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9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9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9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9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9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课木假山记(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走近作者苏洵(见《名二子说》)相关背景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后老苏归乡,木假山藏于眉山老家。三十年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益奇”。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树木的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而夭。,围粗细时死了。)\\\[\\(\\\\(\(\\(蘖:树木的嫩芽。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发芽。),\\(殇:未成年而死。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样粗。))))\\\\\](\\\\(\(\\(此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成拱形。))))\(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有幸而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伐了;不幸被大风拔起来,随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的,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而有斧斤之患。,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得:能够。材:名词活用),\\(为动词,成材。斧斤:斧))))\\\\\](\\\\(\(\\(子。此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斧子砍。))))\(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与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第一个“其”,其中),\\(的;第二个“其”,))))\\\\\](\\\\(\(\\(语气助词,表推测;第三个“其”,代词,它。汩没:沉没。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做成。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而荒江之氵贲,如此者几何!,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氵贲(é):水边),\\(高地。))))\(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不被喜欢多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所薪者,何可胜数!,做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薪:木柴。此处名词活用为动词,伐而),\\(为薪。何:疑问代词,哪里。胜:尽。))))\\\\\](\\\\(\(\\(数:计),\\(算。))))\(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呀!)\\\[\\](\\\\(\(\\(其:代词,),\\(这些。))))\(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就总觉)\(其有数存乎其间。,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数: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指自然之理。))))\(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可用做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不腐;,没有腐烂;)\\\[\\](\\\\(\(\\(任:),\\(使用。))))\(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没有折断,没有腐烂,却未被人当做材料,)\(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樵夫、农民当做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不偶然也。,似乎不是偶然的啊。)\(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然而,我喜爱木假山,不只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所感焉;,慨寄寓其间;)\\\[\\(\\\\(\(\\(然:表转折,然而。第一个“之”,主谓间;第二个“之”,),\\(代词,它。徒:只,仅仅。所感:所字短语,相当于的))))\\\\\](\\\\(\(\\(字短),\\(语。))))\(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之二峰。,旁边二峰倾服似的。)\\\[\\(\\\\(\(\\(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踞肆:仪态自然地),\\(蹲在高处。踞,同“倨”。有以:有……(的办))))\\\\\](\\\\(\(\\(法)。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折服。))))\(二峰者庄栗刻峭,,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岌然无阿附意。,高耸挺立的神态,决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庄栗刻峭:),\\(庄重结实))))\\\\\](\\\\(\(\\(而又高峻陡险的样子。庄,端庄、严肃。栗,坚实。刻峭,形容),\\(地势陡险。虽:虽然。芨然:高耸的样子。阿附:逢迎依附。))))\(吁!,啊!)\(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文意感知文章先借助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然后借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思维导图\\\((对应学生用书))一、通假字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同“倨”,译为“高傲,傲慢”二、古今异义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古义:村野之人今义:原始人三、一词多义.伐\\\{\\(\\\\(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被砍伐,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③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功劳,功绩,④口诛笔伐讨伐,进攻,引申为声讨)).数\\\{\\(\\\\(①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计算,③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陈涉世家》)计算,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列举罪状,⑤数遗魏王及公子书(《魏公子列传》)屡次)).徒\\\{\\(\\\\(①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只,仅仅,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同一类的人,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陈涉世家》)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白白地)).而\\\{\\(\\\\(①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表修饰关系,②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表顺承关系,③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表并列关系,④而荒江之氵贲,如此者几何表转折关系,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递进关系,⑥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魏公子列传》)表假设关系,⑦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丰乐亭记》)表因果关系,⑧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同“尔”,你,你的,⑨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助词)),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伐而为薪②则为人之所材 当做材料.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使……折服.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动词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远离五、文言句式.被动句()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动词“伐”为语意上的被动)()则为人之所材。(“为……所……”表被动)()则为好事者取去。(“为”表被动)()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为……所……”表被动).省略句()幸而至于任(之)为栋梁则伐。()强之以(之)为山。.状语后置句()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应为“于湍沙之间漂沉汩没”的倒装)()出于湍沙之间。(应为“于湍沙之间出”的倒装)\\\((对应学生用书)).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明确: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做了木柴,那又是“不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明确:“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做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很多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之感。明确: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木的生长过程和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二段写“予家有三峰”的木假山,正是经历了上述演变过程,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爱物。这两段是用复叠的手法来写木假山,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略,产生一种“回环”的美感。作者用这种手法实际上暗示了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到压抑和摧残的情况。.作者借助树木的不幸,寄托了怎样的寓意?明确: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在人才容易受到压制的古代社会,有多少知识分子处在厄运之中,又有多少有用人才被无端毁掉。偶尔被看中取用,也逃不脱供人装饰门面的命运。写法鉴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清代著名的文章评点家林云铭留说:“全篇层折虽多,却是一气。虽一气中亦可分两段也。上段以幸不幸,归本数字;下段以可感可敬,紧接理字。”.托物言志,感慨深沉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能够看到木的生长和木山形成的曲折漫长过程,正是苏洵所经历的人生道路,木山的幸与不幸正是苏洵的遇与不遇,三峰的风格、气节正是苏洵的道德风尚。显然苏洵是以木山自比、三峰自况的。当然也可以扩大一点说,三峰是比喻“三苏”,其凛然不屈、岌然不阿的风骨,俨然“三苏”小影。苏轼、苏辙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升降沉浮,始终不屈其志,不阿附迎合,正是如此。素材挖掘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应用角度]苏洵爱其家中所藏的三峰木假山,不只是因其似山可供人赏玩,更因其中峰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苏洵生活的北宋时期,从朝廷到市井,世风不正,他极端鄙视那些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小人,独标旁之二峰“岌然无阿附意”的品格,赞赏这种“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句话表现了苏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个性,彰显出苏洵高尚的人格力量,寄慨遥深,耐人寻味。这句话可用在“傲岸个性”“高尚人格”等作文中。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