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核心素养统领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核心素养统领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核心素养统领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核心素养统领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核心素养统领教学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时空观念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922年1938年1939年1942年1929—1933年1945年1936年1937年1941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经济大危机1931,九一八事变;1933,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政权七七事变英法绥靖政策二战全面爆发二战全球阶段6月,德国入侵苏联;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二战结束

成立联合国时空坐标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法西斯主义1、含义: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是古罗马帝国执政长官的标志。他们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之以斧钺。而今“法西斯”是独裁、暴政、恶行和侵略战争的代名词。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运动也成为20世纪特有的现象,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主要在一些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3、原因:2.基本特征:(1)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

(2)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3)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4)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1)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极端化是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根源;(2)资义国家对十月革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的恐惧则加速了法西斯主义的扩张;(3)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4)德国、日本等国政治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为法西斯主义建立埋下祸根。(5)1929年--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4.法西斯主义形成的历程1919192019211922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军阀、刷新人士、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1933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1936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一)法西斯主义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国:纳粹党员从1928年的10万人,发展到1932年3月的100万人。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票从1928年的81万张,增加到1932年的1374.5万张。1933年1月,纳粹党领袖希特勒作为民选总理,上台执政,开始扩军备战。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一战后初期经济危机后1919年,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1933年纳粹党攫取政权,建立独裁统治;1938年吞并奥地利、苏台德等。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纳粹党”。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军阀、刷新人士、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知识拓展1:1.原因:①根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重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贫富差距过大—购买力受限—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经济虚假繁荣—扩大再生产—产品积压);③直接: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2.爆发的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3.表现:(1)金融:股市崩溃,银行倒闭。(2)工业: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3)农业: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4.影响:(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遭到巨大破坏;(2)政治上: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3)国际上: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亚欧战争策源地相继形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目的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做法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内容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影响①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②新政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③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特点新的理论:放弃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转向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新的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的权力关系:总统的行政权力不断扩大。历史纵横:

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三)绥靖政策1、含义

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对,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姑息、纵容侵略者的政策。时间绥靖政策的表现1931年9月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1935-1936年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非军事区。1936-1939年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1938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希特勒进攻波兰后,英法采取“静坐战争”。实质: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本国和平,尽可能将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材料1: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材料2::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摘编自《国际关系史》①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②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③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④具有反苏性质。①一战对英法等国的综合实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②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③英法等国希望“祸水东引”,德国与苏联进行战争。④对社会主义的仇视;⑤无视小国利益;⑥希特勒的欺骗策略。⑦一战以来和平主义的思潮蔓延,希望牺牲小国利益换取和平。避战求和祸水东引2、原因3、评价: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三)绥靖政策希特勒说:

“没有问题的,你知道有些

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英国首相张伯伦一下飞机,张伯伦就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

战争。”知识拓展1《慕尼黑协定》

——绥靖政策的顶峰(1)背景: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2)内容: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把捷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斯大林不相信英法会跟他协同起来,共同击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外长共同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使世界感到震惊和愤慨。美苏中立政策1935.8美国通过《中立法案》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8月31日,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中立法》。法案规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然后,凡以军械、军火或战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中立法的通过,从法律上把美国基本的欧洲政策固定下来,对当时欧洲的绥靖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知识拓展2美苏中立政策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引起的不满与冲突(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3、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4、直接原因:法西斯主义兴起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加促(英法绥靖、美国中立、苏联自保)6、国际因素:局部战争期间未形成反法西斯阵线。(一)大战进程2.局部战争:(1)亚洲:1931-1938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①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②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③地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1.总体进程: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二战可分为五大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3.二战全面爆发:(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败降(1940.6.22),英国继续抵抗,进行不列颠空战。(2)扩大(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的主战场。知识拓展:

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法西斯闪击苏联的军事行动作战计划,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于1940年12月发布。德军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击战”的方式,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突击,消灭西部前苏军主力,尔后向前苏联腹地长驱直入,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等地,迅速击败苏联,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一)大战进程:知识拓展3:古德里安——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用战绩爆表,相当嚣张,他通过扩音器对敌人大叫:“我没有时间俘掳你们,你们自己放下武器、以免妨碍我们前进”。纳粹德国的闪击战,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全面爆发阶段()苏联1939.9.1“白色方案”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1940.7“海狮计划”空袭英国27天征服了波兰4小时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卢森堡不战而亡39天征服法国()1941.6“巴巴罗萨计划”侵苏联4.全球阶段(1)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①建立:1942年初,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②性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③意义:①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③反法西斯国家互相配合,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大战进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3)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7.17—1943.2.2)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此战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法西斯轴心国再也无法在北非发动进攻(1)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1942.6.4—6.7)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此役日本损失惨重,自此丧失了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2)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2.10.23—11.3)是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自此德国丧失了在苏德战场与欧州战场上的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1944.6阿拉曼战役1942.10—11中途岛海战1942.65、转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

1942-1943年,盟国战略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和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标志着盟国成功扭转战局。6.二战的结束:①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③1945年8月6日与9日,美国先后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与长崎。④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⑤1945年8月9日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一)大战的进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德国签署投降书日本签署投降书墨索里尼被暴尸米兰街头洛雷托广场(二)大战的影响1.改变了国际格局:从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2.二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3.促进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5.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德国V2火箭导弹◎电子计算机亚洲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局部阶段全面爆发战争扩大战争转折战争结束1939.9,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1941.6,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1941.12,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6中途岛战役亚洲战场转折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转折点1942.1《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阿拉曼战役非洲战场转折点1945.9.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1945.5.8,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1944.6英美等军队诺曼底登陆二战战略态势发生根本性变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归纳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1943年11月美英苏德黑兰会议左起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1943年11月美英中开罗会议左起蒋介石、罗斯福

、丘吉尔1945年2月美英苏雅尔塔会议左起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1945年7月美英苏波茨坦会议左起艾德礼、杜鲁门、斯大林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2.联合国成立:宗旨:原则:作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1945年10月24日五大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的原则。思考:如何评价安理会投票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联合国吸取国联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铸剑为犁会议时间主要背景内容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德黑兰会议1943年冬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尽快打败德国。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苏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对日作战。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向日本进逼,中国战场开始反攻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发表对日最后通牒。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2.归纳体系的主要内容(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5)成立联合国。积极影响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消极影响

(1)雅尔塔体系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在两极格局下,世界趋向于分裂,

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为二战后强权政治开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

几个工业大国背着其他国家随意划分范围,强硬的把自己的国家政策推行给

其他国家。中国虽是二战战胜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对待,没有话语权,严

重侵犯了中国利益。(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3.评价雅尔塔体系知识拓展4: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比较项国际联盟联合国不同点原则强调全体一致原则参与国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作用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相同点强调大国一致原则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含义实质作用结果体现意志主要矛盾国际组织调整关系瓦解方式通过一系列会议确定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凸显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解决根本矛盾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英、法、美等国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矛盾国际联盟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随着亚欧战略策源地形成及二战爆发与扩大而瓦解美国和苏联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联合国资'国家与社'国家的关系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瓦解知识拓展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法西斯运动的开端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纳粹德国的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局部战争全球战争二战的结束二战的影响二战发生的亚洲阶段(1931-1938)二战发展的欧洲阶段(1939-1941)太平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雅尔塔体系建立主要内容评价:积极性、消极性联合国:成立、宗旨、原则、作用课堂小结1.(2023·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1.A【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席卷世界的大危机,大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以及各种破坏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且胡佛执政时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措施,其胡佛执政时期主要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干预的力度较弱,排除C项;美国此时并未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故选A项。对点训练2.(2023·北京高考)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2.D【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60年(联合国)。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湖北高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3.D【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相比,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二战,D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2022.1·浙江高考)下图为1931年10月刊载的讽刺漫画(通往繁荣之路)。一名美国男子正迷茫地看着指示牌上凌乱的信息: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还有一块绕柱两圈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就在拐角处”(JustAroundTheCorner)。下列项中,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①美国正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②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③美国交替使用反危机手段摆脱“滞胀”困境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导致失业率上升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A【详解】

19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