位思

想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选择。

26.请给下列句子排序“格赖斯认为对话中有着我们普遍来说都会遵守的基本规则:多与谈话

时,。“

①说相关的话,不相关的就别提。

②但我们毕竟不是机器人,我们会改主意、会走神、会戏弄别人,我们没那么古板。

③信息量应该不少于也不超过必要的程度。

④叙事时顺序不要跳跃。

⑤表达要清楚,避免模棱两可。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②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②④

27.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红楼梦》以全本演出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

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再现原著经典场景。

下列经典场景不能被选入“上部”的是

A.共读西厢

B.元妃省亲

C.群芳夜交

D.湘云醉卧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肤浅、哗众取宠、A、C、B、

【解析】(1)根据原文第①段"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文学常常过于‘饶舌',这种文学常常是集体

性的,而非个性的,是景观铺呈性的,而非人性体恤的,是外向型的,而非内省型的"、第②段

“我们依旧在那里低吟浅唱、写景抒情,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就只能是欺骗、虚伪和野蛮”可

知,作者认为在深重的灾难面前,文学过于注重文学本身的表达,作表面化的呈现、不痛不痒的

抒发情绪,不能深入人性,不能表现人类的自省,那么,文学就是形式化的、肤浅的、哗众取宠

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过于‘饶舌'"指当下灾难文学肤浅、哗众取宠的情态。

(2)首先理解画线句的意思,“灾难文学,不应充当喧闹的鼓手,而应是个体心灵的按摩师”意

思是“灾难文学不能媚俗,要深入人心,表现人性”。

A.“吴楚东南圻,乾坤日月浮”是借浩瀚的洞庭湖水表现对国家忧患、时局动荡的痛心。此诗表

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与灾难文学无关。

故选:Ao

(3)C.“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的作品不是好的灾难文学”错,强

加因果,原文第⑥段为“这部小说的口碑并不是太‘理想’:比如过于刻意团圆的结尾,比如人

物塑造上的善恶二元论,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高大、正义、自我牺牲”,由此可见批评这部小说的

原因与“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无关。

(4)B.“主要原因是采用了与疫灾进行抗争的人的英雄叙事”错,根据原文第⑤段“小说却未强

化这种英雄叙事,并不强行赋予人物产生这些正义行为的逻辑和动机,自觉祛除了英雄叙事上的

套话式修辞和过于澎湃的激情,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可知,灾难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主

要原因并不是采用英雄叙事。

(5)“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中“奥斯维辛”指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纳粹时期最臭名昭

著的集中营和灭绝营。位于波兰南方小城奥斯维辛,二战时期有110万—150万人在这里被集

中杀害,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即便在战争状态,这也是极其恐怖的人道主义灾难。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代表了在反人类的奥斯维辛事件之后,整个文艺界的独立思考

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批判反思。“写诗是野蛮的”体现对诗歌作用的质疑,这也是对文明的质疑,

文化的脆弱在野蛮人面前一文不值。

第③段中英国作家布衣对阿多诺认为“诗,混杂着‘私人的自鸣得意的思索'”,意思“诗歌是

作家个人情绪的表达,进行自我的张扬”;“无法找到语句表达奥斯维辛那机械化了的、没有灵

魂的、大工业方式的残忍”则指出奥斯维辛事件是极端残忍的野蛮人性的暴露,面对文明的灾难,

诗歌适合表达欢娱和美好的情感,是肤浅的,难以深入人性深层,表达人道主义的思索。

用布衣的观点阐释阿多诺提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这种阐释从诗歌的特点切入,准

确把握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性。

答案:

(1)肤浅、哗众取宠

(2)A

(3)C

(4)B

(5)阐释充分。①“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指出了奥斯维辛事件的野蛮与残忍,在野蛮行

为面前,诗歌是脆弱的、苍白无力的,难以深入人性深处。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质疑。②而布衣

的观点准确指出诗歌适合表达自我情绪,表达欢娱和美好的情感,而不适合表达这种揭露野蛮人

性的主题。(3)从诗歌的特点切入,准确把握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性。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结合语境分析其含

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

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据作用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论据前后议论性的句子。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

文本,自己发挥。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

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

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

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6~9.【答案】(1)小说对陆长庚的出场作了精心的安排。作者一开始并没有写陆长庚,而是先写

了倪二赶鸭的失败。“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但

倪二坚决拒绝,“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但倪二遇

到了挫折,“一趟鸭子全散了”,此处作者通过倪二的自信,到后来他的狼狈神态,点出了赶鸭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为陆长庚的出场作了铺垫,也为陆长庚的出场创造了条件。

接着,作者写了围观的人的态度,“围着的人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

长庚”“只有老陆,陆鸭”,在众人的观念里,只有陆长庚能解决这一问题,这就为陆长庚的出

场营造了气氛。给读者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感觉。读者不禁想要了解陆长庚到底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这样就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然后交代了陆长庚常常所在的茶馆情况,最后用“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不要你多,十

五块洋钱”等句子又简单地交代了陆长庚的外貌、神情、语言,至此,文章主人陆长庚才真正地

出场了。

(2)画横线句子描写非常生动,首先写了鸭子们在听到陆长庚的声音后的表现,“不知道为什么,

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放开喉咙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头没进水里.爪子伸出水面

乱划,翻来翻去,像一个一个小疯子”,其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叫”、“没”“伸”,神态描

写,“高兴”“喜欢”,声音的描写,“呱呱呱呱呱……”,同时,其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

法,将鸭子比喻为“小疯子”,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它们听到陆长庚的声音后都表现得非常兴

奋,都从芦苇荡中出来聚集到小船的周围的情景。这一场景描写生动,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鸭

子们欢乐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陆长庚通知鸭性的高超技艺。

其次,在对岸上的人和当事者倪二的描写中,“岸上人看到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倪二也抹

着鼻涕笑了”,通过“大笑”“抹着鼻涕笑了”两个动作,非常生动地表现出当时人们对陆长庚

技艺的钦佩,从侧面表现了陆长庚技艺的高超。

而“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则是对陆长庚动作的直接描写,“抬”表现出陆长庚的驾轻就熟,

而“唱”则表现出陆长庚当时心态的放松,通过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陆长庚潇洒神态,更加突

出了陆长庚技艺的神奇。

(3)小说开头的前三句,“三爷,鸭都丢了!”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怎么

都丢了?”直接将读者带入情节,交代了事件,“鸭都丢了”,从而将小说的内容与鸭子联系在

一起,引出了故事的缘由,为将来找鸭,请陆长庚做了铺垫,同时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同时,小说开头用突兀的对话,“三爷,鸭都丢了!”“怎么都丢了?”营造了一种紧张气氛,

读者被这种气氛所感染,想要了解''鸭都丢了”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的影响,这样的安排就调动

了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有探究故事原因的冲动,这样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读者的阅

读动力。

(4)作品的前半部分写倪二,后半部分侧重写陆长庚,倪二从自信满满地上路赶鸭,到后来“鸭

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倪二也显出一副狼

狈相,“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

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

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

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这些对倪二的描写,写

出了赶鸭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为陆长庚的出场营造氛围,将故事引导到作者所要讲述的

故事,同时也为陆长庚下文的神奇技艺做了铺垫。作者这样安排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从情节上

为陆长庚的出场蓄势。

同时,从对倪二赶鸭的描写,他认为赶鸭是一件小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他拒绝了三爷找

人帮忙的建议,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要!”甚至为此“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到后来''鸭

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倪二也显出一副狼

狈相,倪二的前面的自信、自以为是,与后面的无可奈何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

性。

从人物塑造上看,写倪二是为了和陆长庚形成对比,倪二赶鸭结果鸭子都跑了,“他好像老了十

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

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到了陆长庚

那里,“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

道叫点什么,赫!一一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

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两人技艺的差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倪二

成了陆长庚的衬托,突出了陆长庚的高超的赶鸭技术。

从小说主旨上来看,也是为了反映乡村人的生活状态,倪二养鸭子改变命运的尝试,“事发生手,

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后半部分写陆长庚的穷困潦倒,“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

鸭就怕”“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输得光光的”等情节,表现了底层人物生活的

多样性,也是形成了对比。

答案:

(1)小说先写倪二把鸭子全部赶丢后一筹莫展,为陆长庚的出场做铺垫;接着写众人不约而同地

推荐陆长庚,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赋予人物以传奇色彩:再详细介绍茶馆情况,强调陆

长庚的晖号,暗中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与人生际遇;最后用极简洁的语言描写其外貌、神情、

语言、动作等,人物出场颇具匠心。

(2)通过对鸭子们的动作、神态以及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它们听到陆长庚的声音后的兴奋,同时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鸭子比喻为“小疯子”,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鸭子们欢乐的情形。从

中可以看出陆长庚通知鸭性的高超技艺。通过对岸上观众与船中的倪二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

描写,写出了大家对陆长庚这神奇的技艺的叹服,从侧面表现了陆长庚技艺的高超。而对陆长庚

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陆长庚潇洒神态,更加突出了陆长庚技艺的神奇。

(3)不能删除。①前三行通过倪二与“三爷”的对话,引出了故事的缘由,为后面情节做了铺垫;

②同时,通过“三爷,鸭都丢了!”“怎么都丢了?”等对话为故事设置了悬念,营造了一种紧

张气氛,调动了读者的情绪,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①作品前半部分写倪二的鸭子散了,后半部分写陆长庚赶鸭,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

于吸引读者阅读。②作品前半部分写鸭子散后倪二的束手无策,与后半部分写陆长庚赶鸭的神奇

形成对比,表现了陆长庚赶鸭技术的高超。③作品前半部分侧重写倪二的自信、自以为是,与后

半部分写他的无可奈何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④作品前半部分写倪二养鸭子

改变命运的尝试,后半部分写陆长庚的穷困潦倒,表现了底层人物生活的多样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审清题干,了解《红楼梦》中

王熙凤的出场,然后再结合文本分析陆长庚的出场。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内容等角度加以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情节、

读者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人物、主

题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用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

理和人文精神。

10~16.【答案】让……回避、囚禁、B、D、、、

【解析】(1)①句意:王峻屏退手下人对翟守素说。屏,让……回避。

②句意:随即把王峻囚禁在别的处所。幽,囚禁。

(2)B.句意:张筠因而把王峻送给赵岩。遣,赠送。

故选B。

(3)D.句意:得以全权相机行事。便宜,见机决断。

故选D。

(4)句意:蒙坑是晋、绛二州的天险,刘旻不派兵扼守,让我们过去了,可知他必败无疑。

“蒙坑晋绛之险也”为判断句,“也”为句末语气词,后面应断开;

“晋”“绛”为两个地点,共同作“险”的定语,可在“晋”后断开;

“分兵扼”是做“旻”的谓语,所以在“扼”后断开;

“此”为代词,作“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所以应在“此”后断开;

“其必败”是做“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

故断句为: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5)“无”,无论;“期”,期望;“如志”,符合自己的意愿;“不逊”,不恭敬;“每”,

经常,多次。译文:凡是议论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期望必能如愿,有时稍不如意,言语脸色就

不恭敬,周太祖每每宽容他。

(6)画横线的句子是王峻对当时形式的分析,他从内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晋高祖如果亲

征会带来非常危险的局面。

在外部环境方面,根据“晋州城坚不可近,而刘旻兵锐亦未可当”可知,晋州城防坚固,而刘旻

的军队非常精锐,这就表明刘旻不会短时间占据晋州,但想击败刘旻的军队也并非易事,所以只

有等待时机。

在内部环境方面,根据“且陛下新即位,四方籀镇,未有威德以加之,岂宜轻举!而兖州慕容彦

超反迹已露,若陛下出汜水,则彦超入京师”可知,晋高祖刚刚登基,对各个藩镇并没有恩德,

各路藩镇并没有真心服从,如果晋高祖贸然亲征,这些藩镇很可能会发动叛乱。慕容延钊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他造反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晋高祖离开京城,那么慕容彦超就可能占据京

城,那么就会给晋高祖带来不测之祸。

(7)在文中“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太祖皆勉从之”中,“每”的意思是经

常.,大多数。而“皆”的意思是都。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面对王峻的无理要求,晋高祖几乎都

勉强满足了,这表明晋高祖对王峻非常迁就,显示出晋高祖对王峻的宽容。这也从反面表现出王

峻的跋扈。这就为后文晋高祖贬谪王峻买下了伏笔。

答案:

(1)①让……回避

②囚禁

(2)B

(3)D

(4)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5)凡是议论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期望必能如愿,有时稍不如意,言语脸色就不恭敬,周太祖

每每宽容他。

(6)王峻从晋高祖所处的内外环境分析他应该如何正确行事。在外部,晋州城防坚固,而刘旻的

军队非常精锐,不容易战胜,王峻在等待时机来击败刘旻的军队;在内部,晋高祖刚刚登基,各

路诸侯并没有真心服从。慕容延钊的造反行迹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晋高祖亲自出征,那么慕容彦

超就可能占据京城,那时晋高祖就失去了后方基地,非常危险。

(7)“每”的意思是“经常,大多数”。而“皆”的意思是“都”。通过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晋高

祖对王峻非常迁就,显示出晋高祖对王峻的宽容。这两个字也从反面表现出王峻的跋扈。

参考译文:

①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父亲王丰,为乐营将领。王峻年轻时靠擅长唱歌事奉梁节度使

张筠。租庸使赵岩经过张筠家,张筠让王峻唱歌助酒,赵岩见了很喜欢他。这时赵岩正专权,张

筠因而把王峻送给赵岩。梁灭亡,赵岩被灭族,王峻流落到民间。

②周太祖登位,拜任王峻为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刘旻进攻晋

州,王峻任行营都部署,得以全权相机行事。王峻到达陕州,停留不前。周太祖派遣使臣翟守素

驰马赶到陕州,告诉王峻说周太祖要亲自出征。王峻屏退手下人对翟守素说:“晋州城坚牢不可

接近,而刘旻的军队也锐不可挡,我之所以留在这里,不是胆怯,是有所等待罢了。而且陛下刚

登位,对四方藩镇,还没有施以威严和恩德,哪里能够轻举妄动!而兖州慕容彦超反叛的迹象已

经表露,如果陛下出汜水,慕容彦超就会进入京师,陛下拿什么对付他?"翟守素驰马返回,把

王峻的话一五一十地汇报给周太祖。当时,周太祖已下诏宣布西去,听了王峻的话,赶紧拉着他

的的耳朵说:“差点坏了我的事!”于是停止前进。王峻的军队从绛州出发,前锋报告说已过蒙

坑,王峻心喜,对他的僚属说:“蒙坑,是晋、绛二州的天险,刘旻不派兵扼守,让我们过去了,

可知他必败无疑。”王峻的军队距晋州三十里时,刘旻获知周兵大批到来,就撤军离去。将领们

都想追击,王峻犹豫不决。第二天,派骑兵追赶刘旻,没有追上而返回。

③王峻和周太祖都在魏州起家,自认为有辅佐皇帝创业的功劳,以天下为己任。凡是议论请

求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期望必能如愿,有时稍不如意,言语脸色就不恭敬,周太祖每每宽容他。

王峻任枢密使兼宰相,又请求兼任平卢节度使。已经接受任命,刚到任所,又请求借左藏库丝绸

一万匹,周太祖都尽量顺从他。又请求任用颜衍、陈同取代李谷、范质担任宰相,周太祖说:“任

用和辞退宰相,难道能仓猝行事?应当慢慢考虑。”王峻不断议论请求,言语渐渐不恭敬。中午

时分,周太祖还未吃饭,王峻争执不停,这时正是寒食假,周太祖说:“等到寒食过去,会替你

办。”王峻才退下。周太祖于是不能忍受,第二天到便殿,召百官都进殿,随即把王峻囚禁在别

的处所。周太祖见到冯道,哭泣着说:“王峻欺凌我,不能忍了!”王峻随即被贬为商州司马,

死在贬所。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

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

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

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

义进行揣测。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

理解进行作答。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7~20.【答案】D、A、、

【解析】(1)句子“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的意思是“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

不是吗”,此处为反问语气,并且和前面的“非”字搭配使用,表示反问语气的词语只有“耶”。

故选;D。

(2)第①段中“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

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的意思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势都表现了大自

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

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此句作者主要强调的是山水与人心相通,所以才有下文对

如今游人众多又有多少与山水相通的疑问。

故选:Ao

(3)此句中运用了多个动词,如“循”“上”“登”“观”“厉”等,虽然都是指作者去游历祖

国的河山,但根据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动词,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作者想象自己具

体的游历过程,遍访河流山川,从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渴望与向往之情。

从句式特点来分析,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这样就让句子显得短促有力,同时加快了文章的节

奏,让句子读起来更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正是通过这样的处理,让作者游历祖国山水的历程仿

佛就在眼前,增强了作者想象的真实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作者快意于饱览天下美景、

领略山水意趣人生追求。

(4)作者有文章开篇并未提到浮渡山,而是在文末写到“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

诚有如客所讥者”,此处表明作者并没有游过浮渡山。因为作者没游过浮渡山,所以他对山中的

景色并不了解,所以作者避实就虚,文章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全文是

从其周围的地貌,“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

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逐步收缩到浮渡山。但是作者仍

没有明确提到浮渡山,而是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在读了仲郛的诗之后,作者认为仲郛的心是与

山水美景相通的,作者据此发出感叹,认为山水美景是与人心相通的。

接着,引到自己身上,作者转而叙述自己的志向,通过读仲郛的诗,激发了作者想游历祖国大好

山河的壮志,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但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通过“客”的一句戏言,作者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

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

环呼应。

作者写没有游览过的浮渡山,却让读者有其山就在眼前的感觉,文章内容充实,夹叙夹议,既有

对景色的描写,也有作者充满思考的议论。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实乃名家手笔。

答案:

(1)D

(2)A

(3)“多用短句”的角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想象具体的游历过程:所到之处,所见景色。

②情感: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渴望与向往之情。

效果:短促有力、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比较:相对于文章其他部分用短句突出作者快意于饱览天下美景、领略山水意趣人生追求。

(4)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姚鼐本身没有游过浮渡山,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

于是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逐步收缩到浮渡山;文章中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文末处提及与前

文有内在联系,第②段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又由仲郛其人引到作者自身,读诗解惑,而后放笔

去写游览名山大川的志愿,表明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

灵感和诗才的志愿,深化主旨,最后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

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作者文笔跳

脱灵动,驾驭自如,实乃名家手笔。

参考译文:

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

的西面从寿春、合肥连着淮水以南的地区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似乎看不到一处瑰丽

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械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

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山者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

折,游览不尽。因此四方来往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多很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势都

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

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人很近,因而天下去游览的人

很多,却不知道那些早晚去游山的人,有几人能于眉睫间见得到山水的意趣呢?或者使山水的意

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寂静空旷,历经数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

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我曾经心有怀疑,去询问仲郛,仲郛说:“我一定要去那里游览,

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

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出了一本诗集,我要来阅读,

所有的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

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

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鸠兹,江上积聚着若有

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

石,大鱼都旁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唱歌,举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

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大岳

(武当山)、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

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

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

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唉!

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

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分析画线句可知,此处可选取的角度有:动词连

用、多用短句(三字四字句)、语言风格等。具体赏析时,要注意使用“内容+情感”的结构来作

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作答此题时,可先表明观点,然后将具体分析

表述出来。对于题干的问题,应持肯定的观点,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具

体分析时,可从这种写法的具体内容及所表现出的情感主旨及结构、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复核的过程。

21~23.【答案】C、A、

【解析】(1)词按照字数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这两首词《卜算子》词都是44字,故属于词中的小令。

故选Co

(2)葛词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

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辛词咏荷,描绘荷花的形貌,寄情自然。从葛词“袅袅”“脉脉”

和辛词“红粉”“翠盖”等词语可看出二者的语言风格都属于“清新自然”。

故选Ao

(3)葛词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红”

着颜色,“袅袅”二字状荷花柔媚多姿的情态;“脉脉兼葭逋”,“脉脉”一词运用拟人手法,

使我们看到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

烘托着的场景。

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写饮酒赏荷,“叶叶红衣当酒船,细

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

酒船前面,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啊!

下阕营造一种和谐、安谧的生活的情趣,表达一种怡然自得的情怀。

辛词“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上阕一开始就以拟人的手法描绘荷花的形貌:在炎夏的绿池中

展葩吐艳的荷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