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影响_第1页
论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影响_第2页
论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影响_第3页
论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影响_第4页
论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页目录引言 1一、齐梁诗风对初唐诗影响 1(一)唐太宗推崇齐梁以来的南方文化艺术 1(二)初唐四杰反对齐梁诗风 2(三)陈子昂批判齐梁诗风 2二、齐梁诗风在盛唐时期的过渡 3(一)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3(二)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4(三)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4三、齐梁诗风渐回中唐诗苑 5(一)大历十才子诗歌 5(二)元白诗派 6(三)李贺诗歌 6四、齐梁诗风在晚唐的延续 7(一)小李杜诗 7(二)“温韦”诗 8五、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意义 8六、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齐梁两代的诗歌风格被人视为一体,是因为两者的时代文学紧密相承。对于唐初的人们来说,可以汲取的艺术近源就齐梁诗歌和受齐梁诗风影响的陈周隋诗歌。虽然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时期都在反对齐梁诗风,被认为是“浮艳”、“绮靡”诗风的代表,但诗人们或多或少还是还是倾向于艳体诗和清丽诗,没有真正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齐梁诗风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唐代诗坛。关键词:齐梁诗风唐诗影响AbstractTheliteratureofqiandliangdynastiesiscloselyrelatedtoeachother,sopeopleregardtheliteratureofqiandliangdynastiesasone.Forpeopleintheearlytangdynasty,theclosestsourceofarttheycouldlearnwasqiliang'spoetryandChenzhousui'spoetryinfluencedbyqiliang'spoetrystyle.Althoughtheearlytangdynasty,theprosperoustangdynasty,themiddletangdynastyandthelatetangdynastyallopposedqiliang'spoeticstyleandwereregardedastherepresentativesof"flowery"and"brilliant"poeticstyle,poetsmoreorlessstilltendedtoyanstylepoetryandqinglipoetryanddidnotreallygetridoftheinfluenceofqiliang'spoeticstyleandmadeitrunthroughthewholetangdynasty'spoetrycircle.

Keywords:qiliangpoeticstyle;Tangpoetry;Timeeffect论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影响引言齐梁诗风也称齐梁体,是指从南朝齐代的“永明体”到南朝梁代的“宫体”,总共历时近百年的一种诗风。齐梁诗风创作的群体主要是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他们多为富贵人家的子弟,平时主要与人作伴同游山水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的诗作多为描写风云之状、月露之形,题材狭隘;形式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缺乏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所以齐梁诗风在历史上备受指斥,被认为是绮靡浮艳诗风的代表。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时期,期间跌宕起伏,唐诗的发展离不开齐梁诗风的影响,唐诗也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齐梁创作中积极因子的成分,说明齐梁诗风与唐诗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一、齐梁诗风对初唐诗影响从唐朝建国(618)至唐玄宗即位(712)这九十余年,称为初唐。这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就初唐会出现的诗坛格局来说,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基本的是它的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即是诗歌本身的发展与唐代的社会条件造成的。开国之初,很多诗人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如唐太宗、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唐太宗对齐梁诗风持公平、平和的态度,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等人对齐梁诗风持批判、排斥的态度。诗人们不同的态度为诗风改革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一方面也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作了基石。初唐诗人并不是一味摒弃齐梁诗风的全部,他们也会有继承的部分,如诗歌的声律。通观唐代诗史,真正有成就的诗人和诗论家,不管理论上有多斥责齐梁诗风,在其创作中都有意无意吸收齐梁成就。造成初唐的诗坛格局复杂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唐太宗推崇齐梁以来的南方文化艺术唐太宗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他身边的史臣大多数是南朝文人和北方文士,在他开始从事诗歌创作活动之时,他所能学到的创作源泉绝大部分是南朝诗歌或模仿齐梁风气的北朝诗歌,因此他对齐梁诗风是倾慕,模仿和提倡的态度。唐太宗继承了齐梁以来感时应景、吟赏风月的创作传统,他极力模仿齐梁诗歌此类中的作品,使得贞观宫廷的文士们如影随行,导致了片面追求诗歌形式美的“上官体”流行,客观上也为后来的盛唐诗歌兴象玲珑诗境的出现作了铺垫。唐太宗在后期提倡典丽雅正的“颂体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摒弃了以悲愁,哀思为美的创作风格,也使人们作诗也渐渐不以悲为美了。虽然唐太宗创作的唐诗在继承齐梁诗风上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他也为初唐诗人如何合理地改造齐梁诗,形成唐诗的新风貌做了一次大胆的试验。明人胡震亨也曾说过:有唐吟业之盛,导源有自。文皇英姿间出,表丽缛于先程。[1]卷27(二)初唐四杰反对齐梁诗风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这四位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在青年时期他们四人才华显著,因此获得“初唐四杰”的美誉。纵观唐诗的历史,很多人纷纷效仿朝臣上官仪的“上官体”,诗作内容空虚,讲求骈俪对仗。尽管当时诗坛上占有统治地位的是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但“初唐四杰”还是选择了挺身而出,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希望诗歌创作不再是狭窄的台阁或宫廷,而是转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倡导一种有“骨气”的刚健之诗。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齐梁之风那种哀婉不舍的情思荡涤一空,取而代之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坚定乐观情怀。然而初唐四杰对于齐梁诗风的改革并不彻底,从骆宾王的《咏美人在天津桥》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并没有脱离齐梁之体,还是像宫体诗的那样轻感慨和讽刺,却也表现了诗人的才情。再如杨炯《有所思》,此诗格律工整,韵调谐和,表现了未尽脱齐梁诗风的创作特点。对于齐梁浮艳诗风的改革,他们都是先驱者,种种的迹象表明了“初唐四杰”对齐梁诗风摒弃的是绮艳、雕琢词藻的文风,继承的是语言精美、音调和婉的优点,题材内容上也有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诗中表现的风骨、兴象方面异于唐初的宫廷诗,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基调,为初唐的诗坛注入了一阵新鲜的气息,也代表了诗歌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三)陈子昂批判齐梁诗风在高宗、武后时期,社会比较盛行的是重文轻儒的思想,但与此同时,文学佼佼者陈子昂等人具有儒家思想。由于当朝君主过分重视“以诗取士”的主张,而当时流行的诗歌题材便是齐梁诗歌,又加上它不掺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兴讽意图,由此推动了宫廷诗人对齐梁诗歌形式技巧的关注,借鉴和引用。陈子昂大胆地批判齐梁诗风,因为就是它才造成整个诗坛“争一字之奇”,过于注重诗歌的华丽。“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逶迤颓靡,风雅不作”就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的评价,指责诗歌浮艳,而骨力都尽了。他主张风雅比兴和汉魏风骨的诗歌理论;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的作品。[9]他所作的感遇三十八首,其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实践了他的文学理论。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见子昂怀才不遇,落寞无聊之心绪,语言苍茫奔放,更添其苍然遒劲之色[7]。陈子昂从理论上指明了唐代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针对解决唐初沿袭齐梁诗风的弊端和问题,追求诗歌刚健遒劲的风格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美学要求。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有:“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2]。表明了当时陈子昂的诗文得到了部分诗人的肯定,也为盛唐时期开拓朴素雄健的诗风打下了基础,更为初唐摆脱靡丽的形式之风有了积极的影响。二、齐梁诗风在盛唐时期的过渡盛唐是唐诗最繁荣发展的时期,主要归根于诗人们有选择性地吸取前人创作诗歌的技巧。盛唐是继初唐诗歌革新之后,把建安风骨融入六朝绮丽,开创出一代新诗风的时期。如《河岳英灵集论》称:“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4]这个鼎盛时期出现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有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有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占据诗歌主流,当时杜甫描写社会下层的现实主义诗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但他也为中唐的现实主义诗派奠定了基础。这些诗人在创作上都借鉴了齐梁诗歌的风格,并结合当时社会风气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为唐诗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这些新鲜的血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高适和岑参都是以边塞诗见长,气势雄厚,不分上下,如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两首诗都采用七言歌行,他们将齐梁中讲究对仗工整,声韵转变的风格特点与边塞题材进行结合,使诗句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感情真挚。因而清朝管世铭论七古时说:“高常侍豪荡感激,岑嘉州创辟经奇,各有建大将旗鼓出井陉之意。”岑参的边塞诗,也表达了想要报效祖国的壮志,如《逢入京使》,兼融了建安风骨和浓丽哀思的齐梁诗风,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同时渲染了战事的残酷;高适的《塞上闻笛》汲取了齐梁诗风中字句对仗工整,韵律和美等特点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寓情于景,情景相融,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他俩的边塞诗以描写战争的残酷,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借鉴齐梁,风格雄奇壮瑰丽,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二)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要数王维与孟浩然这两个诗人在田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较显著,虽然两人都擅长山水田园的描写,但两人创作风格是不同的,他们学习齐梁人善于构思取境争胜取巧(如王维取法王绩以动写静)。孟浩然的诗一般是描写大自然清新宁静之美,学齐梁融情于景,诗作常常含有淡淡的伤惜之情,如《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而王维的诗则不同,他常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进行写景,诗篇篇幅短小,如《山居秋暝》,他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并融入齐梁诗风对仗工整的特点,使整首诗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王孟两人的诗歌以雄浑壮丽和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相交融的艺术理想。齐梁的山水诗主要是描写山川风物之美,坦露自己赏心悦目的欣喜之情[3],与王孟的山水诗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呈现了清新、秀美、明丽的艺术风格。他们鉴于齐梁山水诗的基础上,创造出意境高远、格调和情调更加丰富的山水田园诗,对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是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他擅于把人的情感和梦幻景物浑然一体,创造一个奇异的境界。陈子昂批判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因此李白秉持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李白也曾夸陈子昂“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虽然李白对齐梁诗风持批判的态度,但是他却写有大量的思妇闺阁诗,与齐梁诗描写女性的举止、容貌、神态等题材风格如出一辙,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首诗写出宫廷女子日夜独盼君王的苦闷与哀愁,一入宫就没有选择自由的权利,也体现了男权社会风气。李白的闺怨诗没有真正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他进一步拓宽了闺中思妇的范围,有商人妇,游子妇等。李白崇尚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也从南北朝民歌(特别是齐梁民歌)中吸取营养,因此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意境奇妙想象丰富,语言明朗自然。诗作中体现他诗风特点的,如《夜泊牛渚怀古》,诗意明朗而单纯,有一种令人悠然不尽的神韵。反映出盛唐诗坛的诗歌创作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也体现了齐梁诗风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三、齐梁诗风渐回中唐诗苑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中唐时期,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派别林立,因此风格趋于多元化,诗歌呈现的整体风貌也没有了盛唐时的青春向上和刚健豪迈。中唐文人一时难以接受国家衰落,于是把性情引向山林江湖,创作诗歌趋向于哀怨惆怅、凄凉感伤,怀才不遇,追求丽藻与远韵统一的基调;气象内敛,意境狭窄。说明了中唐诗人转向“齐粱诗风”的创作是一条新的途径,在刻意追求诗歌的新变上,齐粱与中唐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中唐诗人借鉴着齐粱诗人的经验。换言之,中唐诗人借鉴齐梁诗风的技巧与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唐时期有借鉴齐梁并模仿齐梁诗歌的有如下:(一)大历十才子诗歌大历十才子大多数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词藻华美形式技巧已经超过对政治理想追求的热情。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说:十才子“工于浣濯,自艰于振举,风干衰,边幅狭。”[5]此话就概括了十才子诗歌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深广的社会内容的特点。写景、咏物、叙艳情是齐梁诗风的三大写作题材[7],大历诗人大都创作艳情诗,表现了不少大历诗人不仅走回了齐梁旧路,还在齐梁诗中寻找新的创作元素。如司空曙《观妓》,这首诗侧重女性之容,此诗格律工整,字句精工,表现了女子柔弱的仪态,惹人怜的情感。又如卢纶《古艳诗》:“残妆色浅髻鬟开,笑映朱帘觑客来……。”这首诗写出了胭脂俗粉气过重,对于艳情的心态描写也十分细腻。大历十才子诗歌,他们都善于寄情于山水,歌咏自然,如钱起《梨花》,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体现了诗人寄情于梨花,歌咏自然万物的规律。除了“渐趋淡静”(湖应麟《诗薮•内篇》卷四)、“皆尚清雅”(刘熙载《艺概•诗概》)而外,还表现出了“稍趋浮响”(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钱仲文集》)、铺陈丽藻的倾向,这些显然都是受了齐梁诗风的影响。[5](二)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善于用简浅顺畅的语言直接反映现实的诗歌流派。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是一场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学运动。在这新乐府运动过程中,他们对齐梁诗风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直到运动失败之后,他们停止了政治讽喻诗的创作,转而在齐梁诗的旧格局中寻求新的途径,艳情诗就成了他们后期主要的诗歌内容。如白居易的《醉后题李马二妓》,这首诗是以舞女歌妓为描写对象,他用欣赏及略带戏谑的并存心态从她们的舞姿,衣着和美貌进行创作,这些诗歌内容浮艳,语言绮丽,风格纤巧;而这种安逸享乐,在乐工歌妓中遣发满腹诗情,正是齐梁诗风回归的征兆。元稹的艳情诗借鉴齐梁,辞藻更华美,描写更细腻和声律技巧更加娴熟,如《遣行十首》。元稹的艳情诗语言浅易,但却低回缱绻,缠绵哀婉,深情灌注,如《春晓》。元稹的诗也具有“淫靡”的特征,以《会真诗三十韵》为例,诗中有对幽会之前的铺垫,有对男女天明离别时幽会不足的恋恋不舍,尤其对交颈合欢的露骨描写,有轻薄庸俗的趣味,被封建之人称为淫言。因此唐代李肇著《唐国史补》就云:“元和以后,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9]白居易、元稹这些诗作渐渐地在市井里广泛流传,是当时文人和市民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学审美风气,体现了中唐与齐粱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齐梁诗风渐回中唐诗苑也不足为奇了。(三)李贺诗歌李贺才华出众,因避父讳,于是放弃了考取进士的机会,所以他的一生愁苦抑郁。李贺的诗歌风格与其个人境遇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歌创作受齐梁诗风的影响蛮大的,他的诗歌特点是注重音韵格律节奏,句锻字炼,整体色彩瑰丽,想象奇特,善于融入浓郁的伤感情绪。李贺有些作品是直接模仿齐梁之诗,体现了他对齐梁诗的欣赏,如《追和何谢铜雀妓》这首诗透露出他代齐梁诗人言情,也体现了诗人的同情之情。李贺的诗歌也有直接歌咏宫廷生活的,如《美人梳头歌》,诗中所写美人的情态美丽而不浮艳,有韵致而不妖媚,细腻而不雕琢,[5]既有齐梁宫体纤艳的特色,也有诗人自己怨郁凄艳、浓重绮丽的独特风格。李贺大量模仿齐梁之作,表现了他对齐梁诗的认可与欣赏,这对他形成神奇怪诞,怨郁凄艳、浓重绮丽的艺术风格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四、齐梁诗风在晚唐的延续晚唐时期,政治集团牛李两派之间纷争不断是造成国家衰败的直接因素。由于牛李党争导致了在科举考取功名的才子们沦为分帮结派的工具,因此文人进士之心日益淡薄,也使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处于低落的状态。和中唐诗人相比,晚唐诗人无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思想消沉,更多的是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和雄才无法施展的感伤,因此他们的诗沉迷于声色,诗歌风格也日益向浮艳纤巧的的形式主义发展。这种诗歌风格的渊源就是齐梁诗风,这也说明了齐梁诗风进一步在晚唐诗坛的回归,延续尚艳尚丽之风。由于晚唐时局如西下夕阳,诗人们极难挽回,因此在晚唐诗坛十分流行艳情绮思与淡泊情怀的主题。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晚唐著名诗人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韦庄和温庭筠等人的创作都体现了齐梁诗风的延续。(一)小李杜诗晚唐时期的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因此他的诗表现出很浓的感伤情绪,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李商隐善于汲取前人创作的风格,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绮丽精工、深情绵邈的独特风格。李商隐的诗辞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他的诗作《锦瑟》借助典故,展示人物的感伤,句子对仗精工,语言清丽,使诗歌的内涵更丰富,并能深化诗歌的主题。又如《春雨》抒发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快乐和离别时的伤感,他善于哀婉的情调,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使诗境凄美,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杜牧有政治理想抱负,但由于为人刚直,仕途坎坷,晚年变得消沉颓废,寄情于酒色,因此他晚年创作艳情诗居多。杜牧笔下的艳情诗多是借助与女性惺惺相惜的命运共鸣来表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如他的《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诗作中的音韵格律和谐,字句对仗工整,兼融了建安风骨和哀怨惆怅的齐梁诗风,既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叹,又曲折地透露出对当时政治的强烈不满,体现了杜牧在诗歌创作中也汲取了齐梁诗风中声韵美的特点。杜牧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是他的诗亦多绮情柔思,如他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以“楚王好细腰”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两个典故,形容扬州妓女之多之美和作者沉沦女色之深。这些诗歌创作都进一步说明了齐梁绮艳的风气是符合当时社会审美的倾向,是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文学形式。晚唐诗歌风格也日益向着绮艳纤巧的形式主义发展,因此成为晚唐诗风的潮流。(二)“温韦”诗“温韦”是指“花间派”代表作家温庭筠和韦庄,两人作诗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如温庭筠的《题柳》,常常是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重在文辞绮丽、声律对偶等艺术形式方面对齐梁诗歌的效仿,凄丽而有情致。温庭筠为了适于酒下歌咏的香软诗境,他的诗句基本是融入齐梁绮丽意象和辞藻华丽的特点。而韦庄的《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善用白描手法,其律诗圆稳、绝句情致深婉,具有浓郁的齐梁民歌风味,语言风格趋向于质朴多情韵,词风清丽。韦庄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游享乐生活及离别情绪,借鉴齐梁诗的题材、字面和技法等入词,描写闺阁生活、情恋场景和女性关注心理的满足这些,都体现了诗中纵情淫乐、追求绮艳的风尚,也成了诗的主导风格。他们重新走回齐梁的旧路,延续尚艳尚丽之风,对晚唐诗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五、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意义唐诗的巨大成就,还是唐代诗人们多方面地批评继承文学遗产,推陈出新的结果。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0]表达了任何时代创作的诗总是贴近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唐代诗人们对待文学遗产,并非一味的兼收并蓄,其中就有所扬弃,尤其是对齐梁诗风的大力批判从未停止。同时初唐诗人又竭力扫除初唐的浮靡诗风,提倡雄壮浑厚的诗风,创作题材广泛,以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为代表。唐代诗人批判齐梁过于注重在诗歌的词藻、音韵、对仗上下功夫,直言过多的诗歌技巧会妨碍真挚的情感流露;但是他们在描写社会阶级矛盾、百姓生活疾苦、朝廷政事、边塞战争生活、都市生活同田园风光等方面的题材中,却模仿了齐梁诗风中的声律和谐、词藻绮丽、用典之美,学齐梁融情于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丰富了新题材创作的风格。魏徵《隋书•文学传序》说: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8]换言之,就是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结合当朝的诗歌创作潮流,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现当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唐诗的发展。齐梁诗以艳情、咏物的作品居多,其形式要求华美精巧,注重辞藻的华丽和情调的缠绵。齐梁艳诗一般是刻画女子服饰、体貌、歌容舞姿之美,通过对其容貌、衣着、声色的刻画,描绘女子的美貌神韵;它在女性及情爱这个题材领域为后来的大历十才子、李商隐等人创作世俗之情的作品积累了有益的艺术经验。虽然齐梁诗风绮艳柔靡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