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城尽带黄金甲”——品盛世风采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

与创新“问渠哪能清如许”——探盛世成因【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长时空下看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建立汉:巩固隋唐发展魏晋南北朝在曲折中发展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稳固公元前221年220——589581-618-907960-1127-13681368-1644-1840中世纪民族融合思想文化区域开发476制度演进目

录一、选官制度:集天下之人

二、中央官制:分丞相之权三、赋税制度:聚世间之财四、鉴往知来:悟盛世启示

左思之悲左思,西晋文学家,出身寒门,才华出众却屡不得志。

一、选官制度:集天下之人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孟郊,出身低微,父亲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贫。

孟郊之喜(出身门第)世家大族寒门庶族(寒门人才)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设立武举、殿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一、选官制度:集天下之人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思考:根据材料回答,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何创新之处?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杨《中国人史纲》更注重学识才能,而不是门第家世。①②③选拔形式新:选拔方式新:严格执行考试选拔,而不是中正品评。更为制度化、公平、公正。选拔标准新:一、选官制度:集天下之人材料一(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汪洙《神童诗》(节选)材料三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四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选拔过程相对公平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沿用至今这样的创新又有何进步之处?是否达到集天下之才呢?一、选官制度:集天下之人一分为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王定保《唐摭(zhí)言》卷1科举制实行之后,对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积极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消极雁塔题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美]丁韪良《西学考略》特点开放性:自由报名公正性:分科考试科学性:择优录取集权性:统一集权

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响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形成重学风气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朝代夏商周秦国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方式世袭任命自下而上推荐评定授官分科考试选官标准血缘军功品行门第、才能、品行到门第才学古代选官制度演变选官制度逐渐臻于成熟联系实际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推翻而是改革!(一)沿革西汉尚书令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唐太宗:政事堂,唐玄宗改: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二)运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起草政令审核政令执行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交予审议未通过封驳通过秦三公九卿制尚书省决策系统行政系统(三)特点(创新之处)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职责明确,分工合作3、共同协商,集思广益4、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二、中央官制:分丞相之权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三省六部制示意图相权三分职掌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草拟审核中书省尚书省执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一体化办公机构政事堂通过

未通过封驳交予审议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2、三省六部制·职权御史大夫太尉皇帝丞相行政军事监察九卿仿照秦三公九卿制示意图,绘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中书省尚书省皇帝门下省审核诏令执行诏令起草诏令吏、户、礼、兵、刑、工二、中枢机构之变分理具体事务《唐六典》的出现呈现了什么样的趋势?唐六典《唐六典》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行政法典,记载了三省六部制等唐代实际的行政法规,并为唐代政府所真实遵循。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明确了政府职能部分的职责与分工,又彼此制约,此为中国政治史的一大进步。在明确政制过程中,衍生出《唐六典》、《唐律疏议》等法典文件,可见唐代人对政治上的种种理论和思想已经以成文法典的形式具体化、制度化。科学规范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武则天时期,刘祎之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三省长官名)。后以私议天后返政,并受人诬罪赐死,时年五十七。时则天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材料中的两则“诰敕”为何都不能顺利施行?

中枢机构时间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文帝唐制度三公九卿中朝、外朝尚书令-尚书台(一)形成二、新局之体——中央官制之变三省制形成三省制正式确立三省制完善(二)职权(草拟诏令)(审议/驳回)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决策系统行政系统思考1:六部分别处理什么事物?官钱文教军法建设(执行)政事堂(三省的一体化)3、三省六部制·运转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审核诏令起草诏令执行诏令同意后交于审理通过分理具体事务提交上奏驳回二、中枢机构之变

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贰三省六部制职能及运转皇帝提交上奏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审议审议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政令通过审议封驳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723年改称中书门下。温故知新:梳理秦汉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新唐书·百官志》隋唐:三省六部制2、三省六部制·职权御史大夫太尉皇帝丞相行政军事监察九卿仿照秦三公九卿制示意图,绘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中书省尚书省皇帝门下省审核诏令执行诏令起草诏令吏、户、礼、兵、刑、工二、中枢机构之变分理具体事务3、三省六部制·运转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审核诏令起草诏令执行诏令同意后交于审理通过分理具体事务提交上奏驳回二、中枢机构之变

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特点与意义二、新局之体——中央官制之变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2: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特点意义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三分相权节制君权职责分明,彼此制约贰三省六部制职能及运转皇帝提交上奏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审议审议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政令通过审议封驳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723年改称中书门下。【情景再现】皇帝得知有官员反映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皇帝最近有官员反映,国家财政困难啊!没毛病欧了干就完了赋税改革【情景再现】皇帝得知有官员反映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皇帝最近有官员反映,国家财政困难啊!没毛病欧了干就完了赋税改革租:粮食(粟)调:帛或布北魏至唐前期,政府将掌握的无主荒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农民耕种,不许买卖。基础:均田制三、赋税制度:聚世间之财徭役:成年男子租调制1.魏晋2.唐初租庸调制创新:庸,以布、绢代替徭役进步性: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卷二十八《食货志》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

特点: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②税额固定。

思考:根据材料回答,唐初租庸调制有什么特点?2.唐初租庸调制【材料】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民众逃亡&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政府财政危机背景:三、赋税制度:聚世间之财3.780年唐德宗两税法两税法的运作及影响: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人丁征税项目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征税次数旬输月送征税对象授田农民人丁、资产户税、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放松人身控制,推动商业发展以资产为依据,减轻农民负担简化税收名目固定征税时间防止肆意加征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三、赋税制度:聚世间之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材料】在两税法推行过程中,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两税法”实际上已不再存在了。——《中国通史》对比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于两税法的认识【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最根本的土地制度没有改革,社会的弊病始终存在。两税法只是一个“糊裱匠”,只能缓解经济的崩溃,但是最后还是会被难以抑制的王朝颓势裹挟。三、赋税制度:聚世间之财敛财之法利民之法,但政令松弛加重人民负担四、鉴往知来:悟盛世启示定国安邦,首在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创新是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制度创新,才能使制度自信的基础更加巩固。——习近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