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_第1页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_第2页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_第3页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_第4页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在十天的时光里,我在通勤的地铁上、校园的课间休息中、以及睡前台灯下的静谧时刻,细细品读了朱勇老师主编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在微博上,我曾向朱老师承诺撰写读后感,如今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坦白说,尽管我毕业于北语的对外汉语专业,但我的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加之深受“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影响,因此,对于这本专业著作的深入评论对我而言颇具挑战——书中的“分析”部分着实专业至极!于是,我选择以自己的阅读感受为切入点,因为对于一个感性的双鱼座来说,“感觉”中自然蕴含着个人的喜好与评价。阅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简称《案例》),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亲切”。书中的每一个案例、许多作者都让我感到亲切。这些案例中的许多经历,我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也曾遇到过,相似或相同。阅读这些案例,再结合书中教师的解决方案,我深感“心有戚戚焉”。例如,《敏感问题?四两拨千斤》一文,我曾面对韩国学生提及大兴安岭、美国学生提及西藏的情况。“坦诚面对,避免课上争辩,课下充分沟通”是我坚守的原则。阅读此案例后,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书中的许多作者,如刘弘、苏磊鑫、戴翳老师,是我今年在北大对外汉语暑期研讨班的同学,我记得我们一起与朱老师在北大餐厅畅谈的时光;蒋楠、张京京两位老师虽未曾谋面,但在微博上早已“互动频繁”,后者更是我妻子的师妹!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阅读着生动的案例,心中充满了温暖。阅读《案例》的第二个直接感受是“新颖”,可以说,“案例分析”这种形式填补了国内此类著作的空白。我一直是“案例教学”的忠实拥趸和实践者。在此,我愿意多说几句。之前,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负责培训新手对外汉语教师,其中一门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串讲。汉语语法与教学一直是我的短板,因此,教授这门课程时,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讲得不好。然而,几次课程下来,学员的反馈相当不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运用了“案例”这一利器——通过课堂上积累的真实学生偏误,帮助学员加深对语法点的理解。讲名词时,我举“我们班三十人”为例;讲情态动词,我举“我明天不会上课”为例;讲比较句,我举“我喜欢北京比上海很多”为例。这些来自课堂的案例,使教学变得真实而有效。《案例》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对外汉语教学的“大笔记本”,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真实而专业地全面呈现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新颖而独特。在此之前,我也阅读过一些类似著作,如《汉语可以这样教》《如何教外国人学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技巧》等,这些书中也引用了许多知识点来辅助教学,但鲜有案例这种形式,多少显得有些“底气”和“地气”不足。阅读《案例》的第三个真切感受是“实用”,正如许多微博上的对外汉语同行所评价,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接地气”。书中选取的教学案例均来自一线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笔记,这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最接地气的素材。这些感性而直观的案例,紧随其后的专业而到位的理论分析,不仅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更让一般性的纯理论教材相形见绌。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可懂输入”是基本功》一文,张京京老师的案例描述本身就让人受益匪浅,后续分析中提到的克拉申理论与案例完美契合。短短一篇,就像一堂深入浅出的“输入假说”小课。这让我回想起考研时,没有任何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我,阅读刘珣老师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书中提到的许多理论,我都感到模糊不清,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转眼七年过去,再回头看刘老师的书,我有了“若有所思”的感觉,不再觉得那么抽象与晦涩。如今,阅读了朱老师的《案例》,我更是有了“若有所得”的感觉。阅读《案例》的第四个感受是“巧妙”,老师们分享的案例巧妙,分析巧妙,思考题设置得也巧妙。这一点难以详细阐述,但我相信,读过此书的老师们都会有同感。我非常喜欢并推崇这本书,更敬佩书中作者们的分享精神、朱老师等编者的专业笔触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我看来,无论是有无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人,都能从中获益匪浅。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在启发之余反思自己的教学,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手教师,这本书堪称理论结合实践的典范,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对于我们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来说,如果细心研读,这本书将是一笔“宝藏”,它是案例的汇聚,理论的阐述,智慧的分享,思考的启迪,甚至是志愿者考试的镜子——书中的某些案例,明确地告诉了读者在海外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朱老师曾告诉我,欢迎对这本书提出“批评”,不要客气。然而,仅凭书中所体现的“用心”二字,就足以让任何一位读者肃然起敬。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我想提出两点小建议,供朱老师及编者参考。一是案例作者及案例的“广度”问题:《案例》这本书共八章,涵盖了语言要素教学、技能教学、课堂自主管理、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等多个层面,可以说已经非常有广度和代表性(深度更是毋庸置疑)。但我注意到,书中的35位教师,主要还是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国内高校老师为主。我是北语出身,但我认为在国内教学机构中的教学经历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因此,我想,如果未来再版或再出一本,是否可以在教师及案例来源的“多元化”上再进一步?例如,这本书中几乎都是“课堂教学”的案例,几乎没有一对一授课的案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其实“藏龙卧虎”,拥有大量优秀教师,而且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的课堂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具针对性,更实用。再比如国际学校的教师、HSK专职教师、海外志愿者教师,甚至是正在实践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与心得。如果能吸引这些老师参与进来,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更加光彩夺目。二是案例本身的一点小瑕疵:根据书中的说明,这些案例都节选自教师的教学笔记。这样做的好处是真实而接地气,但不足之处是有时难免“没头没尾”。我在阅读书中的某些教学案例时,感到有些“突兀”,有些则感觉“头重脚轻”。例如,《“把”字句教学》一文(并非针对作者),读后的感觉是,该篇更多地分享了这位老师在组织课堂和设计游戏上的经历和心得,而“把”字句只是在最后简要提及。给我的感觉是有些“不尽兴”。当然,这可能涉及到作者自己的考虑,我只是以此为例说明问题。相比之下,每个案例后的教学分析倒是更加逻辑清晰。除了感谢朱老师、编者以及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启发和收获之外,我还要特别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两个书外的收获。一是这本书启发并激励了我整理案例。其实,在过去的几年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许多与书中类似的教学案例,遗憾的是,我没有系统地整理下来。阅读本书后,我有了“更加勤奋”的冲动和动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唯有用心与勤奋才是王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总结和反思是成长的动力与途径。我打算抽出时间,整理并分享一些自己的教学案例,既为了自我成长,也希望对专业与行业做出微薄的贡献。二是,我一直热衷于以视频形式为载体的多媒体辅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并花费七年时间制作了一个初步成体系的对外汉语多媒体素材库。我一直思考如何将这些心得和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对外汉语人,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