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认缴资本制概述.......................................2(一)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历史沿革..................................2(二)我国认缴资本制的突破与创新..................................2(三)制度变革前后债权人主张权利方式的对比........................2二、认缴制下债权人保护的困境.............................3(一)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3(二)股东出资任意性较强..........................................4(三)认缴制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缺陷............................5(四)公司资本催缴主体缺位........................................6(五)公司催缴程序的缺失..........................................6三、域外公司资本制度下债权人利益保护之考察...............7(一)大陆法系认缴制及配套制度....................................7(二)英美法系认缴制及配套制度....................................7四、认缴制下债权人保护的完善建议.........................8(一)构建全面的信息公示制度......................................8(二)完善加速到期................................................9(三)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10(四)明确公司董事会作为催缴主体.................................11(五)完善催缴程序...............................................12结语....................................................13参考文献:..............................................13
认缴制下公司债权人法律保护问题研究摘要:2013年《公司法》修订主要集中在资本制度上,取消了注册资本下限,相应的资本缴纳的期限、方式、是否验资都赋予公司和股东极大的自治权,我国进入“宽松的法定资本制”时代。在近十年的实践中,债权人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相对人,其合法利益保护时常出现困境,事后救济制度不完善,例如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加速到期制度适用存在困难。理论与实务之间的持续讨论以及各地区法院做法各异,对于利益双方如何平衡,使债权人的保护成为认缴制下各家争议的焦点之一。2021年12月24日《公司法修改草案》公布,再一次对资本制度进行修改,其中有对于司法解释的吸收和对域外制度的借鉴,本文融入最新修改草案的变动,研究对于现行《公司法》认缴制度下债权人相关权益保护。关键词:注册资本认缴制;债权人利益保护;加速到期制度
前言在新的资本制度下,许多债权人保护措施不再具有适用性,因此,为了适应新的认缴资本制度,我们需要对以往的债权人保护措施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当下债权人保护机制不足为背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通过对比国内外立法研究,吸收借鉴外国注册资本认缴制,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不可忽视债权人的重要作用,应当完善相应的债权人权益保护制度,避免生搬硬套而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始终立足中国特色的市场发展现状。平衡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对现有债权人保护机制缺陷进行揭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债权人保护体系,完善相应制度可以进一步增强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1
一、认缴资本制概述(一)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公司法》历经数次修改,其中的一个核心点是对注册资本限额和股东出资相应规则的改变,具体表现为1993年实缴资本制,其是最严苛的法定资本制,要求全额出资到公司账户,强调规范、限制和管理。到2005年限制认缴制,强制性有所缓和,对于公司成立的要求大幅降低,比如降低最低注册要求,允许分期多次缴纳出资。2013年《公司法》修改,将先前的资本制度修改为完全的认缴制,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放松资本监管、活跃市场经济。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活力与竞争力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本制度的改革最终也会通过对于公司的影响反馈于社会。此次改革之后,大大降低股东设立公司的门槛,出资形式、认缴期限完全由公司与股东自行约定,“零首付”的新生公司有如雨后春笋。(二)我国认缴资本制的突破与创新对于《公司法》修改法定资本制的做法,若以宏观的政策视角看待,国家出于简政放权、活跃经济、开放竞争的客观市场需要做出修改,强化公司自治,弱化法律强制的价值取向,并非是对此二种制度作出法理上绝对优劣的选择。[1]首先,认缴制减少了琐碎的商事增减资程序,为资本预留了足够的弹性空间。其次,全面实缴要求公司成立时必须一步到位的将资金汇入公司账户,既是提高门槛,又有浪费资源之虞。认缴制使得资本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股东公司达成一致自由、灵活安排资源配置和企业自身运营。第三,在总体经济影响方面,实行实缴制的时代打击了民众的投资热情,当下制度激发大众创业的积极性活跃了市场经济。(三)制度变革前后债权人主张权利方式的对比在一般情况下,债权人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可以约定相应条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比如设定担保,涉及重大处分事项需经过债权人同意等等,发生债务纠纷可以要求公司履行义务并且通过仲裁诉讼等手段进行维权,在此角度来看实缴制2
和认缴制的债权人主张权利无太大差别。但在公司面临破产时,不同制度对于债权人的主张权利的方式大相径庭。实缴制对于设立公司有较多的限制,需要公司股东一次性缴足注册资本才可以登记设立,以确保资本真实,而在认缴制下只需要认缴出资并进行相应登记即可。换句话说,实缴制下股东通常已经完成出资义务,债权人可以直接请求公司就现有资产清偿债务,面对认缴制下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债权人缺乏直接请求其履行出资义务的请求权依据。再者,即便是主张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充实公司资本,其时间成本、债务清偿风险也变大,债权的实现相比于实缴制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严苛或是相对宽松的实缴制,都在形式上对债权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实行完全认缴制,债权人在信息模糊的情况下要做出投资决定,公司债权人的保护任务应该如何落实和分担等,都是需要讨论的重点,根本出发点在于对公司改革要突破当下制度与法律观念的束缚。实缴制度下公司出资的出资额、出资方[2]式、出资期限由登记机关事先经过核查,所公示的情况也有公权力作为信用担保。认缴制之下赋予公司极大自主权,债权人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加而真实性反而可能下降,且公示平台尚未实现实时统一更新债权人的知情权缺乏保障。在出资额方面,实缴制对于设立公司有较多的限制,需要公司股东一次性缴足注册资本才可以登记设立,以确保资本真实。在认缴制下只需要认缴出资并进行相应登记即可,取消了法定验资程序。在出资方式方面,实缴制下登记机关对相关事项进项详细核查,认缴制则是极大赋予公司股东自治权利,几乎都可由公司自行决定,不再强制要求现金出资的比例。公司机构自我治理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外部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也无损害社会利益之虞。前述规定在实践中容易使[3]得债权人无法核实公司实际资产,对于投资行为缺乏理性指引。可见,对于资本制度的僵化适用,使其对于债权人的保护流于形式。[4]二、认缴制下债权人保护的困境(一)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从逻辑上讲,债权人与公司签订合同时,若已知公司股东尚未履行出资义务且履行期限未满,那此时债权人基意思自治成立债权债务关系便不需要立法特别3
保护,即不适用出资期限加速到期制度。而若债权人对上述股东相关事实并不知情,那么立法保护就有必要向债权人利益方面倾斜,即可以适用出资期限加速到期制度。当然前述情况最根本的前提,是债权人基于真实的认识而作出的意思表示,这就要求公司对外的信息公开也是真实意思表达。公司实际资产(包括股东会实缴出资情况)是债权人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该信息是对于公司的客观评价,不属于技术性信息,远没有达到《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商业秘密的范畴。此次2021修改草案第三⼗五条“公司应当按照规定通过统一的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下列事项:(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该新增条款是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六条和第十条的吸收,明确了有限公司应当公示公司股东实缴情况,公开股东实际出资信息并不会对自身经营有重大风险,并且也能降低投资人的交易成本,在此范围内保护债权人的知情权也是合理的。该条款符合商事外观主义,有利于保护交易相对方的知情权和交易安全。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公司资本信息公示的制度尚不完善,致使债权人对于公司的实际资本实力判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公示平台建设落后。《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企业信息共享和相关处罚信息及时公示,但实践中执行地并不理想,很难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其次,信息获取效率不高。《企业信息公示条例》并没有明确规定信息采集、获取步骤等相关细节方面的法定程序,实际执行容易出现虚假披露、滞后披露等情况,增加了交易成本,信息平台的亟待统一更新。(二)股东出资任意性较强自实行认缴制以来,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公司与股东约定认缴期限50年、100年的情况,并且在公司缺乏运营能力的时候依旧“严守”期限不要求股东强制履行出资义务,此为学者所称的“无赖公司”,面对此种资不抵债的情况,债权人往往只能依据《破产法》第三十五条申请公司破产,但这便大大增加了债权人的成本。面对此种情况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利益冲突如何实现平衡,立法对于公司的管制和赋予公司的自治的界限,是否可以适用加速到期制度一直都是理论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理论上多数支持维护债权人利益,但在司法审判中对于4
适用加速到期制度依然是持保守的谨慎态度,这可能是由于其容易与当下认缴制相抵触且不利于鼓励投资。在2021《公司法修改草案》第四十八条“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公司或者债权人有权要求已认缴出资但未届满期限的股东提前缴纳出资。”这是对《<公司法>解释(三)》的细化,从立法上肯定了适用加速到期。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只是在立法层面上基本复制沿用了《九民纪要》的精神,修改、完善了措辞但是同样并没有明确应当如何落实,应当看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该途径适用范围狭小、适用流程复杂并且耗时长,通常是在破产清算的背景下,为此还应当从中优先扣除清算费用,容易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继续扩大的危险。二是《公司法》始终秉持股东利益至上,具体体现为授予公司极大的自治权,无论是法律层面设计还是社会实践方面,都过分强调了公司作为营利法人,而忽视了其所应当承当的社会责任。三是债权人作为外部人员,起诉举证“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存在很大困难。四是认为出资期限过长属于滥用合同权利缺乏一定理论基础,从《公司法》立方本意上看,将出资期限授予公司自治,没有明确规定不可以约定畸长的期限,“法无禁止即可为”,并且在个案中如何界定期限长短也是应该考虑、衡量的问题。(三)认缴制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缺陷公司“身无分文”——运营的资金需求远远大于公司实际资本,便有公司人格意志不自由之虞,可能会引起法人人格的否认。认缴制向股东利益倾斜,亦即给予股东和公司对于公司运营的自治权,包括但不限于出资数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等。此种制度下增加了法人人格否认的认定难度,致使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形同虚设。首先,认缴制取消了最低资本限制,资本显著不足便无法以公司最低资本额衡量,故股东借此不履行出资义务便加大了对资本不足的认定难度。股东控制与有限责任的结合给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带来了威胁。欠缴股东可能也是[5]大股东,对公司意志起决定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地位逃避出资义务,此明显是滥用股东有限责任和公司独立人格。其次,债权人作为外部利益相关人举证困难,依靠外露的公司信息无法准确判断公司资本充实情况,通过诉讼手段提出法人人格否认司法机关也谨慎适用该制度,但由于立法上缺少对公司利益和债权人利益5
界定的清晰界定,使得法官在衡量利益时出现同案不同判。大部分诉讼案件出[6]于维持交易稳定和维持股东有限责任这一基本理念而拒绝适用人格否认制度。如果认缴制导致股东的有限责任被滥用以规避责任、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权利,那么就有必要重新考虑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评判和适用标准。(四)公司资本催缴主体缺位认缴制改革取消了出资期限的限制,在现行《公司法》下,若股东最终不缴付出资,债权人几乎没有救济措施,立法修改放松了对公司的监管,没有配套相应的催缴制度,客观上债权人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当公司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而公司又怠于催缴时,外部债权人仅依靠公司内部自治很难获得救济。结合最新出台的2021《公司法修改草案》第四十六条“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向股东发出书面催缴通知书”。由此可见明确了催缴属于公司的义务,但是“公司”是指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这会涉及到一直以来的争议,即“股东会中心主义”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此次修改草案第六十二条“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构,行使本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属于股东会职权之外的职权”对比现行法,删去了关于董事会职权的规定,赵旭东教授认为,这是《公司法》作为私法的应有之意。但应由谁作为催缴主体也是争议的问题之一,股东会并不是常设机构,董事会目前又缺乏相应的执行条件。部分国家和地区设定了债权人会议制度,我国没有这一规定但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该制度设立的原因在于单一的债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分散性,缺乏与公司抗衡的条件和能力,公司也没有时间精力与其一对一谈判,所以有必要创设让债权人集体行动的保护机制,提高效率。在必要时候在组织形式可以作为催缴主体以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五)公司催缴程序的缺失2021《公司法修改草案》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向股东发出书面催缴通知书”。该条文是对《<公司法>解释(三)》既有制度的汇编和细化,明确股东不出资时相应股权如何处理,这仅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那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不损害股东权利的前提下平衡债权人的利益?催而不缴有何后6
果?即如何确保催缴的法律效果。由此可见立法对于催缴程序的空白仍然无法完全回应和满足复杂的现实需求。不能将公司利益视为各方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应该做到平衡各方社会利益。立法依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权衡、取舍和发展,[7]对该制度落地进行具体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三、域外公司资本制度下债权人利益保护之考察(一)大陆法系认缴制及配套制度1.德国德国立法倾向于保护债权人,依然要求最低资本(经过多次修改对于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一直维持在25,000欧元),但是对于特殊的企业公司制定了单行法时取消了该限制。德国坚持严格控制股东的出资行为,主要体现在如要求货币出资比例25%以上、实物出资验资报告公示等等。同时,上述的失权制度在德国法中有更详细的规定。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二十一条以资合性为标准规定了欠缴股东的失权,在《德国商法典》第一百四十条以人合性为标准规定了股东的除名。2.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开始便向德国学习公司制度,设立严格的法定资本制(2005年废除),前端放松之后加强了对后端的管控,尤其是严格践行资本维持原则。在日本注册资本额的限制,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规定,从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要求上来看,在日本设立公司是一件低门槛的事情,但是公司一旦成立运营五年之后,为了保持公司资本,要求公司注册资本需达到一千万日元。所以从总体而言,日本的资本制度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对企业设立是一个宽松进入、严格退出的制度。同时,为了进一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要求公司负责人和相关人[8]员承担连带责任,我国一般是要求股东或者其他人员的补充责任,不会轻易追究连带责任。(二)英美法系认缴制及配套制度1.美国7
美国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有较长历史并且四点标准,四方面的内容是指(1)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2)股东与公司资产之混淆不清;(3)公司形式之不遵守;(4)公司资本不足以及“公司人格主体原则”。相比之下我国适用[9]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依然存在标准模糊的问题,缺乏完善的制度以准确判断各种资本弱化行为。从发展根源看,法人人格否认源自英美法系的判例,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大陆法系则大多数依靠立法者的先知先觉,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所以我国引进该制度从根源上自然不太容易适应。同时美国属于授权资本制,赋予董事会催缴权利,落实股东资本充实义务。我国没有明确授予董事会催缴职权,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机构之间相互推诿损害公司权益的现象。2.英国英国要求公司履行强制披露义务,当公司具备一定规模时,强制规定某些统一标准[10]。其中便包括公示所有与借款合同有关的商业信息,以此保护债权人对于公司借贷情况的知情权。目前我国缺少强制披露制度,立法安排有必要让债权人在充分了解公司资信状况做出理智的投资判断。同时明确董事会有催缴的职权和义务,即有权利在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及时催缴,也应当对没有及时行权承当责任。董事作为“看门人”亦有义务维护公司资本安全,应当对于股权随意处置造成的对公司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四、认缴制下债权人保护的完善建议(一)构建全面的信息公示制度根据最新出台的2021《公司法修改草案》第三十四条“登记机关应当将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章程等信息通过统一的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该条文立法明确了建立统一平台,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提及如何建立该系统。建立并且完善该系统需要强大的信息追踪和数据处理能力,由此提出下列建议。1.完善信息公示体系当下企业股东出资公示信息体系整体不完善,虽然有事后审查追究公司的责任,但是仍然有大部分投资人利益受损,债权人承担无法完全受偿的风险。上传其股东具体出资信息依赖公司主动,内容缺乏真实性保证。事关公司融资能力,8
难免债权人会相信公司华丽辞藻修饰下的披露[11]。应当对当下公示制度进行完善,摆脱华而不实的虚假数据,真正保护债权人利益。首先政府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实际考察股东出资情况,利用大数据准确分析公司披露的数据,提高信息公示内容的质量,保障债权人知情权。其次确立相应的时效和处罚制度,倒逼企业及时且准确的公开信息,打击虚假数据以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做到对不同规模的公司对于市场影响大小应当有不同的披露标准。第三,引入第三方监管,设置看门人制度。利用第三方机构对公示信息进行审计,加强对公司虚假验资、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着重打击[12]。2.强化披露义务,提高失信成本股东出资信息公示不能仅仅依靠公司自觉,公司企业的营业性和逐利性决定了披露义务需要公权力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股东出资相关信息的动态抽查,监管过程要严格规范处罚标准,针对不同主观恶性执行不同的处罚,由此倒逼企业确保信息公示的真实性。另外,同时对与处罚执行情况及时公布,保障潜在投资人的知情权。建立同步共享的失信平台黑名单制度,提高企业失信成本,促使企业对所披露信息负责。(二)完善加速到期如前所述虽然从立法上肯定了适用加速到期,但法律实施过程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补充,在此期间应当如何落实此项制度便有待进一步探讨。1.明确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标准在界定公司是否“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时可以类推适用破产相关标准。从立法体系上看,适用加速到期的情况通常都是公司的生死存亡关头,而破产申请亦是,所以在立法没有明确时同一词汇视为同一含义理解符合逻辑。《破产法》中规定债权人申请公司破产应当提交证明公司资不抵债的事实,清偿能力前述包括实缴资本、流动资金、商业信誉等等公司资产,此类证据通常涉及公司内部核心,当前公示制度下债权人一般难以获得,所以立法不应强人所难,应当由债务人承担具有清偿能力的证明责任。2.程序上的完善公司和债权人都有权要求适用加速到期,立法安排上并没有体现先后顺序,9
这也是对于债权人救济的体现。所以原则上,债权人只要有证据主张股东恶意逃避出资义务,不需要穷尽其他救济就可以主张适用加速到期。但动辄启用司法程序对于债权人未必是最优选择,出于效率层面考虑,可以适当考虑通过公司内部解决约定与债权人协商解决,在经债权人同意之后重新约定期限。为了避免股东利用与公司的约定逃避对于债权人的责任,应当鼓励公司设定股东认缴出资的上限,避免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出资期限长达二十年、一百年的情况,坚决遏制股东以期限利益为名行不愿出资之实[13]。(三)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资本不足是否认法人人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实缴制的前提下法院对于此标准的认定过于刻板和机械,而在认缴制下法官裁量权似乎又太大。一直以来都是法院作为判断注册资本与实际经营所需资本是否匹配由此认定是否使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是这一做法并不是最佳选择。最大的原因在于法院并不是商事主体,其是否具备专业的商事判断能力?是否有过度干涉商业自由的嫌疑?是否构成该制度的滥用导致有限责任被架空?等等都是引起广泛质疑的因素。应当通过明确资本不足更合理地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1.应当区分公司主观恶意即是否有完全不缴纳的效果。例如约定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认缴期限,这便意味着股东在主观上有逃避出资义务的不良动机。但是即便在此情况下也要内外区别地看待,如果仅考虑内部关系,公司经营顺利并不需要股东实缴到位,基于债权债务关系,公司作为债权人可以放弃债权。如果涉及外部第三人,基于民法基本理论,债权人放弃债权不可以损害债权人利益,也就是说公司不要求股东实缴到位的前提是不会伤害到外部债权人的利益。所以在明确股东出资恶意的同时也要考虑内外部关系,涉及外部利益相关人时才有必要以此标准明确资本不足和股东出资义务。2.应当以动态视角衡量公司资本实力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变化或者增减资本时应当重新衡量。公司设立时期若实缴资本过少明显无法满足经营所需资金,无法开展业务,此时可以认为股东明显缺乏成立公司的诚意由此认定资本显著不足。公司的生存发展有赖于资本基础,10
当公司面临资本不足以维系经营而股东出资期限未满此等生死存亡时刻,股东不愿意提前履行出资义务便可以认为是不想让公司继续存续,此时认定资本显著不足有一定合理性。3.由股东和公司承担资本充实的证明责任债权人作为外部利益关系人,无法深入了解公司实际资产信用状况,本文认为对于债权人资本显著不足的证明类似于申请公司破产,仅需要提交资本不足的表面证据即可,公司资本实际状况应当由公司和股东承当证明责任。(四)明确公司董事会作为催缴主体在催缴主体上,应明确董事会作为催缴主体。其正当性在于:1.董事及董事会、高管对于股东出资行为,基于勤勉义务可以作为催缴的适格主体。董事会与公司之间属于委托关系,董事会作为受托人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负责,对公司利益负有注意义务和授信义务。2.董事会(执行董事)是常设的决策和管理机构,其他机构都在其领导下开展工作,即董事会执行股东会决议,负责公司的经营决策,并监督管理层[14]。其对于公司运营和资金需求可以准确掌握,由董事会依据公司实际情况弹性调整对于股东的催缴,符合市场规律也利于提高效率。3.域外经验大多是也是授权董事会行使催缴权利,在实行授权资本制与折中资本制的域外国家和地区中,董事会被赋予对于资本安排的决定权,自行决议并发行资本。中国可以依据国情吸收借鉴相关经验。4.董事会有必要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同时兼顾职工、外部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15]。结合2021年《公司法修改草案》第四十七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应当承当赔偿责任”,由此可见草案回应了现行《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上述规定并没有列举董事勤勉义务的具体情形,但是董事负有向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催缴出资的义务,这是由董事的职能定位和公司资本的重要作用决定的。综上,如果公司章程没有体现公司在催缴过程中的意思自治,那么董事、监事、高管可以作为补充安排执行催缴相关事务。为了更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适度偏向授权资本制的“董事会中心主义”,董事会根据公司11
经营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资金,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五)完善催缴程序理论上无论出资期限是否届满,只要公司作为债权人认为不出资不影响公司运营,都可以自由放弃权利,但是此次《修改草案》将催缴视为义务(并没有区分内外关系),及时对欠缴股东发出催缴通知。即便公司有催缴义务但也存在公司应催不催或者股东催而不缴,目前立法没有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落实各方权利义务,因此本文认为既要从公司催缴意识入手,也要进一步完善催缴的责任追究机制。1.公司形成催缴意识2021修改草案在立法层面对公司催缴义务进行了明确,但是依然需要公司立足社会地位,作为社会团体应当维护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催缴意识即维护公司资本,又能促使股东履行义务。公司的催缴意识会具体落实到执行机构,就目前立法情况而言,董事会成员由股东会选出,导致实践中部分控股股东对董事会过度干预,董事会的独立地位与《公司法》设立初衷南辕北辙,其本应对于全体股东负责的诚信义务无法得到保证。如果实际控制人正好是欠缴股东,那么很可能该股东就会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只催缴别人而对自己“豁免”,基于此种情况考虑,应当赋予董事会基于忠实义务的催缴权力,要求欠缴股东履行出资义务[16]。2.催而未缴将其除名,但应建立前置程序认缴制前端松懈后端控制机制未能及时完善一直是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的主要原因,学者支持股东催而不缴的情况下可以决议将其除名,这在本次《修改草案》第四十六条中有所体现“在宽限期届满后股东仍不出资的,公司可以发出失权通知书。”但该款过于粗糙,存在问题有二,一是决定权主体不明确,“公司”是指股东会还是董事会?二是减资出现障碍,即若失权部分比例超过1/3,那减资决议便无法通过。故立法应当进行完善,明确催缴主体以及相应股权的处理。除名是最严厉的处罚手段,在此之前应该有相对缓和的救济手段。例如四十六条便做出规定“公司应当发出书面催缴书,期限不得少于60日”而且失权通知书也是公司的权利而不是义务,这就说明除名应当是在穷尽其他救济方式之后12
不得已的最终选择。《公司法》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市场主体正常运行,故不能过多地倾向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服务总包合同
- 标准代建招标文件样本
- 机房服务合同范本
- 防水材料出口合同
- 落户协助服务合同样本
- 市场营销外包合同协议模板
- 电脑供货合同样板
- 维修工程协议范本
- 消防泵房检测与性能提升合作协议
- 民工劳动报酬支付函
- 国家电投《新能源电站单位千瓦造价标准值(2024)》
- 江森ADS备份及恢复数据操作手册
- 学校电教设备使用记录表
- 工程量清单项目编码完整版
- JJF 1629-2017 烙铁温度计校准规范(高清版)
- 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拼音练习
- 《高压电动机保护》PPT课件.ppt
- 在全市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 小学英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总结3页
- 定喘神奇丹_辨证录卷四_方剂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