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实录_第1页
《劝学》教学实录_第2页
《劝学》教学实录_第3页
《劝学》教学实录_第4页
《劝学》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教学实录

第一篇:《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

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

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

助解读文言文。

【教学实录】

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早读结束,开始上语

文课,师生互问礼毕。

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

毫不保留地说一说。

生:基本上都是背。

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

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

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

生:是的。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

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

生:是的。

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

生笑)

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露出庆幸的神态)

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

说边笑。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

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

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

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

有进步。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

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

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

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我这个作老

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

课外文言文的人。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

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

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

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说这些,可能太抽象,我们还是

接触文言文来具体感知吧。请大家打开必修一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

《劝学》。请问“劝学”的“劝”字是什么意思?

生:劝告。

师:不对。它原本不是劝告之义,而是勉励、鼓励之义,这是它的本

义。“劝学”就是勉励学习的意思。比如这个“劝”字就是我们要记

录下来的,因为你们刚才解释错了;“学”字就不要记录了,因为谁

都知道它的意思。下面请大家把文章的第一段齐背一遍。

生背,发现其中有一字读错。

师:“虽有槁暴”中的“有”字应读通假的音,即读成“又”。“君

子日,,三字中“日"字人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了,还要记录下来吗?显

然没必要!那“君子”要不要记录呢?“君子”在我们的意识里就是

那些有品德有学养的人,而且现在也说“君子”,所以“君子日”就

简单了,不要你记录一个字。这就是与初中学文言文的区别。不过,

有的文言文里的“君子”可不都是指有品德有学养的人,也可指“您

的儿子”,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辩别,不要一见“君子”就

以为是品行高尚有学养的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我们只要理解

哪个字就

1

/

4

可以了呢?

生齐应:“已”字。

师:对,大家一下子就从初中的状态转变过来了。那么“已”字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下面有注解,是停止的意思。

师:这句话的翻译大家说一下!

生齐应:学习不可以停止。

师:嗯,掌握得非常快,还有谁不能懂呢!这个“已”字的意思请大

家记录下来!其实,如果今后遇得多了,见惯了“已”字的意思,这

里也不要记录了。这是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它是作停止讲,如是在其

它语言环境里,它还有别的意思,我在这里就不延伸了,希望大家去

积累吧。请问“学习不可以停止”是什么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

叹句?,,,,

生:祈使句。

师:祈使句往往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不

要破坏校园环境”等。

生:表达一个人的观点的,也有劝告作用。

师:非常正确!表达观点的语句还有判断句、否定句,如“你这种思

路是正确的”“你不是一个坏人”,这些都是发表的看法,是观点型

的语句。照这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观点了。

生:对。

师:好。我们再来看下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家觉得

句中哪些词是重要的词。

生回答不一,有人说“青”,有人说“之”,有人说“于”,有人说

“而”,等。

师:看一下注解吧,“青”是一种染料,名叫“靛青”,看来这是个

事物的名称,难度不大,可以不记录,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蓝”字,

是蓝草之意,也不用记录;“取”是提取之意,难度也不大;“之”

是代词,代指“靛青”;“于”是外语中的“from”,“从”的意思,

这是前“于”。“青于蓝”的“青”是表示颜色的深度的,是个形容

词;“于"用在形容词后,如“好于我”是“比我好”之意,所以

“于”就是“比”的意思,表比较;“蓝”就不用多讲了。那么这句

话的译文就是:“靛青,提取靛青从蓝草中而青比蓝草。”大家觉得

这样译对吗?

生:不对。(学生笑)

师:那怎么译呢?

生: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还要青。

师:嗯,这样听上去,非常顺耳。这就是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的“达”,

就是要通达、通畅。那这个“而”如何译成但是的呢?

生:“而”字前后的意思有点相反,所以译成但是。

师:对,这也是语感,说明你们的语感也很强。还有一个地方,原文

“取之于蓝”“青于蓝”在翻译的时候,为什么要把“于蓝"都拿到

前面去呢?

生:这是介宾后置或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放到动词或形容词的前

面去。

师:对,在前面我们讲过这样的语法知识,大家记得非常牢,很不错!

其实,这些就是古人的语言现象,大有点象我们所学的外语,如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把地点状语放在后面,译成中文的时候却要提前。用外语一对

照,大家就明白文言文是怎么一回事了。(在这里,我讲得非常细,

也非常慢,目的是让他们慢慢掌握文言文特点,提升文言文翻译的能

力)好,大家再看下面一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与上一句

有什么特点?

生:是骈句。(我有点纳闷:骈句大家都知道?!)

师:对,是骈句。所谓“骈”,你们看是“马”“并”在一起,多整

齐!骈句就是把整齐的句子放在一起,读起来有节奏感,有力量,有

气势。既然与上一句整齐了,那你们来翻译一下这一句。

2

/

4

生: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师:非常正确!看来大家真是聪明,一学就会了。我在这里补充一下,

骈句是古人最常用的语言现象,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大家完全可以

从互译的角度来翻译文言文。我们在这里先停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

一个问题:观点是“学不可以已”,而后面却说“靛青”“冰”什么

的,这与“学习”有关系吗?卞明延同学。

卞:是说靛青、冰怎么来的?

师:我是问靛青、冰与学习有什么联系?

卞:不知道。

师:芮天琦同学。

芮:感觉是说经过了提炼,靛青就超越了原来的蓝草;经过冷却,冰

就超越了水。所以说人只要经过学习也就能超越原来的自我。

师:大家说他理解的对不?

生齐应:对。

师:非常正确!其实作者在这里没有紧承学习直接议论学习为什么不

能停止,却是利用比喻来说明学习能够提高人,可以超越原来的自我,

证明后天学习的重要。芮天琦同学的理解能力很强嘛。希望其他同学

也能像他那样。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木直中绳”〃糅使之然也”。请大家先对照下面

的注解把这一长句中的词意弄清楚,然后翻译一遍,可做适当的记录。

(这里我想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了)

生:木头直得与墨绳相合““(学生的翻译很好,只是省略的地方没

把握好)

师:“糅以为轮”句是个省略句,大家试着给它补出来。

生:糅之以为轮。

师:还有一处。

生:糅之以之为轮。

师:正确。这里的“以为”与我们的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不一样

的。今天的“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文言文中的“以为”一般来说

各是一个词。请把这一句翻译一下。

生:把木头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弯曲并把它作为车轮。

师:嗯,很好。那么这里又用“木头”来说明什么呢?邹丹同学。

邹:表面是说直木经过弯曲后能作为有用的车轮,实质是说人,一个

像木头一样的人(学生笑)只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成为一个有用、

高素质的人才,如果这时再让他回到木头状态,就不可能了,这是

“学使之然也”。

师:说得相当好,只补充一句,这也是作喻。现在只剩下“故木受绳

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请大家来翻译一遍。

生译,出现的问题是:“就”,两个“而",“乎"译得不是很准确。

师:我们生病了,要就医,“就”是什么意思?

生:至力,”去,靠近,走近。

师:这里的“就”,也是靠近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直译,要意译才

恰当,其实,注解上的翻译就非常恰当了。请大家记住:如果在直译

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要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

译,如“金城千里”不能译作“金子做的城墙有一千里长”,而要译

成“坚固的城防有一千里长”或“钢铁般的城防有一千里长”:这就

是意译。两个“而”,前“而”用在“博学”和“日参省乎己”之间,

也就是用在两种活动之间,请大家来看看这两种活动,前后有什么关

系?

生: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目的关系,,,,

师: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释为“并且”;如果是递进关系,则可译

为“而且”;如果是目的关系,表明后一活动是前一活动的目的,可

不译。到底是哪种关系呢?

3

/

4

生:递进关系!

师:为什么?

生:这句的意思是说“不但要博学,还要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

师:对,这种理解我赞同,那就译为“而且”。那后“而”呢?

生:并列关系。

师:何以见得?

生:“知明”和“行无过”是两个并行的结果,所以是并列。

师:我也赞同了,译为“并且"。看来“而”字的意思,是要根据它

前后的关系来确定,还如前面的“而青于蓝”“而寒于水”是表转折,

会了吗?

生:会了。

师:刃卜好,我们在下文还会遇到“而”字,到时请你们来解释。那么

“乎”这个词就不难了吧?文言文中的“乎”有两种情况:一种用在

句中,一种用在句末。句中的就相当于“于”,句末的表达疑问,相

当于疑问词“吗”。这里的“乎己”还是介宾后置,也请大家注意。

在这一长句中,又用了“木”,还用了“金”,在这里表达的是什么

意思呢?

生:也是设喻。

师:对,是设喻,来说明什么呢?

生:如木头、如钝金的人,只要一经学习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

错了,就会变成高素质的人了。

师:你们这种说法很形象,理解得很透彻。看来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确实很好呀,它能把学习说得那样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而且还增加

了文章的蕴味。请问大家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

师:议论文中也能用比喻,它的目的在于化抽象为具体,能使抽象的

道理具体化,这样也使文章形象生动,蕴味无穷呀。希望大家学会这

种写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中。那么从“青,取之于蓝”到

“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些文字在说明什么呢?与观点“学不可以已”

是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文字在说明“学习”的重要,论证观点“学不可以已”。

师:它们和观点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呢?

生吱唔,可能他们对议论文的写法,行文逻辑不是很明确。

师:你们看,学习原来如此重要——可提高人,可让木头一样的人变

成高素质的人,所以要学习而且不可以停止了。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对,这就是议论文的行文写法。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后,就

得论述“为什么学不可以已”了。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来学习下一段。这一段的学习,我想让大家自主学习,

我先给大家把一些重要的词、句挑选出来,大家做上记号。然后你们

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互相翻译,互相交流这些作记号的词的词意。

4

/

4

第二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

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

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

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

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

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

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

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

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

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

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

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

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

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天,是指

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4、

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

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

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

儒家的代表人物啊。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

直在演绎着变化着。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

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

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

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学术垄断。

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

习六艺经传。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

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

也就是集传。(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我们说

过,传是什么意思的?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

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

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

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六艺。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

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

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

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但

《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过,他对学生要

求高。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

(学生笑,家长笑)

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刚才我们说到孔子

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

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

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

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

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

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总不至于

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

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特别是在学

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语文教学上的术

语就是启发。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怫,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

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

发生。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

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

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

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

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

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

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

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

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

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

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

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

常常这样做。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

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

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

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

在,至L向,对。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在黑板右侧板书

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

“参省”是“叁省”之误。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

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

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这些东西很管用

的。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

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

“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

握。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

暴”、“复”、“乎”。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

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很好。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

有通解。以后我们还会碰到。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

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

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

动。)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

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但我

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

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

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

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

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

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

生、家长:(鼓掌)

师:***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

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

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善恶,我们课

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但是,我认为,即使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是错的,

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有没有错?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

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

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学习能够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板书:第二小

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将这一小节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将这两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

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兴奋,将书反扣桌面上,开始背书。家长们脸上露出微笑,

欣喜地看着学生背书,部分家长也在尝试背诵。课堂到结束阶段再度

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

师:我看我们的同学真的不简单。深入地研究了这两段文字,还又能

初步地背诵下来。看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看法,确实已

经为大家所接受了。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具体有什么作

用以及应该如何学习,我们还没有涉及。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讲述

的内容。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预习。明天上课的时候,我检查全文背诵,

如何?

生:(齐)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姜老师再见!

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第三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计划

宁安镇范家学校

语文教师

孟秀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

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

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

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

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

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

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

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

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

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

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

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

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

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

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

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

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

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

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

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

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

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

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

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

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

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

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

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回: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觥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①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

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

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

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

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

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

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

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

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

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

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

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

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

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

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

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

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

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

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

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

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

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

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

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

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

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

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

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

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