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问题分析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_第1页
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问题分析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_第2页
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问题分析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_第3页
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问题分析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_第4页
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问题分析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问题分析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电脑与智能手机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份额,被更紧密地运用到生活和工作方式之中。在智能手机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大多通过移动社交APP交流沟通,搜集信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交网络媒体已逐渐成为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社交应用均属于综合类社交应用。其中,微信可以说十分具有代表性了,微信朋友圈作为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板块,用户使用率达到84.3%。因此微信平台中的信息传播是值得花时间去探讨的。其中的多个功能模块聊天界面、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都赋予了信息传递出去的可能。而这些功能模块的传播路径是多样且存在重合的。本文在阅读了传播学、情报学、社会学等相关内容文献的基础上,疏理信息传递的路径,将其分为基于强用户关系的人际传播与基于用户、粉丝圈层的大众传播进行分析,并提出目前微信平台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关键词:微信平台、信息传播、信息监管 AnalysisofinformationdisseminationonWeChatplatformABSTRACTInthemobileInternetera,themobileInternetservicesceneisconstantlyenriched,thescaleofmobileterminalsisaccelerated,andtheamountofmobiledatacontinuestoexpand,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computersandsmartphonesischangingwonderfully.Theusagerateofcomputershasdeclined,andmobilephonesareconstantlyoccupyingtheshareofotherpersonalinternetdevices,andhavebeenusedmorefrequentlyinlifeandwork.Intheprocessofusingsmartphones,mostpeoplecommunicateandgatherinformationthroughmobilesocialapplications.Undersuchcircumstances,socialnetworkingmediahasgraduallybecomethemainmediumandmodeofnetwork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ccordingtothefortiethChineseInternetnetworkdevelopmentstatisticsreportpublishedbyCNNIC,byJune2017,thetopthreesocialapplicationsareallsocialapplications.Amongthem,WeChatcanbesaidtobeveryrepresentative,WeChatcircle,asaderivedsocialservicesector,itsutilizationrateofusersis84.3%.Therefore,informationdisseminationinWeChatplatformisworthexploring.Manyofthefunctionalmodules,suchaschatinterface,friendscircle,WeChatSubscriptionandsmallprograms,havegiventhepossibilityofinformationtransmission.Thetransmissionpathsofthesefunctionalmodulesarevariousandcoincide.Onthebasisofreadingtherelatedliteratureofcommunication,informationandsociology,thispaperdividesthepathofinformationtransferintotheanalysisof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basedonstronguserrelationsandthemasscommunicationbasedontheuserandfancircle,andputsforwardtheexistingproblemsinthecommunicationoftheWeChatplatformandgivessomesuggestions.目录TOC\o"1-3"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问题分析 2摘要 2ABSTRACT 3目录 4第一章前言 5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5第二节理论基础 6一、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与无标度网络模型 6二、大众传播经典理论 7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7第二章微信信息传播的方式与特点 7第一节微信平台中的传播方式 8一、基于强用户关系的人际传播 8二、基于用户、粉丝圈层的大众传播 9第二节微信平台传播特点 9一、微信信息传播具有亲密性、渗透性 9二、微信传播感性化 10三、微信信息传播具有周期性 10四、传播信息碎片化 10五、信息综合性强,并不断整合 11第三章微信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1第一节私人言论得不到有效监管 11第二节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11第三节著作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12第四节信息传播具有高度自主权,缺“把关” 12第四章关于微信信息传播管控的建议 13第一节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 13第二节加强对微信用户的监管 13第三节加强微信平台的管控技术 13第四节利用好管理员身份并建立应急机制 14第五节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一章前言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7.5%。这一数据标志着移动互联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而移动媒介成为了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中,微信作为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及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在到2016年的短短5年间,就成为了移动应用中流量排名第一的APP。随着技术的进步、版本的更迭,微信不再局限于个人之间的通讯。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信息流广告的出现,都扩充了微信生态中的信息内容,微信支付等生活服务类功能的出现,更是增强了微信的优势,提高了用户黏性。微信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的日等用户达到9.02亿;日发送消息次数达到380亿;公众号越活账号数350万,月活动粉丝数7.97亿。这些数据足可见微信的影响力之广,信息流量之大。而区别于微博、门户网站的公开社交模式,微信基于熟人社交的模式,使得微信好友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同时也赋予了微信生态中的信息更强的可信度与渗透性。因此微信生态中的信息传播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关联。与此同时,半封闭状态下的信息传播渠道,容易造成私人观点聚集,情绪化言论引导舆论的局面,信息真假难辨,也为监管带来了难度。因此本课题希望能够通过对微信平台信息传播的分析,为规范和引导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提供一些建议。第二节理论基础一、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与无标度网络模型1998年,邓肯·瓦特与斯托加茨首次提出小世界概念。小世界网络是具有高聚类系数,相对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和可以扩展的熵的系数网络。而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的复杂网络称为无标度网络,指网络各节点之间的链接状况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性,少数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部分节点连接却很少。两个模型之间存在共性与差别,它们点雨点之间的连接都是随机的,然而度分布存在差别。二、大众传播经典理论1.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作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归纳出个人使用媒介的5大类需求:认知需求——获取信息、知识和理解;情感需求——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体验;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2.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把控、提供相应的信息和话题来引导左右人们的关注顺序与程度。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文章从微信平台的各个信息传播功能模块与生态中出现的信息传播主体着手,观察微信平台可能出现的各中传播方式中的特点,比较分析不同方式的传播条件下出现的同质性、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归类方法将传播机制进行定性,再进一步地探讨这些类别下出现的信息传播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对于类似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的相关研究文献,预先了解、判断所要研究的对象。同时通过学习信息传播机制、公共舆论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理论模型,希望能够相对科学地分析微信平台中的信息传播问题并提出有帮助的建议。比较研究法文章通过观察、对比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寻找到复杂交错的信息传播路径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这些有联系的传播节点剥离开,寻找其中的规律。定性研究法找到传播方式中的规律后,选取笔者认为最为清晰的角度,依据从文献中获得理论基础,对微信的传播机制进行分类、定义描述。使得笔者在后续的问题追踪观察中,可以更有逻辑、针对性地展开研究。第二章微信信息传播的方式与特点第一节微信平台中的传播方式在2014年刘颖、张焕两位学者的《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微信用户关系实证分析》中证实1PAGEXXX刘颖,张焕.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微信用户关系实证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4):56-611PAGEXXX,微信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网络相结合的特质。也基于这样的特性,微信平台中私人账号、公众账号、小程序、微信运营商等不同主体所依托的传播信息的路径是存在重叠的。因此,1PAGEXXX刘颖,张焕.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微信用户关系实证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4):56-61一、基于强用户关系的人际传播微信生态中,私人用户几乎是基于通讯录、QQ等工具将熟悉的朋友、工作的伙伴接纳进来,构建出朋友圈子,同质性较强。而微信的社交功能中,朋友圈仅好友可评论、而他人评论需要互为好友才可见,也更加增强了好友间的互动黏性。这样的强用户关系使得微信平台中的内容更容易得到信任和扩散,但也限制了用户传递信息所能够收到的反馈。同时,成为好友的匹配选择机制限制了好友的数量规模,因此不管是私信、群组聊天或是发布、分享朋友圈,这些传播行为都更倾向于点对点的单向性的线性人际传播。二、基于用户、粉丝圈层的大众传播尽管从微信运营商、微信公众账号、小程序向个体用户传递信息来看,这之间的路径也是点对点的关系。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用户对于微信运营商、公众账号、小程序都是单方面即可建立关系的,这些公众的主体是没有对于粉丝的选择权的,可以得到的反馈也是可以得到扩展的,且它们的粉丝群体数量可以是庞大的,达到亿级、百万级别。因此笔者认为这些主体承担的是点对面的进行大众传播的责任。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主体之间不同的是,在这些主体欲将信息辐射时,公众账号、小程序这些基于第三方企业、自媒体从业者是被动的。这些第三方主体在发布内容之后,只有用户选择浏览或分享,这些信息才是得以传播出去的。微信运营商则能够以管理员的身份,将信息分发给用户,主动传递信息。例如在2015年开始运营的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即以朋友圈的形态流动、穿插入用户好友朋友圈动态里,使广告的推送与媒介环境融合,尽可能不影响用户体验得广告形式),能够分析用户习惯,在进行精准地定位圈层进行分发。因此,微信运营商实际上是可以在大众传播中承担部分议程设置者的责任的。正如春节期间,微信运营商于朋友圈分发的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的相关视频信息流,就是个很好的示范。第二节微信平台传播特点一、微信信息传播具有亲密性、渗透性微信用户关系是依托于现实关系构建的,而朋友圈的可见规则同时规避了可能出现不必要的联络节点,更加拉近了用户彼此间的距离,增强了用户间的黏性。因此,微信平台朋友圈言论、分享都因为这样的“熟人”模式变得更让人愿意亲近与信任。同时,私人用户的好友都由于现实中的接触,具有工作、爱好或价值观上的同质性,由此在好友接受信息时,体现出的只想与渗透性会更为强烈。这也是我们平时朋友圈经常出现刷屏现象,被称为病毒式传播的成因之一。二、微信传播感性化社交作为微信平台最为基础和有力的功能,则必然在用户使用目的中是占极大部分的。在上文理论基础中提到的人使用媒介的五大需求,也很好地阐明微信用户在发表言论、分享内容进行社交是是出于情感需求、社会整合的需要甚至个人整合的需要的。这就意味着用户在产生传播信息的社交行为时,是带有思考、情感,渴望唤起他人共鸣的。不可避免地,在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些信息就被赋予了私人化的理解、情绪,呈现出感性化的特点。三、微信信息传播具有周期性人们对于不同信息的消费需求是有期限的,这个周期会依据用户对此信息的兴趣和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长度。而基于个体的差异化、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时效性、事态的发展变化等等因素,在微信生态中的信息在一时间产生热度之后,会随着热点转移或时间推移而丧失关注,完成它的生命周期,新衍生出的信息会将其取而代之。四、传播信息碎片化微信这类的即时通讯设立之初,是为了使人们的联络更高效、便捷。因此微信生态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是符合碎片化时代用户的使用习惯的。朋友圈发表文字的字数限制,信息流呈现形式,公众号小而美的文章,小程序等等,无一不导致微信传播出的信息的碎片化。五、信息综合性强,并不断整合微信功能的不断迭代,使得微信在除了朋友圈以外的其他功能模块都显得极为开放。截至2017年9月,微信平台上已发布小程序覆盖的服务行业细分类目达到200+,各媒介平台也基本接入微信平台,公众账号更是达到350万。微信平台可以说已经在成为一个信息综合性高的整合型平台。第三章微信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节私人言论得不到有效监管由于微博人际间信息传播的私密性,私人账号传播中出现的不恰当言论在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或被曝光到更开放的媒介平台中的情况下,是很难被察觉和控制到的。而人际间信息传播的单向线性,意味着同信息接收、沟通来进行自我纠正、规范私人言论是很难做到的。而随之衍生出的问题是,在这个半封闭的传播条件下,人们获取不到足够全面的信息来对所接收的内容真实性、可靠性作出判断,沉浸其中的用户就容易被误导、煽动。微信用户中的有心人士就会将这个漏洞利用起来,用不正当手段获利。利用私人账户做情色交易、微商诈骗等类似问题都由此产生。第二节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自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准入门槛低,为个人和企业带来许多机遇。在自媒体的竞争中,粉丝数、点击率、转发量即是自媒体实现变现的重要指标。这之中,不乏一些公众号利用出位、夸张的标题、低俗的内容来吸引眼球,甚至不惜构建送人听闻的谣言来博取关注度。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不规范问题是,微信公众号中存在广告泛滥的现象。一些企业在广告的宣传上言语暧昧,甚至在用“钻空子”的激励方法鼓励用户帮助传播传播,例如新媒体营销公司新世相在今年3月刷屏涉嫌传销被查封一事,该公司将旗下的课程采用发展分销模式进行推广,即用户A购买后分享至朋友圈,用户B通过用户A分享的二维码产生购买后,用户A将获得佣金。同时,一些无良公众号存在急于变现,进行过量的产品包装内容推送,打扰粉丝的体验的想象。整个微信公众市场良莠不齐。第三节著作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微信平台上的内容著作权问题也亟待解决。公众号抄袭他人作品冠以原创之名的案例屡见不鲜。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源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界定,试错成本较低,同时“内容为王”时代,好的内容对于积累粉丝是极具价值的。在利弊权衡下,没有底线的公众账号作出侵权行为。而使这种情况更为复杂的,是在这些内容传播中粉丝在和媒体意识不到该内容所涉及的侵权问题,将触犯他人权益的内容传递给很多的受众,使受害者遭受到更大的损失。再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参与传播者众多且多为不明情况者,受害者维权就存在许多困难。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也不止存在与公众号文章的传播中,一些微信用户的著作权意识薄弱,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未经作者授权允许就将其作品收为己用,在朋友圈中传播。该侵权行为更可能在影响力不大的前提下不被察觉,不了了之。第四节信息传播具有高度自主权,缺“把关”微信是不存在向微博一样的热搜榜、相关推荐的功能存在的,因此微信中的用户选择信息、接收信息、分享信息都是一个高度自主、私人化的过程。在微信信息净化能力较弱的情况下,用户极易受到意见领袖、好友的影响,对其分享的内容产生认同感,就可能产生某爆款文章或诈捐信息刷屏的现象。而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一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得到扩散,而不能得到及时控制。第四章关于微信信息传播管控的建议第一节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微信中信息传播问题例如侵权问题、散播谣言等问题层出不穷。但其根源都在于微信用户(个人用户与公众账号)的不规范操作。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微信用户承担起科学传播信息的责任。微信用户需要认真学习并遵守国家规定,遵循微信平台的用户规范,不发表不恰当言论,不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同时提高警惕,增强自身对信息的选择、辨别能力。认清虚假信息,以防上当;监督身边的信息规范,打击不良的信息传播行为,协助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第二节加强对微信用户的监管微信运营商需要依据现今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细节化平台的制度规范建设,明确违反规定的行为,使得在产生问题时能够准确界定用户的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而现今平台中存在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微信运营商没有给予足够打击力度,起不到震慑违规行为的效果。因此,微信运营商需要强化奖惩机制,一方面培养用户的意识,鼓励其参与到平台信息传播的监管中来,扩展平台的监管人手。另一方面,也让意欲“钻空子”的微信用户看到微信运营商的态度,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第三节加强微信平台的管控技术由于微信平台的特性,凭借人力是很难管控到微信庞大的用户网络。因此,微信需要加强技术开发,做到采集、分析、过滤、管理的一站式信息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微信巨大的信息量,并能够将监管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在理论上震慑、避免用户不规范的信息传播行为。第四节利用好管理员身份并建立应急机制议程设置理论提出大众传播中的人们所关注的信息是可以通过信息引导来把控的。因此微信运营商与政府可以通力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把关,将更为健康的信息传递到微信用户面前,引导微信用户。例如微信运营商的信息流分发机制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微信用户。应急机制也必不可少。由于微信平台的半封闭状态,那么当问题被微信运营商发现是,可能已经经过了多轮的发酵了。届时再去安排方案控制问题,又会花费大量时间,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因此,微信运营商需要设想问题并建立快速响应方案。第五节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需要明确职责、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作用。同时,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是最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准则,尽管微信对于著作权等方面发布了相关规定,但收效甚微,政府就需要与微信联动,共同规范用户行为。政府需要根据微信中出现问题的个性完善相对应的著作权法,为创作者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给创作者们以信心;对于参与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要明确不同传播层级的责任。透明高效也是政府在立法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结论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对社会公共舆论的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社会维稳也有着重要作用。微信的用户量,日产信息量都在诉说着其在引导信息传播方面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大众传播理论、复杂网络模型等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微信传播的案例,对微信平台各个功能下信息传播进行相对全面的观察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微信平台有着半封闭、用户粘性极强的特点。信息传播方式可按照传播路径和辐射范围分为基于强用户关系的人际传播与基于用户、粉丝圈层的大众传播。微信生态中的信息传播具有亲密性、渗透性、感性化的特点。其中传播的信息也具有周期性、碎片化的特性。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微信用户发布内容得不到有效监管,微信创作者的著作权得不到保障,信息传播的自主权导致虚假信息的大范围传播等等。最终,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微信用户可以自觉遵守用户规范,提高信息素养。微信运营商你能够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技术,将管控落到实处。政府也需要参与进来,完善法律法规以保证微信平台信息传播的良好环境,维护社会安定。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问题的研究,相比较其他成熟课题来说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本文的研究也许会出现许多局限性与不足,希望老师可以给与修正与指导。参考文献[1]张瑶琪.基于微信平台的公共舆论传播及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7.[2]汤宇时.从微信认识移动互联网媒体传播平台模式[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广播电视台、新华通讯社贵州分社.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三等奖)[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广播电视台、新华通讯社贵州分社:,2014:4[3]高寺东.微信的传播价值探析——基于社交、营销的视角[J].青年记者,2013(09):67-68.[4]韩晨.微信作品著作权保护研究[D].青岛大学,2017.[5]从微信认识移动互联网媒体传播平台模式[A].汤宇时.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三等奖)[C].2014.[6]王瑞山,靳澜涛.微信时代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及其应对[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02):73-77.[7]Chien-WenShen,Chin-JinKu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