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旧约》的英雄观-以摩西为例_第1页
论《旧约》的英雄观-以摩西为例_第2页
论《旧约》的英雄观-以摩西为例_第3页
论《旧约》的英雄观-以摩西为例_第4页
论《旧约》的英雄观-以摩西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页摘要摩西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也是整部《旧约》中最伟大的先知,他带领以色列族走上了自由和解放的征程。在摩西的传奇式成长经历中,展现了他神圣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人性所拥有的弱点的一面。本文从摩西的人生历程的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入手,探寻《旧约》中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将采用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着重论述《出埃及记》中英雄摩西人物和其“污点”的矛盾及英雄观的形成。关键词:摩西英雄污点英雄观原因AbstractMoseswasIsrael'sfolkheroandthegreatestprophetintheentireOldTestament,leadingthenationofIsraelonajourneyoffreedomandliberation.Inhislegendaryupbringing,Mosesrevealshisdivineside,aswellashishumanfrailty.BasedonthecontradictionbetweendivinityandhumanityinMoses'slifecourse,thispaperexplorestheimagesandviewsofheroesintheOldTestamentandtheirinfluenceonlatergenerations.Thispaperwillfocuson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heroMosesandhis"blemish"inexodusandtheformationofhisviewofheroism.

Keywords:Moses;hero;smudges;heroism;cause目录引言 1一、《旧约》中的摩西形象 1(一)摩西的英雄形象 2(二)摩西的“污点”形象 3(三)摩西的“污点”英雄矛盾性 6二、《旧约》中的“污点”英雄观 7(一)“污点”英雄观的形成原因 7(二)一系列的“污点”英雄人物 9三、“污点”英雄观的影响 11(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1(二)对现代基本价值观念的影响 13四、结语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论《旧约》的英雄观——以摩西为例众所周知,西方文学起源于两个源头: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而在希伯来文化中,《圣经》文学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中,《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卷书。《出埃及记》对以色列人的整个信仰体系具有形塑意义,摩西是其核心人物。摩西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西方人的眼中,他是赢得自由的典型范例。摩西领导上帝的选民走出埃及这一事件具有强烈地象征意义。而摩西英雄人物身上观看,我们可以探索并总结出圣经英雄的一般性特点,他们是存在共性的。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论述作为上帝所选之子摩西身上所存在的特点,分析他身上的英雄气质和存在着人性弱点的“污点”性质以及这二者在摩西身上共存的矛盾,更好地理解摩西“神人”这个先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圣经人物。从他身上更加辩证地看待其所带有的神性光辉以及人类所固有的人性一面之间矛盾的永恒斗争。第二部分是从摩西身上总结出的圣经英雄的共同特质,即英雄观的本质。分析导致这种共同特质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圣经文学以及后世文学所塑造的人物的文化根源及宗教根源;再从个例延展到全体,以亚伯拉罕和大卫王为例做简要分析,加深理解英雄观的特性。第三部分是论述这种英雄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所带来的何种魅力,又是怎样为人们所接受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文学中是以何种方式体现这种英雄观原型的,帮助我更好理解文学背后的底蕴以及人物特性。一、《旧约》中的摩西形象《旧约》从《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开始而完整地形塑了摩西这一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极为丰富、饱满。摩西是以色列民族的先知,是带领和解放他们的民族领袖。在圣经中,他也被称为“神人”。首次出现于《申命记》中,“以下是神人摩西在未死之先为以色列人所祝的福。”(《申命记》33:1)由此可见,摩西既有着常人所应有的一面,又有着神性光辉的烛照,表现其自相矛盾的状态。(一)摩西的英雄形象摩西是以色列民族的引领者。摩西带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这一事件是民族利益之争,换句话说,这是以色列民族的复兴。《圣经》中,上帝促使以色列民族在异邦为奴400年,在这漫长的奴隶史里,生民困苦不堪,上帝召唤摩西一人为之抗争,在与法老对抗,“你这一切臣仆都要俯伏来见我,说‘求你和跟从你的百姓都出去’,然后我要出去。于是,摩西气忿忿地离开法老出去了。”(《出埃及记》11:8)此中,对上帝的大能愈加相信,凭借单薄的一己之力与法老对抗。摩西毫不畏惧地协助上帝降十灾,逼迫法老一步步退让,促使以色列人民得以顺利逃离埃及,独自完成这艰巨而又孤独的民族逃离任务。而这英雄形象在《圣经》里随处可见,和亚玛力人争战,两族厮杀,摩西带领着以色列民族顽强对抗外族,使以色列人生生不息,获得土地跟荣誉。胜利的荣光眷属着以色列民族,因为有摩西的引领。摩西作为以色列人的政治领袖,是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身份意识并改变历史命运的英雄。摩西的出现改变了以色列人甚至西方世界的悲惨命运,他作为一个典型的英雄的意义体现在他的信仰、爱和毅力等方面,摩西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之一,一个国家的建设者。他的伟大来自于他对国家的忠诚、他给他人的承诺,尽管历尽重重磨难,但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完成神圣的历史任务[1]。摩西是上帝的拣选者。“以后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申命记》34:10)摩西与上帝的两次面对面相遇更加凸显他身上的神性。一是上帝召唤摩西,上帝在荆棘中显现荣光,也因为这光,摩西美德经历就能成为凡“卸下属世的装束,而仰望荆棘丛所发出的荣光的人,而从荆棘的躯发出的荣光,就是真光,也是真理本身”,在自己的经历中的到救恩,也能成为上帝救恩的承载者。[2]二是西奈山,摩西按照上帝旨意刻画了石版,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摩西神、人二性:“再者,那真正的律法颁布者,摩西其实只是一种预表,从土中为自己凿出人性的石版。这不是糅合而成的‘承载上帝’的身躯,而是他自己成为了凿出自己身躯的石匠,用的是他扥神性的指头,也即圣灵要临到童女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她。”[3]摩西是孤独的对抗者。对外族,摩西对抗埃及人、对抗法老、对抗亚玛力人。而对内,摩西也是对抗者。摩西首次同法老谈判,法老加重以色列人的重担,他们就抱怨摩西“愿耶和华监察你们,施行判断,因你们使我们在法老和臣仆面前有了臭名,把刀递给他们手中杀我们。”(《出埃及记》5:21)面对以色列人的质疑,摩西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继续斗争。而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亡西奈山时,摩西吩咐他们各人按照自己的饭量收取上帝施与的食物,他们表现对摩西极其不信任多拿食物促使摩西发火。甚至于诽谤摩西“难道耶和华单与摩西说话,不也与我们说话吗?”(《民数记》12:2)他们嫉妒摩西的权威试图反叛,而面对此事,摩西不作回应,上帝听见为摩西愤愤不平。以色列人民并没有完全接受摩西,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其具有“质疑”精神的民族。面对以色列人民的多次埋怨与质疑,多次讲述不如让他们回埃及去的抱怨,这样一个悖逆的民族,三番五次促使上帝发怒,上帝也曾多次提到这一点而想毁灭他们。摩西是夹在上帝与以色列人民的中间,承担的不止是单纯地引领他们到达流着奶和蜜之地,还有对抗他们对上帝的不信任以及克服他们对自己的不信任,特别是精神上的对抗。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没有水喝时百姓埋怨摩西,少肉吃时他们责备摩西,要打仗时他们咒骂摩西,听信探子说迦南地难以夺取时他们向摩西发怒。而摩西不仅没有落井下石,按照上帝所起的承诺让自己一人的后代发扬光大,生生不息,而是多次向上帝求情,并为人民祈祷,但依旧没有完全获得以色列人民的拥戴,还是会发出埋怨的声音。在摩西身上,肩负着解救民族的重担,承担着上帝所选之子的荣光与义务,也背负着以色列人民的期望与希冀。在此过程中,尽管磨难重重,但他仍表现出作为一名领袖所具备的种种品质。“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数记》12:3)他是最谦和的英雄,面对为数众多的以色列人,还要历尽几十年的艰苦长征,困难重重,仅凭摩西一人管理,这需要极大地忍耐和坚毅,表现对以色列民族命运高度负责,自始至终都在完成他伟大的使命。(二)摩西的“污点”形象在圣经中有一处经文:“摩西在路上住宿的地方,耶和华遇见他,想要杀他。”(《出埃及记》4:24)摩西的妻子就用儿子割礼的血来平息上帝的杀意。上帝为何发怒呢?笔者认为此处隐隐暗示了摩西已经悖逆了上帝。“摩西刚出生就被带进法老宫中,不可能行割礼;他的孩子在米甸出生,也没有行割礼。耶和华曾说‘不受割礼的男子,比从民中剪除,因为他违了我的约。’(《创世纪》17:14)”[5]这便是上帝杀摩西的原因。摩西是懦弱的英雄。他是跟随上帝的人。第一次相遇,在光中显现。上帝的荣光在荆棘中彰显,召唤摩西返回埃及。摩西提出4个诘难问题,“我是什么人?能带领逃出埃及?”“上帝的名字?”“叫他们如何相信我?”“我是拙口笨舌的人,不能言?”最后干脆说“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出埃及记》3-4)摩西质疑上帝能力,对于上帝突如其来的委派没有应承,做事过于谨慎显现出对上帝的不虔诚。对本族被奴役悲剧,摩西是默认的,在他早年的生活并没有丝毫解救以色列人民念头;摩西畏惧法老,是上帝告知换新法老并承诺保护他才应承的,对于这一份巨大责任,摩西是充满畏惧。摩西性格傲慢。第二次与上帝相遇,上帝在云中显现。摩西不吃不喝四十昼夜取得戒令时,百姓却在拜金牛犊,犯了耶和华是唯一的神的冲。上帝勃然大怒,“我看这百姓真是硬着颈项的百姓。你且由着我,我要向他们发列怒,将他们灭绝,使你的后裔成为大国。’”(《出埃及记》32:10)摩西恳求上帝,不应毁掉这“用大能的手”救出来的百姓。而在他下山后却怒摔石版,表现了对上帝的藐视,且做了一场政治秀,“你们各人把刀挎在腰间,在营中往来,从这门到那门,各人杀他的弟兄与同伴并邻舍。”(《出埃及记》32:27)摩西下令时他们自相残杀,留下的人都是拥护自己的,并向上帝说“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埃及记》32:32)这是一场完美的政治秀,表面看似大公无私,实质却是除掉那些对抗自己的异己者。而在摩西身上对于亲人却是另一番对待。“耶和华杀百姓的缘故是因他们同亚伦作了牛犊”(《出埃及记》32:35)而亚伦却得以存活。姐姐米利暗诽谤摩西,上帝为之打抱不平,惩罚她长大麻风,摩西哀求上帝医治。摩西对待百姓是亲疏有别的。以上帝的名义玩弄政权,具有优秀的政治头脑。此外,在前往迦南路上。百姓表现对本族保护神缺乏信任感,十次试探上帝。百姓抱怨没有水喝,咒骂摩西,“摩西就呼求耶和华说:‘我向这百姓怎样行呢?他们几乎要拿石头打死我。’”(《出埃及记》17:4)于是耶和华晓谕摩西击打磐石出水。百姓在他备拉发怨言,上帝怒其发作,摩西祈求上帝,火就熄灭了。百姓又抱怨没肉吃,怨声载道。“耶和华的怒气便大作,摩西就不喜悦。”(《民数记》11:10)然而摩西站在百姓这边并对上帝诉说不见自己的苦情,责任太重,他独自担当不起。摩西并没有像他的先祖一样顺从上帝,而是直接指责上帝,“不喜悦”充分体现他抗争的情绪,三番五次替百姓求情悖逆上帝。摩西表现出对上帝情绪的无视,对自身价值的傲慢。摩西起贪欲。第三次与上帝相遇,在黑暗中显现。也是摩西与上帝的关系彻底决裂的事件:加低斯的米利巴水事件。会众埋怨没有水喝,上帝荣光再次显现,晓谕摩西拿着杖去,“在他们面前吩咐磐石发出水来。”(《民数记》20:8)摩西、亚伦招聚会众,“摩西说:‘你们这些背叛的人听我说:我为你们使水从这磐石中流出来吗?’摩西举手,用杖击打磐石两下。”(《民数记》20:11)上帝告诉摩西的是“吩咐”出水,摩西却“击打”出水,而“磐石”在教中的喻象都是代表上帝,代表基督。更甚悖逆的是摩西把功劳归于自己,使用的是“我为你们”而不是上帝的大能所造化的。摩西过于仁慈。他质疑上帝,与上帝辩解。即将抵达迦南,摩西派十二探子探路,探子中有向以色列人报恶信的,惹得民众埋怨、哭号。摩西作为领袖对此事是漠视的,姑息百姓,反而是约书亚和迦勒对百姓进行劝说,百姓更加激愤欲处死这二人。上帝因此发怒,摩西又再次站在百姓这边哀求上帝,借以上帝的大能以及名誉来劝说上帝。摩西是失职的,是犹豫不决的,缺乏领袖者的果断。而面对可拉、大坍、亚比兰的叛变,控诉摩西擅自专权、自高,超过百姓,并招聚会众要攻击自己。这时,上帝显现荣光,晓谕摩西“你们离开这会众,我好在转眼之间把他们灭绝。”(《民数记》16:21)摩西俯伏在地依旧哀求放过。然而第二日民众继续发怨言,上帝使百姓遭受瘟疫,摩西还是吩咐亚伦拿香炉救了会众的性命。可以说,这一辈百姓不得进入迦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摩西过分怜悯百姓,与上帝“作对”。同时,摩西也是残暴的。他的“污点”始于埃及王子身份之时。那日,他看见埃及人打希伯来人,把埃及人打死,把尸体藏在沙土中。作为埃及的王子,身上流动着奴隶的血液,这种民族的认同使他充满愤怒,把埃及人挨打致死,摩西是有预谋的,杀死埃及人在他的计划之中,他“左右观看”没有其他人在场便无所顾虑挨打埃及人,并藏尸沙土中,行为是谨慎的,对于死亡的从容地埋尸。在他身上初步显现“污点”,摩西不得已才逃亡米甸。而与米甸人打仗,实施野蛮的大屠杀。摩西吩咐百姓掳了米甸的妇女孩子,“你们要把一切的男孩和所有已出嫁的女子都杀了。但女孩子中,凡没有出嫁的,你们都可以存留她的活命。”(《民数记》31:17)百姓不止掠夺他们的财物,也听从摩西占领、蹂躏米甸女人,“玷污了世世代代男人之名”。“因为你们在寻的旷野,加低斯的米利巴水,在以色列人中没有尊我为圣,得罪了我。我所赐给以色列人的地,你可以远远地观看,却不得进去。”(《申命记》32:48-52)耶和华不让摩西进入应许之地,即使摩西恳求上帝也没能动摇这决心。然而摩西却把所有的罪过归因于以色列人,丝毫没有意识到自身所犯的错误。摩西是个类神的人,在他身上,因为与上帝的亲密相交而沾染了神性,在精神层面上远远高于以色列人们,凌然不可侵犯;同时,摩西归根结底也是个个体的人,有着普通人对生活的正常想象和诉求。[4]在摩西的身上固然存在着人性弱点的一面。他人性中懦弱的一面必使他遭上帝放逐,以悲剧命运收场。(三)摩西的“污点”英雄形象的矛盾性韦斯科特博士说:“圣经是权威,因为圣经是上帝的话;圣经能被人理解,因为圣经也是人的话。”正因为《圣经》里既有神性的一面,又有人性的一面,所以其塑造的英雄也是具有神性与人性的。作为犹太先知的摩西当然也不例外。假设在摩西身上只有神性的一面,即作为一个纯英雄,过分强调神性的因素而把人性的因素排除在外,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摩西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摩西作为先知、被上帝选中的领袖,他只是在“尽其所能”地辅助上帝,也不过是通过上帝才得以沾染神性的,上帝“显大能的手,行一切大而可畏的事”是借助摩西这个人而得以实现的。摩西只是分享了上帝的一部分神性,始终是一个“人”。作为带领以色列民族走向自由与解放、有毅力地管理以色列人民的身份看,无疑摩西是个颈项挺直的英雄。而在前往迦南中所生出的过错,则无从说起,神是神圣而完美的,只秉持神性的观点就显得跛足。相反的,只认识到摩西身上的“污点”,也是片面的。在摩西身上,我们所看到的不完美的部分,即人性“污点”的一面。在摩西的一生,也是他在寻找自我认同和身份归属的过程。在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越过红海等神迹的显现无一不说明摩西身上具有神性。因此,过分地强调其中某一因素而把另一因素排除在外的观点是肤浅的。笔者认为,在摩西身上,神性与人性是共存。有关学者认为:人性的东西就不能同时是神性的,人性进入哪里,哪里的神性就随之消失了,即共同存在,而“人性对神性的侵蚀”。摩西在协助上帝降十灾的过程中,民众埋怨、气忿,在摩西身上我们着实是看见他的懦弱与责任推卸甚至是对上帝产生不信任,但他依旧使用他手里的杖完成了上帝的吩咐,在他身上也是神性与人性共存的。我们不否认在摩西身上存在人性“污点”的一面,但无限放大,甚至夸张与人性强于神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以色列民族和亚玛力人的争战中,摩西高举神的杖。摩西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垂手亚玛力人就赢。“但摩西手发沉他们就搬来石头,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亚伦和户珥扶着他的手。”(《出埃及记》17:12)摩西是个人,这时便表现了属于人特有的软弱、疲惫,但在祭司的协助下顺利地使以色列人完胜。这时,神性与人性在摩西身上是共存的,并不存在人性对神性的完全侵蚀。摩西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是个半神的人。他所犯的错是不可逆的,而他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圣经中,在摩西即将逝世,退出属于他的舞台时,毫不吝啬地给予摩西“神人”的称号,这是《圣经》,也是世人予以的高度肯定。二、《旧约》中的英雄观“hero”一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amandistinguishedbyexceptionalcourageandnobilityandstrength”。故可知,作为英雄本身就应具备非凡的勇气、高贵和力量。在圣经中,笔者认为里面塑造的英雄有两个时期的体现:前期的英雄身上的神性相较于人性而言,英雄人物较多依附于上帝所拥有的神性;后期的英雄身上体现的人性方面的更多,也就是说英雄形象的嬗变是逐渐淡化神性的过程。但无论怎样变化,他们身上都体现一个共性:存在“污点”,没有一个是正直的、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即“世人皆有罪,唯神能见宥”的“污点”英雄观。(一)“污点”英雄观的形成原因在基督教文化中,人是有“罪”的,“罪”是人的一种错误行为,意味着人与上帝之间的偏离和疏远。为学界所公认的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原罪”是与生俱来的。“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旧约•诗篇》51:5)为何人一生下来就有“罪”?究其传统,这种观念源自于《圣经•创世纪》的传统诠释: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蛇(即撒旦)的蛊惑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从此受尽人世间苦难以及死亡的故事。亚当夏娃对上帝犯了罪,因而受到上帝的惩罚。而亚当夏娃所犯下的罪不仅仅是个人的罪过,是有代表性的,具有“遗传性”和“象征性”的,亚当夏娃所犯下的罪孽便一代代由子孙后代承袭下去,人与生俱来就在灵魂上烙下了人类始祖的“原罪”。“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而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5:12》)由此形成基督教基本教义的核心观念“原罪观”,并发展为西方主流文化中的“罪恶感文化”。因此,人生而有“污点”,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二是“本罪”。“本罪”是基督教会“罪恶感文化”的重要教义之一,是指人违背了上帝的律令,即个体行为中对上帝存在不同程度的冒犯和过错。而“本罪”又分为两种:一是人由于无知、无意识下所犯下的罪,这种罪是可以通过用羔羊作为替罪羊、借献祭向上帝祈求而得到原谅,从而给予从宽处理得到救赎的。二是人明知故犯,明知不可为而有意为之。这是上帝所不能容忍的,必将从民中剪除,因为他藐视了上帝的言语,故意违背上帝的戒令,不信奉上帝。在《出埃及记》中,摩西颁布上帝的十条戒令是“本罪”意义上的戒令。前四戒是信仰问题:耶和华是唯一的神,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不可跪拜偶像,即奉耶和华为真理。后六戒讲的是道德问题,其中一项便是不可杀人。(《出埃及记》20:1-17)而摩西在埃及时,杀了埃及人,便犯下了律令里所禁止的行为,故意杀人罪。在前往迦南之地,摩西自身也起了贪欲,把上帝赋予的神迹归为己有(米利巴水事件),妄称上帝的名义。在摩西身上所出现的抗争情绪也是对上帝的不虔诚,多次犯下“本罪”,摩西染上许许多多的“污点”。因人有罪,所以必须向上帝忏悔,祈求原谅,以此得到救赎。欧美文化是以罪恶感为基调的文化,罪恶感文化靠服罪来行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伟大与渺小完完全全取决于他自身与上帝交往的程度”[6]。因此,人只有拥抱上帝,重新与上帝建立亲密的联系才能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在基督教理论中,是通过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得到解救的。圣父是施展救赎的计划者。在《利未记》中,因为以色列人罪孽深重,上帝晓谕摩西(圣父)亚伦和他的儿子们前来献祭。亚伦杀羊作燔祭,奉上活着的公羊作为替罪羊,为的就是替百姓赎罪,救赎他们的灵魂。圣子是“救世主”,是上帝的直接派遣者。世人罪恶深重,上帝派他儿子耶稣(圣子)降世人间,亲自负载着世人的罪恶,并作为他们的替身被钉上十字架,为世人赎罪。圣灵指的是慰藉上帝得到的超自然能力,圣灵的荣光多次显现在以色列民族面前,圣灵分裂红海使以色列民族得以逃离法老的追击;圣灵使耶稣死而复生。人们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洗刷罪恶、精华心灵、祈求原谅,唯有上帝才能赦免他们的过错,也只有上帝才能分辨其是非。而作为以色列的先知摩西,由于自身的“原罪”及“本罪”,上帝判其放逐,终身不得进入迦南之地。《圣经》高度阐述罪的彻底以及罪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就是对人类灵魂救赎的极度渴望,罪临到众人头上,因其罪无可赦无法自救,所以唯赖基督恩典,即获得上帝的赦免。[7]其实,《圣经》所讲述的就是人类的罪和上帝的恩典,即“世人皆有罪,唯神能见宥”。在基督教的“罪恶感文化”中催生了“救赎观”,从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污点”英雄,在他们人生征途中受难、忏悔、得救,形成一个典型、永恒的主题。(二)一系列“污点”英雄人物在《摩西五经》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知到摩西就是这样一个“污点”英雄,在他身上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神人”,在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已经详细的论证了,此处不作说明。熟读《旧约》,我们可以知道:摩西并不是悖逆上帝的第一人。摩西的祖先亚伯拉罕曾一次与上帝争辩,一开与上帝争辩的先河。他质疑上帝是否行为公正,在上帝惩罚索多玛城的罪人时,为了不使上帝累及无辜而与上帝争辩,因此成为了典范,后继摩西、约伯、耶利米等人也纷纷效仿。但在亚伯拉罕的身上我们所看到的几乎是顺从,因此被称为“信心的骑士”。他是一位理想的先祖,“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世纪》15:6)亚伯拉罕对于上帝的旨意言听计从,不论是四处迁徙还是接受割礼,甚至拿自己的儿子以撒去献祭也不从质疑上帝。亚伯拉罕的故事是极具神话的,他常直接与上帝对话,甚至曾邀约上帝共同进餐。同时,我们也能注意到亚伯拉罕并非完人,也有“污点”,他也会欺骗人。他进入埃及之地时,因妻子撒拉无与伦比的美丽,害怕埃及人见色起贪念,畏惧他们杀夫夺妻,教使妻子伪装是他的妹妹,避免杀身之祸。而撒拉照做之后,被法老招进后宫,上帝因此惩戒法老,只为免除自己一死。亚伯拉罕为保自己性命,不顾妻子实是懦夫的行为。又如以色列的第二个王:大卫王。大卫的故事尤其精彩,在史家笔下,他既宽厚仁慈,又阴险狡诈;既是威震敌胆的一代英雄,又是荒淫的昏君和卑劣的凶犯,具有丰厚复杂的独特个性,在他身上人性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他诞生于伯利恒,在七兄弟中排行最小,不可能继承丰厚的遗产,因而参加了以色列第一位王扫罗即将组建的军队。在军中,他战绩显赫,凯旋归来,然而迎接时,“众舞女舞蹈唱和,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撒母耳记下》18:7)’”惹得扫罗甚是愤怒,不喜悦,嫉妒大卫,想借机杀死大卫,扫罗设计把女儿米甲许配给他,觉得自己不好下手杀死这效力于自己的大卫,想借敌军的手了解大卫性命。最终,大卫却与扫罗决裂,于是大卫领着效忠在他门下的手下转投与以色列的死敌门下,成为非利士人的雇佣兵。后来扫罗在大卫的手上,大卫两次都没有加害扫罗,可见他宽厚仁慈。又是因为战绩累累,没有任何过失,非利士首领不喜欢大卫,让大卫离开。公元前11世纪末,扫罗战死沙场,死于非利士人刀下,扫罗顺势称王。“现在你们的主扫罗死了,犹大家已经膏我作他们的王。”(《撒母耳记下》2:7)首先成为犹大支派的王,鸡儿统治整个以色列王国,并指定新都城在耶路撒冷。大卫是个勇士,同时也是阴险狡诈的政客,有勇有谋。早年的他是一个天赋异禀的领袖,他的霸业以及英雄事迹为人歌颂,是个卓越的军事战略家,耶和华与他同在,在他身上具有神圣不倒的一面。而在圣经中叶详细的记载了大卫充满“污点”的一面,是关于他与拔示巴的丑事。到列王出战的时候,大卫没有御驾亲征,而是留在耶路撒冷,并且窥探了他的手下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见她容貌甚美,与她同房,并怀有一子。之后又设计紧急召回在前线打战的将军乌利亚,让乌利亚误以为妻子拔示巴肚里的还是就是他自己的,大卫此计划使自己免除了昏君的名号。而后又计划让乌利亚回前线,把他送到最危险的战场,使他孤立无援,最终在战场中乌利亚被杀。“要派乌利亚前进,到阵势极险之处,你们便退后,使他被杀。”(《撒母耳记下》11:15)身为君王的大卫,不仅没有体“污点”行为也受到了拿单的谴责。圣经毫不避讳地告诉我们,大卫就是个劣迹斑斑的英雄,存在着污点。《旧经》所记载的英雄,没有一个是不存在着“污点”的,以色列民族主要的先祖有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3名男性以及撒拉、利百加、以利亚、以利沙等4名女性,他们身上都具有污点,无一例外。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塑造的“污点”英雄也代表了风行社会的主流英雄观。三、“污点”英雄观的影响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人受圣经观念的影响,在其创作也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文学作品至始至终贯穿着“基督”原型以及“救赎”主题。圣经所塑造的英雄故事以及形象也影响了现代基本价值观,是其核心影响因素,在西方人观念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一)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圣经文学是欧美文学的源头,对欧美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圣经文学里塑造的一系列“污点”英雄形象,成为后世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型。这系列“污点”英雄形象成了欧美文学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人物塑造具有启迪和丰富作用以及强烈的象征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借用、模仿和改编。借用。通观17世纪至19世纪的文学发展,文学纷纷借用圣经原型、传说、故事的轨迹及寓意来表现时代精神。如1949年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根据柯菲的统计,他在作品中直接或改头换面的引用《圣经》达379次之多。[8]他的著名小说《去吧,摩西》塑造了主人公艾克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考验和最后的顿悟,讲述了黑人白人在南方的生存状态以及矛盾,解放黑奴成为作品极为关注的问题。他依据《圣经》的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的成长主题,把摩西的成长主题套用在主人公艾克身上,艾克是在森林里走向成熟的,在他16岁的时候,他发现了家族的罪恶,看到了祖父对亲生女儿强奸的“恶”,看到了白人对黑人的“恶”,看到人类将自然占为己有的“恶”,因此他放弃了家族遗产,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以及道德价值的追求;福克纳把这部小说命名为《去吧,摩西》的寓意悠长,直接取自于《圣经·出埃及记》里的摩西原型人物,“摩西”和“出埃及记”成为自由与解放的意义。而福克纳认为希伯来人与黑人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两个民族都忠于上帝,由上帝引领,都相信自己每时每刻都在经受考验,强化自身的忍耐力,更加强化了自由与解放的主题意识。福克纳作为犹太文学的代表,具有典型性。福克纳在他作品的每一处都有基督教的原罪前提,每一处都有灵与肉的冲突。他借助这些英雄的原型表现了他创作的重要创意:“救赎”。艾克身上就体现了原罪观念与忏悔意识,身上的正义性质尤其突出。模仿跟改编。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原罪意识是其作品的主旋律。霍桑著作《红字》就模仿了英雄“U”形成长的原型,塑造了海怀特的主人公形象,而这一形象又不同于圣经里的英雄原型,而是基于原型概念进行改编,赋予人物不同的时代内涵和不同的性格特点。海怀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互相倾慕,在丈夫白兰医生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两人私下相好(宗教律法规定寡妇必须7年之后才得以获得自由)并生下一女珠儿,事情败露之后海怀特袒护爱人背上了“通奸”罪,胸前被戴上“红A”字作为惩罚,这“红A”自然而然就成了“通奸”的标识,最后,海怀特通过自己坚定不移的行为和善良的举动洗清了身上的“罪孽”,实现了灵魂的救赎。在作品中,海怀特犯下“通奸”的罪恶,受到塞勒姆小镇人民的惩罚,海怀特留在她所犯下“罪孽”的地方,通过善良的举动感动人民来清洗自己的罪过而获得灵魂的救赎,这是典型的圣经“U”形成长主题:犯戒、受惩罚、忏悔、得救。一个人的罪恶是可以通过内心净化而洗涤、通过祈求上帝而得到解救的。又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罗切斯特的命运“失乐园——复乐园”也是圣经的经典模仿和改编。罗切斯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听从父兄的安排,包办婚姻娶了自己不爱并带有疯病遗传史的伯莎,他的婚姻成为束缚他的枷锁,禁锢着他的灵魂,桑菲尔德庄园成了人间炼狱,从此罗切斯特失去了自己的乐园,放纵自己的情绪、不易近人,心力交瘁的他像幽灵一样浪迹天涯。而在遇到简爱之后,这个相貌平凡的女人使他恢复了本性,点亮了心中熄灭的爱情之光与希望之光。他不再流连于金钱、女人之间,而是摒弃了浪荡子的秉性。罗切斯特对简爱隐瞒他已婚的事实,简爱得知之后毅然决然离开了他。而不久之后,罗切斯特的妻子就放火烧了庄园,罗切斯特冒着生命危险救妻子,不料妻子坠楼身亡,而他也因此失去了一只手臂跟一只眼睛,成为残疾人。罗切斯特对于自己不爱的妻子已经是仁义至尽,也得到了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惩罚。作品最后简爱继承遗产回来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