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_第1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_第2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_第3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_第4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填空。1、柳开的文学主张:重道轻文,主张文章平易、尊韩柳而重道统。2、宋初三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3、王禹偁以白体诗人著称。掀开两宋词坛帷幕。4、欧阳修的诗歌具有平易流畅的总体风格。5、曾巩强调从“明理”“道用”“智通”“文情”四方面来提升创作主体的素养。6、张先《行香子》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因此被称为“张三中”。7、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8、一祖三宗:杜甫为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的“活法”理论的出现,是对是对江西诗派诗人学黄弊端的自觉救正。9、晁补之的文章: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10、晏几道与其父晏殊齐名,史称“二晏”,号小山。11、词作内容上父子二人一脉相承,皆未离恋情相思和别恨离愁的范围,但晏几道在选取角度上却有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执着的“追忆”。12、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13、小山词的语言精美典雅。14、秦观词被称为“本色”一派。15、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善于写咏物词,“下字运意,皆有法度”。16、清真词的艺术成就:一是语言工巧典雅,章法曲折,二是自度新曲,格律精严。自度曲子有五十多调。17、李清照的作品数量不多,却篇篇都是精品,具有独立而卓越的艺术面貌,人称“易安体”。词作中显示出鲜明的阶段性。南宋两位女词人:朱淑真,李清照。18、二张(张孝祥,张元幹)的主要贡献还体现在爱国词上,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在宋代豪放词的发展史上是关键的一环。19、南宋四名臣:李光,李纲,赵鼎,胡铨20、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21、杨万里强调“晚唐异味”,推崇陆龟蒙,罗隐,皮日休,杜旬鹤等人的关怀现实之作,体现出宋人对“平淡”审美精神的普遍追求。22、范成大最先显著的特征是诗歌的生活气息和通俗化取向,著作为《四十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田园诗以文人隐士入手,,对田园风光的描写,寄托他们离尘绝俗的隐居之意。23、北宋五子(其三):邵雍,周敦颐,程颢。24、两宋理学家的文道观:重道轻文,作文害道,文道两分,调适文道。25、辛弃疾词作内容:英雄词,失意词,闲居词。26、四灵诗派:赵师秀,徐玑,徐照,翁卷。27、姜夔号白石道人。28、吴文英,号梦窗,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29、宋末四大家:王沂孙(咏物),周密,蒋捷,张炎。30、周密草窗词与吴文英梦窗词并称二窗,追求典雅清丽。31、小说话本篇幅不大,故事紧凑,其体制较为固定,可细分为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32、小说话本的题材:爱情,公案,神怪类故事。33、宋元讲史话本,初无定名,文本称“事略”,元称“平话”。主要内容为历代兴废战争之事。34、元好问的“纪乱诗”继承了杜甫的写实精神,坚守着人道立场,着眼苍生,忧怀国家,即是诗人特定的心境呈现,又是金朝末年“乱世”的写照元好问与“遗山词”35、吴激:东山词蔡宋年:萧闲词赵秉文:闲闲老人词36、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揭傒斯范梈37、萨都刺与雁门诗杨维桢与铁崖诗38、现存的诸官调作品并不多,有金代的《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官调》以及元代的《天宝遗事诸官调》39、白朴《梧桐雨》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情缘40、马致远《汉宫秋》此剧以昭君山塞故事为题材,而有新的诠释;马致远《黄粱梦》为代表的神仙道化剧有图解意念的特点41、纪君祥的《赵氏孤儿》42、尚仲贤的《刘毅传书》43、康进之《李逵负荆》44、石君宝的《秋胡戏妻》45、李潜夫的《灰阑记》46、关汉卿的悲剧作品《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关汉卿的喜剧作品《望江亭》《救风尘》47、元曲四大家:郑光祖关汉卿白朴马致远48、郑光祖《王粲登楼》《倩女离魂》49、乔吉《扬州梦》50、秦简夫《东堂老》51、散曲的体式,大体分为三种:小令套曲带过曲52、杜仁杰与“善谑”曲风52、关汉卿与“酣畅”曲风54、白朴与“叹世”曲风55、马致远与“东篱”曲风56、卢挚“疏斋”曲风57、张养浩《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58、张可久《小山乐府》59、雎景臣《高祖还乡》60、贯云石、徐再思与“酸甜乐府”61、宋元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62、高明《琵琶记》63、台阁文风先驱:宋濂、刘基、高启64、永乐至天顺年间台阁文学臻于鼎盛,其代表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65、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66、吴中四才子:徐祯卿、祝寅、文徵明。67、杂剧方面,较为著名的作品有王九思的《杜甫春游》、康海的《中山狼》、冯惟敏的《僧尼共犯》《梁状元不伏老》、徐渭的《四声猿》。68、李东阳论诗重音韵、格调,主张向汉唐诗歌学习,以突破台阁体在诗歌内容和体制方面的限制。69、第一次复古运动的中坚是前七子,主要活动于弘治、正德年间,故又称“弘正七子”,核心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70、“三灯丛话”是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和邵景詹《觅灯因话》三部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它们上承唐人传奇,下启《聊斋志异》。71、《剪灯新话》集中反映了元末明初战乱期间的社会生活,而士人阶层的遭遇又是其重心所在。72、发挥道德训诫是《剪灯馀话》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容之一。73、明代中篇传奇小说,依据其问世时间和风格流变,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贾云华还魂记》代表第一个阶段;《钟情丽集》《龙会兰池录》代表第二个阶段;《花神三秒传》代表第三个阶段。74、笑话创作在明代中后期蔚然成风。75、冯梦龙的笑话作品主要有《古今谭概》和《笑府》。76、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方式,主要是“说话”(讲故事)和演戏。77、关于《三国志演义》的版本,一般认为,现存最早刊本即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接近于罗贯中原本。78、《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它的问世,标志着英雄传奇这一章回小说类型的成熟。79、《水浒传》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80、徐渭著有杂剧《四声猿》和《歌代啸》以及戏曲史著作《南词叙录》。《四声猿》包括四种杂剧,《狂鼓史》叙祢衡击鼓骂曹,《玉禅师》叙高僧破戒,《花木兰》《女状元》叙女子从军、应举。《四声猿》被认为是明代杂剧的巅峰之作。81、汪道昆和许潮是以写南杂剧即短剧著称的代表作家。82、梁辰鱼著有《浣溪沙》,整部作品慨叹的是功名失意和历史兴亡。王世贞《鸣凤记》。83、王骥德所著《曲律》是明代曲学的代表作。84、汤显祖:《红泉逸》、《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85、“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86、《南柯记》《邯郸记》属于度脱剧。87《西游记》是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它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88、《金瓶梅》最先刊行的是《金瓶梅词话》。89、公安派代表: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90、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反对“粉饰蹈袭”,钟情于“本色独造语”。其思想渊源是李贽的“童心说”。李贽破除的主要是哲学和史学领域的禁忌,袁宏道破除的则是文学领域的禁忌。91、陈子龙认为诗必须承载拯溺救焚的社会功能。92、袁宏道所说的“趣”“韵”,摆脱了“理”的束缚摆脱了社会身份的讲述,它是由名士风流衍生的一种情调,一种特别适合于用小品文来承载的情调。袁宏道的小品文,也确以抒写这种“趣”“韵”为主。93、张岱: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叙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94、现存最早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宋元话本以市井小民为主要描写对象,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泼辣俚俗,形成了后代沿用的话本小说结构体制。“三言”“二拍”代表了这一时期话本小说的最高水平。95、“三言”是冯梦龙编著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简称,包括《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96、下述七种大致可以确定一出于冯梦龙之手:1.《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古今小说》卷-)。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卷三二)3.《范鳅儿双镜重圆》(《警世通言》卷一二)。5.《杨八老越国奇逢》(《古今小说》卷一八)。6.《大树坡义虎送亲》(《醒世恒言》卷五)。7.《老门生三世报恩》(《警世通言》卷一八)。97、“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没集四十篇,共八十篇。98、杨慎:《临江仙》99、陈霆:《渚山堂词话》三卷,论词以“圆妙”为宗。100、梁辰鱼的散曲集明《江东白苎》。101、遗老魁首傅山;学者诗人顾炎武和李邺嗣。101、钱谦益:“转益多师”。102、“国朝诗人”的代表是诗坛公认的六位作家: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和赵执信。103、陈维崧与阳羡派;朱彝尊与浙西派;满族词人纳兰性德,作品题材集中在友情和爱情两方面。104、“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05、文人之文则有“清初三大家”之称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为代表。106、吴伟业:《临春阁》《秣陵春》107、尤侗:《读离骚》《桃花源》《清平调》《掉琵琶》《黑白卫》108、李玉作有传奇30多种,早年的剧作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109、康熙剧坛上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110、《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柳敬亭、苏昆生。111、《醒世姻缘传》全书一百回,是继《金瓶梅》之后传世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112、蒲松龄《聊斋志异》。113、清乾隆中期,产生了两部杰出的白话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114、桐城派领袖是方苞、刘大魁和姚鼐三人,世称“桐城三祖”。115、“乾隆三大家”:蒋士铨、袁枚、赵翼。116、高腔、弦索、梆子、皮黄和昆腔合称五大声腔系统,其中皮黄腔由湖北的西皮和安徽的二黄结合而成。117、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是《再生缘》。118、“尊情”是龚自珍文学观念的核心,所谓尊情,就是承让人生而有情。119、龚自珍意象:一组是象征清王朝衰世的意象,另一组是表现龚自珍自我的意象,一剑一箫,常用来抒写他冲满矛盾的精神世界,“剑”表现他“触之峥嵘”的一面,“箫”表现他“忆之缠绵”的一面。120、龚自珍的散文大致上有两类:一类是政论文、哲学论文,一类是记叙文。121、魏源:《海国图志》122、江湜与《伏敔堂下诗录》;金和与《秋蟪吟馆诗钞》。123、曾国藩与“湘乡派”。124、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石玉昆《三侠五义》125、儿女英雄小说:俞万春与《荡寇志》;文康与《儿女英雄传》126、狭邪小说:陈森与《品话宝鉴》;《花月痕》与《青楼梦》;韩邦庆与《海上花列传》。127、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红。文章中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128、散曲的体式,大体分为三种:小令套曲带过曲二、名词解释1、白体:白体是宋仁宗朝出现的说法,指的是宋太宗、真宗时诗坛流行的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风格的诗歌创作。2、晚唐体:推崇晚唐贾岛、姚合诗风,诗歌创作也模仿贾、姚,故被称作晚唐体。3、西昆体:西昆体对宋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被后世称为“昆体工夫”,所谓昆体工夫,表现为西昆体诗人注重对诗句进行雕琢,诗作中往往含有多个历史典故,强调诗句的对偶、押韵以及诗句语言的色彩等,追求诗歌雍容典赡、炼词工整的诗歌风格。3、江西诗派:南宋初期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下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其中有10多人是江西人,而且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所以将他们称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4、“简斋体”:指陈与义的诗歌,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他的诗歌重视句法,造句凝练,同时也不墨守江西诗派陈规,能突破黄、陈瘦硬诣风的局限,主张直致,浅语入诗,去繁褥尚俭节,注重诗歌的白描和圆融,形成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5、“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以自然活泼、饶有谐趣见长。杨万里诚斋体注重表现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场景。6、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四灵诗派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这一诗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集》中所录诗人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他们往往身份卑微,常以江湖习气相标榜。时时抒发欣羡、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志愿,江湖诗派中成就较大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7、元好问“纪乱诗”:生当乱世,颠沛流离,心忧家国兴亡,元好问置身于动荡的时局里,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往往充满着悲凉的氛围、悲惨的景象。其诗歌作品记录了在此乱世之中的深切体验,世人称之为“纪乱诗”。元好问的“纪乱诗”继承了杜甫的写实精神,坚守着人道立场,着眼苍生,忧怀国家,既是诗人特定心境的呈现,又是金朝末年“乱世”的写照。8、公安派: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反对“粉饰蹈袭”,钟情于“本色独造语”。其思想渊源是李贽的“童心说”。李贽破除的主要是哲学和史学领域的禁忌,袁宏道破除的则是文学领域的禁忌。9、汤显祖《牡丹亭》: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与此同时,传奇音乐体制趋于成熟,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就宫调、曲牌、句式、音韵、声律、板眼等作出了严格规定,成为戏曲创作的“指南车”。10、竟陵派之“幽深孤峭”:竟陵派之“幽深孤峭”: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一方面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诗的重心,努力弥合“朴厚”与“性灵”,以革除前后七子的因袭之弊;另一方面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以“凄清幽独”“幽深孤峭”救正公安派“牛鬼蛇神,打油定铰,遍满世界”之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诗为清物”“诗为活物”等论说,构成了竟陵派“性灵说"的主要内容。11、才子佳人小说:才佳人小说发端于唐人传奇,宋元以来话本小说多为世俗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清初这一批才子佳人小说,多是叙述才子佳人才色相慕,中经波折,终成连理。12、《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是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13、《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作,共五十六回,是讽刺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败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诰的腐败、科举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方式所作的于人性的守护,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14、性灵诗潮:性灵诗潮代表人物袁枚,性灵派的诗学核心为“性灵说”,性灵说的另一层内涵就是灵性。15、明代散曲:明代散曲按风格不同可分为三派:冯惟敏、王九思、康海等继承马致远的为一派,王磐、金銮、施绍莘等继承张可久的为一派,梁辰鱼、沈璟、王骥德等崇尚文采格律的为一派。按照曲乐不同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冯惟敏为首,南派-以施绍莘为首。明代散曲南北的分界比较明显,北曲的格调大体承自元代,以慷慨豪壮为主:南曲的格调大体表现为清柔婉媚,是在明代戏曲腔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走向成熟的。二、简答题1.苏舜钦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创作:(简答)答:(1)文学主张重道、求道思想在诗文上的表现,苏舜钦的诗歌较好地实现了他的文学主张。诗作主题或针砭弊政,或陈述政见,或高歌理想,或同情人民苦难,其宗旨都可以归结到“重道”上来。(2)诗歌创作①苏舜钦诗歌创作以庆历四年进奏院事件为界,前一时期,多为政治性主题,直抒胸臆;②以进奏院事件为标志,苏舜钦的诗歌创作进入了后一时期。这一阶段,诗歌在充满豪气的风格基础上,又增身世之悲与抱负无从实现的穷途绝望之感。2.梅尧臣的文学主张:(简答)答:梅尧臣重视诗歌与儒学之“道”的关系.主张“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强调诗歌与外在“事”与“物"的联系,试图以诗歌的讽诵劝谏功能来影响政治,引导世道人心向着儒学“五常”回归。①平淡美,意新语工;②梅尧臣强调“以故为新,以俗为雅”;③梅尧臣诗歌题材关注世事人生,对同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重大事项,以及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土节士气等问题,都有所反映。3.柳永词的开拓性(简答/论述)①“柳氏新变”首先体现在词体的创制上。慢词相对于小令来说,曲调变长、字句增加,容量加大,旋律上更加悠扬,抒情上更加曲折,最长的慢词是《戚氏》。②其次,柳永词作尝试变“雅”为“俗”。柳永有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表现市民生活的世俗情调。如《定风波》中,描写的是世俗女性的大胆与泼辣,日常口语和俚语代替了高雅绮丽的案头语言,贴近市井生活;③柳永词作中表现了生动广阔的社会风貌。如《望海潮》;④“柳氏新变”还在于他大量使用词体进行自我化的情感抒发。柳永去除了晚唐五代词中那种模式化的男情女爱与伤春悲秋,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个人心态。如《鹤冲天》,柳永顺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成就了经典的市井都市词。4.晏殊词的富贵气象(简答)①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存富贵气象。所谓富贵气象,并不是词藻上的镂金错彩,不在形貌,而在于精神。②晏殊词中的富贵并非金玉满限,而只是一种闲适之景。这种闲适的环境,自然要有富贵生活支撑,而在这种景致中活动的人物,自然也就是一位安雅闲适的士大夫。5.苏轼的文学思想(简答)①苏轼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自然之规律。苏轼把“道”的存养与践履以至于成圣人的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以穷理;第二阶段是内化知识和技能,达到“入神”;第三阶段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其修“道”的最终归宿,进一步提出了“道艺两进”的文学思想。②他主张诗文创作要随物赋形,妙尽形理。推崇诗文平淡自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③苏轼持“重德崇道”的文学思想,特别强调“道”“德”等命题对于作为文学艺术之“文”的支配、引领作用,“出新意于法度之中”。6.苏轼诗歌(论述)(一)苏轼诗歌的题材与内容:①“空”“静”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苏轼独特的“诗眼”,使他能够把不为人所注意的题材纳入诗歌,并加以裁剪提炼。如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借咏水车表达了对旱情的焦虑忧心。②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二)苏轼诗歌的艺术追求:①诗歌具有“求物之妙”的艺术追求,能够抓住独特之处,刻画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苏轼精通画理,在写景诗中追求“诗中有画”的效果。②“求物之妙”也表现为苏轼善于描写瞬息万变的景物以展现变化的过程,这表现出苏轼诗歌的重要风格之一:诗篇写景、叙事具有动感美。如:《望湖楼醉书》,描写了望湖楼上所见西湖夏天暴雨前后的奇特景象,充满画面感。③苏轼具有郁勃、自然、豪放的总体风格。④苏诗的“理趣”,多通过灵动的意象来表达。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象入理,以理验境,有遗貌取神之意。7.苏轼词的艺术成就(论述)①苏轼一改柳永词的世俗风韵,将宋词的格调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既有技法观念上的飞跃,更有来自于个人人格赋予其文学作品的高洁品格的精神境界;②苏轼认为“微词宛转,盖诗之裔的“破体”倾向,题材丰富,情感多样,极大地丰富了词体的抒写空间。如《定风波》,词从沙湖道中遇雨人手,于琐事中抒发心定而坦然的人生态度,词中见出东坡识见高远、乐得随缘的个性品质。③苏词突破了词作内容上的“闺情”“相思”“近色”等传统藩篱,而借鉴诗歌中常见的“言志”功用来抒情表意,拓展了宋词的文化功能。如《卜算子》,词以孤鸿自喻,词中“鸿”之形象孤独、自惜、高洁,正代表了作者孤傲不群、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格。④苏词的总体风格偏向于豪放雄奇。如《江城子》,词作抒写的狩猎场面阔大雄浑,因情而悟及事理,表现出其超脱豪迈风格。⑤苏词风格追求本色“当行”,继承了词体的“言情”传统与“佑欢佐酒”功能,情致深婉、清丽纯正。⑥苏词的词体创作成就,也表现在传统词体形式及音律的突破上。如《水调歌头》,序文介绍了作词的由来,表达出对欧阳修的推崇与怀念之情,这就可以在词中集中写琵琶声音及听弹琵琶而引起的感受。8.“黄庭坚体”诗词特点:(简答)(一)因诗求道与存养心性:①黄庭坚认为诗歌是克治存养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言志抒怀”,他以为诗歌的功能,就在于写作者以其打写心性及存养体悟;②强调只有通过对心体性体道体的认知和存养,达到“无私”“清静”“无欲”等层次,才能实现“技进手道”。(二)句法生新与拗律险韵:①黄庭坚注重在句中炼字,尤其在动词的选用上追求新警;②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他有意识地打破音节常规;③注重对仗的变化,语句流畅而逸出格律,语法艰涩而意脉可寻。除了七律的对仗外,他注意运用散文化的句式,大量加入虚词。(三)以诗为词与雅俗并存:其一是继承《花间集》的传统,以词抒写男女间的相思爱恋之情,伤离怨别之绪,一些词也涉色情;其二是突破了词为“艳科”藩篱,表现人生的际遇和感慨,乃至哲理的思考。9.江西诗派(简答)①南宋初期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𬭚、韩驹、李彭、晁冲之等二十五人,江西诗派的名称从此确立。②江西诗派诗人主要是重视黄诗创作的技巧、技法,在句法、诗律方面刻意经营,导致句意失当等弊病。③吕本中“活法”理论的出现,是对江西诗派诗人学黄弊端的自觉救正。10.清真词的艺术特点(简答)①语言工巧典雅、章法曲折;②自度新曲、格律精严。11.陆游的文学主张(简答)①陆游强调诗歌从生活中取材,诗歌内容充实饱满,境界高远;②陆游强调作诗应从“活法”入手而重视作诗的“句法”,主张作诗重视韵律的妥帖而以自然面目呈现,形成了“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诗歌创作境界;③陆游重视“工夫在诗外”,重视诗歌创作向现实生活取材。陆游在诗歌中摄入国难家恨、克复中原的爱国感情,更使诗具有了重气节、重视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④陆游对江西诗派追求藻饰雕琢、片面强调诗法的创作风尚给予了批评,陆游提倡平淡自然、清新古朴的诗歌创作风尚。第八章陆游、杨万里一、《诚斋诗话》与杨万里的文学主张。(简答)1、杨万里经常谈及用典的出处,又喜欢探讨具体的诗法。2、他要求广泛学习前人诗歌,最后达到“纵横出没”的自由境界,这就明显有吕本中“活法”的特色。吕本中“活法”的重要核心是引苏入黄,一方面以苏轼的自由创作精神救江西诗派末流雕章镂句之弊,另一方面强调苏、黄所代表的元祐诗学精神。3、杨万里强调诗歌应有言外之“味”。他还强调“晚唐异味”,推崇陆龟蒙、皮日休等人的关怀现实之作,亦推崇李商隐等人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第九章辛弃疾一、辛弃疾的词作内容。(简答)1、一为英雄词。辛弃疾的词作内容多描写英雄情怀以及早年从军时的情境。同时,他更愿意被人看作是一位具有深谋远虑的英雄人物,而不是一位词人。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尽是对往古英雄的追慕以及自我的“英雄感怆”。2、二为失意词。辛弃疾南归的四十多年时间,大半时间皆被朝廷弃而不用,失意的情绪较为浓重。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沉郁顿挫、慷慨悲凉,最能体现辛词的风格。3、三为闲居词。他用词作描写乡村的闲适生活,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例:《清平乐》二、辛词的艺术成就(论述/简答)1.主体精神与军事意象。首先,在辛词中,“余”“我”等第一人称代词经常可见。其次,辛弃疾通过词序的写作,来突出作者的主体精神。词序的使用,为词人的主体认知和身份确认提供了一个现实情境。另外,与战争有关的意象——刀、枪、剑、钩、铁马、将军、士兵等,大量出现在词的世界。例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刚柔并济的审美风貌。“豪放”一词,往往成为辛词审美风貌的代名词,然而辛词实际上是刚柔并济的。辛词有着宽阔的艺术掌控能力,除了豪放雄壮,他还可以催刚为柔,展现出婉转妩媚的一面。例《摸鱼儿》3、以文为词。(1)辛词里大量使用“矣”“哉”“者”“也”“乎”这些散文中常见的语气助词。(2)一些散文的句子也经常被辛弃疾挪用在词中。(3)就语句层次而言,很多辛词句读(豆)虽断,然文气未断。且对话模式的大量出现也是辛词散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三、小说话本的叙事特点。(简答)1、首先,文本中运用大量套语,评论、描述语言程式化,次要人物符号化。2、其次,叙述者常介入叙事过程,或加入评论和警示,或为调节叙事节奏,转换话头。3、最后,小说话本以人物行为和事件发展为叙事中心,疏于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人物行为和性格往往只为故事情节服务。四、关汉卿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简答)1、“民间本位”与刚健的杂剧风格。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充分体现出“民间本位”的立场,没有儒生的酸腐气息,直言无讳的写出民众的苦难与伤痛;机灵巧妙、风趣生动的表现民众的智慧与勇敢;笔墨辛辣、语含鄙夷的讽刺权豪势要、宵小无赖的愚妄与卑劣。2、重视剧场效应与摆脱“曲本位”观念。关汉卿能自觉地接受经验的规范,并且懂得观众心理与剧场效应,能够摆脱杂剧创作中“曲本位”观念的束缚,其构思不是围着曲文转,而是以组织戏剧冲突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尽量做到使剧情尽快入戏,使人物尽快出戏。3、本色当行的语言典范。关汉卿是一位语言大师。其语言的运用着眼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生活气息的再现,对人物的声口有着精细、敏锐的辨析能力,对生活气息有着真切、灵动的描写能力。五、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魅力。(简答/论述)1、诗化的心理描写。王实甫对恋爱中的男女,有深刻细致的观察与揣摩,他充分运用杂剧的“代言体”优势,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变动不居的恋爱心理。比如:写张生初见莺莺,莺莺的美态、气质、举止令他惊为天人,瞬间的相遇引发了张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而作家揣摩到人物心灵的律动,写出了张生内心情感的萌发以及一发不可收的情感渴求。2、唱词中的戏剧场面。王实甫充分利用诸宫调的表现方式,即以唱词的形式描述正在进行的戏剧动作,以特有的手法丰富了戏剧场面的表现力。3、口吻毕肖的宾白。除了唱词,剧中的宾白也是个性化的,听其言可知其人,人物有各自的声口,显露着各自的脾性、气质和语气特点。同时,剧中的宾白具有不可替换的特性,体现出剧作家对人物的深度理解,并表现出以个性化口语塑造人物形象的扎实功夫。下册一、《剪灯馀话》中出现的现象:李昌祺笔下的男女主角风流缱绻似乎无拘无束,同时又是恪守道德的典范。1、男女主角“风流”的前提是有过父母之命,只是在许多情况下,“父母之命”只是意向而没有形诸正式聘礼2、婚事不谐是因其他原因造成的,并非当事人负心所致3、女主角即使曾嫁过他人,落入歹人之手,也决不至于失节二.《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三国志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兴废争战”为题材。其核心文化内涵,可大体分疏为“历史的三国”与“民间的三国”两种类型:“历史的三国”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及注,较多接受正史的价值取向,特别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民间的三国”主要取材于唐宋以来的民间故事,较多接受民间艺术的价值取向,以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祈向。1、“历史的三国”聚焦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关于曹操的描写即非常典型。“智足以欺天下”具体表现为两个侧面:表面的“忠君”和“爱民”。《三国志演义》通过描写“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曹操,刻画了一个纯用霸术的“奸雄”形象,一个“雄才大略”、具有政治远见与政治气度的野心家和阴谋家。2、“民间的三国”以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基点。《三国志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描写,以民间故事为主体,其文化内涵的特征是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在明确区分“好人”“坏人”的基础上又热衷于赋予“好人”的“谋”“勇”以传奇意味、超人色彩。对道德化的情感满足的追求主要是通过尊刘抑曹表现出来的,诸葛亮是《三国志演义》着力刻画的重要人物。历史上的诸葛亮,本来就为士大夫文人所推崇。其原因有二:第一,诸葛亮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第二,他才不凡,出类拔萃。3、掌故风味与隐逸情调。笔记片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或通过片段的琐事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为其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提供注释。对掌故的爱好基于一种饱经沧桑后的平易闲适的处世态度: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悠然品味那种儒雅而充满情趣的日常生活。对“是非成败”的热衷其实不如摆脱了竞争的小品式的淡定。这就是掌故的意义。古代的笔记小说常是老来“幽居以养静”的产物,《三国志演义》不时可见的掌故所满足的审美需要与之相仿。毛宗岗评点《三国志演义》,有“三奇”之说: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这三个人物,是《三国志演义》中“历史的三国”和“民间的三国”两种文化内涵的主要承担者。三.《三国志演义》的史家笔法其一,人物语言以理性化见长,而个性化程度较低其二,通常不对人物做直接心理描写其三,不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方式其四,去瞽传诙谐之气。当演义作者有意采用雅驯的语言,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宗旨。四、《三国志演义》的小说家笔法其一,大量采用并不影响历史进程的虚构情节。如:舌战群儒,蒋干中计,草船借箭,祭东风等其二,经常使用悬念手法,以造成神秘感和传奇色彩。只要悬念的方法一为锦囊妙计,二为如此如此其三,较多作用直接心理描写与第三人称限制叙事技巧。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有助于作品的戏剧性、情节的连贯性和结构的严密性,是连接和衔接行动的极好手段。其四,努力追求诙谐的风味五、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区别:1、第一历史演义重在演绎历史事件,记述朝代兴亡,英雄传奇重在描写传奇英雄事迹,渲染其勇武不凡的风采;2、第二,历史演义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有史实依据,英雄传奇则以民间传说为主,虽然其主要事件和人物也有一些历史的影子;3、第三,历史演义多才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结合的写法,英雄传奇则以纪传体为基本写作方式。六、《水浒传》的结构和主旨1、在情节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以表达批判现实政治的立场。2、以强烈的悲剧性写出了宋江义军的结局。小说完整的写出了宋江义军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魂聚廖儿洼”的过程,并以强烈的悲剧性写出了义军的结局。3、以列传体浓墨重彩地描写豪侠,并致力于豪侠精神的渲染。那种恩仇必报,言行必果,仗义疏财,打抱不平的人生气象,给读者的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心理愉悦。七、《水浒传》与说话中的“小说”传统1、注重细节描写。在情节展开方面,注重细节描写的《水浒传》与线条粗的《三国志演义》正好形成对照。2、人物形象塑造的卓越成就。《水浒传》最为突出的成就,无疑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一是善于从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二是善于写出人物之间的区别,即使是性格相近的人物,也能个性分明。3、悬念手法生活化4、《水浒传》的叙述语言、描写语言和人物语言罗贯中在语言上也直接或稍加通俗化而沿用史籍中的语言,结果形成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水浒传》的作者没有这种便利,他不得不揣摩说书人的口气进行创作,从而使《水浒传》成为我国第一部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白话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主要产生于史官和宋元“讲史”的传统,而《水浒传》主要产生于“说话四家”中“小说”的传统八、南杂剧在体制上具有如下特征:(1)其一剧本结构自由自由,长短随意,一本可演多事:”;(2)其二用曲可南可北,也可南北合套,南北曲混用间用成为普遍现象;(3)其三不限一人主唱。九.汤沈之争对晚明戏曲发展有怎样的影响?(1)汤沈之争对传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沈璟注重曲律,解决了传奇创作史上的音乐难题,因此被视为词坛盟主、海内填词祖、词林之哲匠、后学之师模。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一方面受到“不諧音律”的指责,被认为是案头异书,非场上之曲;(2)另一方面其才情意趣和绮辞丽藻又受到众多曲家赞赏,其本人被推许为“词人之冠”,就连沈璟也模拟汤显祖的剧作。到了清代,曲坛终于出现了李玉、洪昇这样既富才情有工音律的剧作家,这标志着汤显祖、沈璟各自所强调的才情和曲律已经得到完美的融合。十.《西游记》的审美特征:1、极幻与极真。《西游记》充分体现了幻想小说的特点:无一事不幻,无一事不真,亦幻亦真,具有假想的真实性。2、幽默诙谐的游戏风格。吴承恩对戏虐性风格的偏爱,在塑造孙悟空和八戒时表现的格外明显。3、结构和语言。《西游记》的情节是游记性的,行动和奇遇构成其主体部分。其一,唐僧师徒四人的活动贯穿全书始终,他们一直处于故事的中心。其二,各个不同故事的主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其三,小说很注意情节的前后照应。《西游记》的语言运用也有特色。它往往在描写人物交锋前用韵语表明双方身份,交手后用韵语渲染紧张气氛,而在一般情况下则用散文,有张有驰,颇合所谓劳逸相参的“文武之道”。十一.“三言”的创作特色(简答)①广泛描写社会生活,对官场阴暗面的揭露尤为触目惊心;②宽容情欲而赞赏情爱,体现了晚明的时代特色;③反映市井细民道德标准;④展现下层文人的卑微生活。十二.“三言”对小说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简答)①故事情节完整曲折,长于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②人物性格鲜明突出;③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特征明显。十三.“二拍”的内容(简答)①公案题材的作品。“二拍”对吏治腐败的批判集中在为数不少的公案小说中;②婚恋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一方面顺应晚明文学的新思潮,尊情重欲,背离传统的婚恋观,另一方面,作者写“情”往往和“欲”联系在一起,从“欲”的方面去表现“情”;③以商人及经商活动为重心的作品。作品既反映出商人避难发财的愿望,又反映了商人希求艳遇的心理。十四.梅村体的艺术特色(简答)①首先表现在叙事方面,以人物为中心,构建完整的情节;②其次,吴伟业在结构方面明显借鉴了戏剧的叙事技巧,包括情节设置悬念迭出、突然转折和感情描写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等;③其三,梅村体作为清初最具创变特色的诗体,其语言风格十分独特。一方面力求典雅,大量运用典故;另一方面,大胆借鉴民歌的艺术手法,不避俗辞,形成了“沉博瑰丽”的独特风格。十五、才子佳人小说的三个特点。(简答)1、下层文人编造的富贵风流梦。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家都是断绝了科举仕途之路的下层文人,这类小说是他们憧憬的富贵风流梦。2、言情而不悖礼。这类才子佳人财色相慕,只是限制在精神层面的爱慕上,丢开了人的自然情欲的内核,没有偷情私合、私奔,没有突破男女大防的底线,自然不得罪名教。3、故事的模式化及其演变。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是为应对商业化的图书出版而写作的,始作俑者写的还是他们的“富贵风流梦”。作为通俗读物,固然一时间投合了读者的广泛兴趣,但蜂拥而出,成为俗套,失去了新鲜感。十六、《聊斋志异》创作的基本特征:1、主题意识的增强。《聊斋志异》继承了志怪传奇小说的文学传统,就图式化的故事层面而言,结撰神仙狐鬼花妖故事,但就创作性质说,无论是记闻见、改写旧作品,或是自行结撰新神道之不诬故事,特别后两类,大都有或隐或显的主题意识,图式化的故事里蕴含着一定的意旨和现实意义。2、志怪传奇化为审美方式。作志怪传奇式的小说,自然要因袭传统的神道观念,而在《聊斋志异》里却不再完全具有原有的神秘意义,而是取其外在形态,作为文学虚构的感性材料,建构志怪传奇式的故事情节,作者也就不受原来的神道观念的束缚。神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