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第二次歌剧论争_第1页
试述第二次歌剧论争_第2页
试述第二次歌剧论争_第3页
试述第二次歌剧论争_第4页
试述第二次歌剧论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述第二次歌剧论争摘要:经历过法国巴黎的“丑角之争”之后,歌剧迎来了第二次改革,即格鲁克歌剧改革。18世纪初,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提出了改革。主张音乐要为戏剧服务,简化音乐及情节,摈弃传统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淳朴的表现,并强调歌剧应有深刻的内容,追求戏剧的真实性,力求将歌剧的各种表现手段融会一体。由他创作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就努力实现了这些改革主张,并获得了成功,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关键词:格鲁克;歌剧;歌剧改革;《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歌剧自诞生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意大利、法国为中心的两大派别。但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整歌剧逐渐背离了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社的艺术理想,异变为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成了贵族宫廷节庆社交的装饰品,无论是作曲家、脚本作者,还是歌手、听众,都沉溺于虚饰浮华的时尚。意大利歌剧的题材依旧是神话和历史故事,但内部结构与角色配备已经完全城市化;对阉人歌手的崇尚趋之若鹜,经常由于某位歌手的喜好随意改动戏剧情节和动作,作曲家则要为之写作数量惊人的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装置更是不可缺少的。到了18世纪初,意大利正歌剧由于这些明显的弊端而遭到人们普遍的反感。针对上述的这些弊端,格鲁克提出的歌剧改革的主张,矛头直接针对这种散发出腐朽气息的贵族风范的意大利正歌剧,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情势推动和支持下。他确立了改革思想的方向;追求理性与真实、朴素与自然的风格。体现普通人的精神力量,这完全符合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审美原则与趣味。诗人、脚本作者卡尔札比吉对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及其风格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卡尔札比吉认为,歌剧应该建立在自然地表现人类情感而不是建立在梅塔斯塔西奥的那种夸大虚饰上。之后还发表了著名的“讨梅檄文”,提倡去除华而不实的装饰和繁琐不当的复杂结构,让音乐为诗歌、为剧情服务。这正是启蒙时代人们尊崇纯洁的爱情,把爱情视作人性本质的理性主义体现。格鲁克还有幸在维也纳揭示了芭蕾舞蹈设计者安吉奥利尼,他反对巴洛克盛行的装饰性芭蕾,而热心推广“情节性芭蕾”,强调形式中的意义,这一观念也在格鲁克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是格鲁克的歌剧创作原则。正像他在《阿尔采尼特》宗谱序言里所强调的,音乐应“帮助加强诗歌的表情并起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而绝不是“用多余的装饰去阻碍动作和剧情”;歌剧中的一切表现手段,都不能脱离戏剧的整体需要而存在。格鲁克按照自己信奉的理性审美观,“追求一种质朴的美”,“努力避免为炫耀技巧而牺牲音乐的清晰”,他认为“追求新奇是毫无价值的”,除非它们是出于情景和表情的自然需要。依据这个基本原则,格鲁克在对乐队部分,歌唱部分,舞蹈与布景等各环节的处理上,“摒除一切因歌格鲁克还对剧中芭蕾舞进行了改革,在此之前,传统歌剧中芭蕾舞只限于一种感官享受,有时还根据某位舞蹈家的特长而临时添加一些特型舞,尝尝和剧情脱节;而格鲁克情人专为《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创编舞蹈,使其与剧情、人的处境和情感相符合。对舞台的布局,格鲁克也要求符合戏剧的整体效果,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一味追求复杂和豪华。格鲁克作为一个将歌剧从“黑暗时代”拯救出来的英雄,成为了当时众多的改革者中的“先行者”。格鲁克不仅是创造了一个新体裁,更重要的是宣扬了启蒙主义的思想观念,表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它采用的新题材来源于市民群众的新生活,它塑造的新人物具有理想主义的新形象。这次改革使歌剧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获得了新生,并为大歌剧和浪漫派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取向。他的改革作为当时对正歌剧改革潮流中意愿最强烈、性格最鲜明的一派,真正做到了从人民生活出发,把质朴而崇高的旋律和生动的剧情相结合,从而实现启蒙主义所宣扬的内在含义。在他之前的法国歌剧,就己经试图从戏剧性的角度对意大利歌剧进行改造。而几乎同时,意大利的作曲家约梅利在的正歌剧《阿塔塞尔斯》.中实践了新的音乐风格“对德国器乐的了解,支撑着极佳的戏剧感。”还有特拉埃塔的作品,表现了正歌剧对喜歌剧元素的吸收等等,这些众多的具有改革意图的作曲家理念是“反正歌剧”的,但都没有根本性的措施。而格鲁克无论从题材,演出方式还是语言特点,音乐语汇,他把这些作曲家的特点做了综合性的处理,并积极发展了不同民族音乐特点的结合,才从真正意义上对正歌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从当时格鲁克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资产阶级的上升、启蒙主义的号召、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正歌剧的贵族化理念、象征化的语汇、国际化的特征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互相冲突。作为上一个时代的艺术,正歌剧失去了其成长的阶级基础,因此在新一轮的思潮冲击下,轰然倒塌。参考文献1、石淮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65页2、藕南、李莉:《歌剧经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幻科贝:西洋歌剧故事全集》[M〕,张洪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4、保朗·多尔美著:《西方音乐史》〔M〕,朱绍坤、佘熙、王逢麟、周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