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2讲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2讲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2讲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2讲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2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试说明考查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材补充『社会特征』民主与法制是现代文明的两大标志民主是本质,是基础,法制是保障,民主要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史论观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价值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陈剩勇教授浙江大学考点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三祖国统一大业教材补充『历史概念』《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这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大战略举措。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该法仅适用于台湾问题。『史论观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巧学妙用][图示解史]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立[辨析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图示解史]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漫画揭史]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层民主的实质是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群众,农村基层民主是农村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图示解史]“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与特征[图示解史]“一国两制”的实践与意义[图示解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成就[辨析比较]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图说历史]漫画《徒劳》的寓意★漫画讽刺了“台独”势力的自不量力,分裂祖国的企图不可能实现。[漫画说史]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是两岸关系的重大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人民当家做主③权利和义务 ④社会主义⑤根本大法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⑦参政议政考点二①“人权”②“依法治国” 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④民主考点三①“九条方针”②“一国两制” ③统一大业④1997⑤1999⑥历史遗留问题⑦通商⑧一个中国⑨《反分裂国家法》考法1史料主旨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特点【考题1】(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人民代表大会创立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情境类试题,难度较小。考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时间记忆错误,易选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eq\a\vs4\al(史论链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大特点(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考法2史论阐述类——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现状【考题2】(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答案D『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海峡两岸关系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梳理出一个影响因素:“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清误区本题属于史论阐述类试题,难度适中。考生根据材料中多次出现“和平”和“谈判”两个词语,盲目推断和平统一方针的正式确立,而真正的标志事件为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eq\a\vs4\al(史论链接)』“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九二共识”(1)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2)“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考法3史料主题类——“一国两制”构想和台湾问题史料一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史料二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eq\a\vs4\al(读史用史)』(1)史料一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与台湾关系的演变历程。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13分)提示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新中国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史料二反映了台湾和新中国分别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每年举行全国纪念活动。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12分)提示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eq\a\vs4\al(方法突破)』透过史料分析解读历史事件或现象,寻找隐藏历史背后的真实目的。如史料一中美国与台湾关系的背后是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反映,史料二中以“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为表象,实际考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措施,长期经济互动往来,两岸人民的夙愿等。『eq\a\vs4\al(史论链接)』“一国两制”的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考法4开放探究类——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史料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eq\a\vs4\al(读史用史)』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12分)提示(示例1)趋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示例2)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或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也可)原因: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eq\a\vs4\al(方法突破)』☆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本题属于表格信息提取类试题,首先抓住表格要素:表头、时间、数字、内容等;其次,重点分析其内在变化或趋势。(1)表格要素:“主要法律法规”“时间”。(2)变化趋势: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如考生虽提取趋势,但缺少对其的具体论述,造成失分。(3)说明理由: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列举相关的史实整理即可。『eq\a\vs4\al(史论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点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学科素养9运用哲学思辨方法评价“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命题专家史论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素养解读』哲学思辨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评价历史事件。『考题例证』(2018·山东济宁模拟)“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上引文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根据题干中“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可以看出该引文发表的时间是在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时期,《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共同纲领》发表于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确立,故C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著于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B『命题突破』史料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同时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益阳、湘潭调研)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政治形式的不懈探索。对此说法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形式的机构吸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形式的机构的代表不仅有工人和农民,还有其他阶层的人员,如三三制下还有资产阶级、抗日的地主等,其具有广泛代表性,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就借鉴俄国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不具有独创性,故B项错误;政协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故D项错误。答案C2.(2017·山西太原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些规定体现了()A.民主集中制原则 B.政治协商原则C.人民民主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解析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充分昭示着新中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是鲜明的人民民主原则,故选C项。答案C3.(2018·山东青岛二中模拟)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A.村民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村民自治制度不是精英参政,故A项错误;参加政协的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是精英参政,故D项错误。答案B4.(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解析因为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尚不健全,所以在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才提出了要建立系统的法律体制,故A项正确。答案A5.(2018·湖南怀化质检)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解析全国人大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与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不符,故A项错误;政协一次会议和人大一次会议均在改革开放前,故B项错误;材料分别呈现的是政协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可知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故C项正确;特别行政区不能说明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C6.(2018·海口调研)随着民族自治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A.成为中国新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C.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日臻完善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是否成为宪法内容,故A项错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有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故B项正确;新中国民主政治还未日臻完善,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答案B7.(2018·山西五校联考)1953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8个农民等于1个工人。1982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4∶1,直至1∶1。这种变化反映出()A.农民的参政意识在增强 B.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工农政治联盟逐渐巩固解析农民代表比例不断上升,说明农民的参政意识不断提升,故A项正确;该项表述正确,但材料论述的农民代表问题,非全体国人,故B项错误;全国人大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C项错误;人大代表涉及社会各阶层,不仅指工人与农民,故D项错误。答案A8.(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解析材料只是列举1982年的法律成果,没有前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法律都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也是必须的法律制度,是其它法规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通过宪法与其它重要法律一起,构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内容说明人民的法律意识,故D项错误。答案C9.(2017·河南郑州联考)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据题干材料“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选D项。答案D10.(2018·江西赣州测试)阅读下图。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该文()A.推动“一国两制”构想的落实B.促使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开始C.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方针D.标志着两岸“三通”的实现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故A项错误;这是大陆单方面对台释放善意,故B项错误;它的发表,表明大陆单方面宣布和平统一祖国,故C项正确;1987年两岸的隔绝状态才被打破,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8·贵州贵阳考试)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A.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B.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D.“一国两制”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解析“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可知有实现合作的意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可知谈判的平等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可知强调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外国干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这种制度直接推动了隔绝状态的打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2.(2018·河南八市质检)针对2016年5月20日以来大陆游客赴台湾人数大幅下降的事实,《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了一幅漫画。下列表述符合漫画内涵的是()A.“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交往的政治基础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C.大陆游客是推动两岸交流的主力军D.台湾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陆游客解析根据漫画台湾人民以“九二共识”为招牌吸引大陆游客,说明“九二共识”在大陆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故B项错误;大陆游客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力量而非主力军,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漫画的目的主要是政治层面而非经济层面的,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建国后我国行政区划演变表阶段主要行政区划层级划分备注1949~1954年(确立新型行政区划层级体系阶段)大行政区—省—县—乡四级制;两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大行政区:1949年,在解放战争后期形成的6大战略区(华北、东北、西北等)基础上,设立的省级以上的行政建制。1952年废除。专区:作为省的派出机关,介于省县之间;区公所:县的派出机关,介于县乡之间1954~1966年(逐步走向规范和基本定型)省(自治区)—县(自治县、自治旗、县级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三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街道办事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地方组织法》颁布后,1956年专区开始减少;1958年后,市领导县逐渐推广,逐渐取代专区;1961年,暂停推广市领导县体制,有的地区恢复专区;1955~1956年,撤区(区公所)并乡,若干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大乡镇;1958年,并小乡为大乡,大乡改为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的派出机关1966~1978年(遭到重大破坏)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自治旗)—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四级制1967年开始,全国各级政府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专区、区公所、街道办事处由准行政层级变为正式行政层级;1975年修正《宪法》将以上变化明确规定下来1978年至今(逐步恢复,有序改革,健康发展)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省(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制;三级制逐渐向四级制转变1978年《宪法》规定:以后不断减少非正式层级;积极推行市领导县体制;1982年《宪法》规定撤销基层人民公社,建乡、镇(注:本表据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权行政制度研究》绘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解放战争前后大行政区存废的必要性。(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954~1982年农村基层机构的演变趋势,并就其趋势说明原因。(11分)(3)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后市领导县的体制逐渐推广的原因。你认为影响建国后我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解析第(1)问,回答“存”的原因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考虑,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回答,回答“废”的原因应该考虑新中国以后的发展需要。第(2)问,根据材料1949~1954年“区公所:县的派出机关,介于县乡之间,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专区、区公所、街道办事处由准行政层级变为正式行政层级”得出趋势1:县乡间区公所由准层级(县的派出机关)变为正式层级;据材料“1955~1956年,撤区(区公所)并乡,若干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大乡镇;1958年,并小乡为大乡,大乡改为人民公社;1982年《宪法》规定撤销基层人民公社,建乡、镇”得出趋势2:1955年以后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以后撤公社,建乡镇;分析原因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