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1-人教课标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1-人教课标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1-人教课标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1-人教课标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1-人教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第二单元单元计划一、教材地位及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是古诗词鉴赏单元。入选的古诗词占教材古诗词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且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古典诗词。本单元所选课程要求教师应从选文价值分析和教学目标两方面对本单元教材进行辨析,以便为提高本单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借鉴。二、学情分析必修二第二单元以诗歌为主,侧重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性格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诗歌思想主旨的理解和把握。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古代诗歌的赏析评价方面还比较薄弱,由其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形态,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初步学会鉴赏古代诗歌。、背诵本单元诗歌的经典段落或篇章。、尝试写一、二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代诗歌词句的含义,了解并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揣摩重点句子的语气和韵味,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熟读并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解决生僻字、异读字的读音,背诵有关篇目感受古诗文的节奏和不同情趣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教材,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古代人生活图景,养成审美体验,感悟人生哲理,领悟诗歌名作的人文精神。掌握圈点批注的方法,就文中精彩的语句写出心得。、把握诗歌主旨思想,理解诗歌内容的结构层次,体会叙事抒情深刻透彻性。了解诗歌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体味人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了解诗歌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体味人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了解并积累常见的实词、和句式,揣摩重点句子的语气和韵味,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二)难点、注重学生在诗歌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图景,养成审美体验,感悟人生哲理,领悟名家名作的人文精神。五、教法建议()学习我国古代诗歌,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音乐美。()除课本上所选的诗歌外,老师还要给同学们补充几首课外的诗歌,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背诵。()诗歌是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学生在颂读诗文的时候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六、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题)课时数起止时间氓节采薇节归园田居节短歌行节作文训练节孔雀东南飞节离骚节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诗经》相关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分析把握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学重点、感受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其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赏析法、点拨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诗歌知识(一)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二)简介《诗经》.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世纪。大约年间的诗歌作品篇,又名诗三百。.分类:按音乐内容分:()风:国风,共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形式特点:()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多采用赋比兴手法。()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三、朗读诗歌四、疏通字词(一)正音氓é愆ā垣á筮ì咎ù陨ǔ隰í泮à徂ú(二)多音字渐ā()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ì渐渐将ā()愿,请(将进酒)()ā将来靡ǐ()倒下(望旗旗靡)í()奢侈(奢靡)载à()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充满(怨声载道)ǎ()一年半载()记载刊载登载(三)通假字匪:通“非”,不是。于:通“吁”。说:通“脱”。泮:通“畔”。五、理顺思路(一)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叙事诗,第一人称,对比;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二)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恋爱(第一二章)婚变(三至五章)决绝(六章)课堂总结:《卫风·氓》是一首距今有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感变化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板书设计:《氓》诗歌《诗经》赋、比、兴作业设计:背诵、默写全诗,完成同步练习册自主学习篇。教学后记: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把握情感。过程与方法:结合文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欣赏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感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二课时学习“恋爱”部分

、重点字词

、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

氓:急躁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三、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四、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明确]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六、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课堂总结: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板书设计:《氓》情节基调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婚变(三至五章)怨恨、沉痛决绝(六章)清醒、刚烈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训练落实篇。、预习《诗经·采薇》。教学后记: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采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了解作为征戍诗,本诗对后代边塞诗歌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以及四言诗的韵律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对诗歌重点语句的鉴赏、点评,对《采薇》所代表的《诗经》的魅力的审美感知。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岁亦莫(ù)止猃狁(ǎǔ)之故载(à)饥载渴王事靡盬(ǔ)我行不来(à)四牡騤騤(í)雨(ù)雪霏霏小人所腓(é)象弭(ǐ)鱼服靡室靡(ǐ)家不遑(á)启居(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通假字()岁亦莫止:同“暮’,晚。()维常之华: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象弭鱼服(象,用象骨装饰。鱼,用鲨鱼皮制作。)、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词。()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今指道路。)()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聘,问)()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来,回家。)()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三)疏通文意教师让学生自己译注,适当加以评点。(四)整体感知、归纳、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明确]—回忆军旅劳顿,交待不归原因,表达强烈思归之情。—直写战争之惨烈。对比写归途之悲伤、痛苦。、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加以体会。三、赏析探讨(一)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作用:\*\*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第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明确]、今昔对比,以虚衬实。凯旋之乐与内心之伤悲对比,以乐衬悲。昔日“杨柳依依”与今日之“雨雪霏霏”对比,有今不胜昔之悲。、“雨雪霏霏”之景与“载饥载渴”之情境相合,情景交融,更突出内心之伤悲、哀痛。本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语调低沉,气氛悲怆。充分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悲、痛苦。课堂总结:《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板书设计:采薇昔往杨柳依依——不舍战争之祸今来雨雪霏霏——悲凉作业设计: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完成同步练习册习题。教学后记: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归园田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不满现实辞官归田的原因。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地方?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而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二、作者简介

(一)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二)人生中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岁到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三、题目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四、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在黑暗的官场中感到精神压抑,没有自由,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探究、讨论

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是“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六、艺术特点:

、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保持高洁、语言质朴课堂总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作业设计:背诵《归园田居》。

、完成练习册习题。教学后记: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短歌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了解建安文学相关知识。、掌握诗歌意象,理解曹操的“忧”的含义。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教学重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学习诗歌比喻、用典、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体会古典诗的意境美,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三、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齐读(带着忧的感情)四、课文赏析、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问: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诗的前八句写: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解读诗歌意象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分析。“朝露”意象“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这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乌鹊”意象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判断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知道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判断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课堂总结:《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板书设计: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忧(抒情)人才难得言志一统天下功业未就作业设计: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教学后记: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直面挫折学习描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描写的含义,掌握描写的方法,认识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思想品格及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征,选取恰当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有感情地描写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正视挫折,勇往直前。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运用描写的相关知识来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挫折。教学难点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描写要抓住景物特点;描写要生动形象。教学方法典型例子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作文辅导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导入:毛毛虫变成蝴蝶,只需要一双翅膀,但这双翅膀却注定要凝聚风雨艰辛。人生旅程中一定会有坎坷和暴风,抓紧你的梦,顽强的面对它,勇敢地付出你的行动,雨后的天空才会出现彩虹。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名人,在他们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但他们都没有向挫折低头,而是勇敢的面对它,顽强大战胜它,大家能说说名人面对挫折的的故事吗?他们都遇到了什么挫折,怎么战胜它?

学生谈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名人收集,可作为课前的作业)教师:你们羡慕名人的成就吧,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们除了羡慕名人头上的五彩光环,更应该深深体味他们成功之前的历程。二、联系生活谈挫折

是不是人生的挫折只有伟人才会遇上了?我们普通人会不会经历挫折了?同学们,你们已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回想一下你经受的最大挫折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向挫折屈服

、迎难而上

教师总结:、一旦遇到挫折,就采取逃避、掩饰、屈服的态度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面对挫折,不灰心、不动摇、不悲观、顽强地与厄运抗争的人,最终能战胜挫折,取得成功。三、学习描写.什么是描写?描即描绘,写指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摹绘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描写的方法.从描写的对象分,一般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⑴、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多媒体展示:\*\*①肖像描写:《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②动作描写:《范进中举》: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③语言描写:《范进中举》:胡屠户凶神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④心理描写:《范进中举》: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⑵、环境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所以必须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⑶、场面描写。场面,一般指由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所以,描述场面主要是写人的活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描写的角度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⑴、直接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⑵、间接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多媒体展示:说说下面哪句是直接描写哪句是间接描写?例一、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竹林深处人家》例二、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哲理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所构成。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竹林深处人家》明确:例一直接描写例二间接描写

作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互相映衬、补充,使读者获得更加全面、形象的感受。.从描写的手法分,有白描和细描。\*\*⑴、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状态,人物栩栩如生。

多媒体展示:例如,《一面》中作者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第一次外貌白描:(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这里,作者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词语,而是用朴实的文字,从远处粗线条的勾勒出鲁迅先生的身材、年龄、国籍、衣着和抽烟的神态。寥寥几笔,饱含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敬仰,准确生动的勾勒出鲁迅先生外貌的主要特征:瘦。突出“瘦”的特征,也就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运用白描的技法,无需浓墨重彩,无需刻意雕饰。白描讲求的是朴素、准确,或简笔勾勒,或具体刻画,不求华丽,不求细腻,但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求“神”,“显神”,要求描绘准确生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⑵、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多媒体展示:

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描写,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红楼梦》第三回写王熙凤出场是极其精彩的一笔。“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而且通过外貌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作品注重了在服饰方面的细描,先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来细描,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然后细描她的容貌,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运用工笔描绘的技法,既求“形”似,又求“神”似,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这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绘,切不可平均使用笔墨。\*\*⑶、白描和细描各有千秋。在写作中,何时用白描,何时用细描,需视表达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无论运用白描还是运用细描,都要求有的放矢,突出特征,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千景一色;同时注意,描写必须紧紧围绕文章的主题,明确描写的目的,做到描写与意和情相结合,绘出活生生的形象,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描写效果。.描写应注意的问题:\*\*⑴、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防止为描写而描写。描写必须为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服务。

\*\*⑵、描写要抓住人事物的特点,写人要写出人的心灵,写事要写出事的本质,写景要写出景的特点。

\*\*⑶、描写要做到生动形象,使描写对象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⑷、描写要根据对象特点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不同描写方法的选择又要服从于表达主题的需要。四、利用挫折话题,结合描写课堂练笔。多媒体呈现案例:被落井下石的驴一位乡下农夫有头老驴子,一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深坑。农夫听到驴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断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农夫决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驴闷死,以便使它早些脱离苦海,于是,农夫就开始往坑里填土……要求:给这则寓言续编一个结局,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来写。课堂总结:“直面挫折”是这次作文的话题,贯穿本次作文的始终。当然,写“直面挫折”,不限于用描写,甚至可以不用描写,例如用议论也未尝不可。把“直面挫折”和“学习描写”结合在一起,只是为了叙述方便,以“直面挫折”的话题为例,来说明怎样学习描写。这样便于贯彻课程标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精神。板书设计:直面挫折学习描写什么是描写?描写的方法。描写应注意的问题。作业设计:阅读下面材料,试以“逆境与人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以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教学后记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中主要人物形象,了解诗歌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品内容,对人物形象有初步理解。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主要人物形象,了解诗歌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供材料:

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

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儿怀悲愤。关于诗题及“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明确]:

、生字(幻灯片显示)、通假字(幻灯片显示)

终老不复取:通“娶”。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也写做“叮咛”,嘱咐。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

.偏义复词:(幻灯片显示)

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昼夜勤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即同胞兄,亲哥哥。我有亲父母: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这里指兄。其日牛马嘶:这里指马。

.“相”的用法: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名词,命相,相貌。如:儿已婚薄禄相

()“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④葳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⑥自名为鸳鸯(其)⑦好自相扶将(亲自)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课堂总结:《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板书设计:孔雀东南飞乐府: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作业设计:思考问题:焦母为何要休掉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个懦弱的人?教学后记: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学习诗中铺陈、排比、比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主要人物形象,着重分析刘兰芝、焦仲卿二人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意义。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二课时找叙事部分,讨论探究。.探讨、评点“阿母怒遣兰芝”

、兰芝是个好媳妇吗?

、府吏为兰芝分辨的核心理由是什么?

、阿母“大怒”的原因是什么?

、府吏“还必相迎取”的诺言是真心的吗?能履行吗?(二)探讨、评点“兰芝遣别”

、谓府吏,无复还——清醒认识

、起严妆,美无双——最后努力

、拜阿母,别小姑——善良心灵

、别府吏,立誓言——忠贞爱情

从焦母怒遣、府吏求情到最后兰芝伤心的离开,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明确]根本原因:亲情与爱情的矛盾

亲情是与生俱来、影响一生但不伴随终身的。爱情是半路杀出、后起影响但要伴随终身的。(三)分析人物形象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本诗开头两句(第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①第段从岁说到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段是第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段从时间上(岁—岁)作了纵的铺陈,第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课堂总结: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板书设计:典型性格主题思想: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赋、比、兴手法作业设计:熟读全诗,完成同步练习册自主学习篇。教学后记:备课人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铺陈、比、兴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的真挚情感,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教学重点、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品味作品的悲剧美。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三课时一、研习“进一步发展”部分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拊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悲伤不已。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这一部分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把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二、研习“高潮”部分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三、研习“尾声”部分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四、艺术特点、人物语言个性化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①序曲的象征性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③铺陈的酣畅淋漓、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遣归前的精心打扮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太守府的迎娶场面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课堂总结: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板书设计:一、研习“进一步发展”部分二、研习“高潮”部分三、研习“尾声”部分四、艺术特点作业设计:完成同步练习册训练落实篇。教学后记: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离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过程与方法:、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从关键语句中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音朗读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

、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二、解题

、简介屈原:

(约前—约前),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作品。

、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三、重、难点字词解决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诤。

怨: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四、整体把握课文: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明确: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五、学习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课堂总结: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板书设计:离骚楚辞屈原作业设计: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完成同步练习册自主学习篇。教学后记: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离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过程与方法: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教学重点、赋与比的写法。

、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音朗读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二课时指导朗读

、注意节拍、注意延长注意重音、注意感情

二、研讨课文

、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

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三、《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分析。《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课堂总结: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板书设计:分析特色:、浪漫主义艺术形式、语言特色、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作业设计: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教学后记:学科语文上课时间课题离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了解骚体诗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音朗读课型新授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备注第三课时一、翻译串讲、理解分析:(一)《离骚》有句,分为节。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节,开头部分。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来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又如:高贵高洁忧国忧民孤独唯美(二)第节: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节:提问:.《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