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_第1页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_第2页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_第3页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_第4页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PAGEPAGEIII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XXXXXXXXXXXX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Transformationfrom“MadeinChina”to“CreateinChina”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XXXX大学中国·哈尔滨2014年10月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日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充斥世界市场。“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凭借自己地理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无疑成为了“世界加工厂”。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使中国产业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隐患。越来越的事件表明“中国制造”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要想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出现质的改变,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明智选择。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状况和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发展“中国创造”应当实行的政策。通过举例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创造”,中国才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经济,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策略AbstractItiscanbeseeneverywherethesignofMadeinChina.Chinareliesontheirowngeographicalandlaboradvantageshasundoubtedlybecomethe"WorldFactory".Thispatternspurred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China'seconomyhasshownunprecedenteddevelopment.However,itmakesChinaindustrygonebadtoworse,appearedaseriesofobstaclesandhiddentroubleunderChina'seconomymaturescircumstances.Moreandmoreeventsshow"madeinChina"isnotadapttothecurrentrapidofChina'seconomydevelopment.IfChina’seconomywanttobebasedontheworld.ItissagaciouschoicefordevelopmentofChinesesocialisteconomythatgovernmentmustmakeinnovationsformMadeinChinatoMadeByChina.ThethesisreferstothecurrentconditionofMadeinChinaaswellasthenecessityandurgencyoftransformationfromMadeinChinatoMadebyChina.Moreover,theauthorputforwardtothepolicyofMadebyChinashouldbeexecutedbyestablishmentsundertheanalysisforChinaindustryto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nlydevelopingMadebyChina,ChinawilldeveloptheindustryandeconomyKeywords:MadeinChina,CreateinChina,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IndependentInnovation,Strategy目录TOC\o"1-2"\h\z\u摘要 IAbstract II1前言 11.1引言 12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 12.1产业竞争力内涵 12.2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22.3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32.4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32.5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42.6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3“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 53.1“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53.2“中国制造”的困境 64“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 74.1“中国创造”的内涵 74.2“中国创造”的问题 94.2.1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94.3“中国创造”的软肋 105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125.1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25.2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策略 13参考文献 16致谢 171-1前言1.1引言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一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然而,在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辉煌外在利益的同时,中国的人均制造业水平却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这种辉煌成就是以较高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要提高我国综合产业的发展水平,就要学会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提升本国的综合产业竞争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制造”和“创造”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制造”是指你有的别人也有,比如说:A国可以生产玩具,B国也可以生产玩具,两国生产的玩具虽然形状上有所不同,但是没有质的区别。“制造”是定牌生产、来样加工、来料加工的密集型产业,举例来说,芭比娃娃就是我国接受美国公司的委托定牌生产的。那么“创造”是什么呢?创造就是指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生产别人没有开始的产业,它是自由的知识产权,像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商标等都属于创造。它是制造业做强做大之后的必然产物和必走之路。一个国家的企业想要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走创造之路。纵观世界,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企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如此的有知名度?原因在于他们的企业多数是自己研发生产的自主品牌。例如美国的微软、KFC、可口可乐这些企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自主研发以及品牌建设。然而目前我国进入世界市场的产品多数为质次价廉的低端性产品。在外国人眼里“便宜货”=“中国货”。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的日本也出现过,但是现在的日本已经走出那个瓶颈时期,他们的品牌: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在世界市场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中国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走出困境、站稳天下,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创造自己的自主品牌。2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2.1产业竞争力内涵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o"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满足\o"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o"竞争能力"竞争能力。\o"竞争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o"竞争优势"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o"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o"消费者"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o"经济收益"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所以,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o"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o"产业集聚"产业集聚、\o"产业转移"产业转移、\o"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等。2.2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o"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古典经济学家\o"大卫·李嘉图"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o"相对价格"相对价格差异即\o"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o"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o"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o"要素禀赋"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o"竞争优势原理"竞争优势原理,\o"波特"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o"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o"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o"生产要素"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o"竞争环境"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o"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我国学者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两者的区别是,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前者强调各国\o"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后者则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与区别相比,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一国一旦发生对外\o"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而竞争优势是直接作用因素。比较优势是产业\o"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也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原理却不能直接用来解释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而竞争优势原理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定量分析理论中国学者在以\o"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工具完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中使用的具有数量表征特性的竞争力指标体系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力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分析性指标,这类指标是反映竞争力形成原因的指标;另一类是显示性指标,是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标。“间接因素指标→直接因素指标→显示性指标”的逻辑顺序勾画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力的实现。2.3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属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的\o"定性分析"定性分析部分,将现代\o"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就可以形成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理论。中国有学者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主要反映\o"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和\o"利润率"利润率;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又进一步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直接原因指标主要反映生产率和企业\o"营销管理"营销管理效率等,间接原因指标大体相当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在指标赋权问题上,他们既采用传统\o"经验法则"经验法则,也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2.4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和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都是静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截取产业发展的某个横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动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应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特性。研究产业发展的传统理论是\o"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o"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波特总结出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四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也可能发生折返。尽管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还远未达到成熟,但产业竞争力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是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该理论以定性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一个是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国内外学者已在该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为我们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5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系统性,以及产业竞争力评价本身的目的性、实用性等特征,共同决定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及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这一原则体现在对产业竞争力概念认识的正确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o"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可行性原则。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尽量建立在波特钻石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数据必须有现实的可达到的收集渠道,同时指标体系要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明确、易于操作。过程指标和状态指标相结合原则。过程指标是指那些反映产业竞争力提高过程的指标,而状态指标指那些反映产业竞争能力或竞争结果的指标。由于产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只从静态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是不全面的。而只从静态角度考察产业的发展规律,得到的评价结果又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在评价产业竞争力时,既要有反映当前产业竞争力状态的\o"静态指标"静态指标,也要有能反映产业竞争力变化趋势的\o"动态指标"动态指标。2.6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产业竞争力是个相比较的概念,它是通过选择一定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o"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产业竞争力,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规模要适当,因为指标太少。虽然能够减少评价的工作量,但是难以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指标太多,虽然有利于把握评价对象的特征,但是加大了评价的工作量,尤其是采用加性并和规则时,指标间的互补性会掩盖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根据重点和准确相结合、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过程指标和状态相结合的原则,从产业竞争力的构成出发,将指标体系设计如下,如下表所示。表1: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显性指标1.产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2.产业\o"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产业平均\o"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隐性指标直接原因指标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1.\o"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2.成本3.价格4.企业规模与\o"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1.\o"品牌商标"品牌商标

2.\o"广告费用"广告费用3.\o"分销渠道"分销渠道与企业\o"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1.\o"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网店

2.全球\o"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间接原因指标生产要素类指标1.申请专利技术项目及其估价2.研究开发费用占\o"销售收入"销售收入的比重3.做出过技术发明和\o"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及其在专业人才中的比重需求因素类指标1.需求规模指标和需求增长速度指标2.\o"产品系列化"产品系列化指标相关产业因素相关产业和\o"供应商"供应商的工业产出绝对额及其占一国或一地区工业总产出比重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因素指标1.行业平均\o"工资水平"工资水平2.企业或行业\o"债务率"债务率3.企业的资本结构4.行业的市场结构综合上述因素的分析,我国要想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改变现在的企业发展模式。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3“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3.1“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只占到97.5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无足轻重;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出口总额稳步增长。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贸易出口总额达到4360.5亿美元,比09年增长了29.5%。我们可以在各个国家人民的生活中看到“中国制造”的影子。但是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落后,质量隐患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于是导致了中国制造在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并且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一直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且产品利润微薄,附加值低。中国企业要想走出这个不利位置,产业结构亟待转型。这样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制造”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之中,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中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贸易总额持续攀增。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连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并且因为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为中国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利于我国的科技创新。但是,中国制造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我们是用高投入、高开放、高污染取得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的。第一,我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制造权,是因为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此外,制造业最大的一点是能源消耗较大。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却把绝大部分利益交给品牌拥有者。这样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耗量过大,能源代开的利润却并不是很丰厚。第二,中国制造业的高开放,中国吸收了承当了多国的轻重型产品的制造,尤其是轻型产品的制造,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对外的开放程度较高。最后,中国近三十年在制造产业中的迅猛发展,建立在能源的高度消耗上,中国的制造业在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污染。3.2“中国制造”的困境众所周知,我国是世人眼里的“制造大国”,我们固然可以骄傲,但是骄傲的同时我们却掩饰不了“中国制造”所带给我们的尴尬处境。3.2.1“中国制造我们也知道,我国许多企业都是为国际知名品牌做定牌生产的,利润只占到1%-2%,而98%-99%的利润都是被拥有品牌权的企业所获得的,这种别人吃肉,我国吃骨头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我国的企业一直停留在定牌生产的状态下,那么我国必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2.2“中国制造”面临质量问题近几年来,有关“中国制造”的安全以及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从食品到玩具以及轮胎,“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巨大的质量隐患。例如:在水产品中发现药物污染物、玩具火车涂漆含有使儿童中毒的金属铅,以及出现了有安全隐患的轮胎等。这一系列事件,掀起了世界各国召回“中国制造”的高潮。世界各国人民闻“中国制造”色变,使“中国制造”在世界人民的眼中大打折扣,声誉出现巨大损失。3.2.3“中国制造”遭遇贸易壁垒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最多?毋庸置疑是我国。据有关数字统计,世界是三分之一的反倾销诉讼是针对我国的,并且在连续的12年间,我国成为世界上遭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2007年期,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诉讼法逐年下降,但是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却逐年增加。“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遭遇反倾销投诉、报复性关税、抵制中国货等各种贸易摩擦不断。除了应付各种贸易壁垒,如:产业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还要应付各种民间团体的诘难,当地政府企业或居民的抵触,政府间的明争暗斗,如西班牙焚烧中国鞋等恶劣事件。4“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4.1“中国创造”的内涵4.1.1“中国创造”就是要有创造意识创造意识就是每天想着改变和革新,就是变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就是与时俱进。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先有意识的。盗版行为之所以在我国市场上横行,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想过创新,懒得付出劳动。当然,模仿别人既简单简单产品成本又低,就是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我国的盗版事业异常猖獗。“偷书不算偷”是我国文化中最大的糟粕。虽然我国的反盗版呼声很高但收效不大,因为我们打击的是具体的行为,但头脑中不想创新的意识我们却打击不了,而这种不劳而获,或窃取他人脑力劳动成果的剽窃意识是建立“中国创造”的最大障碍。所以,只有做到人人以创造为荣,以盗版为耻,我们才可能建立起“中国创造”的大厦。所以说,“中国创造”首先的要求就是改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4.1.2“中国创造”就是建立起科技创新的机制我国必须建立科技创新的机制,才能实现“中国创造”的理想。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基层企业,举国上下齐动员,建立起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氛围,国家制定奖惩分明的法律法规,对重大发明贡献者予以重奖,对剽窃或破坏科技创新者予以重罚。从税收、出口、海关、资金、银行等各种渠道为科技创新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惠,以制度保障的形式把科技创新纳入我们的基本国策。4.1.3“中国创造”就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强化我国加入WTO后,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先后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诸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修改后使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空前的完备和丰富更符合WTO协议的原则,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比较先进的知识产权立法面前,我们的法律实施还不是很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比较薄弱,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必须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才能把中国创造建立起来并扶植下去,尤其是法律的执行。如果我国只有书本上的法律条文而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执行,“中国创造”谁去去当领头羊?谁去保护?因而说,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强化与否是关系到“中国创造”能否实现的问题。4.1.4“中国创造”就是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两项: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品牌创新。在上述内容中提到过,在“中国制造”的环境中,我国的加工业主要是为定牌生产,尽管我国承揽了产品制造的绝大部分环节,但品牌依旧是别的国家的,我国只能赚取十分低廉的加工费。我国制造的产品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越大,但品牌价值的提升与我国的加工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反,因为品牌越来越响,为其加工的企业为了争得订单,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加剧,反而导致了加工企业利润的下降,这就是因为没有自己自主品牌导致的恶性循环。“中国创造”的内容在产品中就体现为技术力量,尤其是高科技含量,在产品市场占有方面就体现为品牌的名声和价值,我国要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也包含着上述两方面的内容。4.1.5“中国创造我们必须制订一个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层面、企业层面都要有战略,特别是企业必须有微观的战略和步骤。要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自己的产品,而不是一味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他人。如果说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最大的区别就是产品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比较可悲的是,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均无研发的制度安排,外国企业不仅有健全的研发机构和人员,资金投入十分巨大,比如,有的外国企业为了研发出一个新产品,动辄投入美元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周期也达数年,有的药厂为了开发出一个新药,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数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如果没有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中国创造很难实现。4.2“中国创造”的问题中国的创造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强调重抓自主研发,提升在产业方面的发言权和地位。中国的部分创造也呈现出“山寨”、模仿性创造的现象,但仍体现出中国制造逐渐将重心转移为中国创造。虽然我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融资改革与发展已取得较大效果,但是与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体系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4.2.1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促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融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9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但是在这之中,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过程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美国,大约50%以上的科技发明是小企业完成的,并且大中型企业的动力远不及小企业强。而我国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所以以上事例说明。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4.2.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少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9年全社会R&D投入达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增长22.6%,占GDP的1.42%,R&D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产业部门看,7大行业的R&D投入强度超过1%。中国的R&D经费虽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4.2.3企业自主品牌严重缺失细数近几年来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国只有寥寥数十位企业进入,并且一大部分为国家垄断行业。那么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是如何发展的呢?它们多数走的是贴牌生产的产业模式,根本没有品牌意识,品牌竞争力也几乎不存在。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低廉,但是造成这种优势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国的技术水平高,而是因为我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名牌产品份额只占到3%,而在国内市场,消费品销量前十位中,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5%,家电行业最为明显,竟达到了80%。再看看我们国家,称得上世界品牌的寥寥无几。自主品牌占出口总份额的比重低于10%,可想我国一年有多少财富会被国外企业所赚取?所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打造我国的自主品牌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4.2.4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目前,“中国制造”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国,但是据2008年底统计,我国只有大约万分之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90%的企业有“制造”无“创造”,60%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自己的商标。“山寨”、仿造、假冒事件层出不穷。我国是彩电、手机生产大国,但是这两种产品的关键技术,我国仅仅只掌握了30%左右,更别提电脑、DVD这些产品了。总而言之,我国企业主要是在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还没掌握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品牌,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附加值偏低。4.3“中国创造”的软肋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战略目标,但就现状而言,“中国创造”的三大软肋凸显。4.3.1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核心技术和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每年上万亿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大量引进使用国外的设备和技术,使我国原有的较完整工业体系和有一定基础的设备工业丧失了巨大的市场,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外,吸引外资和外来技术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使国内市场份额不断被外资品牌所蚕食,真正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却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4.3.2中国企业缺乏全球知名的本土品牌大量的中国企业只是为国际名牌做OEM,品牌竞争力偏弱,而品牌竞争力日益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市场上90%的服装在中国生产,但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著名品牌,只赚取加工费。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获得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立足知识产权的突破,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尽快完成在品牌、产品、服务、营销、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升级,进而推动更多的中国品牌实现向全球品牌的跨越。4.2.3中国企业缺乏品牌建设的观念和体制这主要涉及企业、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首先,企业自身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表现在自主研发投入少、急功近利;有的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漠,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其次,市场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竞争环境。地方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限制了品牌企业的发展空间;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和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再次,政府尚未形成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财税金融支持、以技术进步带动品牌发展,而我国品牌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尚未形成统一有效、覆盖全国的品牌战略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最后,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名牌”滥评现象普遍,监督机构和评选标准不规范,导致“名牌市场”的畸形。由于还没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费标准和认知,导致消费者民族品牌意识淡漠。5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5.1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1.1向“中国创造”转变是个长期过程OECD在2008年报告中指出:在研发费用的支出方面,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已经超过了日本。比起过去的十年,研发所占的GDP比例增长了1倍。申请专利量方面也排在了全球第五位。但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中国现在已经由“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了新步伐,资金投入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证和人才的支持。就现在来说,我国企业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技投入滞后于科技需要。科技投入占GDP1.5%的目标至今还没有实现,并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了50%,而美国和日本只有5%,并且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持,因为现在某些政府采购也之选国外产品。加上高层次、由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所以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5.1.2“中国制造”要和“中国创造”相结合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发表的新中国成立60年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并且由低收入国家一跃升为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8.1%的年均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到77倍,一下跃至世界第三的位置。2770美元的数目是我国2008年的人均国民收入,这个数字表明我国已上升至收入中等偏下的国家。由于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善,门类齐全,所以我国的制造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大批产品产业产量居于世界前列;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才和管理水品也在不断的提高。“中国制造”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时期,我们不能一味的只关注“中国创造”而否定“中国制造”。要做到“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相结合。因为“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供了经济支持,保证了“中国创造”的有序进行。相反的“中国创造”也会带动“中国制造”的发展,为“中国制造”打响知名度。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总之,在当前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出路。5.1.3“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马克思曾经说过,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过程,那么“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也适应了这个理论。当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大的时候,短期内它的利润肯定是下降的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回报必然也使丰厚的。因此,我国在“中国创造”发展的前期,经济发展可能减速。但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决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减少研发的投资量。以国外企业为例,西门子在2009年的投资为63亿美元;IBM的投资为61美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4.5%;微软的投资达到65.8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七。这一投资占微软2008年销售额的14.9%;丰田公司的研发投资是全球一位,投资额为77亿美元,占收入的21%。通过上述企业的投资案例说明,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加大投资量。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坚定不移的走“中国创造”的道路。5.2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策略5.2.1政府要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品牌发展在制定宏观和微观政策上要有利于本土企业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政府应伸出有为之手。要善于打造自主的民族品牌,政府一定要扶植中国创造。品牌战略是什么?品牌战略就是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战略,它们都有完整的品牌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5.2.2企业要有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企业要是是有决心做难事,那么肯定会在原始创新上下工夫,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就是有一个创新的氛围。社会要营造支持、尊重原始创新工作,要反对急功近利,揭露、谴责弄虚作假。对于那些那些肯做事、能做事、做实事、做成事的人,企业一定要给予鼓励。考核标准不是得奖,而是做成事。做成事是什么呢?就是真正创造出国内外公认的成果,在经济社会真正发挥作用,就是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节省资源,改善环境。这才是中国创造的真正内涵,也应是企业追求的目标。5.2.3社会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的人才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素质。第一,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素养;第二,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创新思维;第四,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五,要有善于团结协作和交际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智慧成果和智力资源。智慧成果必然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内涵;而智力资源则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智力创新是通过人才实现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加强基本素质教育。我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需要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需要大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也需要大批能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5.2.4纠正“市场换技术”的错误观念市场是战略性资源,并且是有限资源。“市场换技术”的代价就是要让出市场,国外多数国家都知道5%的市场流失都会对自己的国家造成伤害。超过10%便是实质性的伤害了。我国为了发展经济,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外资占领。虽然我国让出了市场,但是总结以前经验,我国并没有得到技术。相反的在某些领域却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所以我国要住“核心技术是买不进来的”。在“市场换技术”的引领下,我国很多自己的技术研发平台被迫解散。20年前,由于“市场换技术”的模式的盛行,许多企业开始走极端的道路。因为有限的市场资源被占领了,以削弱自身研发能力、研发人才为代价的行为换来的技术,并没有圆了我们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梦想,而被那些陈旧条框阻碍了前进的路程。所以,通过事实证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