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总论_第1页
中医外科学-总论_第2页
中医外科学-总论_第3页
中医外科学-总论_第4页
中医外科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外科范围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周礼·天官》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之分,其中“疡医”即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汉末-华佗古代著名外科医家,创麻沸散1、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唐宋: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金疮肿科,包括金條与疮疡。明清: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形可征或以外治为主的疾病。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主要内容:疮疡、乳房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其他外科病。明·汪机《外科理例》:“以其痛宜、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中医外科疾病命名原则: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单击此处添加标题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痛等。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等。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疗、鹅掌风等。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痈:有内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的脓肿,如肺痈肠痈;外痈生于体表部位,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不变),一般范围在6-9cm者称痈。

二、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1、正气邪气并重2、局部整体结合3、辨病辩证结合4、治重内外,不离祛邪

三、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1、外感六淫:致病特征:①、有季节性;②、多合而致病;③、风寒暑湿燥火各有其致病特点;④、外科疾病以“热毒”、“火毒”多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2、外来伤害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一切物理和化学因素。3、感受特殊之毒

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致病特点:多为阳证、实证、里证,发病急骤,变化快,有的具有传染性。

4、情志内伤

七情情志太过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致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长,伴有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病变多见于肝胆二经循行的部位。5、饮食不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致病特点:除局部表现外常伴有胃纳不佳、脘腹饱胀,舌苔浊腻,脉滑等症状。6、劳伤虚损

劳伤虚损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使正气亏损而发生疾病。

7、痰饮瘀血脓毒痰饮、瘀血均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产生继发病证。其致病特点:肿胀结块,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面唇青紫肌肤甲错。

(二)、发病机理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涉及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1.疾病发生: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正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疾病的发展变化①气血凝滞②经络阻塞③脏腑功能失调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制,而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3.疾病转归

与患者素禀强弱、受邪轻重、发病部位、治疗时机、治疗适当与否、患者调摄有关。4.疾病中的抗邪反应与病理改变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四、中医外科疾病

辨证要点

(一)外科疾病辩证的特点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外科领域辨病尤为重要,先辩病,后辩证。2、局部辩证与全身辩证相结合3、分期辩证化脓性疾病多有初期、成脓、溃后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二)中医外科辩证方法

八纲辩证<一>阴阳辩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辨证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二>表里辩证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三>寒热辩证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四>虚实辩证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脏腑经络辩证1、脏腑辩证一是从病病部位推求所属脏腑;二是归纳分析局部及全身症状,以辩所属脏腑的寒热虚实。2、经络辩证《灵枢·官能》谓:“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如肠痈在阑尾穴处压痛。引经药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病位辩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1、上部辩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及上肢。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常见疾病:头面部疖、痈、疔诸疮;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颈项多见瘿、瘤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疖、疔等。二、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发于中部的外科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病因特点: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常见疾病:乳房肿物、肠痈等。三、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其位居下,阴偏盛,阳偏弱,阴邪常袭。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常见疾病:臁疮、脱疽、股肿、子痈、子痰、水疝等。分期辩证以病程发展为出发点,判断不同病程阶段病理性质,阶段不同,治法不同。1、初期;2、中期;3、后期。

局部辩证一、辩肿肿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成。辩肿辩肿的外形辩肿的成因辩肿的部位和色泽局限性: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多为实证,阳证。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1、辩肿的外形2、辩肿的成因火、寒、风、湿、痰、气、郁结、瘀血。3、肿的部位与色由于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也有差异。发生在表浅部位,如皮毛、肌肉之间者,赤色为多,病发皮肉深部者肿势平坦,皮色不变者居多,至脓熟仅透红一点。二、辩痛1、疼痛原因:热、寒、风、气、化脓、淤血。2、发作情况:卒痛、阵发痛、持续痛。3、疼痛性质4、痛与肿结合辨三、辩痒痒是皮肤病主要的自觉症状。“热微则痒”;血虚风燥。(一)以原因来辨1.风胜2.湿胜3.热胜4.虫淫5.血虚(二)以病变过程来辨1.皮肤病辩痒2.疮疡辩痒四、辩脓脓是化脓性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化生的。脓,是疮疡中期的主要症状和标志。外科疾病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一)成脓的特点1.疼痛2.肿胀3.温度阳证脓疡,则多局部温度增高。4.硬度《外科理例》云:“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二)确认成脓的方法1.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应指明显者为有脓。2.透光法3.点压法4.穿刺法5.B超(三)辨脓的部位深浅确认脓疡深浅,可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1.脓的形质2.脓的色泽3.脓的气味脓为气血所化,宜稠厚不宜稀薄;宜明净不宜污浊;宜排出不宜滞留。五、辨麻木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六、辨溃疡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1.色泽2溃疡形态辩善恶顺逆辩善恶顺逆即指判断外科疾病的预后好坏。善:好的现象恶:坏的现象顺:正常的现象逆:反常的现象正气虚衰,气血不充,正不胜邪中医外科疾病治疗要点内治法、外治法第一节内治法内治法基本与内科相同。除了从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施治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一、消法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外科疾病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走窜、发展或成脓,是一切外科疾病初起的治疗法则。包括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一)解表法解表法是用解表发汗的药物达邪外出,使外证得以消散的治法。1.方剂举例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辛温解表方,桂枝汤。2.适应证辛凉解表法用于外感风热证;辛温解表法用于外感风寒证。3.注意点《伤寒论》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二)通里法外科通里法常用的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1.方剂举例攻下法方,如大承气汤;润下法方,如润肠汤。2.适应证攻下法适用于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结不散的实证、热证;润下法适用于阴虚肠燥便秘者。3.注意点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致疾病缠绵难愈。(三)清热法外科的主要治疗法则。《内经》“热者寒之”的治法。1.方剂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营分热方,如清营汤;清血分热方,如犀角地黄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地黄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2.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气分郁热、热入营血、热毒炽盛3.注意点应用清热药切勿太过,必须兼顾胃气。(四)温通法《内经》所说“寒者热之”之意。1.方剂举例温经通阳方,如阳和汤;温经散寒方,如独活寄生汤。2.适应证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侵袭筋骨。3.注意点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五)祛痰法祛痰法是用咸寒软坚化痰的药物,使因痰凝聚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治法。1.方剂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清热化痰方,如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解郁化痰方,如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荣汤。2.适应证疏风化痰法适用于风热夹痰证;清热化痰法适用于痰火凝聚之证;解郁化痰法适用于气郁夹痰之证;养营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夹痰之证。4.注意点因痰而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应注意辨证。(六)理湿法理湿法是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的药物祛除湿邪的治法。1.方剂举例燥湿健脾方,如平胃散;清热利湿方,如萆薢渗湿汤;除湿祛风方,如豨莶丸。2.适应证燥湿健脾法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证;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4.注意点治疗时必须结合清热、祛风、清暑等法合并应用。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或一般不用。(七)行气法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作用的一种治法。1.方剂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方,如逍遥散;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如海藻玉壶汤;2.适应证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法适用于肝郁气滞血凝;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法适用于气滞痰凝。4.注意点气虚、阴伤或火盛患者须慎用或禁用。(八)和营法外科病中疮疡的形成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1.方剂举例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方,如大黄蜇虫丸。2.适应证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凝聚、闭阻经络证。3.注意点和营法在临床上有时需与其他治法合并应用。二、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促使疮疡早日成脓、透脓、排脓,是疮疡中期的一种缩短疗程,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清托、透托、补托。1.方剂举例清托方如托里消毒散;

透托方,如透脓散;补托方,如神功内托散。2.适应证清托法是用补气养血、透脓和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热毒壅盛、开始化脓的疮疡;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肿疡尚未溃破或溃破后脓出不畅者;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3.注意点分期辩证论治。三、补法补法是滋补人体阴阳气血,从而消除或减轻一切虚损证候的疗法。适用于疮疡溃后毒邪消退,正气不足者。主要有补益法、养胃法。(一)补益法《内经》所说“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意。1.方剂举例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养血方,如四物汤;气血双补方,如八珍汤;滋阴方,如六味地黄丸;助阳方,如桂附八味丸或右归丸。2.适应证凡具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症状者,均可应用补法。3.注意点以见不足者补之为原则。补益法若用于毒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不仅无益,反有助邪之弊。二)调胃法调胃法是用调理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治法。“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1.方剂举例理脾和胃方,如异功散;和胃化浊方,如二陈汤;清养胃阴方,如益胃汤。2.适应证理脾和胃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者;和胃化浊法适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者;清养胃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者。4.注意点注意观察舌象辩明证型。二、外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

(一).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病程进展变化所需,把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是药力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等。1.膏药依据所选药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可起到消肿定痛的作用,对溃疡可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如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2.油膏由于油膏方剂的组成不同,在具体运用时应针对疾病的性质和发病阶段,根据病情辨证选药。如肿疡期可选用金黄膏、玉露膏、冲和膏、回阳玉龙膏。3.箍围药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