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sa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_第1页
2015年sa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_第2页
2015年sa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_第3页
2015年sa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_第4页
2015年sa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72学时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1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绪论

课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学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约10分钟)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

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

教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5分钟)

3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30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

学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

《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约40分钟)

过(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

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程(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

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珊(鞠通)等的温病学说。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

点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难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

点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

思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考3思考题: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②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

题学术特点各是什么?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

现代化?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

参2孙广仁.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中国医药学报,2002,^2):68-71

考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5

文4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3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2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绪论

课题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学2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1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5分钟)

2阐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教(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

一性。(约15分钟)

(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约10分钟)

(3)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约10分钟)

学3阐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

脉及人的排汗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水

土不服等。(约10分钟)

过(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忖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

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约10分钟)

4阐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约5分钟)

5阐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程(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

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约30分钟)

重1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点④证

难2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

点方面来阐释。②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

思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

考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

题阶段性木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

3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整体

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④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6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20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2

文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6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2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3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绪论

课题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授课时数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20分钟)

教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10分钟)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

于证的异同。(约10分钟)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

学治原则。(约10分钟)

1重点: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重2难点: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疾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

点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

难的涵义不同。

点3思考题:①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②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思③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

参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

考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24

文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献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20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4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

第一节:精气学说

授课时数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学2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阐释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精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约10分钟)

教2介绍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约10分钟)

(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约10分钟)

(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约5分钟)

学(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约10分钟)

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约5分钟)

1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

重2难点:①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

点成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

与有形的液态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

难质。②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

点体悟和推理的结果:精概念源于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利人体热气的体

思悟。

考3思考题:①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

题②精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③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

参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79

考2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1-53

文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4-446

献4孙广仁.精气考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14-1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5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学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目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的4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

教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5分钟)

(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

15分钟)

2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

学概括。

(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

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待是阴阳的基本

过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

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

传》用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30分钟)

程3阐述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

属阳。(约20分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

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30分钟)

重1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点2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一阴阳互藏互寓。

难3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

点什么?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

思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

参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

考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文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47-452

献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57

6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6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

学形式。

阐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拒。重点解释相互制约,

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约15分钟)

教2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

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约15分钟)

3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

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

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氯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

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约20分钟)

4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

过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

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约15分钟)

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

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

程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约15分钟)

6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

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约10分钟)

7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约10分钟)

重1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点2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

难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点3思考题: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③

思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

考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

题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自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1-15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7-62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04

文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1-78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2杂2

6孙广仁.阴阳相对待概念之研讨.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1-39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7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目3掌握五行的特性。

的4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1介绍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约10分钟)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约5分钟)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约15分钟)

教(4)用于疾病的诊断。(约5分钟)

(5)用于疾病的防治。(约10分钟)

2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约5分钟)

3阐述五行的概念

学(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元素;⑤五气(六气);⑥五种特

性。(约10分钟)

(2)五行的概念内涵:①是一个抽象概念;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

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约5分钟)

过4解说五行特性

木日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稿;金日从革;水曰润下。(约15分钟)

5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五行特性。

程(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

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约15分钟)

重1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点2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

难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点3思考题:①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①

思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5-23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6679-83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4-129

文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9-94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247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8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学2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约10分钟)

教(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约10分钟)

2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约5分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约5分钟)

学3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5分钟)

(2)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5分钟)

(3)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

过4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举例。(约5分钟)

(2)子病及母:举例。(约5分钟)

5简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程(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约5分钟)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约5分钟)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③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情志相胜疗法等。(约

35分钟)

重1重点: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点2难点:①制化与胜复规律;②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③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

难3思考题:④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⑤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

点是什么?⑥母子相及的形式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9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藏象的概念;

学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目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的4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阐释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

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15分钟)

教2介绍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约5分钟)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约5分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约5分钟)

学(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约5分钟)

3阐述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约5分钟)

过(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5分钟)

4列表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10分钟)

5概述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约

程20分钟)

(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五脏藏精一精化为气(脏气)一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

阳气(五脏之阳)。(约15分钟)

重1重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③五脏精气

点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难2难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关键是分清“精与

点气的概念内涵”,运用前面所学的阴阳学说讲清“精与气分阴阳”与“气自身分阴阳”的区

思别。

考3思考题:①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

题上有何特点?③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④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⑤试述五脏精气阴阳

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3

参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156

考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08-120

文4孙广仁.臧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5

献5孙广仁.简论五脏精气阴阳.中医研究』998,11(1):1-4

6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4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0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第二节:五脏•心(附:心包络)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2掌握心的生理特性

目3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的4了解心包络

1阐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

教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约20分钟)

②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约5分钟)

(2)藏神:

学①涵义: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约5分钟)

②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约15分钟)

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约10分钟)

过2简述心的生理特性:通明,即心之血脉宜通,心神当明。(约10分钟)

3简述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约5分钟)

程(2)心在窍为舌。(约5分钟)

(3)心在志为喜;(约5分钟)

(4)心在液为汗;(约5分钟)

(5)心气通于夏。(约5分钟)

4简介心包络。(约5分钟)

重1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及心为五脏六腑之

点大主的意义;③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

难2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即人

点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③心

思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

考3思考题: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②为什么说心为五脏六腑

题之大主?③为什么说“心在液为汗”?④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4-36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从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24-228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168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0-123

6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6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1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

第二节:五脏•肺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实验

教1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2掌握肺的生理特性;

目3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

气体的出入交换。5分钟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

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15分钟)

教(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①通

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

(约10分钟)

(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

学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

(约10分钟)

2阐释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为脏之长。(约5分钟)

过(2)肺为娇脏:(约5分钟)

(3)主宣发与肃降: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③主宣发

与主肃降的关系。(约15分钟)

3简述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程(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约5分钟)

(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约10分钟)

(3)肺在志为悲;(约5分钟)

(4)肺在液为涕;(约5分钟)

(5)肺气通于秋。(约5分钟)

重1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点2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

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要

思体现于哪些方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6-39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16-220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从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84

文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3-130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6-8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2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第二节:五脏•脾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2掌握脾的生理特性;

目3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阐释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①涵义: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约5分钟)

②过程:运化水谷的过程一“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将水谷之

教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一“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约

30分钟)。

③意义:为后天之木,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约5分钟)

(2)主统血:

学①涵义: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约5分钟)

②机理: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约10分钟)

③意义:虚性出血的治疗。(约5分钟)

2阐述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①主升清;②升举内脏。(约10分钟)

(2)喜燥恶湿:①脾气与湿的关系;②脾气下陷的病机分析。(约10分钟)

3筒述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约5分钟)

(2)脾在窍为口。(约5分钟)

(3)脾在志为思。(约5分钟)

(4)脾在液为涎。(约5分钟)

(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约5分钟)

重1重点:①脾为后天之本;②脾气主升;③脾气统血的涵义与机理。

点2难点: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脾气主升的体现;③脾

气统血的机理;③“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④脾为后天之本的意义。

3思考题:①为什说脾为后天之本?其在临床上有何意义?②脾气主升的涵义是什么?

思③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各是什么?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9-41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11-220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从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4-198

文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31-138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6-10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3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第一节:五脏•肝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2掌握肝的生理特性;

目3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阐述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①涵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

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肝气郁结和肝气

教上逆。(约10分钟)

②主要体现于4个方面: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

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约30分钟)

(2)藏血:①涵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②生理意义

学5个方面: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③肝不藏血的病

机有三: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肝火亢盛,迫血妄行。④藏血与疏

泄的关系:“体阴而用阳”。(约20分钟)

2阐释肝的生理特性:

过(1)肝为刚脏。(约5分钟)

(2)肝主升发。(约5分钟)

3简述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约5分钟)

程(2)肝在窍为目,五轮学说。(约5分钟)

(3)肝在志为怒。(约5分钟)

(4)肝在液为泪。(约5分钟)

(5)肝气通于春。(约5分钟)

重1重点:①肝气疏泄的涵义及其作用体现;②肝藏血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点2难点:①肝气的疏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肝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难3思考题:①肝气疏泄的涵义是什么?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肝主藏血的涵义和生理

点意义各是什么?③为什么说肝为“罢极之本”?④肝气疏泄失常的表现主要有哪两方面?

思⑤肝不藏血的病机主要有哪些?⑥你对肝“体阴而用阳”是怎样认识的?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1-44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20-224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2-210

文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4-125

献6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38-147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4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第一节:五脏•肾(附:命门)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学2掌握肾的生理特性;

目3掌握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的4了解命门的涵义。

1阐释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约10分钟)②主生

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的生殖功能。(约10分钟)

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教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久病及肾。(约15分钟)

(2)主水:

①涵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约5分钟)

学②机理: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约15分

钟)

(3)主纳气:

过①涵义: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约5分钟)

②机理及临床意义: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约5分钟)

2简述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约5分钟)

程3简述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约10分钟)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约5分钟)

(3)肾在志为恐。(约5分钟)

(4)肾在液为唾。(约5分钟)

(5)肾与冬气相应。(约5分钟)

4简述有关“命门”的不同学说。(约5分钟)

重1重点: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关系;③肾主水的

点机理;④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⑤肾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难2难点: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③

点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

思3思考题:①肾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为什么说肾主水?③肾主纳气的机理是什么?

考⑤为什么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⑥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

题系应怎样表述?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4-47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6-211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0-219

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5-159

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7-15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5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第三节: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授i果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学2了解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形态部位。

1概述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约10分钟)

2阐述六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胆:胆位于肝之短叶间。

①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约10分钟)

教②为奇恒之腑之一。(约5分钟)

(2)胃:胃分上烷、中烧、下院三部分。

①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约10分

学钟)

②生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喜燥恶湿。(约10分钟)

③胃气的概念:胃气的作用涉及到小肠和大肠,故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说。

(约5分钟)

(3)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约15分

钟)

(4)大肠:

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约10分钟)

(5)膀胱:

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约20分钟)

1重点: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的生理功能

和生理特性;③小肠主液;④大肠主津。

2难点:①胆主决断;②胃气的含义;③小肠主液及“利小便以实大便”。

3思考题:①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②胆的生理

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③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便”?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7-50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从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7-346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38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56-160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9-16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6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第三节:六腑•三焦

第四节:奇恒之腑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2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3了解精室的生理功能。

1阐述三焦的概念及生理功能:三焦为“孤府”及“有名无形”的由来。(约5分钟)

(1)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约5分钟)

教(2)部位三焦:

①总体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即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约10分钟)

②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讴,下焦如渎。(约10分钟)

学(3)辨证三焦:温热病辨证之纲领(吴珊《温病条辨》)。(约5分钟)

2简述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①主宰生命活动;②主精神意识;③主感觉运动。(约10分钟)

过(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约10分钟)

3阐述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①发生月经;②孕育胎儿。(约5分钟)

(2)与女子胞功能有关的因素:①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肾、心、肝、脾四脏;②与

经脉的关系:冲任督带四脉。(约15分钟)

4简介“精室”。(约5分钟)

重1重点:①三焦(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点③掌握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②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关

系。

2难点:①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为“孤府”,“有名而无形”。③脑的生理功能及其

与“五脏藏神”的关系;④女子胞的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联系。

3思考题:①怎样理解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是怎样的?③

为什么说三焦为“孤府”及“有名而无形”?④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其与五脏藏神的关

系是怎样的?⑤女子胞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的?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0-51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8-251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从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8-247

文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61-173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9-177

6刘雪强.三焦概念辨析.陕西中医函授.2000,(5):1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