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测定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9169—2010《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的测定JFTOT法》,与GB/T9169—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230MARKIV、F400和DRYA-2601三种型号的喷气燃料热氧化试验仪的内容(见表1);——增加了质量控制检查(见9.2);——删除了有关202、203和215三种型号仪器的内容(见2010年版的表1、第10章、11.3.2、11.——删除了本文件与ASTMD3241-08a的结构差异(见2010年版的附录A)。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0)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博尔仪器仪表(天津)有限公司。本文件于1988年首次发布,2010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1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测定法警告:使用本文件的人员需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文件的使用可能涉及某些有危险的材料、设备和操作,本文件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本文件描述了评定喷气燃料在发动机燃油系统中产生沉积物倾向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的测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756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GB/T27867石油液体管线自动取样法SH/T0635液体石油产品采样法(半自动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在加热管试验面积上沉积的和/或试验过滤器上捕集的氧化产物。注:燃料沉积物倾向于富集在加热管的最热部分,即在30mm~50mm之间。具有可控加热表面的铝制样品管。注:管耐热,并由内置热电偶来控制温度。管的有效试验面积是位于管的两肩之间,即长60mm的较薄部分。试样从0mm处进入,从60mm处流出。破点breakpoint样品符合加热管管壁评级和过滤器两端压差(△P)规格要求的最高温度。4概述本文件使用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试验仪测定喷气燃料的高温氧化安定性,其设定的试验条件可与喷气涡轮发动机燃料系统的实际工作条件相关联。试样以固定体积流量泵送通过加热管,然后进入2不锈钢过滤器,捕集燃料生成的沉积物。在2.5h的试验期间,需要约500mL试样。所得到的主要数据是加热管管壁评级和位于加热管下游标称孔径为17μm的过滤器的堵塞程度,即过滤器两端压差(△P)。5仪器5.1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试验仪:表1列出了六种可使用仪器的型号,仪器的具体信息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经过比对试验验证,符合本文件要求的其他型号的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试验仪也可使用。表1仪器的型号仪器型号增压方式泵类型压差读数液压柱塞压力传感器加打印输出液压柱塞压力传感器加打印输出230MkⅢ液压双活塞(HPLC型)压力传感器加打印输出F400液压双活塞(HPLC型)压力传感器加打印输出230MARKIV液压单活塞(HPLC型)压力传感器加打印输出DRYA-2601液压双活塞(HPLC型)压力传感器加打印输出本试验中很多部分可自动操作,对详细步骤的介绍参阅所用仪器的用户手册。警告:在了解仪器的所有部件及功能前,请勿操作仪器。仪器所用的某些操作参数对获得稳定和正确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仪器的主要操作参数应满足表2的要求。表2仪器的主要操作参数试验部件标准加热器部件如图1所示,尺寸如图A.1所示加热管加热管的鉴定加热管金属材质加热管中部表面抛光加热管尺寸加热管长度/mm中间部位长度/mm外径/mm肩部/mm特制加热管,具有可控加热表面的铝制样品管;每次试验用一根新的加热管每根加热管可依据其管身上唯一的序列号进行识别,可识别其制造商和追溯原材料的批次6061-T6铝,且满足以下要求:a)Mg:Si质量比应不超过1.9:1;b)Mg₂Si含量应不超过1.85%使用抛光剂的旋转切割抛光技术,达到机械表面光洁度要求尺寸60.3254.724公差3表2仪器的主要操作参数(续)中间部位/mm内径/mm指示器总偏斜/mm最大机械表面光洁度/nm评定长度测量值的平均值)试验过滤器不锈钢筛网士0.051士0.051标称孔径17μm的不锈钢过滤器,用以捕集沉积物;每次试验用一个斜纹波浪编织,304不锈钢,每2.54cm的孔数为165个×1400个(165目×1400目,公差:1400目为4%,165目为2%),丝径为0.0711mm×0.0406mm(0.0028in.×0.0016in.)仪器参数样品体积充气速率试验期间流量泵的机械结构冷却热电偶(TC)干燥空气以1.5L/min的速率从鼓泡器中吹出3.0mL/min±0.3mL/min(最小2.7mL/min,最大3.3mL/min)正排量泵或活塞泵汇流条经液体冷却,以保持加热管温度分布一致J型或K型铠装热电偶操作压力系统试验过滤器处3.45MPa±0.345MPa,液压传导力通过对控制阀出口的调节给试样增压通过电子传感器测量通过试验过滤器两端压差(△P),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或千帕操作温度试验温度运行时的均匀性校验由燃料规格而定最大偏离设定温度士2℃230型和240型用三点校准,即高温点用232℃的纯锡和327℃的纯铅,低温点用冰水混合物做为参考其他型号用两点校准,即高温点用327℃的纯铅,低温点用冰水混合物作为参考4标引序号说明:2——试验过滤器;3——燃料出口管线;4——管壳式换热器;5——燃料进口管线;6——冷却汇流条。图1标准加热器部件5.2加热管沉积物评定仪。目视加热管评定仪,应按照附录B进行评级。5.3由于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是依据本文件定义的,与所用的专用仪器是不可分的,所以应采用制定本文件所用的仪器或相当的仪器。6试剂和材料6.1清洁溶剂:甲基戊烷、2,2,4-三甲基戊烷或正庚烷,分析纯及以上。在试验前使用清洁溶剂有效地清洗仪器的内部金属表面,特别是那些接触新鲜试样的表面(在管壳式换热器之前)。6.2三合剂:丙酮、甲苯和异丙醇的等体积混合物。用三合剂清洗管壳式换热器的内(工作)表面。三种溶剂的纯度应为分析纯及以上。6.3干燥剂:无水硫酸钙和氯化钴(质量比,97:3)颗粒混合物或其他指示干燥剂。置于充气干燥器内,干燥剂吸水后由蓝色变成粉红色。警告:避免吸入混合物粉尘或吞咽。易引起胃功能紊乱。7取样按照GB/T4756、GB/T27867或SH/T0635规定的方法进行取样,不应使用铜或铜合金材质的取样设备。取样容器为清洁、干燥的硼硅酸盐玻璃瓶、不锈钢桶或涂有环氧树脂衬里的金属桶。硅酸盐玻璃瓶宜用琥珀色的,透明瓶子应用铝箔包裹或用暗箱包装。58试验准备8.1标准操作条件8.1.2样品预处理:样品先用放于锥形漏斗中的单层中速定性滤纸过滤,然后通过一个12mm的粗孔硼硅玻璃鼓泡器,以1.5L/min的空气流量给样品充气6min。8.1.4热电偶的位置:位于39mm处。8.1.6加热管的温度控制:按所用仪器的说明预先设定,温度的设定值参考产品标准,如GB6537设定值为260℃。燃料破点的温度设定见附录D。8.1.8试验期间泵送样品的最小值:405mL。8.1.10冷却液流量:约39L/h,或位于冷却液表指示的绿色区域中间。8.2仪器准备8.2.1标准加热器部件的清洁和安装8.2.1.1使用浸有三合剂的尼龙刷清洁管壳式换热器的内表面,以清除所有沉积物。8.2.1.2使用新部件组装管壳式换热器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检查。a)目视检查加热管,按照B.7中的步骤,检查试验用加热管的表面缺损和平直度。此外,还应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划伤加热管肩,加热管肩部应光滑,以确保在试验流动条件下的密封性。b)试验过滤器和三个O型圈,检查密封圈,确保其完好无损。加热管不可重复使用。试验表明,在正常试验条件下,镁会转移到加热管表面。用过的加热管表面上的镁会减小沉积物的附着力。8.2.1.3在安装加热管时,应避免触碰加热管的中间部位。如果触碰到加热管的中间部位,应放弃此管。因为加热管表面被污染后可能会影响沉积物的形成特性。8.2.2其他试验部件的清洁和安装在运行后续试验之前,按顺序执行以下步骤:注:假如仪器已从之前的试验中拆卸(组装/拆卸的详细信息见附录A或相应的用户手册)。a)检查并清洁与试样接触的部件,并更换有缺损或可疑的密封圈;b)安装已准备好的管壳式换热器;c)用新元件组装预过滤器并安装;d)检查热电偶的参考位置是否正确,然后降至标准操作位置;e)对于230型和240型仪器确保水罐是空的。8.2.3.1检查所有管线以确保连接牢固。8.2.3.2确保热电偶位于39mm处,且热电偶的校正值应在有效校准周期内。8.2.3.3有油滴接收器的仪器应确认油滴接收器是空的。68.2.3.5对系统进行泄漏检查。若需要紧固任何泄漏部件,应先对系统泄压。8.2.3.6按照8.1设定各操作参数。注:加热管温度高达350℃。试验温度以及结果判定的标准通常包含在燃料规格中。9校准和质量控制9.1.1热电偶:首次安装时热电偶应进行校准,而后至少每6个月应校准一次(见A.2.8)。9.1.2压差传感器:定期或安装新传感器时对其进行标定(见A.2.7)。9.1.3空气干燥器: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如颜色显示大量吸水应更换干燥剂(6.3)。9.1.4计量泵:每次试验按第10章中所述检查两次流量。9.2质量控制检查为确认仪器的可靠性及稳定性,选择一种或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喷气燃料,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10试验步骤10.1试样的准备10.1.1按标准试验条件对试样过滤和充气(见A.2.9)。警告:除了高闪点喷气燃料,其他喷气燃料都是易燃的。蒸气有害(见C.5)。注1:操作前见5.1中的警告。注2:已知本试验结果对样品容器中的痕量污染敏感。关于推荐的容器参见ASTMD4306。10.1.2充气时试样温度保持在15℃~32℃之间。10.1.3试样充气结束到开始加热之间不能超过1h。10.2.1按照相应用户手册中的说明,使用各种型号仪器的试验程序。10.2.2如仪器可以自动运行,应保证下列条件:a)从充气到开始加热的时间不超过1h;b)加热管达到设定温度,旁通阀关闭,以使试样流过试验过滤器;c)试验开始压差稳定后,压差传感器设定为零(见A.2.6)。10.2.3在试验前15min内用流量计时法或油滴计数法对照标准操作条件检验试样流量(见E.5)。注:用油滴计数时,将第1滴油滴落作为0滴,并开始计时,记录至第20滴油滴落所用时间。10.3.1在试验期间,至少每30min记录一次过滤器压力降。10.3.2如果过滤器压力降开始急剧上升,若需完成150min的试验,则应打开仪器的旁通阀以完成试验(见A.2.2)。有关旁路系统操作的详细信息,参阅相应的用户手册。10.3.3试验停止前的最后15min内再次检测流量(见10.2.3)10.4加热管温度分布图(仅230型和240型仪器)如果需要加热管温度分布图,可按附录E中的E.4所述获取。710.5.1关闭仪器,有些型号的仪器可自动关机。10.5.2关机后,有些型号的仪器需将流量选择阀转向放空,以泄压。10.5.3对于230型和240型仪器,活塞推动杆会自动回落。10.5.4测量试验过程中泵入的废液量。对于230型和240型仪器,测量油滴接收器中的排出液的量,然后倒空。对于其他型号仪器,测量接收容器中的废液量。10.5.5如果测得的水或废液量小于405mL,则试验结果不可接受。10.6.1拆开连接到管壳式换热器的样品进口管线。10.6.2按下列的步骤拆开管壳式换热器。a)小心从管壳式换热器取出加热管,避免碰到管中间部位;废弃试验后的过滤器;b)用所推荐的清洁溶剂(6.1)从上到下冲洗加热管;如果拿着加热管顶部冲洗时,溶剂不要接触手套或裸露的手指;允许在溶剂干燥后将加热管放回原容器,标上记号,待评定。10.6.3拆卸并移除所有容器,将水和废液倒入废油容器中。10.6.4拆开鼓泡器,用清洁溶剂(6.1)冲洗鼓泡器;在下次试验前,鼓泡器应完全干燥。11加热管评定11.1按照附录B对加热管上的沉积物进行目视评级并记录数据。11.2把加热管放回原容器,并根据需要保留。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a)试验温度;b)加热管的沉积物评级;c)最大压差或压差达到3.3kPa(25mmHg)所需时间;d)如果正常150min的试验没有完成,例如,由于压差失常而导致试验停止,则报告与加热管沉积物评级相对应的试验时间;注:加热管的评级或△P,或两者,都被用来判定一个样品在规定的试验温度下通过或不通过该试验。e)一次正常试验结束所用燃料量(见10.5.4);f)报告加热管序列号。13精密度和偏差由于本方法所测定的结果不能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故精密度不能确定。因为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仅是由本方法定义的,因此本方法无偏差。8(规范性)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试验仪A.1试验仪器本附录所描述的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测定仪是用于测定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的仪器。所有型号的仪器都具备将试样一次泵送通过包括加热管和试验过滤器的测试系统的方法。具有控制和测量加热管温度、系统压力和过滤器压差的方法,控制和测量方法因仪器型号而异。泵送装置可用正排量的齿轮泵或柱塞泵。可使用的六种不同型号的试验仪器见表1。A.2试验细节A.2.1概述仪器使用的是过滤后的固定体积的喷气燃料,并经充气后得到的空气饱和样品。在试验过程中,试样以稳定流量泵送经过温度保持相对较高的加热管,通常为260℃,在某些情况时,温度要求可以更高。经充气而被氧气所饱和的试样,在热加热管中可能会降解,形成可见薄膜状的沉积物。此外,试样的降解产物也可能流向下游,从而被试验过滤器捕集到。试验过滤器两端压差的增加和最终加热管评级,两者都被用来确定试样的氧化安定性。A.2.2燃料系统A.2.2.1刚过滤和充气的试样最初放置在一个容器中,然后流动通过仪器进入一个废样容器。试样流动的动力来自一台正排量泵,泵流量保持在3.0mL/min,并且应克服任何初始过滤器堵塞的倾向,以免影响流量。允许流量有10%的偏差。如果过滤器堵塞严重,可以打开试验过滤器前的旁通阀,以便完成150min的试验。加热管上的沉积物则按一个完整试验进行评级。A.2.2.2燃料系统的核心是图A.1所示的管壳式换热器,它固定加热管并引导试样流过加热管。如图A.2所示,加热管在管壳式换热器中正确对齐很重要。此组件是得到一致结果的关键,也是所有型号仪器的通用组件。A.2.2.3有关燃料系统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刚过滤并充气的试样立即经0.45μm的膜滤片过滤,然后进入管壳式换热器;b)加热管用橡胶O形圈密封在管壳式换热器中(见图A.3);c)不锈钢试验过滤器的标称孔径为17μm;当试验过滤器的压差达到33.3kPa(250mmHg)e)所有型号的仪器都可以通过目视油滴计数法检测试样流量;也可用流量计时法检测,该方法被认为是最精确的流量测定法。最大23螺纹单位为毫米BBp6.45±0.108.05±0.15比例2:147.84±0.14比例2:1图A.1管壳式换热器示意图图A.3图A.2加热管的对齐图A.2.3加热/温度控制系统A.2.3.1加热管是由来自变压器的低压大电流通过电阻加热的。加热管被夹在导电的汇流条中,相当粗的水冷的汇流条升温缓慢。A.2.3.2所有型号仪器的温度控制器既是指示器又是控制器。在自动模式下,控制器在试验期间可提供一个稳定的热源,通过改变功率来保持目标温度(设定温度)。试验温度范围为180℃~350℃。A.2.3.3温度控制的关键是热电偶和它的位置。热电偶应校正,以确保可接受的准确度。热电偶测量头的位置应小心放置,以便自动控制期间的温度读数为加热管的最高温度(最热点)。一个简单的机械定位系统可以使热电偶定位即容易又准确。A.2.3.4基本加热系统流程图见A.4。标引序号说明:1——上部固定汇流条;6——低压变压器;2——可移动热电偶的底端;7——电源;3——加热管;4——下部活动汇流条;9——冷却水出口;5——冷却水入口;10——热电偶导线。图A.4加热管温度控制流程图A.2.4冷却系统在仪器的正常操作中,冷却是必需的,以除去加热管传导到汇流条上的热量。使用内部循环和散热器冷却的液体系统,冷却水循环通过每个汇流条。这些系统唯一的预防措施是对其进行监控,以确保其工作正常,且为防止系统最终被污染,应避免使用含污染物或盐类的冷却液。A.2.5样品增压系统在正常的试验温度下,喷气燃料通常在加热管的温度下会沸腾。这将妨碍温度的精确控制,并干涉沉积物的自然形成。因此,系统应在总压力约为3.45MPa下操作。用液压柱塞泵产生所需要的高压。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和监控系统总压力。液压加压系统有一个泄压阀,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液体以恒定泄漏速率通过此阀。为了使泄压阀控制装置对任何燃料都能均匀地工作,使用一个置换池,废试样从上部进入置换出底部的水,并通过泄压阀排出。由于该阀只有水通过,从而使该阀的工作处于稳定状态。A.2.6压差测量系统A.2.6.1所有型号的仪器都使用电子压差(△P)传感器。A.2.6.2合适的压差测量装置需要两个特殊功能:旁路和放气。第一种功能无论何时均允许试样通过旁路绕过过滤器。第二种功能用来将封闭在池室中的空气放出。A.2.6.3由于试样代替通常的空气存在水银之上,使得压力计系统包含了一个偏差。这改变了用水银柱高度来表示的压力值,使结果比实际值高约6%。传感器不会有这类误差。为了使压力计和传感器读数相同,传感器读数应加上6%的偏差,以便得到与压力计相同的值。A.2.6.4在操作时,所用的△P测量装置应在试验开始时的实际流量条件下归零。这是由于当试样流动时,整个系统会产生一个小的压差。所以试验开始时将传感器归零可补偿流动带来的压差。A.2.7压差测量的标定△P测量的准确性可以用一种技术来验证,即用已知密度液柱读取△P单元每侧的压力。具体操作细节包含在特定型号仪器的操作手册中。这种标定实际上验证的是△P单元是否工作正常,并不是对其真正的校正。基于此标定结果若建议对△P单元进行校正,则应由制造商对其进行校正。A.2.8热电偶校正A.2.8.1热电偶的准确是很重要的,因此用已知熔点物质进行校正的方法来校准热电偶。该方法在每台仪器的相应用户手册中都有详细说明。有的仪器使用两种金属,即232℃的纯锡和327℃的纯铅,来确定仪器正常使用范围内的两个点的温度。此外,使用冰水混合物来确定0℃低温参考温度点。有的仪器只使用铅和冰水混合物。A.2.8.2使用金属熔点的原理是将热电偶测量头浸入融熔的金属之中,然后使金属冷却,当金属温度下降至其凝固点时,温度读数将会瞬时停顿,显示出此金属已知的金属凝固温度。A.2.8.3已知凝固点和热电偶显示温度的差值作为设定试验温度的修正值。例如,使用已知凝固点温度为232℃的锡,如果在金属凝固时显示温度比232℃高,那么热电偶读数与232℃的差值便是修正值,即任何试验温度应减去该修正值。使用两种金属和冰水(低温)时原则相同,但修正值由内置计算机自动计算和应用。A.2.9样品充气系统所有型号的仪器都有试验前对样品充气的装置。样品中没有氧气存在,正常的试验便无法完成。过滤后的干燥空气以1.5L/min的流量充入样品6min。这9L的空气能使样品的空气饱和度达A.2.10试验时间测量试验计时依据仪器的型号有不同的方法。一般主要用试验时间指示器,但在某些型号的仪器中,收集△P数据用不同的计时器。由于这两种计时器不完全相同,所以若试验在最后的计时数据点前停止,最后的数据点就有可能丢失。各种型号仪器的用户手册都包括防止数据点丢失的技术。(规范性)加热管目视评级方法B.1.1本方法适用于按本文件测定所得到的加热管沉积物的目视评定。本方法是用一个特殊构造的光箱目视评定加热管。将加热管用一个专用管夹固定在箱中,在箱中最佳光线下通过放大镜与颜色标准色板比较来评定加热管的颜色,此标准色板应插在紧贴加热管后的最佳位置上。B.1.2本方法的最终结果是基于为本试验方法建立的加热管颜色等级,加上两个额外的是/否的加热管颜色等级的判断指标,来表示存在大量沉积物和/或异常沉积物。注:加热管管壁评级从0~4共分为10个不连续的等级,若处于两个连续级别的中间水平,则用小于较大级别表示;在加热管沉积物评级的颜色标准中评级分为5个颜色级别:0,1,2,3,4。全部评级为:0,<1,1,<2,2,<3,3,<4,4,>4;每一等级并不一定有绝对相等的尺度,但数值越大,加热管沉积物颜色越深。B.1.3试验后的加热管管壁评级,用来评估试样降解后在加热管上的沉积状况。此评级作为判断试样热氧化安定性的一个依据。加热管沉积物评定仪:评定加热管上沉积物颜色的管评仪和加热管沉积物评级颜色标准色板。B.3样品管(加热管)注:接触样品管的中间部位,很可能会污染或扰乱加热管表面和/或沉积物。该样品管在原始状态下进行评定。加热管沉积物评级颜色标准色板。B.5标准试验条件B.5.2光源:三个30W反光型的透明白炽灯泡;所有灯泡应全部工作,以达到最佳的目视效果。B.5.5评级员:操作人员应是能判断B.6校准和标准化试验仪器不需校准,但因沉积物颜色标准色板会褪色,故应保存于暗处。注:当连续或间断暴露在光线下时,颜色标准色板的寿命尚未确定。将保存在暗处(无光)的一套颜色标准色板与正常使用的颜色标准色板定期作对比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定期将两块颜色标准色板放在最佳光线条件下目视进行比较。B.6.2评级的标准化B.6.2.1在评定加热管沉积物时,最重要的是最暗的沉积物。对最暗且均匀的沉积物评级,而不是对沉积物面积内全部颜色平均后进行评级。B.6.2.2评级时只考虑最暗且连续的颜色,其面积等于或大于一半管直径的圆面积。B.6.2.3忽略轴向的(即纵向的)宽度小于四分之一加热管直径的沉积物色带,无论这色带有多长。B.6.2.4忽略的原因是认为这是由于加热管破损形成的色点、轴向的(即纵向的)色带或划痕。使用前检查并废弃受损的加热管,便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B.7加热管试验前的评定B.7.1在实验室光线下不经放大检查加热管的中心部分。如果可见缺损,则废弃此管。然后用管评仪检查从下端管肩向上5mm~55mm的中间部位(较薄区域)。如见到缺损,确定缺损的尺寸。如缺损面积大于2.5mm²,则废弃此管。图B.1提供了缺损面积等于2.5mm²的图例。B.7.2在一个平滑的表面上滚动加热管,注意平面和管中间部位之间的空隙,以检查加热管的平直度。废弃有任何弯曲的加热管。B.8试验步骤B.8.1安装B.8.1.1将加热管的上端卡入加热管保持架的卡箍中。B.8.1.2将加热管推至加热管保持架的止动点。B.8.1.3将带有加热管的保持架沿导杆滑入管评仪。B.8.1.4转动保持架调整加热管的位置,以便看到有最暗沉积物的一侧。B.8.2评定B.8.2.1试验完成后,将加热管底肩上方5mm~55mm之间的最暗的沉积物颜色与加热管沉积物评级颜色标准色板进行比较。仅当面积大于2.5mm²且轴向的(即纵向的)色带或斑点宽度大于0.8mm时,才对沉积物进行评级。图B.1中给出了面积等于2.5mm²的斑点或轴向的(即纵向的)色带的图示。B.8.2.2当最暗的沉积物颜色与加热管沉积物评级颜色标准相一致时,记录此值。B.8.2.3如果被评定的最暗的加热管沉积物颜色在两个相邻颜色标准之间呈明显的过渡状态,按小于较深(即较高数值)标准级别记录评定结果。a)如果沉积物呈孔雀蓝色,评为P,但同时对任何显示正常沉积物颜色的沉积物评级;注:孔雀蓝色是指加热管沉积物颜色为多彩色。b)如果沉积物含有异常颜色,评为A,但同时对任何显示正常沉积物颜色的沉积物评级。注:异常颜色是指加热管沉积物颜色既不是孔雀蓝色,也不是标准色板中的颜色。B.8.2.5评定完毕,取下评级后的加热管,并放回原来的容器中。B.9报告a)当报告总评级时,应报告最大评级。如果存在有些颜色与颜色标准不符时,也同时报告这些颜色;b)如果沉积物只有P和/或A,只报告这些,不应再去评定数值级别。a)例1——加热管的最大沉积物颜色,落于颜色标准级别2和3之间,且没有其他颜色存在,加热管总评级应报告为小于3;b)例2—-加热管上最暗沉积物颜色符合级别3,但同时存在孔雀蓝色,此加热管总评级应报告c)例3——加热管沉积物颜色与颜色标准级别1相符合,但同时也存在异常颜色的沉积物,此加热管总评级应报告为1A。B.10精密度和偏差B.10.1精密度测定加热管沉积物评级的方法的精密度尚未确定。B.10.2偏差测定加热管沉积物评级的方法无偏差,因为加热管沉积物评级只是在本方法中定义的。(资料性)C.1丙酮C.1.1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C.1.2保持容器密闭。使用时要有良好的通风。C.2.1避免长期或反复吸入蒸气或喷雾。C.2.3眼睛疼痛和眩晕是过度接触的表征。C.2.4不要吸入体内。C.2.6避免长期或反复接触皮肤。C.2.7不可进入眼睛。C.2.8与火焰、灼热表面或电弧花接触会产生有毒气体。C.3.3保持容器密闭。C.3.6避免长期吸入蒸气或喷雾。C.3.7避免长期或反复接触皮肤。C.4正庚烷保持容器密闭。C.5.1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C.5.2保持容器密闭。C.5.3使用时要有良好的通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AE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1780轧安全培训课件
- 安全教育:耳朵不能塞耳朵
- 西溪湿地旅游产品
- 物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培训
- 简易仓库租赁合同标准范本
- 人教版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1.1圆柱的认识练习卷含答案
- 物流企业入职申请表范文
- 高等数学全书教案完整版电子教案整本书教案最全单元教学设计1-10章全
- Q∕GDW 12152-2021 输变电工程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规程
- 云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手册
- 纯滞后控制技术
- 初中生如何与父母相处(课堂PPT)
- 液动力PPT最终版
- 单位消防安全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登记表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 PCB加工工艺要求说明书经典模板
- 二级妇产医院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