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澄清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1页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澄清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2页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澄清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3页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澄清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4页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澄清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澄清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构成判断(命题)和论证(推理)的最基本要素,正确地

理解和运用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任何题目都需要有很好的概念分析,

分析概念的时候,要努力从某个角度把自己切入其中,寻找到独特的见解。否则,你

所写的议论文就没有自己的感觉,没有自己的情感。

01

澄清概念存在的问题

澄清(阐释)概念有一些传统的方法,比如下定义、解释法、打比方、举事例、

描述现象等。然而,仅知道这些方法,并不意味着会运用、能用好它们。

1.教学中的问题

一些教师能判断学生的作文有问题,但不能进行准确的病因分析,只是以判断代

替分析,以好例呈现代替过程指导。如果有分析和指导,则可能不能切中要害,甚至

给出错误的指导。整体来看,教师缺少指导学生澄清概念的有效方法。

例如,有老师对这样一段文字分析就不够准确。

实力是那永不后退的精神,这精神会为你向成功架一座虹桥!你看那李白曾陷入“举

剑四顾心茫然”的苦痛之中,然而他长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这种

豪气岂能不成功?陆游曾迷失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间,然而他深知“柳暗花明又一

村有这种坚定岂能不成功?他们都是逆境中的勇敢者,这种不后退的精神定能让他

们铸就辉煌。(选自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习作)

有老师认为该段首句采用下定义的方式对“实力”的内涵加以解释,但释义错误,”实

力”不是“精神”,因而造成后面的论证全面失效。

该段对“实力”一词的内涵解释确实不对,但后面的论证失效并不是因为释义错误造

成的。恰恰相反,是后面事例的分析错误造成内涵解释错误。因为首句是本段论点,

那么李白与陆游之例应是论证这一论点。在逻辑学的范畴中,例证法实际是推理中的

归纳法,其完整的推理过程应是:

李白的实力是永不后退的精神,这种精神助他走向成功:陆游的实力是在逆境中

不后退,最终收获成功:所以,实力是那永不后退的精神,这精神会为你向成功架一

座虹桥!

如果结论错误,那是因为前面分析错误。所以段首对“实力”一词的内涵解释错误,

是因为后面的事例分析错误。

为什么事例分析会错误?因为作者不会进行原因分析,缺少澄清概念的基本意识

和方法。对于李白来说,首先需要澄清他的“成功”是什么,然后再来分析他成功的原

因,才能明白李白的“实力”是什么。一般的理解,李白的“成功”应该是他在诗歌创作

方面的成就,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有远大的理想抱负、非凡的天赋才能、游历名山大

川的丰富经历等等。诗歌的成就与“永不后退的精神”实在难以建立起联系。“陆游的实

力是在逆境中不后退”更不知从何谈起。

在写作中,对概念的阐释一般不应是概念的普遍意义(即词典义),而应是特定

语境下内涵。在这里,是针对李白和陆游的具体事例,"实力''外延已经被限定,要解

释的内涵,是指李白、陆游的实力是什么。

2.写作中的问题

学生写作中不知道需要澄清概念,或者只知道死搬硬套所谓的方法。

例如

江苏高考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作文,实际就是围绕“智慧”这个话题(概念)写

作。材料所给提示“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是智慧的三项特征,到底

是怎样的经验、能力、境界,或者还有其他的理解,需要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释。但学

生只知死搬硬套方法,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是转移话题,偏离题意。如:说坚守是一种智慧,下面就大谈坚守,不讲智慧;

说智慧在于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下面就只谈失败如何是成功之母。智慧与“失败中走向

成功''的外延并不相同,用后者取代前者便是错误,应该谈的是为什么坚守是一种智慧。

二是硬贴标签,似是而非。如: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为什

么“钢铁般的坚韧”、“性命相交的忠诚''是智慧?也许在特定的某种情境下,“坚韧”、“忠

诚''可能是智慧的一种表现,但它是在什么情境、什么范围下成立,需要讲清楚;如果

不讲,将其作为智慧的一般内涵,则是错误的。

三是只讲现象,不析内涵。如:智慧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等。“万有引力”、"相对论”、"杂交水稻”、

“四大发明''是智慧的结果,到底智慧如何呈现出来的?没有分析。

四是只谈作用,不讲原因。如:智慧可以让生活更精彩,智慧有助于成功。但智

慧为什么可以让生活更精彩?为什么有助于成功?这是以结果分析代替内涵分析。

3.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缺少以逻辑学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

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在语言

交际和写作表达中,我们常常需要自我审视,看自己对概念的外延是否做出了准确的

界定,是否能保证表达准确,不被人误解;看自己限定了外延后,是否能通过对具体

案例的分析对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准确的定义。

写作教学中,我们讲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实际就是缩小概念的外延。外

延变小,其内涵才会具体而丰富,写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不会陷入泛泛的空谈。

上文中关于“实力”的片断,就是不知道应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也不知道分析的方

法,只是模糊地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导致了对“实力”内涵的解释错误。上文中说“坚

守是一种智慧”、“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则是凭空对智慧进行定

义,不是建立在特定的语境下、针对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得出的解释。

而且,原因分析有一果一因,也有一果多因,一果多因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比如,室外的地面是湿的,为什么会湿?一种原因是下雨了,但这不是唯一的解释,

也有可能是有人在地面上洒水了。一果多因中,有的可能是主要原因,有的是次要原

因,我们要关注的应该的是主要原因。上文中关于“实力”的片断,李白在文学方面取

得成就的原因,可能有“永不后退的精神”这一因素,但这一因素对李白而言不是关键,

而作者却将其作为唯一因素来讲,认识就显得肤浅和片面。

再者,逻辑学中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以及相应的逻辑谬误等批判性思维中的有

关原理,也应为我们所了解,否则我们不能准确判断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不知道学生

的观点从何而来,不知道有没有逻辑推理,不知道推理中的谬误在哪里,自然难以进

行准确、有效的判断和指导。

二是缺少批判性思维中的系统性思维。

上文所讲阐释概念的方法是写作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

内容及事物变化的原因,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这种知识一般以静

态的、碎片化的状态存在着,其作用在于帮助识别某写作的特征与规律。

我们没有意识到写作是一种思维流动的过程,是一种系统性的整体工程,这种静

态的、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对写作提供操作性指导。

比如说“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这个解释从何而来?为什么坚

韧、忠诚就是智慧?作者都不写,这就是只知下定义,而不知这种特定语境下的定义

应来而有据。说“智慧可以让生活更精彩”,只讲智慧的好处,却不说什么是智慧,也

就不能让人明白为什么智慧会有这样的好处。

比如阐释概念中的现象描述法,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慢”:"一个老人拄杖而行,

颤颤巍巍,是一种慢;几位熟人,在树下饮酒小酌,闲话家常,也是一种慢;一家人

喧闹出游,孩童奔走,大人稳行,逛了一个下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慢?”作者对慢的

描述没错,可是描述这些现象想表达什么?老人的慢,可能是年老体弱,想快而不得,

是一种无奈;也可能是一种云淡风轻,心静如水的安详。几位熟人,可能是忙里偷闲

的温馨与宁静,也可能是闲人的无聊与空虚。不同的解释,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可

能是批判这种慢生活,也可能肯定这种慢生活。这些不阐释清楚,后面的观点从何而

来?描述“慢''的现象是为后面的论述服务的,那么在描述时就要明确是一种怎样的

“慢”。

所以,我们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的方法,将碎片化的知识建构成一个前后关联的、

系统化的整体性思维,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知识传授”转向

“能力发展”。

02

澄清概念的策略

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思维注定模糊混乱。澄清概念需要遵循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系统性思考。其基本的思维路径如下图所示:

此图的意思是,概念的阐释首先需要明确外延,外延的界定为写作目的服务,与

目的相关;外延的界定决定特定情境下概念的内涵,内涵的阐释为写作目的服务。因

此,所谓举事例、描述现象等方法需要在写作目的的指引下,与阐释法结合运用,而

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写作中。以下列举了一些基本方法,仅供参考。

1.界定外延,明确范围

在写作中,一般需要明确话题讨论的范围,如果范围不明确,想要表达的意思溢

出了应有的区域,就会出现错误。

著名经济学家茅与轼写了一篇文章,观点是“替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理由是如

今社会上有仇富心理,有一批人反对保护富人,准备打倒富人,再次剥夺他们,有这

么多人反对保护富人,他更觉得有保护富人的必要。并说为富人说话不仅是为了富人,

更是为了大多数的穷人,因为他们最终也要变富,如果把富人都打倒了,穷人也就没

有前途了。

这篇文章遭到一些人的批判,因为不少人认为有的富人“为富不仁”,或者是通过非

法的途径致富。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里所说的富人不包括贪污盗窃、以权

谋私、追求不义之财的那些人,而是指诚实致富,特别是举办企业致富的企业家和创

业者。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那些是寄生虫甚至害虫的不在此列。"(《新快报》,)

如果他在文章中像这样澄清了概念,所说富人是诚实致富的人,而不是那些“寄生

虫甚至害虫”,那么他的批评者会少得多。但是他所说的“社会上有仇富心理”,这里的

富人是指诚实致富的人吗?如果社会上的所仇之“富”是指那些为富为仁的人,是那些

“寄生虫甚至害虫”,那么他在此文中“替富人说话”的观点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仇富心

理”中的“富''指什么样的人,也有必要阐释清楚,否则后面的论证和结论也会出问题。

比如这样一个作文题:“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

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短

信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能力看不见……”

这个作文实际是要围绕核心概念“看见与看不见”来写。“看见”这个概念本身不需要

过多解释,这里更需要对其外延进行限定,一是明确主语,即谁看见,谁看不见;二

是明确宾语,即谁看见什么,谁看不见什么。根据不同的外延,我们才可以明确“看见”

是视觉上的看见,还是意识上的发现、认识和领悟。

2.原因分析,探究本质

我们在文章中阐释一个概念,不是将其词典义搬过来,一是没有人会把词典背下

来,二是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词典背书。我们是为了一定的写作目的和特定的情境下

来阐释概念的,因此就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阐释概念的内涵,探究其特定的意义。

比如,有人在文章中这样写“勇气”:

勇气就是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势。

当一个人做出自己的选择时;是什么让他这样做?是勇气,是自信。一个人如果

没有了勇气,就会丧失战斗力,也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一个人原有的自信。人

人都需要勇气来面对一切成功与失败,需要它来面对一切是与非,需要它来面对一切

的一切。像海伦・凯勒,居里夫人……他们为什么能够功成名就?是因为他们有战胜困

难的勇气,促使他们挑战生活,挑战未来。

开头对勇气的解释接近于词典义,非常正确。其内涵高度概括,可以用来指示的

对象很广泛,海伦・凯勒、居里夫人有,很多其他的人也有。但海伦・凯勒与居里夫人

的勇气完全一样吗?他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就能功成名就?作者想告诉读者应该是

我们应该要有勇气。读者可能会想:我也想有勇气,可我为什么就没有呢?此文不能

给读者以启发。

为什么?因为作者没有解释勇气背后真正的内涵。

其实,海伦最初并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她一岁半时因生病眼瞎耳聋,脾气变得

暴躁,常常犯各种错误,如打人、不守规矩、破坏东西等。直到海伦明白了“water”这

个词后,事情开始发生变化。莎莉文老师带着海伦走到水井房边,要海伦把小手放在

水管口下,让清凉的水滴滴在海伦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的手心,写下

“water”这个字,几次之后,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

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液体。”因此,对海伦

来说,勇气来源于领悟的快乐,未知世界的渴望,也来源于成功的自信。战胜困难的

勇气不是凭空产生的,所谓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势”,只是一种结果的呈现。

居里夫人的勇气则与海伦不同。在巴黎学习时,居里夫人对贝克勒尔发现的“铀射

线''产生了极大兴趣,她想知道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

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她决心闯进这个领域。在沥青铀矿中,她发现

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牡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并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

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居里夫人的勇气源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源于发现新元

素的痴迷,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强烈的兴趣。

当勇气的外延缩小到一个人,就要阐释清楚概念在这个人身上体现的具体内涵。

我们写作的目的不是像词典专家那样去弄清楚概念的一般内涵,明白了勇气的具体内

涵,才能给读者以启发。比如现实中可能有人缺少勇气,通过事例的分析弄清楚勇气

从哪里来,才能让读者有所借鉴。

3.同类比较,择优避劣

也许我们还会找到其他类似的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对原因进行比较,会对概念

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具启发意义。

以,,勇气,,为例,我们会想,有没有人的勇气是天生的?比如李逵,勇杀四虎,似乎

就是天生的勇气。其实并非如此,他之所以敢闯虎穴,勇敢地杀掉四虎,一是他的母

亲被虎吃了,他悲愤交加,要报仇:二是他有蛮力,早就杀过人,有腰刀在手上,他

相信他的力量。对李逵来说,勇气来自愤怒,来自实力。

那么义和团的士兵以血肉之躯冲向枪林弹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

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

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而灾难的源头就是洋人:“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

堂遮住天”。

义和团相信通过念咒语、身带符咒可以达到刀枪不入的效果,如《闭火分砂咒》:

“弟子在红尘,闭住枪炮门,枪炮一齐响,沙子两边分”。“拳匪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

战事,竟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

忽间亦中弹而倒。”(《拳乱纪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