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态变化(易错真题汇编)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3•北京)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A.10℃ B.30℃ C.50℃ D.60℃2.(2023•泰安)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A.滴水成冰 B.气凝结霜 C.冰雪消融 D.浓雾消散3.(2023•广州)小明将凝固点为47℃的某液态合金放在室温为25℃的实验室中,该合金从70℃降至47℃并保持一段时间再降至35℃,合金在此过程()A.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 B.存在液化现象,内能一直增加 C.温度保持47℃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D.存在凝固现象,内能先减少后不变再减少4.(2023•自贡)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 B.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C.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 D.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5.(2023•武汉)在清晨,人们经常看到湖面上大雾逐渐散去,这是()A.升华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熔化现象6.(2023•德州)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冰雪消融 B.露珠晶莹 C.霜挂枝头 D.千里冰封7.(2023•成都)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8.(2023•长沙)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A.熔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汽化现象9.(2023•镇江)能用纸锅烧开水吗?小华带着疑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探究。她惊奇地发现:水真的能烧开!对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水烧开时水中的气泡是液化形成的 B.水面上方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 C.水烧开时纸锅底部温度低于水的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故纸没烧着10.(2023•南通)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A.洒水降温——熔化吸热 B.冰袋冷敷——升华吸热 C.蒸汽熨烫——液化放热 D.干冰保鲜——凝华放热11.(2023•沈阳)小组同学做对比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下面分析正确的是()A.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 B.冰块变小需要吸热,干冰变小需要吸热 C.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现象,薄霜生成是凝华现象 D.小水珠生成需要放热,薄霜生成需要吸热12.(2023•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二、填空题(共6小题)13.(2023•济南)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制成的。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形成的。14.(2023•黄冈)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196℃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15.(2023•淄博)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状态。16.(2023•达州)如图所示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当热管的热端受热时,吸液芯里的液体吸收热量变成蒸气,这一过程叫(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蒸气在管子里跑到冷端(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液态,液体通过吸液芯又回到热端。这一过程循环进行,不断地将热量从热端带到冷端。若50g的该液体吸收2400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了40℃,则该液体的比热容为J/(kg•℃)。17.(2022•扬州)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风声是由空气产生的,雨是由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河水结冰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18.(2022•安徽)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钝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9.(2023•武汉)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min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象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标号)。A.石蜡的凝固点为48℃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C.0~15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20.(2022•青岛)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明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1)装置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错误,请指出:。(2)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3)持续加热至水沸腾,观察到“势如奔涛”的景象,这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实验表明,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需要热量。(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其中图线的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5)你知道吗,通过降温居然也能使水沸腾。如图丁所示,将刚停止沸腾的水装入烧瓶,迅速塞上瓶塞并倒置,然后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重新沸腾起来,原因是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的沸点。第三章物态变化(易错真题汇编)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3•北京)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A.10℃ B.30℃ C.50℃ D.60℃解: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说明金属勺的熔点大于15℃;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说明金属勺的熔点小于45℃;所以,金属勺的熔点在15℃到45℃之间。答案:B。2.(2023•泰安)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A.滴水成冰 B.气凝结霜 C.冰雪消融 D.浓雾消散解:A、滴水成冰是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A正确;B、气凝结霜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C、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D、浓雾消散是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答案:A。3.(2023•广州)小明将凝固点为47℃的某液态合金放在室温为25℃的实验室中,该合金从70℃降至47℃并保持一段时间再降至35℃,合金在此过程()A.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 B.存在液化现象,内能一直增加 C.温度保持47℃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D.存在凝固现象,内能先减少后不变再减少解:A、在整个过程中该合金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故A正确;B、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合金不存在液化现象,故B错误;C、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故C错误;D、整个过程存在凝固过程,内能一直减少,故D错误。答案:A。4.(2023•自贡)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 B.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C.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 D.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解:A、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故A正确;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雾是小水珠,被太阳的照射后,小水珠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水面结冰,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答案:A。5.(2023•武汉)在清晨,人们经常看到湖面上大雾逐渐散去,这是()A.升华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熔化现象解:雾是小水滴,大雾逐渐散去,小水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BD错误,C正确。答案:C。6.(2023•德州)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冰雪消融 B.露珠晶莹 C.霜挂枝头 D.千里冰封解:A、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B、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C、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D、千里冰封,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答案:B。7.(2023•成都)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解: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减小了蒸发的面积,可减慢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是减小了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可减慢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是给树苗补充水分,与蒸发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加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加快蒸发,故D符合题意。答案:D。8.(2023•长沙)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A.熔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汽化现象解: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B。9.(2023•镇江)能用纸锅烧开水吗?小华带着疑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探究。她惊奇地发现:水真的能烧开!对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水烧开时水中的气泡是液化形成的 B.水面上方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 C.水烧开时纸锅底部温度低于水的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故纸没烧着解:A、水烧开时水中的气泡是水变为水蒸气形成的,是汽化现象,故A错;B、水面上方的“白气”是水烧开时产生的大量热的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C、水沸腾过程中仍需要从纸锅底部吸收热量,因热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所以水烧开时纸锅底部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故C错;D、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故D正确。答案:D。10.(2023•南通)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A.洒水降温——熔化吸热 B.冰袋冷敷——升华吸热 C.蒸汽熨烫——液化放热 D.干冰保鲜——凝华放热解:A、洒水降温是利用了水蒸发时需要吸热的性质,故A错误;B、冰袋冷敷是利用冰袋中的冰熔化吸热,故B错误;C、蒸汽熨烫是利用水蒸气遇冷液化时会放出热量,故C正确;D、干冰保鲜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来保证食物等处于低温环境中,故D错误。答案:C。11.(2023•沈阳)小组同学做对比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下面分析正确的是()A.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 B.冰块变小需要吸热,干冰变小需要吸热 C.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现象,薄霜生成是凝华现象 D.小水珠生成需要放热,薄霜生成需要吸热解:A、B冰块变小是熔化,需要吸热;干冰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B正确,A错误;C、D小水珠生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薄霜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故C、D错误;答案:B。12.(2023•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B、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D、“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D错误。答案:C。二、填空题(共6小题)13.(2023•济南)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凝固制成的。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解:液态铜倒入泥模铸造青铜钟,是液态的铜凝固为固态;“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答案:凝固;液化。14.(2023•黄冈)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196℃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凝固(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解:液态氮迅速汽化的过程中会从周围(包括酸奶)吸取大量的热量,使得酸奶温度降低而凝固成块。答案:吸收;凝固。15.(2023•淄博)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该物质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解: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50℃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此物质是晶体;该物质从4min开始熔化,到8min时熔化结束,故第6m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答案:晶体;固液共存。16.(2023•达州)如图所示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当热管的热端受热时,吸液芯里的液体吸收热量变成蒸气,这一过程叫汽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蒸气在管子里跑到冷端放出(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液态,液体通过吸液芯又回到热端。这一过程循环进行,不断地将热量从热端带到冷端。若50g的该液体吸收2400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了40℃,则该液体的比热容为1.2×103J/(kg•℃)。解:热管的热端受热时,吸液芯里的液体吸收热量变成蒸气,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蒸气在管子里跑到冷端变成液态,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根据热量公式Q=cmΔt可得该液体的比热容c1.2×103J/(kg•℃)。答案:汽化;放出;1.2×103。17.(2022•扬州)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雨是由高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河水结冰需要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雨是由高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河水结冰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凝固现象,凝固放热。答案:振动;液化;放热。18.(2022•安徽)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钝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熔化。解:“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熔化。答案:熔化。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9.(2023•武汉)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36℃。(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min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象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填标号)。A.石蜡的凝固点为48℃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C.0~15min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护理改善肢体麻木
- 研究生教育学汇报
- 2025年园长年度工作方案
- 2025年护士护理的下半年工作方案
- 商务日语函电课件
- 2025年上学期老师工作方案
- 2025年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 急性腰疼中医护理方案
- 2025年幼儿园卫生保健方案
- 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课件
- 2025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招聘(3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常见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 第15课《青春之光》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初中网络安全教育
- 浙江省杭州市金丽衢十二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联考数学试题 含解析
- 2024年上海杨浦区社区工作者笔试真题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全册测试卷(含答案)
- DL∕T 5161.8-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8部分: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质量检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