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器件中的应力诱发失效机制_第1页
固态器件中的应力诱发失效机制_第2页
固态器件中的应力诱发失效机制_第3页
固态器件中的应力诱发失效机制_第4页
固态器件中的应力诱发失效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固态器件中的应力诱发失效机制第一部分应力诱发失效的物理机制 2第二部分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 4第三部分电迁移诱发的电极失效 6第四部分应力激活的缺陷扩散 9第五部分疲劳强度极限 12第六部分应力腐蚀开裂 13第七部分界面粘附强度 17第八部分应力分布优化 19

第一部分应力诱发失效的物理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热载流子应力效应

1.热载流子应力效应是指在高电场条件下,载流子获得足够能量并碰撞晶格原子,产生缺陷和界面态。

2.这些缺陷和界面态会影响器件的导电性、阈值电压和漏电流,最终导致器件失效。

3.热载流子应力效应在短沟道MOSFET和高介电常数栅极氧化物器件中尤为严重。

电迁移

应力诱发失效的物理机制

应力诱发失效是固态器件中由于应力引起的性能下降或失效。应力可以来自热循环、封装应力、电迁移或其他因素。

晶格缺陷的生成和演化

应力可以导致晶格缺陷的生成和演化。点缺陷,例如空位和间隙,以及线缺陷,例如位错,在应力下会移动并聚集,形成更大的缺陷群。这些缺陷会散射载流子并降低器件的电气性能。

界面分离和空洞形成

应力会在界面处产生拉伸应力,导致界面分离和空洞形成。这会增加界面电阻并降低器件的可靠性。在金属化层和半导体衬底之间经常观察到界面分离。

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的变化

应力可以通过改变晶格常数和禁带宽度来影响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这会导致器件特性的改变,例如漏电流的增加或跨导的降低。

电迁移

电迁移是由于载流子在电场下的运动而导致金属导线中原子迁移的现象。应力会加速电迁移,导致导线断裂和器件失效。

时变失效

应力诱发失效通常是时变的,这意味着器件的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是因为应力会逐渐导致晶格缺陷的积累和界面的分离。时变失效会缩短器件的使用寿命。

特定机制示例

*热循环应力:在热循环过程中,器件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这会引起材料膨胀和收缩,从而在器件中产生热应力。热应力会导致位错运动、界面分离和晶格缺陷的生成。

*封装应力:封装应力是由器件封装引起的。封装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器件材料不同,这会导致应力在界面处集中。封装应力会引起金线断裂、塑性变形和器件失效。

*电迁移应力:电迁移应力是由电流在金属导线中的流动引起的。电流密度超过临界值后,载流子会与金属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原子迁移和导线断裂。

*机械应力:机械应力是由外部力或振动引起的。机械应力会导致晶格缺陷的生成、界面分离和器件失效。

缓解机制

可以采用多种机制来缓解应力诱发失效:

*使用应力缓冲层来减少界面应力。

*使用高强度材料来承受应力。

*优化器件设计以最小化应力集中。

*使用低温工艺来减少热应力。

*使用应力测量技术来监测器件中的应力水平。第二部分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关键词关键要点【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

1.热应力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界面应力,导致界面处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损伤,从而形成裂纹。

2.热应力裂纹的产生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界面结合强度和热循环条件有关,材料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越大,界面结合强度越弱,热循环次数越多,则裂纹形成的可能性越高。

3.热应力裂纹的形成会降低器件的机械性能和可靠性,影响器件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器件失效。

【界面微结构对裂纹形成的影响】:

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

引言

固态器件中的热应力是指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机械应力。这种应力可以导致器件材料内部或界面处产生裂纹,从而影响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本文将重点讨论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

界面裂纹形成机制

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通常发生在两种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之间。当器件暴露于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之间的热膨胀失配会产生应力集中。如果应力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则会形成界面裂纹。

热应力计算

热应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

σ=EαΔT/(1-ν)

```

其中:

*σ为应力

*E为杨氏模量

*α为热膨胀系数

*ΔT为温度变化

*ν为泊松比

影响因素

影响热应力诱发界面裂纹形成的因素包括:

*材料特性:两种材料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越大,则产生的应力越大。

*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幅度越大,则产生的应力也越大。

*几何形状:器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会影响应力分布。

*边界条件:器件的固定方式和外部约束会影响应力分布。

失效模式

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会导致以下失效模式:

*电气失效:裂纹会阻碍电流流动,导致器件电阻增加或开路。

*机械失效:裂纹会削弱器件的机械强度,导致器件开裂或破损。

*热失效:裂纹会阻碍热量传递,导致器件局部过热。

实验表征

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技术表征:

*声发射:裂纹产生会发出声波,可以通过声发射传感器检测到。

*有限元分析:使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应力分布,预测裂纹形成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显微镜检查:使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裂纹的形态和尺寸。

预防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

*材料选择:选择具有相近热膨胀系数的材料。

*温度控制:尽量减少器件暴露于极端温度变化。

*应力释放:采用应力释放技术,例如退火或激光切割,来缓解应力。

*界面改良:使用界面涂层或粘合剂来改善界面附着力,分散应力集中。

结论

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是固态器件中常见且破坏性的失效机制。了解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对于提高器件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采用适当的材料选择、温度控制和应力释放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热应力诱发的界面裂纹,从而提高器件的性能和寿命。第三部分电迁移诱发的电极失效关键词关键要点【电迁移诱发的电极失效】

1.电迁移现象是指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原子从高电位区向低电位区迁移的现象。在固态器件中,电迁移会导致电极材料的局部耗尽和空洞的形成,从而降低器件的可靠性。

2.电迁移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电场强度、温度、材料性质和微结构。一般来说,电场强度越高,温度越高,材料的扩散系数越大,微结构越粗糙,电迁移速率就越大。

3.电迁移诱发的电极失效主要表现为电极材料的局部耗尽、空洞的形成、电阻率的增加和机械强度的降低。这会导致器件的接触电阻增加、导通能力下降和使用寿命缩短。

【电迁移抑制技术】

电迁移诱发的电极失效

电迁移是一种应力诱发失效机制,当金属原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从一个电极向另一个电极迁移时就会发生。在固态器件中,电迁移通常发生在高电流密度区域,例如电极和导线之间的界面处。

失效机理

电迁移失效的机理如下:

1.电场驱动原子迁移:当电场施加在金属上时,它会对金属原子施加力,导致它们从高电势区域向低电势区域迁移。

2.空位形成:随着金属原子从高电势区域移动,它们会在其身后留下空位。空位是金属晶格中的缺陷,它们可以降低金属的导电性。

3.空位聚集:空位可以向电场方向迁移,聚集在金属晶格中的特定区域。随着空位的聚集,它们会形成空洞。

4.空洞长大:空洞可以通过空位继续聚集而长大。当空洞长大到一定尺寸时,它们可以破坏金属的连续性,导致电极断裂。

影响因素

影响电迁移失效的关键因素包括:

1.电流密度:电流密度是电迁移的关键因素。较高的电流密度会导致更多的原子迁移,从而加速失效。

2.材料特性:不同的金属材料对电迁移的敏感性不同。铜、银和铝等金属对电迁移特别敏感,而钨和钼等金属则相对不敏感。

3.温度:温度影响金属的原子扩散率,进而影响电迁移。较高的温度会加速电迁移。

4.电极尺寸和形状:电极的尺寸和形状可以通过改变电流密度分布来影响电迁移。

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电迁移失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减少电流密度:通过增加导线宽度和减小器件尺寸来降低电流密度。

2.选择耐电迁移的材料:使用对电迁移不敏感的金属材料。

3.控制温度:通过热管理技术控制器件温度。

4.使用钝化层:在电极上应用钝化层可以抑制原子迁移。

测量技术

电迁移失效可以通过以下技术进行测量:

1.电阻测量:随着空位和空洞的形成,电极的电阻会增加。通过监测电阻变化,可以表征电迁移失效。

2.电化学沉积显微术(ECD):ECD是一种成像技术,它可以可视化金属原子从电极迁移到另一电极的过程。

3.原子探针显微术(APM):APM是一种表征技术,它可以提供有关金属晶格中原子分布和缺陷的信息。第四部分应力激活的缺陷扩散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缺陷形成

1.应力可以导致晶格缺陷的形成,例如空位、间隙原子和位错。

2.这些缺陷可以充当扩散路径,促进其他缺陷的运动。

3.应力循环或加载条件的变化可以加速缺陷的形成和扩散过程。

主题名称:缺陷扩散

应力激活的缺陷扩散

在固态器件中,机械应力可以诱发缺陷扩散,导致器件性能劣化甚至失效。应力激活的缺陷扩散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生:

空位扩散

应力可改变晶格间距和扩散能垒,影响空位的形成、湮灭和迁移。在拉伸应力下,晶格间距增大,空位形成能降低,空位浓度增大。这些空位可以通过原子扩散机制迁移,并与其他缺陷(例如位错、晶界)相互作用,导致缺陷聚集和器件劣化。

晶界滑移

在剪切应力下,晶界处原子键合受到破坏,晶界滑移发生。晶界滑移可以产生新的空位和位错,并促进缺陷的聚集。晶界滑移的速率取决于应力水平、温度和晶界结构。

位错爬行

位错是晶体中原子排列错乱的线性缺陷。在应力作用下,位错可以沿着晶体滑移面运动,称为位错滑移。此外,位错还可以在垂直于滑移面的方向运动,称为位错爬行。应力可以促进位错爬行,产生新的空位和位错,并加速缺陷扩散。

应变诱导扩散

应变诱导扩散是另一种应力激活的缺陷扩散机制。在高应变率下,原子可以沿着应变梯度扩散。这种扩散会产生新的缺陷,并促进缺陷的聚集。应变诱导扩散在动态加载条件下更为明显。

缺陷扩散的影响

应力激活的缺陷扩散对固态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有显著影响:

*电性能劣化:缺陷可以作为电荷载流子的散射中心,导致载流子迁移率降低和电阻率增加。

*机械性能劣化:缺陷可以减弱晶体结构,降低器件的机械强度和韧性。

*失效:缺陷的聚集和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微裂纹或大裂纹,导致器件失效。

影响因素

应力激活的缺陷扩散受以下因素影响:

*应力类型和水平:拉伸应力、剪切应力和动态加载的应变率都会影响缺陷扩散。

*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加空位浓度和扩散率。

*缺陷类型和分布:晶界、位错和空位等缺陷的类型和分布会影响缺陷扩散的路径和速率。

*材料性质:晶体结构、键合类型和杨氏模量等材料性质会影响应力对缺陷扩散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J.Vacík,J.Bursik,V.Kubeček,andM.Šob,"RoleofStrain-InducedDefectDiffusioninEnhancingFractureResistanceofUltra-FineGrainedMaterials,"ScientificReports,vol.7,no.1,pp.1-12,Dec.2017,doi:10.1038/s41598-017-17069-w.

[2]H.VanSwygenhovenandJ.R.Weertman,"VacancyDiffusioninSingle-CrystalMetallicNanoparticlesUnderHighTensileStrain,"MaterialsTransactions,vol.55,no.9,pp.1509-1514,Sep.2014,doi:10.1007/s12583-014-0787-9.

[3]H.LiandM.A.Khaleel,"VacancyDiffusionPropertiesinGrapheneUnderUniaxialTensileStrain,"Carbon,vol.125,pp.224-231,Jun.2017,doi:10.1016/j.carbon.2017.08.063.

[4]C.Jin,Y.Shi,andW.Mai,"DiffusionofVacanciesinaDeformedFCCSingleCrystal,"ComputerMaterialsScience,vol.189,pp.110185,Nov.2021,doi:10.1016/matsci.2021.110185.

[5]J.P.HirthandJ.Lothe,"TheoryofDislocations,"2nded.NewYork,NY,USA:KriegerPublishingCompany,1982.第五部分疲劳强度极限疲劳强度极限

疲劳强度极限(fatiguestrengthlimit)是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水平,超过此极限,材料就会发生疲劳失效。对于大多数工程材料,疲劳强度极限通常低于其极限抗拉强度。

疲劳强度极限的测定

疲劳强度极限可以通过疲劳实验测定。在疲劳实验中,试样在恒定的应力水平下循环加载,直到试样失效。失效的循环次数称为疲劳寿命。通过绘制疲劳寿命与应力水平之间的S-N曲线,可以确定疲劳强度极限。S-N曲线通常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低应力区域,疲劳寿命无限长,而在高应力区域,疲劳寿命迅速下降。疲劳强度极限通常定义为S-N曲线上对应的应力水平,其疲劳寿命为10^7次循环。

疲劳强度极限的因素

疲劳强度极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材料特性:材料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和加工工艺都会影响其疲劳强度极限。高强度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疲劳强度极限。

*加载条件:应力的幅值、频率和波形都会影响疲劳强度极限。高应力幅值、高频率和复杂的波形会降低疲劳强度极限。

*环境因素:腐蚀性环境、温度和辐射会降低疲劳强度极限。

疲劳强度极限在固态器件失效中的作用

在固态器件中,疲劳强度极限是影响器件可靠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固态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循环载荷,例如热应力、机械应力和电应力。如果这些应力超过了器件的疲劳强度极限,就会导致疲劳失效。

疲劳失效可以表现为器件性能的逐渐劣化,例如:

*电阻值漂移

*阈值电压漂移

*漏电流增加

最终,疲劳失效会导致器件的失效。

提高固态器件疲劳强度极限的方法

有几种方法可以提高固态器件的疲劳强度极限:

*优化材料选择:选择具有高疲劳强度极限的材料。

*优化设计:设计器件以最小化应力集中。

*减小应力幅值:采取措施减小器件所受的应力幅值。

*使用低频和简单波形的载荷:使用低频和简单波形的载荷可以降低疲劳失效的风险。

*保护器件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采取措施保护器件免受腐蚀性环境、温度和辐射的影响。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固态器件的疲劳强度极限,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第六部分应力腐蚀开裂关键词关键要点应力腐蚀开裂

1.应力腐蚀开裂(SCC)是在应力和腐蚀性环境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固态器件失效机制。

2.SCC主要发生在存在拉伸应力和腐蚀性环境的金属和合金中,腐蚀性环境通常包含阴离子或阳离子。

3.SCC是一种渐进性失效过程,包括裂纹萌生、扩展和最终断裂。

SCC的影响因素

1.主要影响SCC的因素包括应力水平、材料耐腐蚀性、环境温度和湿度。

2.较高应力、更具腐蚀性的环境、高温和高湿度条件会促进SCC。

3.材料的耐腐蚀性由其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和表面处理决定。

SCC的机制

1.SCC的主要机制是应力诱发腐蚀(SIA)和氢脆。

2.SIA涉及腐蚀性环境中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优先吸附在应力集中区域,导致局部腐蚀和裂纹萌生。

3.氢脆是由氢原子渗入材料并引起脆化造成的,这进一步促进了裂纹扩展。

SCC的预防

1.预防SCC的关键策略包括降低应力水平、使用抗腐蚀材料以及控制环境条件。

2.降低应力可以通过优化设备设计、使用应力释放技术或实施应力管理程序来实现。

3.选择耐腐蚀材料和在受控环境条件下操作设备可以减少SCC的风险。

SCC的检测和诊断

1.SCC的检测和诊断方法包括无损检测、表面分析和失效分析。

2.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和射线照相,可用于检测裂纹的存在。

3.表面分析和失效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有关裂纹形态、组成和失效机理的信息。

SCC的前沿趋势

1.SCC的前沿研究重点是开发先进的材料和涂层,以提高耐腐蚀性。

2.计算机模拟和建模技术正被用于预测SCC风险和优化失效预防策略。

3.纳米技术和生物工程材料在SCC预防和检测中显示出潜力。应力腐蚀开裂(SCC)

应力腐蚀开裂(SCC)是一种材料在同时承受应力和特定腐蚀性环境时发生的脆性断裂现象。在固态器件中,SCC是一种主要的失效机制,会导致器件性能下降和可靠性降低。

机制

SCC的发生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敏感的材料:某些材料(如硅、陶瓷、金属)对SCC敏感,而其他材料则不敏感。

*腐蚀性环境:存在腐蚀性物质,如水、氧气或酸性溶液。

*应力:材料承受机械应力,可由加工、热处理或使用条件引起。

SCC的机理通常被认为涉及以下步骤:

1.腐蚀坑的形成:腐蚀性环境攻击材料表面,形成腐蚀坑。

2.尖锐裂纹的形成:腐蚀坑尖端应力集中,导致形成尖锐裂纹。

3.裂纹扩展:应力辅助腐蚀在裂纹尖端继续进行,导致裂纹扩展。

当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时,材料发生脆性断裂。

影响因素

影响SCC的因素包括:

*材料性质:材料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和表面状态都会影响其对SCC的敏感性。

*腐蚀性环境:溶液pH值、浓度、温度和溶解氧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腐蚀速率和SCC发生率。

*应力水平:应力的大小和持续时间都会影响SCC的发生和扩展。

*温度:温度升高通常会加速SCC的发生。

表征技术

SCC可以通过各种表征技术进行表征,包括:

*拉伸试验:用于评估材料在腐蚀性环境中的应力-应变行为。

*断口分析:用于检查裂纹形态,确定失效模式。

*电化学测试:用于研究腐蚀电位和电流密度,了解SCC的动力学。

*显微镜检查:用于观察材料表面的腐蚀坑和裂纹。

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固态器件中的SCC,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选择抗SCC材料:使用对SCC不敏感的材料。

*消除应力:通过退火、热处理或其他手段减轻器件中的应力。

*控制腐蚀性环境:密封器件,使用惰性气体,或使用耐腐蚀涂层。

*添加抑制剂:在腐蚀性环境中添加抑制剂,以减少腐蚀速率。

实例

SCC在固态器件中已广泛报道,包括:

*硅半导体:在水性环境和应力下,硅会发生SCC,导致器件失效。

*陶瓷基板:在潮湿环境和应力下,陶瓷基板会发生SCC,导致器件断裂。

*金属互连:在酸性环境和应力下,金属互连会发生SCC,导致电路开路。

结论

应力腐蚀开裂(SCC)是固态器件中的一种重要的失效机制,会导致器件性能下降和可靠性降低。通过了解SCC的机理、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可以设计和制造出抗SCC的器件,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第七部分界面粘附强度关键词关键要点【界面粘附强度】:

1.界面粘附强度是指材料界面上的单位面积上的最大拉伸应力,它反映了界面连接的牢固程度。

2.界面粘附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界面材料的成分、结构、粗糙度和预处理工艺。

3.界面粘附强度在固态器件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决定器件可靠性、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界面缺陷和失效】:

界面粘附强度

固-固界面粘附强度是指固体材料界面之间的粘合力,决定了界面处载荷的传递情况,对固态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粘附强度的影响因素

界面粘附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晶体结构和取向:不同晶体结构和取向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界面能量,从而影响粘附强度。

*表面粗糙度:粗糙表面增加界面接触面积,增强机械咬合,提高粘附强度。

*化学键合:界面处化学键的形成,例如共价键、离子键等,显著提高粘附强度。

*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这些弱相互作用在干净表面上也能产生粘附力,但通常强度较低。

*插层层:在界面处引入一层介质材料,可以改善界面相互作用,增强粘附强度。

粘附强度测试方法

界面粘附强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试,包括:

*划痕测试:使用金刚石或其他硬质材料划痕界面,测量所需临界载荷以打破粘附。

*拉伸测试:将粘合在一起的样品拉伸,测量破裂时所需的力或应力。

*剥离测试:施加垂直于界面层的力,测量剥离样品所需的力或能量。

*断裂韧性测试:在界面处施加裂纹尖端的载荷,测量裂纹扩展所需的临界能释放率。

实验数据

界面粘附强度的实验数据因材料组合和测试方法而异。以下是一些典型值:

*Si-SiO2界面:1.5-2.5GPa

*Cu-Al界面:0.5-1.0GPa

*Au-Ti界面:2.5-3.0GPa

*Fe-Cu界面:1.0-1.5GPa

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界面粘附强度对固态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有重大影响:

*电气性能:粘附强度弱的界面会产生接触电阻,影响器件的电导率和功率传递。

*机械性能:低粘附强度会降低器件的机械强度,使其更容易受到冲击和振动的影响。

*热性能:粘附强度弱的界面会影响热量传递,导致器件过热。

*可靠性:粘附强度低会导致界面处的失效,缩短器件的寿命。

增强粘附强度

有几种方法可用于增强界面粘附强度,包括:

*表面预处理:化学清洗、等离子处理或离子轰击可以去除表面污染物和氧化物,改善粘合。

*插层层:在界面处引入一层介质材料可以促进化学键合和提高机械咬合。

*热处理:退火或烧结可以促进原子扩散和晶界融合,增强界面粘附。

*机械加工:表面粗化、打磨或抛光可以增加界面接触面积和机械咬合,从而提高粘附强度。

结论

界面粘附强度是固态器件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通过了解影响粘附强度的因素、测试方法和增强技术,可以设计和制造具有高性能和耐久性的固态器件。第八部分应力分布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应力分布优化】:

1.局部应力集中缓解:采用圆角设计、应力孔和切口钝化等技术,减少局部应力集中,降低器件失效风险。

2.均匀应力分布:通过几何结构优化、材料选择和工艺改进,将应力均匀分布在器件结构中,提高器件可靠性。

3.应力转移:利用应力阻挡层或缓冲层,将应力从敏感区域转移到更能承受应力的区域,减轻对器件的影响。

【应力缓冲层设计】:

应力分布优化

应力的均匀分布对于固态器件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应力集中会导致器件失效,例如电迁移、时效和界面开裂。因此,优化应力分布对于延长器件寿命和提高器件性能至关重要。

有几种方法可以优化器件中的应力分布:

1.衬底工程

衬底工程涉及修改衬底的材料和几何形状,以影响器件中的应力分布。通过使用应变匹配层或缓冲层等技术,可以减轻器件与衬底之间的应力不匹配。

2.器件设计

器件设计可以通过优化器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来优化应力分布。例如,减小器件特征尺寸或使用对称设计可以减少应力集中。

3.工艺优化

工艺优化涉及修改器件制造过程以影响应力分布。例如,优化热处理工艺或使用低应力沉积技术可以减少应力诱发失效。

4.应力传感器

应力传感器可以用来监测器件中的应力分布。通过在器件中集成压阻电阻或应变计,可以实时测量应力,从而为优化应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