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3下音乐全册教案_第1页
新人教版3下音乐全册教案_第2页
新人教版3下音乐全册教案_第3页
新人教版3下音乐全册教案_第4页
新人教版3下音乐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阳出来了》教学设计(唱歌课)一、教材分析《太阳出来了》是一首云南风味的歌曲,羽调式,4/4拍。此曲节奏欢快,富有动感,层次鲜明,结构严谨,表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时声音要活泼,富有弹性,吐字清晰,旋律连贯,富有个性,刻画出一群活泼的儿童嬉戏、玩耍,调皮可爱的生动形象。歌曲中的旋律音程有很多五度、六度的上下大跳的动态来表现一种欢快、活泼、跳跃的情绪,后面紧接八分音符及休止符巩固加强了这种跳跃感及活泼感.歌曲以跳跃、欢快的旋律展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二、教学目标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2.了解反复记号。3.能用简单地声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三、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四、教学难点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时值:。五、教学过程(一)节奏练习1.练习节奏,寻找节奏的规律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我们首先练习一条节奏,请听:xxxxxxxxxx0,请你和我一起做。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第二、三行与第一行的节奏是一样的,看看第四行,发现第一小节与上面三行不一样,我们一起来试着拍拍?好我们把这四行连起来拍一遍。2.节奏读词①分析前八后十六节奏型教师语言:同学们,咱们加入歌词试试?注意:第三行第二小节的第二拍和第四行第二小节的第一拍都有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它是这样拍的,教师示范,你们试试?=2\*GB3②节奏读词教师语言:我们把这四行完整地念一遍。(二)聆听范唱,感受歌曲教师语言:同学们,这段词其实是一首歌曲里面的内容,歌曲的名字叫《太阳出来了》,请听,教师范唱。教师语言:这首歌曲的情绪非常欢快、活泼,速度稍快,表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是一首彝族民歌。(三)学习歌曲、体验歌曲1.学习第一部分教师语言: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先观察歌曲的第一部分,这里有个从头反复记号,所以我们要将前四小节从头反复演唱一遍。这里有“”这个符号,这个反复记号表示演唱反复这两个反复记号中夹着的一段,而不是从头反复。下面听老师演唱第一部分歌谱,同学们可以心里默唱。(1)分句教谱=1\*GB3①学习第一乐句: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学唱。a.学唱第一乐句。教师语言:先来演唱第一乐句,听老师弹奏。完后请你跟我一起慢速演唱。b.分析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这个高音2是附点四分音符,在这儿要唱一拍半的时值,师示范并讲解,第二拍抬起时才唱高音3,请打着拍子和我一起唱。c.完整演唱第一乐句歌谱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把第一乐句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2\*GB3②学习第二乐句a.学唱第二乐句。教师语言: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乐句。先听老师弹奏一遍(单手慢速弹旋律),完后请你跟我一起慢速演唱。b.分析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也有附点四分音符,请打着拍子演唱(老师示范:边打拍子边唱),请你和我一起唱。c.完整演唱第二乐句歌谱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把第二乐句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2)整体唱谱教师语言: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把这段歌谱按反复记号的要求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唱时思考:节奏有什么特点?教师语言:通过观察发现,每一行的第二小节的节奏都是一样的。歌曲连续地使用八分音符使得旋律更加欢快、活泼。这就是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3)学习歌词教师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用稍慢的速度唱唱歌词。=1\*GB3①同学们,由于惯性原因第二乐句的“太阳啊”的音高很容易唱成第一乐句的“太阳啊”的音高,他们是歌词相同但音高不同。请听第一乐句的开头,教师范唱;请听第二乐句的开头,教师范唱;下面请和我一起把这两句的开头唱唱,先唱第一乐句开头,再唱第二乐句开头。=2\*GB3②同学们,这里的“了”我们要唱成“le”,请听:教师范唱“太阳出来了”,请和我一起唱。=3\*GB3③这里的“山”字有两种表现方式,你们听听哪种更好听,第一种:老师示范平淡的演唱,第二种:示范用渐强的力度演唱“山”字。很明显第二种好听,好,让我们用第二种方式来演唱,请和我一起唱。=4\*GB3④这里的“太”字音很容易唱扁,请同学们将口型竖起来演唱,快速咬住字头t延长字腹ai,请听示范(师唱“太阳”二字),请你和我一起唱,请再唱一遍。请将这两小节演唱一遍(师唱“太阳啊”准备、开始)。教师语言: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将歌词完整地演唱一遍2.学习第三部分教师语言:同学们,第二部分其实就是我们刚才的节奏读词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部分。听老师演唱第三部分,仔细听老师在第几小节速度和力度有所变化?(教师范唱)教师语言:很明显在歌曲的倒数第二小节速度放慢了,力度也减弱了,歌曲的情感更丰富了(师范唱最后两小节)。请我一起唱唱这两小节。教师语言:下面我们将第三乐段完整地演唱一遍,通过演唱我们发现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个结束句。3.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语言:同学们,请你和我一起跟着琴声用稍快的速度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注意节奏读词部分速度要与歌曲的一、三部分的速度一样。(四)欣赏合唱《太阳出来了》教师语言:同学们,刚才我们用齐唱加朗诵的方式表现了歌曲,这首歌曲还有另外一种演唱形式,我们一起来感受(放视频)。教师语言:合唱使得歌曲的情感也更丰富了。(五)课堂小结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彝族民歌《太阳出来了》,通过歌声感受到了彝族儿童在田野里嬉戏、玩耍,调皮可爱的生动形象,了解了两种反复记号的使用方法,还欣赏了此首歌曲的合唱,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森林与小鸟》教学设计(欣赏课)一、作品分析乐曲《森林与小鸟》由两部分和尾声组成,第一部分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第二部分表现了欢腾的大森林,其中不时地出现模仿小鸟的叫声,表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一部分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第二部分由四个小圆舞曲组成。第一圆舞曲欢快、活泼,用木琴作为领奏乐器。第二圆舞曲节奏变得紧凑,铜管乐器的加入,把情绪推向了高潮。第三圆舞曲是一首舒展、优美的圆舞曲,同前两个圆舞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四圆舞曲稍活泼,带有装饰音的旋律,使音乐显得非常轻快。尾声部分乐队用强的力度全奏出热烈、欢快的旋律,好像森林中的小鸟在欢快地竞相鸣叫,最后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歌曲的情绪,增强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能够正确区分乐曲的两个段落,并能模唱乐曲的第二主题片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森林与小鸟》。2.教学难点:听辨乐曲中的两个段落。感受歌曲的情绪。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你听到了什么?2.聆听乐曲《森林与小鸟》。(小鸟的叫声)3.师:你想为这首乐曲起个什么名字?学生回答。(二)欣赏《森林与小鸟》1.欣赏第一部分。(1)师: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情景?为什么?聆听《森林与小鸟》第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第一乐段的速度较慢,节奏较为舒展,表现森林早晨的情景。)(2)再次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2.欣赏第二部分。(1)师: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为什么?聆听《森林与小鸟》第二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第二乐段的速度较快、节奏紧凑,表现了森林各种鸟在鸣叫。)(2)教师弹奏主题旋律(《森林与小鸟》主题谱例),学生再来听听这段旋律,它是几拍子的乐曲?(3)学生随着音乐用“嗒”轻声模唱。(4)学生再演唱一遍主题旋律。(5)再次聆听乐曲第二部分,学生听一听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学生听辨时,用手势表示出现5次)3.完整欣赏乐曲《森林与小鸟》。用视频欣赏,加深体验。(三)欣赏《绿阴》导入(1)师:不光小鸟喜欢绿阴,我们也喜欢绿阴,那么我们的绿阴是什么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绿阴》。欣赏歌曲《绿阴》,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2)师:听了歌曲,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生活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妈妈就像一片绿阴庇护着我们,为我们遮挡炎炎烈日。(3)让我们一起再次欣赏歌曲。(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欣赏乐曲《森林与小鸟》和歌曲《绿阴》,感受到地球是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理解爱护地球、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边唱歌曲边走出教室,结束课程。《美丽的黄昏》教学设计(唱歌课)一、作品分析歌曲是一首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旋律优美抒情,歌曲的音域仅六度,全曲只有三个乐句。一、二两句优美流畅,构成美妙的三度和声,第三乐句连续的“do”音进行描写了“叮咚”的钟声,实际是主音的持续,在二声部的轮唱过程中形成了美妙的二部合唱曲,表现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温馨宁静的感觉。歌曲旋律的进行以级进为主,旋律平缓柔和,整首歌曲在演唱时,要注意运用较长的气息,才能使歌声平稳,特别要注意唱满音符的时值。二、教学目标1.表现出歌曲宁静悠闲的意境,感受音乐描绘的黄昏时分静谧温馨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2.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3.能够比较准确的轮唱歌曲,初步培养学生合唱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用自然、真挚的声音表现歌曲静谧温馨的气氛。(二)教学难点二部轮唱的准确和谐。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准备活动1.播放《美丽的黄昏》伴奏音乐。课件展示三幅图画,请学生为音乐配一幅图画,并说明选择理由。学生会根据音乐情绪选出第一幅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音乐给人宁静温馨的感觉。为什么音乐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美丽的黄昏》。(引出课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二)学习----学会、唱好歌曲1.出示谱例,歌曲的第一、二乐句,学生进行视唱。(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视唱,发现旋律是以级进为主。节奏很有规律。理解旋律的级进和节奏特点,是旋律听起来宁静温馨的原因。(2)加入歌词演唱。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一音多字的填词准确。解决方法:教师示范。2.出示第三乐句的旋律。学生进行视唱。(1)学生体验并练习演唱这一句。学生演唱可能出现的问题:气息的掌握,每一句末尾的音唱不够三拍解决方式:教师以手势引导。(2)出示三幅图画,为旋律选择合适的图画。(学生选出钟楼黄昏)。(3)出示带有歌词的谱子演唱。3.完整演唱。(1)学生演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换气点,并用气息控制声音。(2)再次欣赏范唱:齐唱《美丽的黄昏》,配合图片,加深感受,表达情感。(三)提高----学习合唱1.出示歌谱,再次听完整范唱。(1)歌曲演唱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旋律,一前一后的演唱。讲解轮唱形式。(2)练习轮唱。唱完后请最先唱完的组、第二唱完的组和最后唱完的组依次举手。并请学生自己评价。2.提问:有没有办法使三个组同时结束?(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先唱的小组可以重复唱第三乐句。)唱后请学生评价,并引导学生发现,当三个组都唱钟声的时候声音太强了。歌曲快到结尾的时候可以渐弱。加入力度变化再次演唱。(四)课堂小结1.请学生对演唱进行评价,教师再点评。2.带领学生总结。表现黄昏宁静温馨气氛的音乐,旋律走向起伏不大,节奏平稳有规律。因此音乐给人感觉很宁静安详,这样的歌曲要用轻柔的声音和较慢的速度演唱比较好。《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情景剧)一、作品分析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曾经是动物们的乐园。清晨,阳光透过繁茂饿枝叶洒在树林中,动物们(牛、鸟、兔等)都静静地等待着有一个美好的一天。当太阳全部升起时,森林里的动物们(大象、小猴、兔子、狮子等)开始了狂欢。随着人类不断的滥砍滥伐,动物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它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地唱起了这首《不得了》。这时动物们吃惊地发现了一队少先队员,只见它们唱着歌,亲手种下了一棵棵小树苗。动物们看到这一切总算松了口气。人们开始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是造福于人类的。当森林里又变得绿树如阴时,森林里又恢复了往日快活的景象。歌曲《不得了》是一首创作歌曲,由向民胜作词、孟卫东作曲。2/4、3/4拍交替进行,四个乐句,一段体结构。中速、稍快的速度,每个乐句四小节,一至三乐句的前乐节都是2/4拍,前后两小节在重复;后乐节两小节都是3/4拍,前后两小节也在重复。一、二、三乐句之后都插入了两小节的间奏,每个间奏都是前一个乐节的高八度音的重复。最后一个乐句音转为2/4拍,出现了“”的跨小节的四拍长音,结尾处音乐仍然使用了重复的手法,在铿锵有力的中嘎然而止。由于这首歌大量使用了重复的手法,而且音乐第一至二十小节的末尾拍上懂运用了八分音符,使得音乐的节奏轻快、活动、朗朗上口,旋律简单易学。二、教学目标1.聆听音乐了解故事内容。2.能用急切的心情演唱歌曲《不得了》。3.能演唱、表演、舞蹈、打击乐等形式合作表演《森林的故事》。三、教学重点学生合作参与音乐活动2。四、教学难点能为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设计伴奏,表演动作。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教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别的音乐课,你们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一起来创作一部音乐情景剧,我们来看看这是发生在哪里的故事?(幻灯片出示大森林的背景)教师:这是一个《森林的故事》,这里到处是一片绿色,生机勃勃的景象,大森林可真美呀!(幻灯片出示题目)2.情景剧创设(1)第一幅图——听音乐选择角色教师:在这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少先队员和一群小动物,同学们你们想扮演什么角色呢?学生回答教师:有的同学可能想扮演活泼机灵的小鸭子,有的同学想扮演可爱的大白鹅,还有的同学们想扮演优秀的少先队员,大家这么积极,老师也不能落后,我来扮演一只小鸟怎么样?下面我们就听着音乐来选择你想扮演的角色吧。教师:(教师带上小鸟的头饰)播放音乐(关于动物已学过的歌曲或乐曲。如:大象、咏鹅、大鹿、鸭子拌嘴、口哨与小狗、两只老虎等)教师也可准备想对应的头饰供学生佩戴。学生活动:每听到一个音乐,自己选择是否扮演这种动物,如果选择就进行表演,并带起头饰。(2)第二幅图——随音乐舞动身体教师:小伙伴们都到齐了,大家好,见到你们真高兴,我们和少先队员们一起跳支舞吧。(播放儿童圆舞曲)学生活动:根据自己选择的角色随着音乐舞动身体。(3)第三幅图——创编音响、学唱歌曲《不得了》①创编音响教师:小伙伴们你们听,从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播放锯、施工、木头、汽车、下雨、打雷的声音)教师:老师这里有好多乐器,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都能模仿怎样的声音。学生活动:用打击乐器传遍音响(如:沙锤模仿下雨声,镲模仿雷电交加的声音、双响筒和三角铁模仿施工的声音等)教师:同学们你们用打击乐器模仿了这么多声音,那老师用生活中的材料也能表现,你们听听这像什么声音?(教师用废报纸造出声音)②学唱歌曲《不得了》聆听歌曲,了解歌曲内容教师:小伙伴们,森林里并不总是充满着欢乐,据一份可靠的资料报告:从1970-2002年间,地球上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2%,生物多样化下降了三分之一,淡水资源减少了55%。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呀!人类乱砍滥伐、大肆污染环境,使动物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糟。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自食其果的还是人类自己!小伙伴们,听,地球妈妈看到这一情景也很生气很难过她正在向我们倾诉呢。(播放歌曲《不得了)朗读歌词,感受急切的心情。教师:小伙伴们,听过歌曲,你能感受地球妈妈什么心情呢?学生:伤心、焦急、恐惧……教师:你能用动作表现这种心情吗?学生表演:有的作恐惧焦躁不安状、有的大声哭泣、有的作气愤状教师:我们用这样的心情一起读读歌词。哼唱歌曲教师:我们跟着音乐哼唱一遍加词演唱歌曲教师:聪明的小伙伴们,仔细观察歌曲,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观察歌谱。发现歌曲中有两个拍号:四二拍、四三拍。教师:你能用拍手表现四二、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吗?教师:同学们还发现每拍后面都有八分休止符,在每一乐句后面跟有重复的间奏这些八分休止符和间奏的运用,你感受到了什么?(焦急、惶恐不安)教师:那就让我们用歌声表达动物此时的心惰吧。角色表演教师:下面我们将设计的音响和小动物们的动作加到歌曲中,我们一起演一演。(4)第四幅图——少先队员植物造林教师:森林变成这样,以后可怎么办呀?小伙伴们不要着急,你们看是谁来了?(幻灯片播放少先队员扛着树苗、提着水桶的画面)教师:原来是少先队员们在来植树造林了。让我们帮助他们一起种下小树苗吧。(播放歌曲《小松树》)学生随音乐设计动作(植树的动作)(5)第五幅图——森林换新装教师:小伙伴们你们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森林又恢复了美丽。少先队员想对大家说“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森林是小动物的乐园,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地球,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不破坏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卫美丽的家园。(少先队员的话录下来播放)3.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度过了一节不一样的音乐课,同学们我们用哪些形式来表现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呢?大家说说我们表演的怎么样?(教师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学生活动:思考总结教师:同学们今天你们运用自己的创作力和表现力完整表现了一场精彩的音乐剧,那么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建设绿色家园,保护地球妈妈。那么最后请大家跟着视频中的同学们完整的表演《森林的故事》。《朝景》教学设计(欣赏课)一、教材分析管弦乐《朝景》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为E大调单主题三部曲式。二、教学目标能够安静的聆听音乐《朝景》,体会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描绘的意境,并能哼唱音乐的主题旋律,听辨出长笛和双簧管的音色。三、教学重点能够充分地体验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的意境。四、教学难点准确听辨长笛、双簧管的音色。解决方式:教师提示学生长笛的音色清新透彻,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双簧管音色柔和软丽,更富抒情性。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音乐课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音乐,想一想音乐表现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播放音乐片段)(二)整体聆听《朝景》1.作品简介导语:这是挪威的作曲家格里格为诗剧《培尔金特》创作的配乐,其中第一组曲中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朝景》。这段音乐所描绘的更像是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2.整体聆听下面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再来感受音乐。教师播放动画,学生欣赏。(三)再次聆听1.哼唱主题教师弹琴,学生随用“lv”哼唱主题。导语: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出现的旋律就是这首音乐的主题,先听老师弹一遍再用“lv”唱一唱。2.随音乐哼唱主题导语:音乐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个主题,请同学们听到这个主题的时候就用“lv”来演唱,没有听出来也没关系,老师会用手势提示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了。3.聆听乐器音色(1)长笛导语:我想同学们都唱出了音乐的主题,那你们听听主题旋律除了两乐句结尾的音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听一听?没错,是音色发生了变化,两个乐句由不同的乐器演奏,你们看,长笛首先轻柔地吹出静谧、安详的音乐主题,就是这件乐器(图片:长笛),它是这样进行演奏的(教师示范演奏姿势)(2)双簧管之后是双簧管接着将主题延续下去,看就是这件乐器(教师出示课件),随后,又是长笛重复主题,但移高了调进行的。让我们再听一听。(3)乐队合奏你们再来听听主题的音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乐队合奏)教师总结:这首乐曲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使用不同的乐器,旋律不断地发展、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再次感受整首乐曲,也可以哼唱乐曲的主题、模仿出乐器的演奏的姿势。(播放视频: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四)课堂小结在这部组曲中还有《索尔维格之歌》、《在魔王山洞中》等许多经典之作,同学们可以找来听一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可爱的家》教学设计(唱歌课)一、作品分析《可爱的家》选自歌剧《克拉丽》,也译作《甜蜜的家》,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英国歌曲。很多人以为它是一首民歌,实际上它是十九世纪英国作曲家亨利.罗里.比肖普和美国诗人、剧作家佩恩合作,于1823年为歌剧《克拉丽》写的主题歌。歌曲为降E大调4/4拍,一段体结构,除第五乐句外,每一乐句的开头均为弱起小节,并且第一、二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第三、四乐句也基本相同,只在乐句最后一个音下移了一个三度(mi变为do)变化,第六乐句旋律则是第四乐句的完全重复,学生歌唱时很容易就记住这悠扬流畅、略带伤感的曲调。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家的怀念,对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二、教学目标1.能够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可爱的家》,体会家庭的温暖与温馨,激发热爱自己家庭的情感。2.体会弱起小节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能准确地演唱弱起部分。3.能够听辨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并在老师引导下划出歌曲旋律线,分出乐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用柔和饱满的声音表现歌曲,体会家庭的温馨。2.唱准歌曲当中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1)幻灯片播放视频,教师提出:“同学们,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歌曲曾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今天,我将它带来了,与大家一起分享。”(开始播放《让爱住我家》的MTV)提问:这一家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一个词语表述。学生活动:交流感受(2)你能说说自己家人间一些幸福的事情吗?2.学习歌曲(1)通过听辨、分析乐句的不同,学唱歌曲曲谱。要求学生只单纯听辨,要看曲谱。①听辨第一、二乐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只有最后一个音不一样,前面都一样……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将这两个乐句用两条线来表示,你们觉得应该怎样画?学生自由回答。跟着音乐哼唱第一二乐句。②听辨第三、四乐句。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第一二乐句的听辨来总结第三四乐句,这两句也是只有最后一个音不一样,前面都一样。先随着音乐哼唱第三四乐句,再连同第一、二乐句一起唱一唱。③听辨第五、六乐句。学生回答:完全不一样……同样方法,哼唱第五六乐句,重点学习第五乐句。教师:通过分析大家会发现整首歌曲一共划分为6句,大家觉得我们重点学习哪几句?(引导学生发现歌曲学习只要重点掌握了1、3、5句就等于掌握了全曲,通过乐句的分析掌握学习的窍门,还可以轻松地掌握换气点。)学生回答问题,音乐完整哼唱。(2)解决歌曲的弱起节奏。①出示《可爱的家》歌曲学习,观察第一句开头有什么特点。教师提出:“请你观察一下乐句的开头,是一个完整的小节吗?”学生活动:观察后回答教师总结:这种不完整的小节我们叫它“不完全小节”,一般乐曲开头的不完全小节会和乐曲结尾的不完全小节组成一个完全小节,来保证歌曲的完整性。②根据4/4拍的强弱规律,体会弱拍起乐句的特点。请你把前两小节的曲谱划拍视唱,注意视唱不完全小节时要把前面几拍空出来,按照强弱规律来唱。学生视唱体会。学生再视唱。③分析歌曲中各乐句的弱起。找一找歌曲各乐句的弱起教师:弱起拍之后就是下一小节的强拍,由于前面的弱拍作用,使这个强拍更加突出,就好像波浪一样推动着乐曲向前发展,这就是弱起拍的作用。④完整地演唱歌曲曲谱。注意乐句之间的换气以及弱起小节。3.学习歌词(1)播放歌曲《可爱的家》,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提问:通过歌词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歌曲表现了家庭的温暖,对家的热爱与依恋。(2)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全曲一字一音,很好唱。但还是要求学生唱好弱起和在每个乐句间的换气。(3)学生齐唱歌词。教师在学生唱歌的时候随时注意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之后加以解决。巩固上节课四四拍知识,指导学生划拍演唱歌曲。(4)随歌曲《可爱的家》伴奏发自内心地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4.拓展欣赏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听赏萨克斯独奏曲《回家》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美,同时也很好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听赏中再次地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5.课堂小结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唱歌曲《可爱的家》,同学们表现很棒!你们的歌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有家真好!让我们一起用歌声表达对家的热爱。《小船》教学设计(唱歌课)一、作品分析《小船》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中的演唱曲目,本单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主题单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的温暖。本课歌曲《小船》是一首深情优美的儿童歌曲,歌词以比喻的手法“爸爸是船,妈妈是帆,小船摇着我的童年”,表达了孩子们渴望家庭温暖,希望永远得到父母的关心,抒发了对美满、温馨家庭生活的渴望和赞美!调式:F宫调式歌曲全曲结构: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四四拍,全曲以五声音阶的级进为主。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均为四小节第一乐句《伦敦德里小调》教学设计(欣赏课)一、作品分析伦敦德里又名“德里”,是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小城。《伦敦德里小调》又名《伦敦德里之歌》或《爱尔兰民歌》,它是根据流传在伦敦德里的一首古老民歌《向库库列因告别》改编而成的。改编者是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克莱斯勒(1875—1962),此曲感情强烈,扣人心弦。原曲采用单二部曲式写成的,大调式,4/4拍。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纯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第二乐段也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显得高昂,色彩较为明亮,带有明显的颂扬性。整个音乐充满了热爱生活及憧憬未来的美好感情。小提琴曲将原曲在高低音分别呈现一遍,然后加以变化后重复。最后回到原来的情绪上结束全曲。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小提琴歌唱性强的优势,因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二、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体验《伦敦德里小调》的音乐情绪,知道两个乐段情绪和音区的不同。2.能分辨小提琴的音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辨别两个乐段的情绪和音区。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初听乐曲(1)课件展示伦敦德里风光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游览美丽的英国小镇吧。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伦敦德里,又名“德里”,是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小城。今天的音乐课我们要欣赏一首小提琴独奏去《伦敦德里小调》,这是根据流传在伦敦德里的一首古老民歌改编而成的。(2)聆听乐曲、初步感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乐曲,听完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小城,感受到小城的人民对自己故乡的情感。2.分段欣赏这首乐曲有两个乐段,我们来分别欣赏一下,听听两个乐段有没有不同。(1)欣赏A乐段。课件展示A乐段旋律片段。这段旋律速度中速稍慢,听起来纯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2)欣赏B乐段。课件展示B乐段旋律片段。这段旋律的速度也是中速稍慢的,但是情绪却显得高昂,色彩也比A段明亮,带有颂扬性。同样速度的旋律为什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来看看这两段旋律的音区。(3)课件出示阶梯图,对两个乐段旋律的音区作对比。A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低音区演奏,印象听起来厚重朴实;而B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中高音区演奏,就显得明亮高昂。这就是同样速度的旋律听起来给我们不同感受的原因。3.复听乐曲、了解乐器(1)再次欣赏小提琴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感受小提琴音色的悠扬。(2)介绍乐器并听辨。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它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表现力强,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耳朵,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你们听听,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4.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的爱尔兰民谣,流传至今已近四百年,它舒展、优美、纯朴、轻柔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数百年来,这首曲子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其中最常见的有小提琴的演奏和长笛的演奏。最后让我们来欣赏长笛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内依巴河》教学设计(欣赏课)一、作品分析《内依巴河》是一首富有拉丁美洲民族特色的歌曲,D大调,3/4拍。全曲为二段体,第一乐段包括四个乐句,每句开头的休止符体现了拉丁美洲特有的节奏风格。si和fa之间的增四度音程也更体现了当地民间音乐独有的旋律特点。此曲对于我国儿童了解外国民族音乐十分有益。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内依巴河旁的小草房的眷恋之情,因为在那里有温暖的家,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起劳动和休憩,其乐融融,充满温馨与甜蜜。二、教学目标1.能感受歌曲展现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庭都充满了温暖,同时对比歌曲的情绪。2.能够用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3.对比感受4/4拍和3/4拍带来的不同节拍韵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感受歌曲展现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庭都充满了温暖,同时对比歌曲的情绪。2.分析音乐的速度、旋律线两种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的作用。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视唱游戏:七色迷宫出示:迷宫图,两种方法进行游戏。第一种: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分小组进行,在一声号令下,各组以举手的方式争先后,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唱出迷宫中的出路,以三个回合定输赢。各组推选出一名优胜者进行最后优胜组的比赛,选出全班的第一、二、三名,给予表扬。第二种:采用小组视唱看谁多的方式进行。将全班分成若干个组,组内进行视唱组合,最后以组的方式向全班汇报,看哪个组找出的出路最多,唱的音准最好。两种方法都要注意音准,一定要强调唱准每条出路的音高。2.对比欣赏两首歌曲:《内依巴河》《布娃娃》(1)教师:同学们唱得很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听的能力。请听一听下面两首歌曲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分别播放《内依巴河》《布娃娃》)学生活动:欣赏后回答:一首歌曲情绪欢快,另一首歌曲伤感……(2)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听到的,两首歌曲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心情。但是,是什么让这两首歌曲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呢?教师可以在速度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分析。稍快的速度可以使歌曲情绪显得欢快。(3)试着改变歌曲《可爱的家》的速度,体会情绪变化。快速使歌曲欢快活泼,慢速使歌曲优美舒畅。(4)欣赏《内依巴河》歌曲学习,对比与《可爱的家》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学生回答:节拍不同,句首弱起相同……教师讲解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和指挥图示,指导学生试着用强弱弱的规律拍手为歌曲《内依巴河》伴奏。3.为歌曲配伴奏教师:这一单元的四首歌曲都是描写家庭温馨或是渴望家庭温馨的,表达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家的心情。歌曲唱出了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声。为了让歌曲更加美妙,老师想请同学们为它配上适合的打击乐器伴奏。(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歌曲,并挑选适合的打击乐器或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打击乐器(如用笔敲打书面或桌面、两只笔互相敲击等等),教师可以在选择乐器时提供一些建议。(2)学生进行创作。①选择各种乐器的伴奏音型。(出示的乐器可有学生自制的乐器代替)②小组内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小组间的团结合作,各展所长,也可以用身体声势为歌曲伴奏。主要指导学生注意强弱规律,以及根据歌曲情绪调整伴奏力度,还有乐句的完整性。③各小组展示。会唱的歌曲可以邀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为自己的小组演唱。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肯定。4.拓展教师:同学们的表演太精彩了,除了这单元我们所学的描写家庭温馨的歌曲,你们还会哪些,我们一起唱一唱学生交流展示5.课堂小结音乐各种要素间的配合与变化可以使音乐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同学们之间的配合可以使我们的班级更团结,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它离不开我们每个人付出我们的爱。第二乐句第三乐句扩充为八小节歌曲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中中巧妙的运用了休止符和弱起拍,使音乐避免了拖沓并充满情趣,从而使演唱的气息更容易让孩子们掌握。曲调委婉流畅,十分适合儿童演唱。二、教学目标1.能够深情演唱歌曲《小船》,体会父母伟大的爱。2.了解4/4拍的含义及强弱规律,感受4/4拍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用律动表现4/4拍歌曲的强弱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家庭的温暖并能发自内心地深情演唱歌曲。2.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3.能用声断气连的方法演唱歌曲,并准确唱好弱起拍。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巩固知识活动1.1:模仿汽笛声(1)幻灯片播放船出海汽笛的声音,从听觉上吸引学生。提出数一数这个声音响了几拍?教师给出速度标准,引导学生数四拍(2)再次聆听,学生边打拍子边用“呜”模仿汽笛声,幻灯片出示四拍图示。活动1.2:认识全音符,感受拍。(1)幻灯片出示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学生对比观察。教师提出:“同学们都知道二分音符唱两拍X-,它占了两个位子,那么唱四拍占四个位子的音符它长什么样子呢?”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答案,讲解:“这个唱四拍的音符比二分音符还多占了两个位子,所以它应该是X---,这是音符兄弟当中的一位成员,叫全音符。”(2)巩固节拍知识,为小船选择避风港。教师提出:“同学们,这艘全音符的小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面孤独的漂流着,只有安全的避风港,才可以抵挡风浪的冲击。它应该开往哪个避风港呢?”学生活动:根据幻灯片选择(3)出示幻灯片,教师讲解:四二拍和四四拍的强弱规律以及四二拍、四四拍指挥图示。学生活动:看四二拍、四四拍指挥视频试着作一作。2.以情带声,学唱歌曲活动2.1:感受歌曲韵律(1)初听歌曲范唱,用身体感受歌曲韵律。教师提出:“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歌曲中小船指的是什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学生活动:拍手感受歌曲节拍,交流答案。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时优美的、温柔的;小船指的是爸爸;歌曲时。这首歌表现了小主人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相信有爸爸妈妈为我们撑起爱的小船,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幸福的。(2)随歌曲视频,用身体或动作感受歌曲韵律。(3)熟悉旋律,引导学生发现倚音。并提出:“在曲谱中找出你们找到今天新学的全音符了么?在歌曲当中你还发现有没有学过的音符。”活动2.2:用画对勾的方法演唱倚音,对比演唱有倚音和没有倚音,学生感受倚音的作用。(1)教师提出:“这里为什么要加装饰音呢?如果没有他们可不可以?为什么?”学生活动:对比演唱,谈感受。教师总结: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是旋律的装饰,在旋律表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唱一唱有倚音的这一乐句,进一步感受倚音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活动2.3:分段学唱歌曲(1)演唱第一段歌词。体会刚刚模仿汽笛时候的感觉,将旋律连贯的唱出来,注意气息的控制,像气球撒气一样缓缓的送气。学生活动:展开想象,有方法的演唱。(2)聆听歌曲范唱,体会休止符、弱起拍的演唱。(3)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4)自学第二段歌词提示:引导学生发现两段旋律结束音不同,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结尾的歌词是笑脸,笑脸是嘴角上扬的,所以我们结束音要上扬。(5)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全曲(6)学生随《小船》动画齐唱歌曲。3.情感升华,完整演绎歌曲活动3:学生讲自己与爸爸妈妈的故事。(1)教师:“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同学们能感受到歌曲中的小主人公感受到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到很幸福。其实同学们的爸爸妈妈也是一样的把无私的爱奉献个你们,谁能说说自己和爸爸妈妈的故事呢?”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自己和爸爸妈妈的事情。(2)学生深情地演绎歌曲,在歌声中结束课程。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爸爸妈妈的爱,你们都是幸福、快乐地,老师提议让我们一起怀着你们对父母的爱,深情地再来唱起《小船》这首歌。”学生评价教师总结性评价4.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勤劳、勇敢、善良,在我们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能将这首歌曲唱歌自己的爸爸妈妈听,用你们最深情的歌声来感谢他们。《共产儿童团歌》教学设计(唱歌课)一、作品分析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儿童团的团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的曲调源于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燃烧吧,营火》,具有奥地利梯罗耳族民歌的风格,词作者佚名。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共产儿童团的故事拍摄了影片《红孩子》,再现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少年儿童与白匪作斗争的光荣岁月,《共产儿童团歌》作为影片主题歌传遍了中国大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誓言:“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就来源于这首歌。《共产儿童团歌》是一首革命历史歌曲,为四段歌词的分节歌,4/4拍子,五声宫调式。旋律以小跳、级进为主,多采用重复的手法构成,顿挫有致的节奏,贯穿整首歌曲,给人一种威武的进行曲感受,恰当地表达共产儿童“打倒军阀,保卫苏维埃”的坚定信念。歌词层次清晰,意义层层推进。共四段歌词,第一段发出召唤,强调“将来的主人”的社会责任;第二段展望前景,提出“时刻准备着”的具体要求;第三段表明任务,鼓舞“我们的精神使他们害怕”的勇气;第四段再次发出号召,坚定“美丽的世界,在远处召唤”的信念。而每段结束句的“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似不断吹响的号角,召唤着中国的少年儿童时刻不忘自身肩负的使命;似不停擂动的战鼓,激励着中国的少年儿童实践履行自身的职责。旋律抑扬顿挫,咏唱回环往复。全曲两个乐句,旋律各节对应,音调由弱到强,反复咏唱,形成了照应,烘托了情感,使全曲始终洋溢着革命的热情、进取的精神,具有豪迈坚定、朝气蓬勃的特点。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中“准备好”、“时刻准备着”、“主人”、“接班人”、“团结起来”、“美丽的世界”等词句,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牢记责任、培养情操、追求理想、坚定信仰的关键词,永远铭刻在中国少年儿童的心中。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歌声演唱歌曲,来表现儿童团员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2.通过学唱歌曲,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感悟到作为一名少先队的光荣感、使命感。3.准确学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及每段歌词对应的不同节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歌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1.附点节奏和一字多音2.每段歌词对应的不同节奏。四、教学过程1.了解共产儿童团。(1)出示图片(少先队员.jpg)师:同学们好,你们都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吧?(2)师:你们知道中国少年先锋队在解放前被称作什么吗?出示图片(儿童团.jpg)师:共产主义儿童团。(3)师:大家听说过刘胡兰、王二小、送鸡毛信的海娃吗?出示图片(刘胡兰.jpg、王二小.jpg、海娃.jpg)。师:他们都是儿童团员,站岗放哨、带路送信,参加革命斗争,坚强不屈,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2.学唱《共产儿童团歌》。(1)初听歌曲出示图片(红孩子.jpg)。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共产儿童团歌。这首歌是电影《红孩子》的主题歌,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儿童团员坚定的革命信念。请欣赏电影中的原唱。播放视频(共产儿童团歌.wmv)。(2)朗读歌词。师:从歌曲中,我们听到:“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这不正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誓言吗?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朗读歌词。出示图片(共产儿童团歌.jpg)。老师带学生读第一至第四段歌词。(3)看歌谱,再听一遍歌曲。出示图片(共产儿童团歌.jpg)。播放音频(范唱.mp3)。(4)教唱第一乐句旋律:①教唱第一、二小节旋律,指出每小节旋律走向的不同之处:第一小节结尾音是“5”,第二小节结尾音是“5”。出示图片(旋律走向1.jpg)。②教师指出两处附点节奏,学生学唱。出示图片(附点.jpg)。③教唱第三、四小节旋律,学生感受旋律走向、观察结束音“5”。出示图片(旋律走向2.jpg)。④第三、四小节也有两处附点,学生学唱。出示图片(附点2.jpg)。⑤完整演唱第一乐句旋律。(5)教唱第二乐句旋律:师:这首歌曲由两个乐句构成,它们的节奏完全相同,你们听听旋律相同吗?听教师唱一遍这两个乐句的旋律。出示图片(旋律走向3.jpg)。学生发现:两个乐句的前三个小节完全相同,只有结束音不同,第一乐句是“5—”,第二乐句是“1—”。老师弹琴,学生唱第二乐句旋律。(6)完整练唱两个乐句的旋律。(7)“音乐卡片”。师:作曲家创作旋律的手法有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这两个乐句属于变化重复。出示图片(同头换尾.jpg)。师:那么,它是同头换尾还是同尾换头呢?师:我们可以看出,前面的旋律相同,而结束音不同,所以是同头换尾。出示图片(同头换尾2.jpg)。请同学们再完整唱一遍这两个乐句。(8)教唱歌词:第一段歌词:提示附点节奏,和一字多音的“们”字,用红色标记标出,“嘀嗒”声就是前进的号角声,教师教唱,教会学生词曲的节奏对应。出示图片(第一段歌词.jpg)。教师弹琴,学生跟老师完整唱第一段歌词。第二段歌词:提示与第一段歌词节奏不同的字,“们”和“的”是附点节奏;“来是”两个字是一拍;“好”是一拍,用不同颜色标记出来,教师教唱。出示图片(第二段歌词.jpg)。教师弹琴,学生跟老师完整唱第二段歌词。第三段歌词中的三、四小节与第二段的节奏相同,对比一下,再唱就比较容易了。出示图片(第三段歌词.jpg)。教师弹琴,学生跟老师完整唱第三段歌词。第四段歌词:提示“共产主义”都是一字半拍,“接”是一拍,教师教唱。出示图片(第四段歌词.jpg)。教师弹琴,学生跟老师完整唱第四段歌词。(9)听歌曲范唱,轻声连唱四段歌词。出示图片(共产儿童团歌.jpg)。播放音频(范唱.mp3)。3.深入理解歌曲,表现歌曲。(1)嘹亮的号角声,具有激励作用。师:结束句的“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就像不断吹响的号角声,激励着中国的少年儿童时刻不忘自身肩负的使命。(2)“学练提示”。师:同学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情绪演唱歌曲呢?师:应该是行进的速度。师:歌曲中唱到“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这样的革命热情、坚定信念,一定要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和激昂的情绪来演唱。请同学们跟录音,把歌曲完整地、富有激情地演唱一遍。播放歌曲范唱(范唱.mp3)。出示图片(共产儿童团歌.jpg)。4.课堂小结:出示图片(少先队员宣誓.jpg)。师:今天我们学唱了《共产儿童团歌》,希望同学们像儿童团员们那样,坚守自己的誓言“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卖报歌》教学设计(唱歌课)一、作品分析歌曲《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2/4拍,四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五声F宫调式。《卖报歌》曲调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光明的渴望。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卖报歌》,帮助学生了解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而努力学习。2.了解相关的音乐小常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唱歌曲,唱好歌曲。2.让学生理解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的历史意义,了解歌曲中父辈童年时代的生活。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教师讲解聂耳和《卖报歌》的故事。聂耳: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享有显赫声誉的聂耳,是位传奇般的人物。聂耳原名聂守信,是云南玉溪人。他虽然出生于一个清寒的医家,却自幼爱好音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被人视为“神童”“天才少年”。大约在1933年秋天,聂耳约朋友周伯勋到霞飞路上走走,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她把所卖报纸的名字喊得很动听,他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在有轨电车站附近,果然看到一个小姑娘跑来跑去、忙忙碌碌地卖晚报。她不过十来岁,瘦小的身躯上穿着打补丁的破衣服,但洗得很干净。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报名,还同时报出每种报纸的价钱,走路的人们都由不得回过头来望她笑笑。聂耳他们走过去买了几份报纸,并和小姑娘聊起了家常,知道她名叫“小毛头”,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去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2.聆听歌曲《卖报歌》。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卖报歌》的创作背景,现在请同学们聆听范唱,注意留意歌词所表现的内容,歌词里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安娥把词写好,聂耳把歌词念给卖报的小毛头听,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想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二)学习1.出示谱例,按节奏朗读歌词。2.视唱旋律。请同学们跟着音频学唱视唱歌曲的旋律。边唱边划拍子,以培养学生击拍视唱的能力。3.学唱歌词。鼓励学生直接把歌词加入旋律中进行演唱,尝试直接演唱歌曲。4.完整演唱歌曲跟着音乐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教师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报童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疾苦,“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出小报童的天真、生活的悲惨、向往光明的坚定情绪。(三)课堂小结学习了这首《卖报歌》,同学们感受到了旧社会的小朋友饥寒交迫,没有钱上学。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美好,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设计(欣赏课)一、作品分析《我是人民小骑兵》是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区由引子——A段——B段——A段——尾声等五部分组成。由24小节四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p——ƒ——ƒƒ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第25小节至第77小节是乐曲的A段,由a+a1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小骑兵威武活泼、扬鞭催马的形象。第78小节至156小节是B段,由a+b两段组成。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性情以及战马奔腾过各种障碍的情境。从第157小节至结束是A段变化再现和尾声,描绘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以及战马渐渐远去的景象。乐曲为四二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紧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把小骑兵背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的欢腾场面表现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二、教学目标1.聆听木琴独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能说出演奏乐器的名称。2.能够听辨乐曲中情绪的变化,并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3.能用动作表现音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欣赏木琴独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景。听辨乐曲各部分情绪、节奏的不同。2.听辨乐曲的曲式结构。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①师:播放蒙古草原图片,教师提出:“今天,我们要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游玩,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你们想去吗?同学们先来看看这事哪里?”学生观看图片,自由回答。②播放视频,介绍蒙古族风土人情③播放马蹄节奏的音频,并提出:“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是来自草原上的什么声音?”学生回答:马蹄声音……④教师出示节奏,学生选择哪种节奏表现马在奔跑、哪种节奏表现马在快走。2/4XXXX哒哒哒哒2/4XXXXXX哒哒哒哒哒哒2/4XX哒哒学生选择练习拍击节奏。2.初听乐曲(1)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动画1、《我是人民小骑兵》动画2。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谁骑着马在草原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观看视频,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2)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音频,学生听辨乐曲地演奏乐器。(木琴图片)3.分段欣赏。(选择适合的图片)(1)聆听引子部分。教师提出:“下面我们分段聆听,老师这里有五张图片,请同学们根据你听到的乐曲片段,选择适合的图片。①教师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引子音频,学生听辨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力度怎样变化?学生交流师总结:一队小骑兵骑着马从远处向我们奔来,力度由弱到强。②学生用声势按照来表现。(2)第一乐段①教师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第一乐段音频,学生感受情绪。师总结:乐曲欢快,表现了小骑兵很神气地在草原上巡逻。②学生拍手为第一乐段伴奏。(3)第二乐段①教师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第二乐段音频,请同学们来听一听乐曲情绪有何变化?学生回答前半部分乐曲舒展、优美,表现了小骑兵在水边休息。后半部分表现了小骑兵与暴风雨作斗争的场面。②请同学们分别用动作来表示。(4)第三乐段教师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第三乐段音频,学生听辨与哪一乐段旋律相同?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同……学生直接拍手为第三乐段伴奏。(5)尾声教师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尾声音频。学生用声势表现,小骑兵走远了,力度越来越弱。(6)再次完整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为图片排顺序。3.表现音乐①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表现乐曲的一个部分。②学生讨论。③小组进行展示。4.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一首美妙的乐曲,音乐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我们一起感受了草原小骑兵不怕困难的精神、热爱大草原的情感。让我们骑上我们的小骏马,奔驰在大草原上吧!(学生伴随着音乐,模仿骑着马儿跑出教室。)《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欣赏课)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叙事歌曲。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旋律,像阵阵清风传颂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放牛娃王二小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把日本侵略军带进了我军的埋伏圈,使我们的老乡和干部得到安全,敌人受到了惩罚,然而我们的小英雄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单乐段结构。以一个精心锤炼、富于概括力的曲调配以多段歌词,曲调优美动听,又略带悲凉的色彩,感情容量较大,充分寄托着人们对抗日小英雄的哀思。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演唱歌曲,了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事迹,从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接受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2.认识和分析歌曲叙事的方式。3.以情带声,用较连贯的气息和自然而较委婉的声音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三、教学重、难点1.欣赏并演唱歌曲,感受并表现歌曲的情绪。2.能看着歌词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多段歌词连贯地聆听和记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英雄的故事。欣赏《英雄儿女》视频片段。2.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英雄故事。(二)欣赏歌曲1.师:同学们知道吗?音乐也能给我们讲述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聆听音乐中的故事。教师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音频,学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学生谈一谈感受。师:大家听得真投入,我们都被歌曲深深地打动了,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具有民歌风格的叙事歌曲,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小英雄的故事。2.请同学讲述这个故事。师:歌曲用七段歌词讲述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由于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情节扣人心弦,不但不使人觉得单调乏味,反而让人感到回味无穷。老师也非常喜欢这首歌曲的旋律,接下来老师弹弹这首歌曲的旋律,同学们感受音乐的美,心中缅怀革命小烈士的崇高品质。(三)歌曲演唱1.学唱旋律教师出示《歌唱二小放牛郎》曲谱。(1)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声哼唱。(2)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再次哼唱并划旋律线。(感受旋律起伏变化)2.学唱歌词(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2)学生演唱歌词。教学要求:在演唱歌曲时,要注意有气息支持,声音连贯。(3)教师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3.表现歌曲(1)学生分小组设计歌曲演唱形式(领唱、齐唱、配乐朗诵)。例:①领唱与齐唱的结合(一、二、五、六段为领唱,三、四、七段为齐唱)。②可老师领唱,学生齐唱,进行分工合作。③学生分组接唱。(2)学生可分组进行比赛,教师评价。(3)欣赏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动画。(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被王二小的精神所感动,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最后在同学们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吧。《蜗牛与黄鹂鸟》教学设计(活动课)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风趣、活泼的叙事歌曲。歌曲以葡萄树刚发芽时,蜗牛与黄鹂鸟简短的对话,塑造了勤恳踏实的蜗牛与高傲自大的黄鹂鸟的形象,与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有异曲同工之妙。歌曲为五声宫调式,上下句重复,扩充尾声的单乐段结构。曲调非常集中,第三、四乐句是第一、二乐句的重复,让人迅速对曲调留下印象。歌曲节奏跳跃,“”与“”的交替与歌词结合,生动地刻画了蜗牛与黄鹂鸟的形象与心态。二、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2.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准确而熟练地演唱《蜗牛与黄鹂鸟》。三、教学重、难点1.学唱歌曲,以歌声表现欢快、风趣的情绪。2.正确掌握附点八分节奏、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用音乐给你们讲个故事,请你认真听,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学生初听歌曲,自由回答。(二)新歌教学活动2.1——回顾叙事歌曲教师导语:这个故事名叫《蜗牛与黄鹂鸟》,你还记得这种用音乐讲述故事的形式叫什么吗?我们还学过类似的歌曲吗?学生活动:回忆“叙事歌曲”。刚刚学过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活动2.2——聆听歌曲1.复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提问情绪。学生活动: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歌曲的什么地方感受到欢快活泼的情绪?提示:音乐要素方面学生思考回答:歌曲的速度较快、节奏跳跃……3.出示曲谱,再听歌曲,观察那哪些节奏比较有特点。活动2.3——掌握节奏1.掌握歌曲节奏。节奏练习:(1)出示歌曲节奏。教师引导:这两条节奏贯穿于歌曲,用“哒”来读出节奏,注意切分节奏。(2)学生和老师一起读或拍击节奏,感受节奏跳跃。2.教师出示歌词节奏谱,学生找出刚刚读过的乐句,加歌词读。提示:注意声音要轻巧。活动2.4——学唱歌曲1.跟随歌曲学唱flash,学生随示范小声跟唱。2.随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伴奏,学生进行完整演唱。(声音轻巧,欢快跳跃)(三)理解和表现歌曲1.教师导语:歌曲中表现出了蜗牛不怕吃苦、勤恳的形象和黄鹂鸟高傲自大的形象,同学们演唱歌曲时,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呢?学生活动:讨论。2.教师提示:歌曲第一乐句用声断气连的方法演唱,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第二乐句表现蜗牛爬树的状态,应用连贯的声音演唱,表现蜗牛很吃力地爬树。第三、四乐句要表现出黄鹂鸟得意的神情。歌曲最后一乐句表现出了蜗牛坚定的信心,演唱时要唱得很坚定。学生活动:尝试跟伴奏加入感情演唱歌曲。3.完整演唱歌曲。(四)课堂小结通过《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希望同学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就让我们在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采山》教学设计(唱歌课)一、教材分析《采山》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七彩的生活》第一课。这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采用2/4拍,徴调式,一段体结构。这首歌曲欢快、活泼、清新、别致。歌曲的旋律大跳和级进音程的交替进行,节奏鲜明,紧凑,使歌曲具有朝气并富有动力感。歌中描述了山中的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去采山的愉快心情,表现了小朋友光着小脚丫采山时灵巧的身影,灵活的手指,采来蘑菇、木耳、野果、山菜,丰收的喜悦香甜在心的感受,连梦中都要笑出声来。歌曲中的“踩”“采”“跑”“带”“飘”等动词,形象的描绘了乡村孩子在雨中采山的形象。这首歌的词曲结合紧密,形象生动,能深深打动每一个演唱它的人,是一首适合儿童学唱的好歌。二、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小主人公在濛濛小雨中光着小脚丫去采山时的灵活身影和愉快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2.能够掌握并准确演唱歌曲中频繁的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音符。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三、教学重点能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地演唱歌曲。四、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演唱。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歌《采山》,有同学会问什么是“采山”呢?等我们学完歌曲后,答案就出来了。(二)学习歌曲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教师语言: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歌曲范唱,感受一下小主人公采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小主人公采山时欢快、喜悦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热爱。2.聆听范唱熟悉歌词教师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看着歌词,聆听老师范唱这首歌曲,再次感受一下主人公欢快、喜悦的情绪。朗读歌词教师语言:歌曲共两段歌词,除了第二句外,所有的韵角都是“an”母音。同学们先来读读歌词,老师读一句,你读一句。要求:注意读歌词时声音要轻声、富有感情。说明:分句读一遍后,完整的读一遍。学唱歌曲(1)学习歌谱教师语言:你们读的真棒,让我们来一起唱唱这首歌曲的曲谱吧。同学们请看红色框中的两个旋律是什么关系?对了,是完全相同的。老师唱第一句,你们接唱第二句。(生唱)同学们唱的非常准确,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连起来,跟老师一起唱一遍。(生唱)注意,结尾的音都是八分音符休止符,所以都要唱得短促些,你们来唱一遍。(生唱)请同学们听老师唱蓝框里的旋律,这一句十六分音符比较密集需要同学们演唱的紧凑一些,跟我一起唱,好现在你们试试。(生唱)非常好,我们看下一句绿框里的旋律,请跟我唱。这句跟下面的绿框里的旋律也是完全重复的,你们来唱一下。(生唱)下一句注意听老师怎么唱的,注意这句有个附点,请跟我唱,你们试试。下一句我们之前已经学会了,这里的反复记号要求我们从头反复,最后还要接唱结束句,结束句跟前面蓝框里的旋律节奏都是紧凑的十六分音符,请跟我唱。注意音区高八度,腔体打开,提眉微笑,来你们试试。同学们跟我一起唱一遍。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琴自己唱一遍。说明:相同颜色框之间的旋律都是有关系的,学唱时可以通过接唱的形式。分句学唱后,跟老师完整演唱,再独立完成歌曲的演唱。解决演唱时附点、十六分音符、结尾处的旋律演唱。(2)加入歌词演唱歌曲过渡语:同学们,歌谱学完了,让我们加入歌词来演唱一下,老师唱一句,你来唱一句。第一段学完后第二段学习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跟唱。(3)完整演唱歌歌曲教师语言:请你跟着老师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注意听前奏和间奏。教师语言:你能自己唱唱吗?(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师语言:同学们你能感受到采山时的愉快心情了吗?你能用歌声表现出这种情感吗?让我们跟随音乐演唱一遍《采山》。(三)歌舞结合教师语言:歌曲学完了,同学们知道“采山”是什么意思了吧?对了,采山就是到山林中采摘各种丰富的物产。为了更好地表现采山时的欢快情绪,我们将歌曲加入适当的肢体动作。说明:老师完整跟范唱做一遍动作。分解动作学习。3.完整的练习动作。4.跟歌曲练习动作。5.载歌载舞。(四)课堂小结教师语言:《采山》这首歌曲使我们了解了美丽富饶的山林里有许多丰富的物产,同时感受到了勤劳的小主人公踩着小雨去采山并收获满满的喜悦心情。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贝壳之歌》教学设计(唱歌课)一、作品分析《贝壳之歌》位于第五单元七彩的生活中的第二课。主要通过歌曲的演唱,使学生体会到在海边的一些生活场景。《贝壳之歌》是一首来自荷兰的儿童歌曲。歌曲优美抒情,歌词简单易懂,生动的描写出小贝壳的可爱形象。歌曲为3/4拍,分为三个乐句,节奏简单,多为四分节奏,当中也穿插着的八分节奏,使旋律更富有动感,好似海浪在不断的拍击的可爱的小贝壳。歌曲的演唱形式为合唱。二、教学目标体会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通过分声部演唱二声部,并做到均衡与和谐。能够准确的演唱《贝壳之歌》的高低声部的旋律。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高低声部旋律。教学难点:演唱二声部时,两个声部之间声音均衡和谐。四、教学过程图像导入,揭示课题。活动1.1教师播放大海的图片以及海浪的声音,引领学生来到海边情景。教师语言:同学们,上节音乐课我们走进了大山,今天的音乐课将来到另一个美丽的地方,请你和我一起来看看吧!在海边,当你光着小脚丫走在沙滩上时,你会发现在沙滩上不时会停留着些许的小贝壳,被海水冲刷着,十分可爱。活动1.2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聆听后,揭示课题。分声部学唱歌曲活动2.1跟随教师琴声学习高声部旋律乐谱。第一乐句(出示颜色表示相同的两个小节)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出示颜色表示想到四个小节)活动2.2随钢琴伴奏演唱歌词,体会三拍韵律。教师语言:注意这里的可爱的“爱”字是一字对应两音。(师范唱“爱”变颜色)注意在演唱时,好像感觉像海浪般向前推动,这样不容易演唱的拖拉。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唱一唱。活动2.3跟随教师琴声学习低声部旋律乐谱。随老师演唱低声部乐谱。注意这里在最后结尾还有一个音咪,演唱时别把它丢掉。(使3变色)完整演唱低声部乐谱。活动2.4按低声部旋律演唱歌词。教师弹琴,学生随琴演唱歌词。二声部合作演唱,体会和声的和谐。教师语言:当把两个声部演唱的很熟练后,可以尝试与他人合作同时演唱两个声部旋律。在演唱时注意声音的音量与他人演唱的音量要均衡,不要过去太强或太弱。演唱时可以聆听到自己的声部的同时也能够聆听到另外一个声部的声音。教师播放二声部演唱音频。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贝壳之歌》是一首来荷兰的合唱歌曲,希望它给你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在今后我们会接触更多、更优秀的合唱歌曲,同学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合唱,体会与他人合作演唱的快乐!《打字机》教学设计(欣赏课)一、教材分析1.作品分析《打字机》是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管弦乐,它有着独特的魅力,乐曲在快速的旋律中用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诙谐有趣,表现出办公室里人们紧张而愉快的工作情景。乐曲共一分四十秒,虽然短小却诙谐有趣。全曲共分为ABA′三部分:快速平稳的第一主题旋律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第二主题以上行下行的反复波动配以鲜明的力度构成了形象而具有动感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明显的对比。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借助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配以快速灵活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打字机的美妙声音。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声是这首乐曲的特殊音效。2.作曲家分析莱罗尔•安德森(LeroyAnderson,1908~1975),美国作曲家、指挥家。1930年曾担任大学管弦乐队的指挥。一度在波士顿通俗管弦乐队从事编曲工作。擅长创作轻巧的乐队小品,旋律流畅生动,内容通俗易懂,为广大听众所喜爱。代表作为《号手的节日》、《打字机》、《蓝色探戈》等。这首《打字机》作于1950年,管弦乐曲。在办公室打字的时候,听到打字机发出“嗒嗒嗒”的击键声以及换行的“叮”声,这促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写下了这首名为《打字机》的管弦乐曲。在乐曲中,作者独具匠心地用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描绘了大城市办公大楼中喧嚣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铃声以及推动机头的咔嚓声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忙碌紧张的气氛。二、教学目标1.欣赏管弦乐曲《打字机》,感受乐曲充满活力、形象鲜明的旋律,欢乐轻松的情绪。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画旋律线,能感知、辨别乐曲主题,理解、联想音乐的形象。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欣赏器乐曲时展开想象和联想,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听懂音乐,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二)教学难点:欣赏音乐,展开想象并按能力与爱好表现、创造乐曲描绘的情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有趣、欢快的音乐作品,你能听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吗?音乐中出现了哪些有意思的声音?2.出示课题和作曲家,简单介绍:管弦乐曲《打字机》是美国作曲家莱罗尔•安德森于1950年创作的一首2/4拍、三段体结构的管弦乐曲。在乐曲中,作者独具匠心地用真正的打字机声音为素材,描绘了大城市办公楼中喧嚣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3.介绍打字机:打字机是一种手动的机械,发明于19世纪,能迅速打出英文,是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三个有特点的声音。示范旋律线:老师出示课件,并讲清楚旋律线的方法,即横线“—”表示整行报铃的声音,竖线“|”表示转行的声音。(二)欣赏管弦乐曲《打字机》1.欣赏乐队演奏与打字机音响结合的视频:感受音乐轻松、欢快的情绪及打字机的声音特点。2.分段欣赏并画出旋律线:第一乐段:(1)初听:学生欣赏第一乐段,看课件旋律线的呈现,感受旋律特点。(2)将第一乐段命名为A。(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乐段中相似的旋律。(4)复听:加入律动,即“—”捻指、“|”拍手。第二乐段:(1)学生聆听音乐,对比第一乐段,发现第二乐段的特点,即主干音567i。(2)将第二乐段命名为B。(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打字机声音出现的规律。(4)复听:哼唱主旋律第三乐段:(1)初听:对比欣赏,提问:“旋律耳熟吗?”发现一、三乐段的关系。(2)复听:课件呈示第三乐段的旋律线。(3)老师小结,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3.小结三段体结构:《打字机》是一首三段体结构的乐曲,一、三乐段为变化重复。4.完整欣赏音乐:(1)跟着旋律线完整欣赏,加上学生活动。(2)出示完整结构图示,总结。(三)拓展欣赏莫慧兰采用音乐《打字机》参加亚运会的视频。(四)小结《小松树》教学设计(欣赏课)一、教材分析《小松树》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歌曲。歌曲中将少年儿童比喻成小松树,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表现了少年儿童蓬勃向上、坚定勇敢的精神风貌。歌曲旋律明快,富于朝气,结构工整,句式整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