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0二二年东营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II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谈古论今,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追求到“中国梦”的民族目标,流淌着历史长河

的满腔热血,镌刻在黄土大地的不朽丰碑,更需要我们延续中华力量。着眼我们承载的使命和责任,缩小

到个人的修为和信仰,是恪守忠诚,是干净d。行,是勇于担当。

【1题答案】

【答案】O.ke□.笃

【解析】

【详解】①“恪”读作“日”,“恪守”的意思是严格遵守。

②“加”写作“笃”,“笃行”有“确实履行”的意思。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黄河河道水情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

境。

②自我贬低只能强化拖延和懒惰。应该把精神能量放在旧的思维模式、创造新的思维模式上。

③乡村的安静是城市无法比拟的。高楼林立,交通拥堵,大城市的喧嚣给人以繁华之感,—难免

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视察祛除既•也……B.视查祛除尽管……但……

C.视查驱除既……也……D.视察驱除尽管……但……

【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视察: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视查:强调的是检验、核实、验证。

结合语境,这里用来形容习近平总书记实地检查工作,应用“视察”。

口祛除:除去疾病或疑惧、邪恶。驱除:指赶走、除掉。

结合语境,这里用来形容除掉旧的思维模式,应用“驱除”。

③既……也……表示并列关系。尽管……但……表示转折关系。

结合语境,“繁华之感”与“烦躁”是相对的情绪表现,故这里应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故用“尽

管……但……”

故选D。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国庆期间,各中小学举行的“童心向党,共祝国庆”活动上,坂簟■眼的歌声飘荡在校园内,发挥着

教育作用。

B.线上教学期间,无数拳芋学子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C.尽管被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已经98岁高龄,但仍然弹精强虐,为中国人民的医学事业

奋斗于手术台第一线.

D.本次论文答辩中他的文章因旁征博引被导师夸奖,而他表示这些征引只是妙手,得。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振聋发瞧: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

过来。在此形容歌声,使用对象有误;

B.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莘莘学子”与语句中的“无数”语义重复,使用有误;

C.婵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形容“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奋斗在手术台第一线,

使用正确;

D.妙手偶得:指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写出的佳句、佳作。“征引”在此指引用事实或言

论、著作做根据。“征引”并非自己所写,用“妙手偶得”一词不恰当;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观摩本次山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疫情期间防控部署的直播会议,使我们的防控意识和防控能

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B.很多人只了解到气候变暖主要源自汽车排放尾气和化工产业设施的废气排放造成的,却不了解饮食习

惯也影响着气候变化。

C.“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他们已经分别被赋于为人民服务、创

新发展、艰苦奋斗。

D.本次东航客机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实行搜救工

作。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B.“主要源自……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

C.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末尾加上“的深刻内涵”;

故选D。

5.填空。

①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中与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句子是,o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

景,也渲染着离别的氛围。

③《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只要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

新的境界的诗句是:,

④《谐》之言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题答案】

【答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按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识记并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簸、瀚、徙、技”等字词容易写错。

6.名著阅读。

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任何关于“红色土匪”的那些

形容词,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像神气活现地跟在

他旁边的“红小鬼”一样,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身材

苗条,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以上文字选自名著《__》,选文中“他”这一人物是______(人名)。全书按照组织行文,作者刻

画人物、描写事件采用的写法,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6题答案】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周恩来口作者的行程见闻(或时间顺序)□.纪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文学常识和人物的掌握。

阅读文段,从“走回百家坪”“红色土匪”“红小鬼”这些词语可以判断,此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

国》,作者斯诺按时间顺序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地实地采访的所

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是一部

纪实作品。从“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身材苗条”“还有那种风度”可知,“他”是周恩

来。

7.综合性学习

某初中学校开展以“民以食为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材料一】

中0141食缺产■(1996-2018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

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化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

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材料三】

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内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

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

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一根食耕,种、

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离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

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

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食”,会意字,甲骨文写作“食”,从今,从2。A,器皿上的盖子,2,盛有物品的食器。“足

食足兵,民信之矣”中的“食”即用其本义:,“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则引申为:。

(3)班级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到来时,举办“节粮减损,我们在行动”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

活动。

【7题答案】

【答案】(1)示例一: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

示例二: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粮食(食物)□.供养(供给,喂养)

(3)示例一:开展“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主题演讲(征文)活动,倡导“节约一粒粮食,心存一份感

恩”的社会风气,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

示例二:开展“绿色饮食,健康消费”的手抄报(黑板报)活动,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

费的生活理念。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概括与探究。

结合材料一的图表可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

结合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可知,我国重视吃饭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结合材料三“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内好路子”“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逐

步提离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

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可知,我国特色粮食产业得到发展,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据此作答。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为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食:粮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喂养、供养。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活动设计要明确活动主题,根据主题设计相关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节粮减损,我们在行动”,据此,我们可设计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

示例:开展“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积极倡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培养

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①,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9.本诗“沉郁怀古”“哀怨如缕”,请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本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请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9〜10题答案】

【答案】9.示例一:诗人通过写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起兴唱叹,写出了诗人对历史的凭吊,

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慨。

示例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

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意旨尤为深远。

示例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蔽日”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眼前所见的景物特

点,又暗示了朝廷奸臣当道,君主被蒙蔽的现实,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愁苦与悲叹。

10.示例一:构思上颇具章法。首联从楼台名起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

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

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转、

合来看,颇有章法。

示例二:虚实相生。诗人运用想象虚写六朝人物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

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接着实写眼前的三山和秦淮河这一自然景象,抒发了繁华易逝,盛世难再,

唯有山水长存的无限感慨。

示例三:寓情于景。诗的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了诗人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致:“三

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抒发了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唯有山水长存的无限感慨,为末联

“不见长安”的愁思作铺垫。

示例四:直抒胸臆。诗的结尾写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这里诗人用“浮云蔽日”寄

寓自己的内心情怀,一个“愁”字,情感立现,直接表达出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的感触。

示例五:遣词造句别致自然。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

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

且笔到意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示例六:语言流畅,不事雕饰。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

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意旨尤为深远。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

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通过诗歌题目就可以知道本诗为怀古诗,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

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

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国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

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

炬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

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

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

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于是从

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暗示皇

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因此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

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构思角度:通读全诗,了解大意后,不难发现本诗在构思上颇具章法。“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

流”一联从眼前的凤凰台想象到当年凤凰来游,而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国和后来

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

入坟墓。那一时的炬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

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三山

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联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

看得更远些,于是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联即景生情,寄寓着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

门,因此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写法角度:“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是诗人运用想象虚写六朝人物已经被埋入坟墓,成

为历史的陈迹;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一联实写眼前的三山和秦淮河这一自然景象,抒发了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唯有山水长存的无限感慨。两

联由虚到实,虚实相生。同时诗的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此

联写了诗人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致:“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抒发了繁华易逝,盛世难

再,唯有山水长存的无限感慨,为末联“不见长安”的愁思作铺垫。

语言角度:“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联中描绘了“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

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笔到意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

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别致自然,情随景生,意象谐成。

(二)(8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强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乙)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

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目:“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

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

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齐人伐燕:齐宣王五年,燕王哙把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国人不服,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出兵伐

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亲戚畔之畔:

②五旬而举之举:

③古之人有行之者之:

④箪食店浆壶:

12.请你阅读甲乙两文,概括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13.请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11〜13题答案】

【答案】11.①同“叛”,背叛②攻克,占领③代词,代指攻打他国这件事④用壶装

12.孟子认为人们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希望统治者能够施行仁政。甲文主要

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乙文孟子则强调了发动战争要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两文都强调了老

百姓的意愿,认为战争的起点和支点都是“仁政”。

13.示例一:表达方式上,甲文以议论为主,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逐层推理,有力地论证了“人和”的重

要性;而乙文则以记叙为主,通过一问一答的人物对话形式,表明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示例二:甲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则采用借事说理的写法,借

孟子与宣王谈论齐人伐燕,表明了发动战争应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

示例三:修辞手法方面,甲文长于排比,增强气势,论辩如江河之水,一泻而下;乙文则采用比喻的手

法,以生活中常见的“水深”“火热”比喻老百姓的日子极端艰难,语言朴素,情感真挚,能很好地引起

君主共鸣。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

思。

①亲戚畔之。句意是: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②五旬而举之。句意是:五十天就能攻克下来。举:攻克,占领。

③古之人有行Z者。句意是:古代有人这么做过。之:代词,代指攻打他国这件事。

④箪食窜浆。句意是: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壶:名词作动词,用壶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探究。

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强调了

“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文章最后以得“得道者多助”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

即实际仁政,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取胜最主要的条件。

乙文中,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可知,燕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由“取之而燕民不悦,

则勿取”可知,燕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因此“取”与“不取”,是由燕国百姓决定的,

而不是齐宣王决定的,要根据燕国百姓的意志来决定是否兼并他们的国家,发动战争要以救民于水火为目

的,这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重视民心的思想。两文都强调了老百姓的意愿,认为战争的起点和支点都是

“仁政”。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写法的不同。

1.表达方式。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在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得

出“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④段以“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论证,逐层推理,有力地论证了

“人和”的重要性:乙文通过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以记叙为主,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

之”可知,燕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可知,燕国当地百姓不高

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因此“取”与“不取”,是由燕国百姓决定的,而不是齐宣王决定的,要根据燕国

百姓的意志来决定是否兼并他们的国家,发动战争要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这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重视

民心的政治主张。

2.论证方法。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在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得

出“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④段以“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论证,逐层推理,有力地论证了

“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借宣王与孟子谈论齐人伐燕的事例来说理,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可知,

燕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可知,燕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

这个国家。因此“取”与“不取”,是由燕国百姓决定的,而不是齐宣王决定的,要根据燕国百姓的意志

来决定是否兼并他们的国家,发动战争要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

3.修辞手法。甲文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排比修辞,增强了说理语言的气势,论辩如江河之

水,一泻而下,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文章生动形象。乙文中“避水火也。如水益深,

如火益热,亦运而己矣”运用比喻修辞,孟子把老百姓极端艰难的日子说成“水深”“火热”,语言朴

素,情感真挚,能够引起宣王的共鸣。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

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

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

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

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

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能攻克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

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

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队伍,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

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三)(8分)

①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③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

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

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

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④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⑤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

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

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

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

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⑥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顾的),

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

14.探究下列赞美白杨树语句的匠心所在,写出你的发现。

①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③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④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5.结合选文,就文章的写法谈谈你的理解。

【1475题答案】

【答案】14.示例一:开篇直接入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中间、结尾不断点题,形成一以贯之的抒

情线索,同时与标题形成呼应,统领全文。

示例二: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

头,不仅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且为整篇文章奠定了鲜明的感情基调。

示例三:结构严谨。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首尾呼应,使整篇

文章结构紧凑,气势浑然一体。

示例四:指示代词的转化,可以看出作者情感的推进历程,从“那”到“这”的转变,是作者观察角度的

转变,从在车上远观到近距离细看,白杨已经逐渐深刻地走进作者内心,赞美之情也在不断地增强。

15.示例一:象征。用象征的手法来抒发强烈的感情,歌颂北方军民。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笔直的

干、靠拢向上的枝枝叶叶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与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

的性格及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白杨树来象征,贴切自然。

示例二: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在选文第⑤段先以两个“没有……”,坦言白杨树不是“好女子”,

既而用“但是”一转,再肯定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更突出地赞美白杨树的不屈、挺拔、正直、伟

岸的品质。

示例三: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结尾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突出地赞美了白杨树不平凡,对“看不起民

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

示例四: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赞美白杨树,更是讴歌与日寇斗争的广大军民,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

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与写作特点。

第①句是文章起句,点明礼赞的对象,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第②句指出白杨树“不平凡”,以“极普通”来衬托白杨树的伟大,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埋下伏笔。

第③句出现于具体描绘白杨树形象特征之后,所以用“这”近指,写法基本与第②句相同。

第④句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赞美”之前加“高声”二字,爱憎之情更为强烈,与开头遥相呼应。

这四个句子体现了文章思想感情的脉络,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强调与深化。综上可

以发现这四个句子都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这是直抒胸臆的写法;指示代词的转化,从

“那”到“这”的转变,可以看出作者情感的推进历程,可以看到作者观察角度的转变,从在车上远观到

近距离细看,白杨已经逐渐深刻地走进作者内心,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也在不断地增强;以“我赞美

白杨树”开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首尾呼应,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严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第⑤段“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

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句中,作者

用白杨树象征朴实的北方的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象征今天在

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

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本文文笔婉曲,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

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当写到对高原产

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在具体描写了白

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接着用

“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语言凝练,文字优美.作者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如第③段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用“力争上游、笔直”写白杨的直立的形态;第⑤段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看

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中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

来写白杨的高大。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

据此作答。

(四)(14分)

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

①1984年10月1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米尔斯坦、科勒两人因从事免疫系统的研

究和“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②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呢?

③在生物工程中,有一类似导弹的东西也具有精确的导航系统,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准确性。它只与

人体中某些特殊物质结合,以改变其特性,使它们失去活性。它这独特的性格,引起世界生物学者的高度

重视。它就是生物导弹一单克隆抗体。抗体是在抵抗外来者侵入生物体时,生物体自身的B淋巴细胞产

生的能与入侵者结合的自卫系统。生物体中有100万种3淋巴细胞,而每种B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种抗体

时,它们恰似100万枚导弹,保护着生物体。当某种细菌侵入人体时,人体就能产生相对应的抗体与细菌

的特定物质结合,这个物质被称为抗原。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人体便会产生一连串消灭入侵者的反

应。在消灭入侵者之后,人体内仍保留了这种抗体,使得人体不再得这种病,如麻疹、猩红热、乙肝等

等,都是如此。但人体中并非生来就具有100万枚导弹,而是在抗原入侵人体时才产生。我们平时爱打很

多预防针,目的就是使人体中产生抗体。当体内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消灭入侵者时,或者人体根本不能产生

这种抗体时,人就生病了。

④人们了解了抗体的特征,希望能针对某种疾病制造一种纯净的、特定的抗体,弥补人体中抗体的

缺乏或不足,这种特定的抗体就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是指一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细胞群,从这细

胞中提取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人们最先试图从血液中提取它,但结果是含量少、价格高、纯度低。最

后,又有人试用人工培养淋巴细胞的方法,但d淋巴细胞的活性差,不能在体外生存,希望又落空了。

1975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英国MRC分子生物研究所米尔斯坦和科勒用生化的方法将H淋巴细胞与骨髓

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是一种既有旺盛的体外繁殖能力,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经过人工培养,

从中可源源不断地提取单一纯净的抗体,这个实脸首先在小鼠身上获得成功。杂交瘤细胞的成功,极大地

震动了生物界,1981年米尔斯坦和科勒共同获得加尔登基金奖。

⑤单克隆抗体已成为现代医学武器库中的新式导弹,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来自它那高度的特异

性和精确性,因此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它的最大优势是有希望成为癌症的征服者。由于它

的精度高,因此副作用小,不会像其他药物那样将健康细胞与癌细胞同时杀死。现在科学家还将抗癌的单

克隆抗体再与其他药物连接,将药物准确地带到癌变部位,这样更增强了“导弹”的杀伤力,好似增加了

许多新的弹头。

⑥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美国已有了单克隆诊断盒,可以诊断艾滋病、肿瘤、性病、乙型

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它将会代替传统的抗血清诊断,因为它纯度高,灵敏度、特异性强,因而快

速、准确。单克隆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高度专一性,被人们用于近代纯化分离难度极高的药物的载体。

将单克隆抗体制成5升的吸附柱,当含有尿激酶的混合液流过吸附柱时,单克隆抗体就像一块吸铁石,可

将尿激酶全部吸附,这样可以提取纯尿激酶200克,足以治疗600人次脑水肿病人。这吸附柱可以重复使

用100次,回收率可达60%〜10%。根据《高技术杂志》的报道,1982年世界范围的单克隆抗体销售额仅

为1500万美元,而1992年却超过50亿美元。

⑦通过小鼠而获得单克隆抗体,用于人体后,容易使人产生过敏,因而人们渴望培养人体白细胞,以

提取人单克隆抗体。据《科学》报道,法国一公司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在试管内成功地培育了产

生抗体的人类白细胞,特别是B淋巴细胞,这将成为开发单克隆抗体的里程碑。对于“生物导弹”——

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诊断的有力工具正向小型化和家庭化发展,人类掌握这枚“生物导弹”,征服癌症等

绝症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选自《自然科学名家名作中的为什么》,有删节)

16.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已有哪些具体应用。

17.第⑤⑥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8.以下两题任选一个作答。

①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②任选角度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

19.人类在生物科学的探索研究中不断进步,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1679题答案】

【答案】16.①将抗癌的单克隆抗体与其他药物连接,将药物准确地带到癌变部位。②代替传统的抗血清用

于疾病诊断。③用于近代纯化分离难度极高的药物的载体。

17.不能调换。第⑤段说明单克隆抗体成为现代医学武器库中的新式导弹,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分

支;第⑥段说明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第⑤⑥段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不能调

换。

18.①示例一:打比方。文中第③段“它就是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单克

隆抗体比作导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单克隆抗体对生物体的保护作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示例二:列数字。文中第⑥段中“单克隆抗体……可以提取纯尿激酶200克,足以治疗600人次脑水肿病

人”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单克隆抗体吸附力强的特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②示例一:语言生动形象。文中“单克隆抗体就像一块吸铁石”运用比喻,把单克隆抗体比作吸铁石,生

动形象地说明了单克隆抗体强大的吸附能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示例二:语言准确严谨。文中“它只与人体中某些特殊物质结合,以改变其特性,使它们失去活性”中

“某些”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人体中的某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是“它只与人体中的某一部分特殊物

质结合”而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

19.①科学家通过对单克隆抗体特性的研究实验,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人类带来了

福音。

②不断探索、积极探究、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在工作中,学习上,我们也要积极运用

多种途径和实验进行研究,去了解、揭示更多的科学秘密。

③锲而不舍也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精神态度。科学家经过多次失败,终于用生化的方法将B淋巴细胞

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可以从中提取源源不断地抗体。没有不怕失败的执着精神,就不会获

得成功。

④创新精神是科学探索的必要前提。米尔斯坦和科勒用生化的方法将8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

杂交瘤细胞,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精神。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结合第⑤段”现在科学家还将抗癌的单克隆抗体再与其他药物连接,将药物准确地带到癌变部位”可知,

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于将抗癌的单克隆抗体再与其他药物连接,将药物准确地带到癌变部位;

结合第⑥段“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美国己有了单克隆诊断盒,可以诊断艾滋病、肿瘤、性

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它将会代替传统的抗血清诊断”可知,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具体运

用于代替传统的抗血清诊断用于疾病诊断;

结合第⑥段“单克隆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高度专一性,被人们用于近代纯化分离难度极高的药物的载

体”可知,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于近代纯化分离难度极高的药物的载体。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结合第⑤段“单克隆抗体已成为现代医学武器库中的新式导弹,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来自它那高度

的特异性和精确性,因此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它的最大优势是有希望成为癌症的征服者”

可知,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单克隆抗体已成为现代医学武器库中的新式导弹,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迅速

的分支和它的最大优势是有希望成为癌症的征服者;结合第⑥段“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美国

己有了单克隆诊断盒,可以诊断艾滋病、肿瘤、性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可知,这一段说明

的内容是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第⑤段是说明主要的应用方面,第⑥段是说明次要的应用方

面,这两段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说明方法: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结合第③段“生物体中有100万种B淋巴细胞,而每种B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种抗体时,它们恰似100万

枚导弹,保护着生物体”可知,这里使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100万种B淋巴细胞”比

作“100万枚导弹”,列举具体的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抗体是在抵抗外来者侵入生物体时,生物体自

身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能与入侵者结合的自卫系统。

结合第⑥段''根据《高技术杂志》的报道,1982年世界范围的单克隆抗体销售额仅为1500万美元,而

1992年却超过50亿美元”,这里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高技术杂志》的报

道,列举具体的数字,将1982年和1992年世界范围的单克隆抗体销售额相比较,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单克

隆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人们对它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②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最大的就是准确严谨,本文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还很生动形象。

结合第③段“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人体便会产生一连串消灭入侵者的反应”可知,“一旦”指特定时

段,强调只要抗原与抗体结合,人体便会产生一连串消灭入侵者的反应,“一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结合第③段”它就是生物导弹一单克隆抗体”第⑥段“单克隆抗体就像一块吸铁石”第⑦段“对于‘生物

导弹’—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诊断的有力工具”可知,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单克隆抗体比作

生物导弹,比作吸铁石,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单克隆抗体的巨大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可结合文章探究人类在生物科学的探索研究中有着怎样的进步;探究人类为什么能在

生物科学的探索研究中取得进步,靠的是什么等。

示例一:结合文章第⑦段“对于‘生物导弹’一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诊断的有力工具正向小型化和家庭

化发展,人类掌握这枚‘生物导弹’,征服癌症等绝症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可知,科学家通过对单克隆

抗体特性的研究实验,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人类带来了福音;

示例二:结合第④段“1975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英国MRC分子生物研究所米尔斯坦和科勒用生化的方

法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1981年米尔斯坦和科勒共同获得加尔登基金

奖”可知,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生物科学的探索研究中取得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探索、积极探究、严谨务实

的科研精神,靠的就是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精神。

(五)(16分)

灯塔

刘建超

①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②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

海。去,下海耍吧。

③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④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⑤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

没啥说的!

⑥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⑦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⑧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

克车一样。

⑨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

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⑩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

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领非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

呢。

⑫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⑬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宁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

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⑭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

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

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⑮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

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但她死心塌地

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⑯I非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

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时,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潍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

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⑰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三、

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⑱厅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

喽。

⑲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⑳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

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㉑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㉒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

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㉓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

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㉔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

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㉕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

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㉖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㉗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

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

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㉘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

的灯塔。

㉙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修改)

20.结合文本,试分析父亲这一形象特点.

21.本文散文化的语言增加了小说的美感,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22.小说以“灯塔”为标题,有何含义?

23.结合全文,试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

【20〜23题答案】

【答案】20.①积极向上、勇于担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