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奕聪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卷二(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奕聪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卷二(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奕聪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卷二(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奕聪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卷二(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奕聪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卷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卷(二)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的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说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广和培训方面有完备的制度。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会授予册命文书、制度规范等文本,以证明其政治地位和正当性,这些文本成为诸侯的“宗庙之典籍”。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通过雅言培训,各地诸侯、贵族掌握了相同的书面语,从而构建起礼仪和交流的平台。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时期,虽然依然有商遗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在文化上已经融为一体,华夏民族的主体已经形成。秦统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书同文”,这一措施为汉代所继承,文字成为统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后来随着各族群交流的加强,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词语进入语言体系,开始进行方言的文字化。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区各族群的语言纳入同一个文字系统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字系统和不同族群的人进行交流。魏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农耕文明,开始学习汉字和接受儒家经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学习汉字和阅读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现了兼制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新型政权,如辽、金、西夏、蒙古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文字创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被创造出来。明清以后,汉字恢复主导地位。清朝虽然创立满文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但汉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体系和雄厚的经典内容支撑,更有优势。到清朝前期,汉字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赖性平台。汉字以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摘编自徐义华《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具有表意特征,汉字也不例外,对于一些汉字,人们可以通过它的字形理解它的意义。B.汉字在一个族群得到推广和传播,也往往会把汉字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带到该族群,为人们所接受。C.周朝时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D.曾有一段时间,汉字失去了主导地位:但后来,汉字又取得了主导地位,依然在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错,周朝时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够融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从材料第五自然段的表述“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中可以看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枝、柱、杨、柏、枫、松、材”等属于形声字,这些字具有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的特点。B.周初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相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周之际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C.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书同文”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学习汉字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都说明了汉字的重要作用。D.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但后来大量方言词语进入语言体系,于是进行了方言的文字化,这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所记载的内容相同”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这是指周人和商人的“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而不是指周初和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是相同的。)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白狄是我国古时一支游牧少数民族,虽进入中原体系的时间不长,但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所铸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符合中原传统。B.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体是商王室贵族。C.有位名人曾说:“汉字是我们民族才智的集中表现。因为汉字,我们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我们久远的历史得以不断。”D.《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内容。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白狄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体系不久,就能够熟练使用中原文字。这说明白狄和华夏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因而能够论证“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这个观点。B项讲汉字历史悠久,C项讲汉字是民族智慧的载体,D项讲古籍推广工作把加强汉字阐释列入其中,这三项都和这个观点无关。)4.作者认为,我国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了早期的汉字文化圈。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①商人和周人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典籍,书面语几乎没有差别。②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文化观念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由材料第四段文字“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材料第五段文字“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可知,商人和周人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典籍,书面语几乎没有差别。②由材料第四段文字“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可知,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文化观念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每点2分)5.汉字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不同族群之间交流和融合的平台?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参考答案①汉字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又具有直观性,使持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②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需要借助汉字典籍的传播,而典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等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并为不同的族群所接受。③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在族群交流和融合上起着重要作用。(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第一段文字“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材料第二段文字“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可知,汉字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又具有直观性,使持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②由材料第三段文字“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可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需要借助汉字典籍的传播,而典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等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③由材料第四段文字“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可知,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树会记住许多事刘亮程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树会记住许多事。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问风。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有些多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长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看见路上过来过去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父亲,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会让一棵死树长时间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经躺不平,身躯弯扭得只适合立在空气中。我们怕它滚动,一头垫半截土块,中间也用土块堰住。等过段时间,消闲了再把树根挖出来,和躯干放在一起,如果它们有话要说,日子长着呢。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这期间我们会看见木头张开许多口子,离近了能听见木头开口的声音。木头开一次口,说一句话。等到全身开满口子,木头就没话可说了。我们过去踢一脚,敲两下,声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罢,里面都没啥东西了。即便无话可说,也得面对面呆着。一个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树干,除非修整院子时会动一动,也许还会绕过去。谁会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忘却很多事情,这与树“会记住”形成鲜明对比。B.文中多次描写挂在树上的筐,写出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流露出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温情中夹杂着淡淡的苦涩。C.“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形象地写出了一棵树从生长到生命逐渐丰盈的过程。D.“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等跳跃性的句子看似含蓄优美,实则关联性弱。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语句内涵的能力。“实则关联性弱”错误,“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等句子不仅展现出作者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也展现出作者对生活在这个村庄中一切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敬重。这些看起来跳跃的句子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体现,其关联度紧密。)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语言通俗质朴,不少地方使用了口语,乡土气息浓郁。如“苞谷棒子”“苞谷糊糊”等生活化的语言使人很有亲切感。B.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往日时光的悠闲美好。C.文中多次写到“找”,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平凡中蕴含着温馨,回应“我”要“找”的是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D.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归根结底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出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回应……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错误,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回应“我”要“找”的是浓厚的无法割舍的亲情。)8.本文中的“树”具有丰富的含意,请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树”是人性的坚守与回归。“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②“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中细腻、平和、宁静等美好品质的发掘与渴求,也是对动荡、喧嚣、浮躁、功利等世俗观念的对抗与抵制。(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并概括主题的能力。本文的歌颂对象是树,“树会记住许多事”“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由此可得出“树”是人性的坚守与回归,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中细腻、平和、宁静等美好品质的发掘与渴求,也是对动荡、喧嚣、浮躁、功利等世俗观念的对抗与抵制。每点2分,共4分)9.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尾说:“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冯至的这段文字与刘亮程的文章对村庄的感情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对村庄的敬意与感激。②村庄及村庄的风物给了我们生命许多滋养,我们也要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些消逝了的村庄。③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例如村庄或村庄的风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人们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本文体现了作者对乡土事物的浓烈热爱与思考,告诉我们不要怠慢和遗忘了那些曾经养育了我们的村庄和村庄的事物。当然,还有一点,不管隔着多久远的时空,我们与前人一样,与乡土里的这些路或树见证彼此的成长与衰老。而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寄寓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再综合二者作答即可得分。每点2分,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赵文进谏曰:“农夫劳力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循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题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参考答案BDG(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知学”修饰“人”,故“知学之人”其后断开;“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分别为“知学之人”的三个特征。参考标点: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B.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甚矣”的“蔽”含义相同。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项,两词含义不同,不正确。文中“君无蔽言”指君王的不阻塞言路,其中“蔽”指阻塞,动词;“王之蔽甚矣”指大王您受的蒙蔽已经很严重了,其中“蔽”指所受的蒙蔽,名词。A.正确。“行仁义而怀西戎”指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怀”指感化;“终苟免而不怀仁”指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怀”指感念、怀念。两词含义不同。B.正确。“循徐、鲁之力”指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循”指依靠;“循陵而走”指沿着古坟向前走,“循”指沿着。两词含义不同。D.正确。“故臣愿王之图之”指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图”指考虑;“唯君图之”指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指考虑。两词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B.舜实行德政,操干戚舞而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鲁国遭侵,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短铁铦就可以伤敌”错误。原文“铁铦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意为“武器长的就刺到了敌人,铠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及”解释为击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的画线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由,从)、“所以”(用来……正道)、“持”(保全)各1分,句意1分。(2)“释”(舍弃)、“袭”(沿用、采用)、“教”(教化)各1分,句意1分。14.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3分)参考答案我认为武灵王应该更喜欢韩非。(1分)因为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观点1分,理由2分。材料一是韩非子的论述,说的是时代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材料二是赵武灵王与赵文的对话,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劝阻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显然,赵武灵王赞同革新进取。革新进取与时代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是一致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方,土地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讨伐徐国,最终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肯归顺,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用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长的就刺到了敌人,铠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辨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材料二: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常理。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人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责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识。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能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治理当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登黄鹤矶[南朝]鲍照①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适郢无东辕,还夏②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③。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注]①鲍照,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人,刘宋大明六年秋,他随刘子顼赴荆州任所,途中登黄鹤矶。②夏,指夏水。③传说郑交甫于汉皋台遇二女,二女佩两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不久珠与二女皆不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落”二句视听结合,写出一派肃杀萧条的暮秋景象,境界开阔而又苍凉。B.“商”是五音之一,从语境看,“商弦”音调高亢而悲凉,很切合诗人的心境。C.“适郢”二句以对偶的形式概括交代了随友赴任荆州的行程,语言十分精练。D.诗人最后倾诉,尽管旅途中衣食无忧,但仍然无法消除心中之忧,情味深沉。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视听结合”错,开始两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写登黄鹤矶时所见眼前景物并点明季节:大雁南飞,寒风北来,树叶纷纷零落,使大江边的渡口平添了一派肃杀萧条景象。只有视觉,没有听觉。)16.“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在表达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效果上各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①情感:“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表达的是诗人的羁旅之苦与思乡之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达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②表达情感的方式:“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运用典故(间接)抒情;“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直抒胸臆。③效果:“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强烈直露,引人共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写作手法及效果的能力。①情感:“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点明悲愁心绪,即便是像湘夫人那样泪洒斑竹,也不能驱散自己心中的思乡悲愁;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自己也茫然若失。表达的是诗人的羁旅之苦与思乡之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面对不公平的门阀制度,他并没有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其实表达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②表达情感的方式:“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运用典故间接抒情。泪行感湘别:传说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泪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弄珠怀汉游: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与珠皆不见。借助典故抒发情感。“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直抒胸臆,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③效果:“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用典抒情,并非直露,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则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懑之情,强烈直露,引人共鸣。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树叶纷纷而落,江边渡口寒冷凄清,大雁南飞,北风呼啸着将秋天送来。面对江流,因情绪激动而弹断琴弦,俯视流水,因船夫之歌而引发伤悲。没有前往江陵的车,但有西浮夏口之船。江宁山上的红色石阶隐蔽不见,长江的众多分支引来暗绿色的水流。感受着湘别、泪竹的传说,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怎么能因为音乐与饮食而感到快乐,从而忘记旅人心中的无穷悲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门”是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其开与关反映了不同的心情。杜甫《客至》中“”一句写出开门迎客的欣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一句写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淡然。(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论述了五代后唐由盛转衰的原因,说“,”,这是自然的道理。(3)“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如“,”。参考答案(1)蓬门今始为君开门虽设而常关(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夜泊秦淮》)(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历来被奉为圭臬,许多人认为只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①,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当然,要写出好文章,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类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播和积累,个人的任何工作与创造,都是在前人已经积累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读书是了解前人认识成果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前人的认识成果对于新的工作与创造来说,只起原料的作用,犹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样。然而,材料毕竟不等于家具。就写作而言,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文章,就如同木料②。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锻炼了记忆力,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象、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当然,在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往往不是有意要拧成一股绳,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③,那是不可能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①②③参考答案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②不会直接变为家具③就能“下笔如有神”(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之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这一‘经验之谈’历来被奉为圭臬,许多人认为只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可见此处填否定之类的话,可填“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第二处,根据语境“前人的认识成果对于新的工作与创造来说,只起原料的作用,犹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样。……就写作而言,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文章,就如同木料……”,可见此处需填“不能变成现成用品”之类的语句,可填“不会直接变为家具”;第三处,根据语境“‘读书破万卷’只是锻炼了记忆力……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那是不可能的”,可见此处应填“会写文章”之类的语句,可填“就能‘下笔如有神’”。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19.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请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文段的观点。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40字以内。(4分)参考答案写出好文章不仅需要多读书,还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写作能力。(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之概括语意和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材料共三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抛出批驳的观点——读万卷书,下笔未必有神;第二段文字指出作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文章;第三段文字指出写作能力需要实践中养成,当然,也肯定了读万卷书的作用——锻炼记忆力。由此综合概括可得正确答案。4分;其中,观点概括准确2分,符合递进关系的复句要求2分。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洋洋洒洒,仿佛把偌大的江南织在一张清新、活泼、润朗的网里。春雨是赶着趟儿来的。连续几天,雨总是不紧不慢地飘着,开始是毛毛雨,看不见,拂在脸上,是丝丝的凉意。接着,雨下得大起来。雨滴落在水面,砸出好看的波纹。过些日子,枯瘦的河流丰腴起来,一座座山从苍翠转为碧翠。雨的滋润使得那些花啊,草啊,也不甘落后。昨天,坡上还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绿就连成了片。望过去,满眼都是①的景象。一犁好雨伴春来。雨的好,还反映在农事农活上。春耕、春播、春种是一刻也耽误不起的。闹春耕,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尤其是今年,农家有了更多“宝贝”,比如犁田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大家总结得有些“牛气冲天”:过去春耕靠水牛、黄牛,累啊;现在舒服啦,“铁牛”“飞牛(无人机)”干活又好又顺溜,痛快!春雨沁润着田野,扑面而来的,还有滚滚的现代化气息。雨不会闲着,地也闲不着。菜园子已经被锄头翻弄了一遍,栽瓜种豆,每家每户忙得②。到谷雨时节,雨会下得很从容,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豌豆等将纷纷挂果,它们较着劲,看谁飞快鼓起来、胖起来、靓起来,热闹得紧。“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还等啥呢?抖擞抖擞筋骨,融入原野,干活去!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淅淅沥沥、洋洋洒洒的春雨,仿佛把诺大的江南笼罩在一张清新、活泼、润朗的网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参考答案①原句突出的是“淅淅沥沥、洋洋洒洒”,强调春雨之多、春雨之连续不断;改句强调的是春雨,失去了这种效果。②原句“织”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改句用“笼罩”,不符合春雨的特点。(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之分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先找出改句与材料中的句子的两处区别:材料中的句子“春雨淅淅沥沥,洋洋洒洒”,改句“淅淅沥沥、洋洋洒洒的春雨”;材料中的句子“把……织在一张……网里”,改句“把……笼罩在一张……网里”。第一处,材料中的句子突出“淅淅沥沥,洋洋洒洒”,强调了春雨连绵不断的状态,而改句则没有这种效果。第二处,材料中的句子用“织”,把春雨拟人化,描写更生动,而改句“笼罩”则失了这份形象生动。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①②参考答案①郁郁葱葱②不亦乐乎(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结合语境“过些日子,枯瘦的河流丰腴起来,一座座山从苍翠转为碧翠。……昨天,坡上还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绿就连成了片。望过去,满眼都是……的景象”,可见此处填“郁郁葱葱”之类的成语,表达生机勃勃之意。第二处,结合语境“春耕、春播、春种是一刻也耽误不起的……雨不会闲着,地也闲不着。菜园子已经被锄头翻弄了一遍,栽瓜种豆,每家每户忙得……”,可见此处填忙碌得快活之类的成语。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很快乐。每空1分,只要符合语境即可。不是成语不给分)22.语言文字运用Ⅰ中“经验之谈”加引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牛气冲天”加引号,请比较分析两者表情达意的不同。(4分)参考答案“经验之谈”加引号表示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种说法的否定,表明作者不赞成这种观点。“牛气冲天”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牛”指“铁牛”“飞牛”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赞美。(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之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经验之谈”显然并不是可以谈论的经验,因为作者否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者提倡的是实践创作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可见这里加引号表示否定之意。语言文字运用II中的“牛气冲天”,明显含赞扬得意之情,现代化科技让人们不再干过去繁重的农活,省力又增收,振奋人心,可见这里加引号表示赞美之情。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是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围绕奋斗的关键词提供了传统与当下的两种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