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代额臾课堂实录-苏教版_第1页
季氏将代额臾课堂实录-苏教版_第2页
季氏将代额臾课堂实录-苏教版_第3页
季氏将代额臾课堂实录-苏教版_第4页
季氏将代额臾课堂实录-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季氏将代额臾》教学实录执教:黄厚江整理:黄霞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师: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主要就是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不知大家读了没有?生:(齐声)读了!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看他预习得怎么样。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板书:字音、句读)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他字音是不是正确,句读是不是恰当。哪位同学主动请缨?(一生读全文)师:好,大家首先看看字音是否有错?生:第三小节“君子疾夫舍曰……”中的“夫”应读ú,他读成了ū。师:很好。文言文朗读字音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生字,平时不怎么见的字,像文中“虎兕”的“兕”;二是多音字,因为多音必然影响到意思的不同理解,字音读对了,意味着对词义乃至句意的把握也就正确了。课文里有些字的读音就比较复杂,如“与”(板书:与)有三个读音,分别是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里几个句子末尾处的“与”,都应读第二声,相当于“欤”,而当“参与”或<‘称誉”讲时读第四声,其余一般都读第三声。又如“大”字,有第一声和第二声两种读音,刚才提到的“君子疾夫舍曰……”应读——生:(齐声)第二声。师:这个字在指成年男子或丈夫、先生时才读第—声,作语气词和指示代词都读第二声。再回想…—下,刚才他读的时候句读有没有问题,文气是否顺畅?生:没有。师:这位同学说没有。有没有谁发现问题?生:第三小节“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他把“后”和“世”分开读了。师:应该怎么读?生:后世/必为子孙忧。师:我想这个地方他对意思的理解不会错,而是读的时候,——口气没能接上来。(生笑)师:确实,读书读到一定的境界,就讲究“气”,文气要畅,读顺了“气”,文章才能读得好。好,其他有什么问题吗?生:没有。师:没有吗?那么,有一个句子我问问同学们,第三小节第二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这个句子该怎么读?(生读)师:断句再清楚一点,读得稍微夸张一点。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生笑)师:这样的读法对不对?说得明白点,这个句子中的“丘”是靠前紧还是靠后紧,是读轻还是读重?我读一下,大家体会体会。(师比较读)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哪一种读法对?生:第二种。师:很好,这俨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表示并列关系的“也”,它是句中的一个停顿,读准了,文言文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同学们读文言文,常常和读现代文没有什么不同,高中生读起来像初中生、小学生读书,学生腔特别重。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把句子的“语气”(板书:语气)恰到好处地读出来。如何读出“气”来?从外在形式看,就是要把文言文的轻重读出宋。古人写文章比较讲究文气,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励中描述的那位先生读书,“头尽力地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生笑)别看他样子很滑稽,实际上是读出了文章的“气”。大家不必模仿这样的动作,但读古文要注意文章的文气贯通。好,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注意我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生齐读)师:应该说大家读得还可以。不过文言的味道体现得还不够,对文中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把握还不是很准,体现得还不够到位。下面我来读一遍课文,大家注意听,一方面感受感受我读得有味道的地方,另一方面,看我字音有没有读错,句读、语气有没有问题。(师范读课文)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问题?有问题就指出来。(生笑)师:没发现问题?其实,这里有一个字的读音我现在还是没把握。就是第二小节中“周任有言曰”中的“任”,我读第四声。其实这是个多音字,另一个读作——生:(齐声)é。师:对,作姓的时候读第二声。这里究竟读什么呢?我查了一些资料,没找到这个人。他是叫周任呢,还是指周代的一个姓任的人呢?没有根据,只好姑且读第四声。好,下面请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这篇课文。本文是对话体的,用分角色的方法更能体现文言文对不同语气的表达。先自由诵读一遍,注意体会人物说话的口吻和语气。(学生自由诵读)师:先请两位男生,一位读孔子说的话,一位读冉有说的话,我读叙说的话。特别要注意冉有和孔子的语气的不同。孔子的语气怎样?生:凶。(笑)师:换个说法,比较严厉,比较激动。相比之下,冉有就比较平和,比较委婉。要把握好。(两男生分角色诵读)师:有一个字的读音,读孔子话的同学先读错了,后来又自己纠正了,就是这个“相”字。它也有两个读音,哪两种?生:(齐答)第一声和第四声。师:对,什么情况下读第一声,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呢?一般说,表示“互相”读第一声,其余作动词和名词基本都读第四声,情况比较复杂,大家课后再查查工具书。下面请两位女生分角色读。看男生和女生哪一组读得好。(两女生分角色读课文)师:哪组读得好?(男生说男同学好,女生说女同学好,众笑)师:应该说两组同学,各有千秋,女同学在停顿上把握得较好,而男同学则在语气上更胜一筹,读孔子的女同学读得还不够“凶”。(众笑)师:孔子每段话一开始,都是直呼其名“求!”,这个字应重读,带有责问、责备的语气。还有一个句子两组同学都没处理好,第一小节“是社稷之臣也”,“是”后面应停顿长一点,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生:这句话是很坚定的判断句,“是”是表判断的单独的动词。师:有一定道理。但这里的“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词。从结构角度讲,这里省略了动词。主谓之间停顿稍长,告诉我们“是”的主要意思是“这”。可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生:见(à)。师:这俨义’僦是内容。你在读的过程中用心揣摩,一遍一遍地读,就能把意思读懂。下面请大家对照注释再读课文,做到能口头翻译,也就是用白话来进行对话。我先来做个示范。大家看我口译哪一段?生:(齐)第三段!师:那不行,你们心也太黑了,这段是最长的,我把这一段口译了,就剥夺了你们学习的机会(生笑),我就口译第一段吧。(教师口译第一段)师:好,其余两段请同学自己口译,准备用白话对话。不必过于追求直译,可以略有加工,但必须切合文意。前提是要对照注释认真阅读,需要的话可以做一点笔记,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学生对照注释看书)师:有看了注释还不懂的问题要讨论吗?生:“不能者止”的“止’,是“停止”吗?师: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不具备这个能力,不能胜任,就不要担任这个职务。有的资料将它翻译为“离开”,也可以。生:“且尔言过矣”和“是谁之过与?”两句中的“过”的意思同吗?师:(问一女同学)你说同吗?生:我认为是同的。生:可注释说‘且尔言过矣”的过”是‘犯错”。师:你注释看这么细致非常好。如果不加细致区分,这两个“过”都可以看作“错误”理解,但细细比较,后一个是很典型的名词“错误”,前一个则有一定的动词意味,可翻译为“错了”。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为”是译为“替,,好还是译为“成为’,好?师:看一看,这句话的主语是谁。生:是“颛臾”。师:那你说哪一种理解好呢?生:是“成为”好。生:我觉得课文对“既宋之,则安之”的解释不对,应该是‘既然来就应该安定下来”。师:你说的是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而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注释上所讲的,这其实是它的原义,上下文都能找到依据。哪些句子?生:“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和“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师:非常好。如果没有问题,就准备用白话进行对话。临近的两个同学可以选一个段落先尝试进行一次。(同位的两个同学,分角色用白话对话)师:我们先请两位女生试一试。(两位女生分角色用白话对话,教师评价)师:再请两位男同学试试看。(两位男同学分角色用白话对话,师生一起评价,比较两组同学的口头翻译)师:学习文言文,诵读的过程不仅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古人读书强调四个环节,“熟读一精思一有疑一正心”,“有疑”这一点十分重要。不知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没有?其实刚才有些同学已经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所谓“问题”既是对内容的理解,也是对文章的质疑。好,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还有没有问题?生:第二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针对谁说的?师: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生:针对冉有和季路。师: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其意思就是批评他们两个人就是那种不肯说要那样做却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的人,表明自己对他们十分不满的态度。这里的“疾’,和哪个成语中的“疾”意思一样?生:疾恶如仇。师:对。还有其他问题吗?如果没有理解方面的问题,再看看文章本身有没有可以推敲的地方。(学生摇头)师:文章的第三小节,有人指出这里表达上有一个疏漏。我来读一读,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师读第三小节)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师:为什么呢?生:我是根据后文推测的。因为下文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否则前后的逻辑就不一致。师:很好,你这样理解课文,就很深入了。很多人指出这里应该把“寡”和“贫”的位置相互交换一下。因为“贫”和“均”都是指财富,“寡”和“安”是指人口。一些做学问的人不仅从前后文关系进行分析,还找了许多资料加以证明。大家有兴趣,课后也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究。其实,同学们对文章的质疑探究,不一定仅仅是文章的字句,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着眼。生:孔子一向推崇“温良恭俭让”,在这里为什么对学生这么严厉呢?师:这是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平时和学生的关系极为平等,可是为什么这里要对学生如此严厉呢?有同学愿意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吗?生: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的做法违背了他心目中的“礼”,而冉有和季路又不加制止,所以特别生气。师:很有道理。因为季氏的做法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矛盾的,是相抵触的,孔子认为他们的做法必然“祸起萧墙”,导致动乱,导致国家的不安定。可见孔子虽然一贯儒雅,但在原则问题上却义正词严,寸步不让。生: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师:我也正想问同学们这个问题。你说呢?生:(摇头)师:其他同学知道吗?其实,孔子在这里也是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生:是不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几句话?师:对。这正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生:可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现实吗?难道均就无贫,和就无寡,安就无倾吗?师:非常好。这就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学习了。有没有同学愿意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生:我认为孔子的理想是脱离实际的,而且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停顿。生:我认为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正因为与现实有距离,才是理想。其实,很多国家比较穷,但比较安定,并不差。师:看来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但又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大家课后可以作进一步思考,有机会我们再组织讨论,当然也可以整理成文章用书面形式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铃声响)(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奥林匹克精神》教学实录黄震一、导入语师:同学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而演讲活动更能展现——个人的自信和智慧,教养和风度。演讲活动是勇敢者的活动,也是优秀者的活动。老师希望在今天的活动体验课上,我们都能有所收获,大家都是勇敢者,又是优秀者。[屏显]演讲活动(勇敢者的活动;优秀者的活动)二、活动(一)(本环节师生共同参与,侧重引导学生体验演讲;初步感知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师:首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尝试演讲文章的、两个自然段。.给你分钟,用朗读的方法熟悉这两段材料,力求记住关键内容。.尝试演讲——遍。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学生在座位上初步体验演讲),“勇敢者”讲台展现。(学生一尝试演讲)师:下面请我们中的勇敢者走上讲台,尝试演讲。你是勇敢者吗?请举手——只要你勇敢地走上讲台,你就会赢得机会;举起手来,你就是勇敢者,你就是优秀者。(学生走上讲台尝试演讲)师提醒:平稳站立,抬头挺胸;同时明确倾听者的要求:合上书本,静心倾听,准备答题。.评价演讲,交流体验,初步指导。()诱导自评师:我觉得你的演讲还不错,能谈谈你登台演讲后的体验和感受吗?生:心里很紧张。师:你是勇敢者,勇敢者是刁;紧张的;第二次上来就不紧张了。你能说说刚才在演讲中你觉得比较满意的句子吗?生:我在讲“正是这——迷人的梦想使世界凝聚在一起”这句话时,我提高了音量,我觉得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启发他评师:这位勇敢者的演讲有许多优点,也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对他的演讲评点一下。生:我认为他在演讲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讲台,不像是演讲,像在背书。师:你说眼睛要看在什么地方呢?生:眼睛要看着听众。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演讲时要善于运用眼神传情达意,与听众交流沟通。师:你来试试。(生转身,尝试演讲“联邦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目光扫视全场)生:我认为演讲时要辅以适当的手势,强化情感的表达。如“凝聚在一起”,可握紧拳头,表达坚定的信念。生:演讲时还要注意面部的表情。讲这一段时,面部表情要亲切友好,面带成功者、自信者的微笑。因为当时奥林匹克精神正逐渐为青年所崇尚,有着豁然开朗的前景。.讨论交流。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都很好。演讲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演和讲,那么在演讲日寸足以演为主,还是以讲为主呢?[屏显]讲(主)、演(辅)(以演为主,那是演戏)[屏显]如何讲——演讲就是得体地运用声音(语气、语调、节奏)、表情和手势;——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师:下面我们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段材料该怎样演讲才更具感染力呢?(生切磋讨论).交流点拨指导。生:关键词语要重读。如:“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生:突出关键内容。这句话突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和竞技精神的区别,所以“但”“超越了”要重读。师:对!在重轻对比中,强调了演讲者的重要观点。还能举个例子吗?生:比如:“虽然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这—切,但是……”,突出转折关系。还有“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自得其乐”,突出竞技精神的单一的内涵。生:演讲时语速要有快有慢,作——点必要的停顿。如:“我想对这一—不同之处作出详细阐述’之后要有意识地停一启发听众注意,’下面就要详细阐述了。帅:不错!你真聪明!生:下文中“设想一下”之后也要停顿,可以达到引领听众共同去想像的目的。有的长句中间要换气,停一下。如:“当这种内心的悦乐(停)……(停)融合在一起。”师:真好!生:有些很特殊的句式在演讲时要讲出必要的语调语气。那个排比句式:“为阳光所……为音乐所……为带……”语气可以逐渐加强,语速逐渐加快,表现出一种热烈赞美的情感气势。后面一句“该是何等的情景呢?”是感叹式的疑问语气,要表现出激动的前景令人憧憬,令人向往。师:你把这两句连起来试着讲——讲。我们听有没有这种感觉。(生演讲)生:我觉得讲这段好似诗歌般语言,语速不宜快,(演讲‘当这种内心的……情景呢?勺平缓地表达激动而刁;冲动的遐想,以饱含喜悦的神情引领听众去联想奥林匹克精神的无限美好前景。师:听了同学们的体验交流,老师深受启发,现在老师也想参与—‘下演讲了。请大家倾听后也能与老师交流交流。.演讲体验,同¨寸融入倾听体验要求(—)。师:老师演讲之前,想请大家思考一个虽然简单但很关键的问题,中外名人的那些经典演讲之所以成为经典,是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有很高的演讲技巧呢?(不是)是什么?(内容)对,是内容、是他们的思想,像本文就体现了顾拜旦的体育思想,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所以演讲时,演讲者要努力讲清楚演讲者的立场和观点,倾听时,倾听者则要努力听清楚演讲者的立场和观点。[屏显]经典的魅力——顾拜旦的体育思想。(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师:好,请大家合上课本,仔细倾听体验,思考这个问题。[屏显]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具体指什么?¨币演讲](气氛创设:在洛桑金色演讲厅,顾拜旦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演讲台,开始了他的经典演讲).评点老师演讲。师:现在请你评点一下老师的演讲。生:(略)生:(略).交流明确问题答案:包括、超越。点拨:除了运动员的悦乐感之外,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还有什么呢?请大家欣赏两组熟悉的画面。.情感体验辅助。[多媒体辅助一:刘翔在悉尼奥运会上的夺冠视频、冬奥会上花样滑冰比赛视频]师:精彩的比赛画面让你体验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了吗?生:当我看到刘翔披着五星红旗时,我心中涌现出自豪感和荣誉感。生:我从冰上舞蹈感受到了美感,像文中所说的那样“自然的”美、“艺术的”美、“阳光般的”美、“音乐般的”美。师:这就是顾拜旦阐述的迷人的梦想、绚丽的梦想。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这段诗歌般的演讲辞,讲出那迷人的绚丽的梦想。(生在座位上体验演讲‘设想一下”后四行)三、活动(二)(本环节以学生体验为主,侧重在深入体验感悟奥林匹克精神).给你分钟,准备演讲、两个自然段,再次体验——如何讲、讲什么。.四人小组切磋交流(第二次讨论)。.荐“勇敢者”讲台展示(学生上讲台尝试演讲)。同时融入倾听活动(二):合上书本,仔细倾听,思考。[屏显]第自然段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重要思想,你能用顾拜旦的一句名言概括一下吗?生: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师:这是顾拜旦的名言,体现了他体育思想的核心内涵。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这样一幕感人的场景。.情感体验辅助。[多媒体辅助二:冬奥会上,张丹、张昊在比赛中摔倒后继续比赛,勇夺银牌,感动世界。]师(播放中提示):你听到观众席上的声音了吗?那山呼中海啸般的、那雷鸣般的,是什么?(掌声和欢呼声)你能体验出这掌声的内涵吗?生:是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让人们感动。师:对!龙的传人感动了世界。生:是“贵在参与,而不只是取胜”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思想的体现。师补述:是对奥运健儿发自内心的崇敬,人们为之激动,为之欢呼;是奥林匹克精神感动了几—卜亿怀有共同兴趣的大众;是奥林匹克精神迷人的梦想让这世界凝聚在一起。.再次体验演讲、体验“大众参与”的主旨。师:让我们再宋体验一下这段严如果只有”后四行)的演讲。为突出奥林匹克的核心思想你准备怎样处理呢?生:“少数人”“大众”要用重音,从而突出大众参与的思想。生:“凭什么该把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用的是反诘语气,把‘凭”“大众”重读,流露出顾拜旦强烈不满的语气,表示旗帜鲜明地反对,实际是强调“奥林匹克运动需要大众参与”。生:“将一事无成”,语速慢,辅以摇头,表示反对。(生在座位上尝试演讲一遍).倾听体验,理解言外之意。师:奥林匹克精神还包括哪些内涵呢?[屏显]第自然段,奥林匹克精神是否能够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帅:听——遍这段话:“虽然奥林匹克精神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依然为人类所需要(重复)”言下之意就是?生:“依然要靠她来促进和平”。师:对,这是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中美建交,小球推动了大球,体育促进了和平。(依次类推,“促进公平”“促进教育,”)这就是完整的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在顾拜旦心目中,奥运,是体育,但又不仅仅是体育,它是一股力量,推动世界向着真善美飞翔的力量,这正是奥运圣火代代相传的原因所在!四、师生合作,完整演讲,整体体验师:最后,让我们完整地体验一下全文的演讲,体验‘奥林匹克精神完整的内涵和价值。请我们中的勇敢者、优秀者来展现—·下,老师也参与。请大家合上:书本,当一次评委,我们中谁是今天演讲的优秀者呢?[师生合作演讲全文](气氛创设:让充满激情的经典演讲再一次响起吧!)师:我们中谁是优秀者呢?[屏显]我们都是优秀的参与者。五、活动作业[屏显]下周,团委与语文组联合举行“发扬奥运精神,创建四星高中”专题演讲活动。请大家踊跃参加。师(结束语):同学们,年,奥运圣火将在祖国的首都北京点燃,让我们与奥运梦想一起飞翔吧!!!(背景音乐粥越梦想)响起,下课)(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在体验中学会欣赏——《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钱志惠[教学思路]《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内容,文本是一则节选的广播实录。我设想以倾听广播录音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通过表达倾听实现口语训练的目的。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结合教材内容,我主要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倾听的要素,能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客观信息;.学生借助倾听,能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考虑到广播节日所具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个层面,笔者特意设定了第三个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三个学习目标又分别从倾听、理解、赏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倾听的任务要求。[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读——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店里又跑出一个人:这时,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呼啸而过。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多媒体投影:根据你听到的信息,判断正误:.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街上只有两三个行人。().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走进了珠宝店的那个人在行窃之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警车呼啸着追捕窃贼。().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生:第…—项是正确的。第二项不对,因为材料里只说“街—上的行人不太多”,没说“只有两三个行人”。生:第四项说是“一个男人走进店铺”,我好像听到老师您读的时候只是说“有——个人走进店铺”,而且也没说‘行窃”,所以第五项也是错误的。第六项也对。生:第七项也不对。材料里没说“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也没说警车在“追捕窃贼”,所以第七项也是错的。师:你听得非常仔细。老师把这—段材料再读—遍: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生:第—项和第三项也是错的。没说是“晚上”,也没有说要“打烊”。师:也就是说,尽管题目只要求我们根据倾听到的客观信息进行正误判断,但由于同学们受到自己惯有的认知思维的影响,出现了“误听”……(投影:参考答案)师:要避免“误听”,首先就要做到态度专注,要听仔细:第二就是要能够在听的时候适当作些记录,防止想当然”。(说明:导入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听力检测,主要想让学生明确在倾听活动中首先要养成关注客观信息的习惯,避免下意识地判断与猜测,力求做到准确传达。设计安排这个环节时,教师在各个信息点上有意设置了一些信息干扰因素,形成判断障碍,让学生有一定的错误体验。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倾听钓重要,明晰了倾听的方法。)二、学会倾听第一步: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你所听到的客观信息(出录音:分秒)师:这是一位记者对两位中年人的采访,你在录音中分别听到两位中年人说了些什么呢?同桌之间可以先根据所记录的信息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生交流。师:请两位同学来分别说一说其中那位女士和那位男士分别说了些什么?生:女的说,她每天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挺晚的,一天挺辛苦。孩子上高中了,一天的家务活也忙。离她妈家也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总觉得对大人有点欠缺,有心无力,没有办法。生(补充):孩子还没有上高中呢,只是‘面临上高中”。师:嗯,这两位同学听得仔细,记得全面,表述也很清晰。那位先生又说了些什么呢?生:他跟父母住一个院里,离着不远,也就五六米,也没时间过去。他已经四十多了,工作非常忙,身体不适,太疲劳。他母亲八十多了,父亲也将近八十了,知道他们挺不容易的,但是没时间陪着他们。生(补充):他不是没有时间过去,是因为亲生父母无所谓。还有就是他不是不孝顺。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录音的内容信息量比较大,但由于同学们态度专注,精神集中,加上有了适当的记录,我们的表达就很准确。(说明:这是真正进入文本的第一次倾听,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导入环节提出的方法建议,避免主观判断,全面而准确地表达他所听到的内容。主要指向倾听要素之学生习惯:态度与方法,初步实现第一个学习目标。)三、学会倾听第二步: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完成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师:倾听,使得我们的信息只能来自于对声响的捕捉,对于耳朵来讲每种声响都是一种信息,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录音而言…—定会有一个主要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听到的内容加以一定的分析与判断,从而明确录音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出录音:分秒)师:这些声音告诉了我们哪些主要信息呢?生:老人在给他养的画眉鸟洗澡,老人姓高,退休后整天和鸟做伴,连买菜都拎着鸟笼子。师:简要归纳一下,这说明了什么?生:老人爱鸟。师:这是一个主要信息。那么还有吗?生:老人想孙子。师:这也是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想孙子?生:老人爱孙子。师:录音里是怎么说的?生:孙子是老人从小带大的,以前一卜班不管怎么累,一见孙子就不累了。生:拿鸟当孙子了。师:意思是说……生:老人把鸟当孙子养——爱鸟就是爱孙子。(说明:这个环节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听完之后分析所听到的内容,这对于记录与记忆的要求都比较高。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分析所听到的内容,从中判断出主要信息,这是学会倾听的第二步,主要指向倾听要素之思维参与。)师:倾听其实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事,在我们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客观信息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思考为什么,怎么会,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要发挥作用。比如说我们刚才知道了老人为什么养鸟,可是老人为什么要养乌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话语信息背后的内容,去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换个角度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说明:这里小结、提示、质疑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话语背后内在信息的关注,意图指向文本的人文内涵的活动体验)(出录音:分秒)师: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说一下,录音记录了怎样一件事?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几个要素。生:一个星期天记者到北大退休教师吴老师家里采访她。师: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生:吴老师的两个女儿给她寄钱,支票她都撕了。说明吴老师不需要她们物质上的帮助。生:吴老师说没有大病决不告诉孩子,说只要女儿们事业有成,她就满意了;还说生活原则是不拖累她们。说明吴老师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样都希望子女平安、发达,却又不愿麻烦子女。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结束的时候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我感到这是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只有付出没有索取。(说明:这里设计的问题主要指向学生倾听的切身体验,有意引向学生的情感体验,试图体现信息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师:吴老师对子女没有一点点物质上的索求,一人独居不愿拖累子女,却又为什么如此锲而不舍地拨两个女儿的电话呢?生:吴老师并没有什么急事,可能只是为了听一听两个女儿的声音,或者想知道她们现在过得怎样。这表现了她对子女的牵挂。师:吴老师退休了,却还每天到学校去做实验,那又为了什么?生:只是因为在家没事也没劲,做试验只是“等于自己玩一玩”。师:一个退休教师独自在家,“没事也没劲”,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生:孤独、寂寞。师:因为孤独与寂寞,所以吴老师愿意每天去学校做实验“玩”;到了周末,因为孤独与寂寞,吴老师就不由想起了国外的女儿,要拨打她们的电话——对那时的吴老师而言,能听到女儿们的声音可能就是对她心灵最大的安慰了——她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亲情的慰藉。我们不妨再回头想想那位养鸟的高先生,他为什么要养鸟呢?生:也是因为孤独与寂寞。他需要寻找到一种精神寄托。师:在对子女的牵挂与关爱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与寂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老人的孤独又有谁看到了呢?吴老师的女儿看到了吗?高先生的孙子呢?先前那两个没空回家看父母的中年人看到了吗?课题《白发的期盼》——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白发”老人们在期盼什么呢?生:期盼天伦之乐,期盼孩子能够常回家看看,期盼能够和自己的孩子说说话。师:这样的要求高吗?可是天底下又有几个老人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望呢?(说明:在倾听中体验情感,在体验中感悟主题。这个环节通过对老人“孤独”心境的解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看似平淡的问答中阐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无需大多引导,无需小组讨论,在静默之中师生都感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基本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四、学会倾听第三步:用心灵感受声音,用情感体验情感(出录音:分秒)师:这是记者在采访她的一位朋友魏先生,魏先生的父亲已经去世五年了。魏先生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孤独没有?生:生前没有看到,死后才明白。师:当明白了父亲的孤独之后,他心情怎么样?他又做了什么?生:心情沮丧,十分后悔。他忠告所有父母都还健在的人要多陪陪父母,要多和父母聊聊天。师:你怎么理解魏先生的这段忠告?生:这是一个过来人的忠告,他为自己过去的疏忽而悔恨不已。生:他看到了老年人的孤独与寂寞,知道了父母老了需要子女的关怀和安慰。生:他忠告所有的子女都应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全社会都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说明:这是整个新闻广播的结尾部分,感情深沉,意味深长。承上“孤独”问题的设计。主要指向文主题的深化理解。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为第三个目标作准备。)五、课堂小结师: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种礼貌,是人们获得尊重的一个重要途径。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它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作为一种技能,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思考,才能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倾听,我们首先要有一个专注的态度,要听仔细;要有一个适当的方法,要习惯记。保证听到并传达出的客观信息完整和准确。其次是要能对所有客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择要梳理,学会信息归类与整合。第三要能情感参与,正确理解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六、倾听拓展:赏析广播的特殊表达效果(出录音)师:相对于文本而言,广播录音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能结合文本说说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生:录音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比如说,文中关于魏先生与父亲度过的那个夜晚的描述,文字很平常,而录音却可以让我们从魏先生叙述的语气语调中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懊悔之情。生:录音不可以重来,不注意或是没听清,都只能这样过去,文本可以反复读。生:录音能够表现文字以外的许多文字无法表现的东西,语气语调、音乐音响等都很真实。师: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声音比文字给人的触动更真实,更直接。那么你能结合录音中文字无法表现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吗?建议可以从语气、语调、语速、音乐、音响、停顿、静默等方面考虑。学生自由发言。师:对于同样一个主题的内容,相比文本与广播,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呢?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说明:这个环节主要指向学生倾听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节目主题。并通过文字和声音表达效果的区别感受声音的魅力,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多角度赏析广播作品。)七、作业课后自读广播实录全文,赏析解说串联语言。可就语言风格、结构作用两方面思考。[教后反思]这是笔者在江苏泰兴第一高级中学上的一节活动体验课。上完,有些遗憾;一是由于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时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比较呆板。同时出于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考虑,有些环节明知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还是硬生生地转入了下一环节,课堂结构显得比较生硬。二是学生的活动大多按老师预设的进行,学生没有摆脱以往课堂“只是跟着走”的局面。在学生应该能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进行深入情感体验的地方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理解也只是限于表面。总体而言,课堂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收获也有:首先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一次以“倾听”为主要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用组织倾听录音的形式处理传统文本,这种教学方式是第一次。其次是对活动体验教学的重新认识,就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间,笔者充分意识到了课堂应以学十为主体的重要性。在学生有了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比如在导入环节学生亲身体验错误之后开展的活动指向明显清晰有效:学生没有倾听记录的习惯,然后又是在活动失败中体会到了适当记录的必要;让学生在倾听中比照文本进行录音赏析,这比纯粹地让学生听或者读更有效。学生情感的参与、心灵的感悟也利于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雷雨》教学实录童志斌教学目的: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个性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细心品味《雷雨》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由具体的语言情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复杂的个性。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教学手段:课件(文字图片投影,电影片断欣赏)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详见下文导入:(点出按钮主页面)上世纪年代,有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望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顿,自语)是作品中的人物?是故事情节?还是戏剧语言?(顿,点出“黑格尔语”)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哦,黑格尔老先生是想告诉我们,对于剧本,语言是第一要素。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没有戏剧语言,剧本的人物、情节,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难怪钱谷融教授会有这样的感觉——(点出“钱谷融语”)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个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道,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进入《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语言世界吧。一、片断一:洋火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一个语言片断——(点出“洋火”)朴(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是的。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在课文中找出它所在的位置。(顿)同学们,比较一下看,投影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顿,点出“洋火二”,“是的”显示蓝色)很好,大家都很快地发现了问题,投影上的“是的”后面遗漏了一句话(点出“洋火三”原文)。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一)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顿)对了,周朴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顿)这样说话,未免太罗嗦了吧?你们觉得呢?(到学生面前,个别的轻声问)“你觉得呢?”(生答:“不罗嗦”)哦,能不能谈谈你的想法呢?(生一答:鲁想要暗示周自己的真实身份。生二答: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回忆。)(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三十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三十年前的生活当中。)(二)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生答:因为这一细节在鲁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师追问)仅仅是鲁对此印象深刻吗?(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点出“洋火四”,“我们”呈红色)是的,很可能两人都印象很深刻。因为,三十年前的生活,在鲁、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为这样,鲁可能无意也可能有意地说“我们”,可以说,这“们”字,包括的其实就是周。(三)问:这一刻,鲁的思绪回到了三十年前,那周呢?(生齐答:周也一样。)嗯,他也回到了三十年前。(可提醒注意舞台说明“深思”以及周的话:“很远啦,我想想……”)。(四)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师提示:当然是与“点灯”有关的情景。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学生思考片刻)(生一答: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生二答: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生二答:因为下文提到周的破衬衣)(师与全体学生一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台词“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师肯定生二的细致,并明确)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绣那朵梅花的情景。(五)想像思考:大家设想一下,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自由作答:温馨、甜美、幸福等等)(师满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想象得出,年前这段生活,留给鲁、周二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记忆,以至于年后他们仍念念不忘(点出“无锡是个好地方”一句)。对他们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二、片断二:你们(一)问:那么,这样的美好的生活有没有一直维持下去呢?(生齐答:没有)是的,这段美好的生活不久便被无情地结束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哦,鲁被赶出了周家,绝望之中投水自尽。而且,鲁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形下被赶出来的呢?(与学生一同回顾,强调)对,是在一个年三十的晚上,一个风雪夜,鲁生下孩子才三天。(二)问:那么,这段经历留给他们的又是怎样的记忆呢?(顿)点出“你们一”鲁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三)朗读: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这段文字。(略等一会儿)为了更好地体味这段人物语言,我们来把这段话朗读一遍,好不好?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注意把握人物此时的心理。(生读)很好,我听出来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很专注。现在,我们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读,师评)刚才的同学表现相当出色,我感觉她不是在朗读,倒像是倾吐自己的心声。(四)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对周朴园,对于三十年前被赶出周家那段经历,鲁侍萍内心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向刚才朗读的女生一)你的感觉是——(女生一答:恨,悔)非常好,(点出“你们二”,“恨”一句呈蓝色)其实你刚才动情的倾诉,已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是的,(向全体)面对周朴园,鲁侍萍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再向女生一)因为,正是是周朴园,给你带来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鲁”同学点头表示同意)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向全体)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周这个卑鄙小人。是这样吗?(生脸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样痛斥的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点出“你们三”,“你”呈蓝色),你呀,你呀,你你你——(顿,点出“你们四”,“你们”呈红色)哎,不对!鲁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变成“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再面向全体)怎么回事?搞错了么?(生议论)(顿)哦,还有呢——(点出“你们五”,“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我觉得我像在做梦”一段文字,“你们”呈红色)全都是“你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你们”,是谁呢?(生自由答出:是周家的人。)(师追问)比如说?(生答:周家老太太)(师与学生一道明确)这“你们”,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内,可是,显然并不只是周一个人。看来,在鲁侍萍眼里,三十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还有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提醒学生注意“年”前的社会现实,“光绪二十年”是年,是清王朝时代)看来,当年将梅侍萍赶出家门,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正如我们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所说的“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周也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不过。从鲁的这么多个的“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尤其是“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一句台词,听起来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强调是“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大家觉得呢?(生点头表示赞同)(五)补充资料: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之外的,《雷雨》的其它语言片断中找到类似的意思。(点击“人心易变一”)鲁(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步走错了。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顿,再点出“人心易变二”,末句呈蓝色)这是剧本第三幕中鲁要求四凤发誓不再与周家的人来往时说的一段话,这是鲁三十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验”。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太软弱,太容易变”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实就是周朴园。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妨这样说,对于周朴园,最让鲁感到不满的,与其说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绝情”,不如说是他的“软弱”,不能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出牺牲。那么,对周朴园的这种宽容,会不会是善良的鲁看花了眼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周本人的表现——三、片断三:汗涔涔(点击“汗涔涔一”)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朴(苦痛)哦!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朴(汗涔涔地)哦。(顿,自语)嗯,这里真热呀!(顿)哦,原来窗户关上了。(顿)这么热,多半是“雷雨”要来了。(一)问:(面向全体)同学们,“汗涔涔”,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学生据页下注解作答)窗户自然是关着的,不过我们都很清楚,真正让周脸上汗水“不断地流”下的,显然不只是天气。那是什么原因呢?(生自由作答:是鲁侍萍的讲述使他的心灵受到触动因而冒汗)(二)问:看来,周冒汗,并不是因为天热,而是因为心里热。由脸上的汗,我们可以看出周此时怎样的心理活动呢?(任由学生自由叫出,再明确)对,是痛苦、愧疚。为自己三十年前的绝情,为给梅侍萍造成那样深的创痛。(适时点出“汗涔涔二”,“苦痛”呈蓝色)注意,此时,周并未认出鲁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过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便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的讲述,就让周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愧疚感有多深。同学们,一个随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纨绔子弟,有没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心态呢?(生齐答:不会)(三)小结:同学们,品味了上面这几个语言片断之后,你们觉得,眼前的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呢?是的,在三十年前,他与鲁有过一段甜蜜的生活,真实的感情,对此,他一直念念不忘,他多年来保留的旧习惯也可以为证;而对于三十年前将鲁赶出家门的绝情行为,他有着发自内心的愧疚与忏悔。可以说,此时,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有温情的周朴园,有良知的周朴园。显然,这并不是周朴园的全部。随着剧情的推进,随着他们两个人谈话的深入,和鲁侍萍一样,我们对周的认识越来越真切;周朴园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四、片断四:半晌(点击“半晌”)朴哦,侍萍!(低声)是你?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不是我要来的。朴谁指使你来的?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一)问: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这段文字,(顿)对,这是周朴园认出了眼前这个“四凤的妈”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对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此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二)朗读: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试着将这段对白朗读一遍。朗读时,可以采用同桌、邻座间两两合作的形式。可以是一人读另一人听,也可以是两人分别“扮演”一个角色来进行对话。要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及声音的轻重、快慢。(学生自由朗读片刻)怎么样?大家都有感觉了吧?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学生赞成)我想,按我们班的实力,要找出几个周朴园来——哦不,要找出几位能胜任这个角色的同学来,肯定没问题。鲁侍萍,那自然也是不在话下喽!哪位同学先来?(学生主动举手,确定男女同学各一合作朗读。)(读完之后,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师明确)刚才两位同学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周朴园”,朗读时将周“严厉”与“冷冷”的态度体现得相当充分(点出“半晌二”,“严厉”与“冷冷”呈蓝色。)(三)问:在认出鲁之前,周热切地向“别人”打听梅的消息,并声称要为死去的梅修坟墓,给人的印象是,他深深地怀念着梅。可是,一旦梅真的站在他面前,为何他的态度突然发生那么大的改变呢?(生一答:因为他担心鲁来敲诈。生二答:周惟恐自己的财产、名誉受到威胁。)(师明确)是的,对“死去的”梅的怀念,让他获得的是心灵的慰藉。而活着的梅,让他感到的更多的是不安与忧虑,甚至恐慌;他担心现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被破坏,担心苦心经营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请大家关注这段文字中的舞台说明,特别是其中“望”这一动作与“半晌”一词(点击“半晌三”,“半晌”一句蓝色),刚才同学朗读时是否将“半晌”的停顿体现出来?(生答“没有”)(四)问:他为什么要“望”相片,又“望侍萍”,又为什么停顿“半晌”未说话?(明确)当他认出侍萍后,一开始,他很惊讶,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怎么也不能对应起来。当周最终确认了这一事实后,他感到有些失望,失望于他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的幻像破灭了。接着涌上心头的是恐慌,经过“半晌”的电光石火的思想斗争后,理智占了上风,物质利益成为第一考虑,所以,他忽然严厉地开始质问鲁到这儿来的目的、企图。此时,原先温情脉脉的周朴园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任由学生自由议论,然后与学生一道明确)对,周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金钱、地位、物质利益,而把感情抛在一边。他原先的温情,良知,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自私、冷酷。(五)电影片断欣赏: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很好,他们的朗读,将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展示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电影片断,看看两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和秦怡女士是如何把握人物的。(点出电影片断,播放完毕后,面向全体)大家觉得他们的表演怎么样?(学生叫好)是的,两位艺术家以他们娴熟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内心细致入微地再现在银幕上,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五、片断五:支票(启下)问:我想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了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周朴园说了一句“你冷静点”,然后——(待生自由说出后再明确)对,他赶紧去关上客厅的门,这个补充的细节将周此时的恐慌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事实上,根据周的判断,他认为,鲁“找”到这里来,无非就是要钱,是来“敲诈”的,甚至是来报复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中有一处台词的变动?——对,‘到底’,这表明,周对于鲁的出现,是有一定的预期的;这倒并不是说周曾期盼着鲁的到来,恰恰相反,他最担心的就是鲁真的在眼前出现。)不过,事实证明,周的担忧是多余的,完全可以说他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鲁侍萍多次申明“你放心”,“不会的”,并明确表示将带着女儿离开周家,永远不再回来。(顿,缓慢)看来,事情似乎已经圆满解决了,周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点出“支票”)朴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