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_第1页
春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_第2页
春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_第3页
春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_第4页
春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教学内容:P1~2例1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3.探究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4.感受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教学方法:举例讲解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了解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导学生阅读P1有关三峡的资料导入课题:百分数(板书)。二、互动过程:1.认识百分数。分组探究收集的百分数,分析收集的百分数表示的意思认识百分数,介绍百分号“%”,尝试读百分数。36%读作:百分之三十六。2.教学例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形式。⑵百分数的写法。百分之五十七点二写作:57.2%。强调“%”的写法。⑶小组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师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3.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板书:分数百分数有真分数、假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分母不固定。分母固定为100,用百分号“%”表示;分子可以是整数、小数;不能约分,不能写成带分数形式。表示具体数时要带单位名称;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带单位名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都不带单位名称。用于测量和计算时得不到整数结果。用于调查、统计、分析、比较。4.小结课时内容,阅读P1-2.三、知识拓展:1.练习:P3课堂活动1、2题。P4练习一的1、2题。2.作业:P5练习一的3、4题。四、随文积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写;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易错题:选择97%(1)一堆煤,运走了()吨。(2)去年产量是今年产量的()。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内容:P3例2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理解“百分率”的意义,经历解决简单问题,掌握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2.明确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率,掌握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率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准备:预习收集生活中的百分率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技术工人。有2个人进入决赛,下表是他们的决赛成绩:姓名生产零件个数合格零件个数张红10094李刚8076如果你是总经理,你准备录用谁?为什么?导入课题:百分率二、互动过程:1.教学例2。解决练习题合格率=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张红:94÷100==94%李刚:76÷80===95%95%>94%2.例举生活中的百分率介绍各百分率计算公式。(板书)3.比较、归纳百分率的特点。部分数与总数相比;不超过100%。4.小结课时内容,阅读P3例2三、知识拓展:1、课堂活动第3题2、练习一第5、6题四、随文积累:求百分率的计算公式。易错题:求发芽率:⑴用300粒玉米种子做发芽试验,有288粒发芽,求发芽率。⑵用300粒玉米种子做发芽试验,有12粒没有发芽,求发芽率。⑶用玉米种子做发芽试验,有288粒发芽,12粒没有发芽,求发芽率。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内容:P6例1教学目标:1.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2.让学生经历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能应用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的互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预习复习分数、小数互化方法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1.图书室有图书24万册,其中故事书占。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2.图书室有图书24万册,其中故事书占25%。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讲评,反馈、纠错。导入课题:百分数化小数或分数(板书)。二、互动过程:1.例1把15%、32%、87.5%、225%、0.8%化成小数或分数。⑴学生尝试完成。⑵小组交流、归纳方法。⑶全班汇报,师生梳理。板书: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通过约分得到最简分数。百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2.小结,阅读P6例1。三、知识拓展:1.P7课堂活动1、22.P7-81、2四、随文积累:百分数化小数、分数的方法五、板书设计:百分数化小数、分数练习:1.例12.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分母为100的分数,再通过约分得到最简分数。百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六、教学反思:第4课时教学内容:P7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2.让学生经历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能应用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预习复习分数、小数互化方法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37%64%160%2.8%讲评,复习百分数化小数、分数的方法。二、互动过程:1. 例2把0.54,1.75,,化成百分数。⑴学生尝试完成。⑵小组交流、归纳方法。⑶全班汇报,师生梳理。板书:小数化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再添上%。分数化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百分数(当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可以先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2.小结,阅读P7例2。三、知识拓展:1.看谁填得多0.35<()<37.6%(括号里面只能填分数)25%>()>(括号里面只能填小数)2.P8练习一3、7四、随文积累:百分数化小数、分数的方法特色题:()÷()==()%=()(小数)五、板书设计:小数、分数化百分数练习:例2小数化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再添上%。分数化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百分数(当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可以先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六、教学反思:第5课时教学内容:处理P8余下各题,酌情补充,变式训练。教学反思:第6课时教学内容:P7例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充分体验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能力。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生活价值。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预习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停车场有大车32辆,有小车48辆。⑴大车辆数是小车的几分之几?⑵小车辆数是大车的几分之几?⑶大车辆数比小车少的几分之几?⑷小车辆数比大车多几分之几?讲评、纠错。变“几”为“百”,导入新课。二、互动过程:1.例1停车场有大车32辆,有小车48辆。⑴大车辆数是小车的百分之几?⑵小车辆数是大车的百分之几?⑶大车辆数比小车少百分之几?⑷小车辆数比大车多百分之几?尝试解答,讲评。2.同练习题比较,归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解答方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板书:相差数÷单位“1”的量=多(或少)的分率3.小结课时内容,阅读P9例1。三、知识拓展:1.练习:P101、2、3、42.作业:5、6四、随文积累:记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解答方法。易错题:⑴大车32辆,比小车少16辆,大车辆数比小车少百分之几?⑵小车48辆,比大车多16辆,小车辆数比大车多百分之几?五、板书设计: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问题练习:例1.⑴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⑵⑵几”解答方法。⑶⑶相差数÷单位“1”的量=多(或少)的分率⑷⑷六、教学反思:第7课时教学内容:P9例2教学目标:1.体会分数问题的分析方法在解决百分数问题中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经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生活价值。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预习复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解答方法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1.把分数化成百分数: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40%5.8%152%3.学校食堂买回大米450千克,蔬菜比大米多。学校买回蔬菜多少千克?互评、反馈,纠错。复习相关知识,变练习3中“”为“40%”导入课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解决。二、互动过程1.例2学校食堂买回大米450千克,蔬菜比大米多40%。学校买回蔬菜多少千克?引导学生与练习3比较,尝试探究解答方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450×(1+40%)或450+450×40%=450×1.4=450+450×0.4=630(千克)=450+180=630(千克)答:学校买回蔬菜630千克。2.变例2中“多”为“少”,学生自主解答。讲评。3.小结课时内容,归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解决方法,阅读P9-10例2三、知识拓展1.练习:P10课堂活动2.作业:P11练习三7、83.课外练习:P11-12练习三8、9、10四、随文积累:1.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解决方法2.易错题:判断:一件商品,先提价20%,然后再降价20%,这件商品价钱不变。()五、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解决练习:例2.1.解答方法:2.450×(1+40%)或450+450×40%3.450×(1-40%)或450-450×40%六、教学反思:第8课时教学内容:处理P12练习三余下各题,酌情补充,变式训练。教学反思:第9课时教学内容:P12例3教学目标:1.利用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较复杂的百分数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方法。2.能够灵活地采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较复杂的“和(差)倍”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教学难点:弄清较复杂的“和(差)倍”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预习复习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方法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1.把百分数化成小数:57%3.6%180%2.某果园去年收入苹果32万千克,梨的千克数是苹果的。该果园去年收入苹果和梨一共多少万千克?3.某套装衣服售价240元,其中裤子价格是上衣的。该套装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互评、反馈,纠错。复习相关知识,变练习3中“”为“60%”导入课题:“和(差)倍”百分数问题解决。二、互动过程1.例3某套装衣服售价240元,其中裤子价格是上衣的60%。该套装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引导学生与练习3比较,尝试探究解答方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240÷(1+60%)或解:设上衣的价格x元。=240÷1.6x+60%x=240=150(千克)1.6x=240x=150240–150=90(元)60%x=150×0.6=90答:该套装上衣150元,裤子90元。2.小结课时内容,归纳稍复杂的“和(差)倍”百分数问题解决方法,阅读P12例3三、知识拓展1.练习:P13课堂活动P13练习四12.作业:P13练习四2、3、43.课外练习:P13练习四5四、随文积累:稍复杂的“和(差)倍”百分数问题解决方法五、板书设计:稍复杂的“和(差)倍”百分数问题解决练习:例3.1.解答方法:2.240÷(1+60%)或解:设上衣的价格x元。3.x+60%x=240六、教学反思:第10课时教学内容:处理P14练习四余下各题,酌情补充,变式训练。教学反思:第11课时教学内容:P15例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纳税信息的收集处理,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知道一些常见税种。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解决应纳税额问题的方法。。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的意义,掌握解决应纳税额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纳税的意义,掌握解决应纳税额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预习课前学生收集纳税信息,事先了解一些纳税常识。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师生谈话,导入课题:纳税。二、互动过程1.汇报收集纳税信息。介绍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什么是税率?什么是应纳税额?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1.例4理解题意,师生探究解答方法。赢利=总收入-应纳税额-开支应纳税额=开支=赢利=答:2.小结,阅读P15例4三、知识拓展1.练习:P15课堂活动1、22.作业:P15练习五1、2四、随文积累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赢利=总收入-应纳税额-开支五、板书设计:纳税例4.纳税:税率应纳税额:六、教学反思:第12课时教学内容:P16例5教学目标:1.了解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能运用利息公式,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利息问题。3.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有关储蓄资料的过程。4.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利息、税后利息的计算方法。5.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用利息、税后利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用利息、税后利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练习教学准备:课前经历一次储蓄存取活动收集各种利率数据存单与取款单样本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师生谈话,导入课题:利息。二、互动过程1.汇报储蓄存取活动。2.认识银行利率表:介绍本金、利率、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3.例5张叔叔春节后将结余的42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一年。他到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4200×3.25%×1=4200×0.0325×1=136.5(元)4.小结,阅读P16例5三、知识拓展1.练习:P16课堂活动2.作业:练习五3、4、53.课外练习:练习五6、7、8四、随文积累记忆利息相关知识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特色题:根据2015年3月最新人民币存款年利率表,用整存整取方式把6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获得利息多?五、板书设计:利息例5.本金:利息:利率: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六、教学反思:第13课时教学内容:P18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2.能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生的练习,掌握知识点和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4.让学生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学生自主梳理单元知识点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了解学生课前自主梳理知识点情况。导入课题。二、互动过程1.小组交流知识点。2.全班汇报、展示。3.师生梳理、板书。三、知识拓展1.练习P18试一试2.练习练习六2、3、5、63.作业练习六1、4、7四、随文积累记忆单元知识点、知识结构图五、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求百分率读、写意义求百分率读、写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纳税、利息问题解决纳税、利息问题解决→六、教学反思第14课时教学内容:处理P18-21练习六余下各题,酌情补充,变式训练。教学反思:第15课时教学内容:P22“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2.能在生活中发现与百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了解各超市促销方式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师生谈话,导入课题。二、互动过程1.阅读P22“综合与实践”材料内容。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提问——小组交流——全班汇报3.师生梳理,板书问题。3.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讲评。三、知识拓展1.某购物中心举行活动,活动内容是当天买200送200,不满200不送。请你算一算,这样的活动相当于打几折?商家为什么不直接说所有商品打折呢?2.从前,某户人家有a、b、c、d、e、f、g兄弟姐妹七人,只知道a有三个妹妹,b有一个哥哥,c是女的,她有两个妹妹,d有两个弟弟,e有两个姐姐,f也是女的,但她和g都没有妹妹。请你想一想,这七个人中,男孩占了几分之几?女孩占了几分之几?3.调查生活中的促销活动。四、随文积累(略)五、板书设计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问题1.问题1.2.3.4.有奖购书活动 六、教学反思第16课时教学内容:第24~25页例1教学目标:1.能认识圆柱的特征。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圆柱特征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教学方法:举例讲解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学准备:两个圆柱教具、学具(一般的圆柱,特殊的圆柱);侧面展开纸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什么特征?2.出示茶叶筒、茶杯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导入课题并板书二、互动过程:1.教学例1认识圆柱,并探索特征(1)教师出示圆柱(2)组织全班交流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板书。(3)探究圆柱的上下两个圆的关系?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办法,教师引导总结。2.测量圆柱的高出示两个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圆柱大家再来比较,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组讨论后,全部交流并小结: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指导学生测量圆柱的高。学生拿出各种圆柱进行测量。3.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讨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那这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4.课堂小结,阅读P24内容三、知识拓展:1.练习P26课堂活动1练习七1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四、随文积累:说说圆柱的特征,想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易错题:1.圆柱体有()个面,其中上下底面是()形,侧面是一个()面;沿着圆柱体纸筒的高把侧面剪开放平,得到一个()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的(),宽是圆柱体的()。2.如果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相等,它的侧面沿高剪开后一定是正方形()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五、板书设计:圆柱的特征底面:两个相等的圆形例1:高:两底之间的距离;无数侧面:沿侧面高展开是长方形(正方形)六、教学反思第17课时教学内容:第25页例2,例3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2.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3.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这一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很有实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水桶、油漆桶、易拉罐桶、卷尺等。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复习圆柱的特征,揭示课题: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二、互动过程:1.探索侧面积的计算方法(1)引导实验。(2)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3)教学例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2.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观察炉筒、水桶、油漆桶,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归纳出:炉筒:只有一个侧面。水桶:有一个侧面和一个底面。油漆桶: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2)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参与学生讨论,归纳算法(3)教学例3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3.师生小结,阅读P25例2、例3。三、知识拓展:1.完成第26页课堂活动2.完成26页练习七第2题四、随文积累:学生独立完成第27页练习七第3~7题。五、板书设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例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例3: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六、教学反思:第18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4教学目标: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3、在体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及应用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圆柱体积演示教具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1.求圆的面积:(1)r=6厘米(2)d=8.4分米(3)C=12.56米2.求圆柱的表面积:r=8厘米h=25厘米互评、讲评、纠错。导入课题:圆柱的体积(板书)。二、互动过程:1.圆柱体积的推导:(见板书)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2.教学例4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3.小结:当求体积的必要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时,我们应先根据相关信息予以解决。4.师生共同小结,阅读P28例4。三、知识拓展:1.练习八第1、2题2.练习:求一个底面周长为12.56分米,高15分米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四、随文积累: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应用易错题:判断:1、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2、圆柱的底面积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倍。( )3、表面积相等的圆柱,体积也相等。( )五、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六、教学反思:第19课时教学内容:第29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学生能综合运用圆柱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2.通过实验和计算,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圆柱体积有关的知识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圆柱体积有关的知识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这节课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圆柱二、互动过程:1.让学生量出相关数据,填入表中:2.分别求出这个圆柱形容器的体积和容积3.小组讨论:求容积和体积有哪些异同?4.全班汇报交流,并集体订正。5.巩固练习:(题略)6课堂小结,指导看书三、知识拓展: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余下的部分题四、随文积累:谈谈求容积和体积的异同特色题:已知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它的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高是10厘米,有一个圆柱和它等底等高,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五、板书设计:生活中的圆柱课堂活动猜、实验、算六、教学反思:第20课时教学内容:第31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感知,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会测量圆锥的高。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测量圆锥高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法教学准备:准备一个圆锥及侧面展开图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1.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物体,像麦堆、谷堆、铅锤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2.揭示课题,并板书:圆锥二、互动过程:1.实物感知,抽象图形圆锥是什么形状的呢?抽生说出观察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像这种形状的图形就是圆锥。2.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圆锥图形,有哪些相同点?圆锥由几部分组成?能给各部分取名吗?(2)认识圆锥的底面(3)认识圆锥的侧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学生观察展开图的形状,直观感知圆锥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4)引导学生探究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5)测量圆锥的高。小组讨论: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圆锥的高有几条?怎样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锥的高呢?(教师巡视指导)3.小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只有一条高。4.课堂小结,指导看书31页例1三、知识拓展:填一填1.圆锥的高是(),圆锥有()条高。2.将一个圆锥沿着它的高平均切成两半,截面是一个()形。3.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四、随文积累:小法官辨是非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相等。()2.圆锥的高和圆柱的高都有无数条。()3.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4.测量圆锥的高只要测出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就是圆锥的高。()五、板书设计:圆锥的认识特征:一个顶点、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是曲面(展开:扇形)一条高(顶点到底面圆心)测高方法:(图略)六、教学反思:第21课时教学内容:第32页例2、例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2.在操作和探究中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教学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实验法、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圆锥体积实验器具。(等底等高的圆柱筒和圆锥筒)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揭示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互动过程:1.提出猜想,大胆质疑谁来猜猜圆锥的体积怎么算?2.分组合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3.公式推导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出示教学例3引导学生弄清铅锤的形状是圆锥形,然后它的体积,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5.师生共同小结,阅读例2、例3三、知识拓展:完成练习九第1、2题四、随文积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应用(一)五、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例2:实验条件:等底等高例3:×3.14×42×6实验结论: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答:V=Sh六、教学反思:第22课时教学内容:P33例4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预习复习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1.练习:(1).一个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8厘米的圆锥形零件,求它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为5分米的圆锥,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互评、反馈,纠错。2.揭示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应用(二)二、互动过程1.教学例4.出示例4。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并抽学生上台板算,并集体订正。)2.课堂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指导阅读P33例4的内容三、知识拓展:完成第34页第3、4、5题四、随文积累:1.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应用(二)2.易错题: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五、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应用(二)练习:例4:课堂小结六、教学反思:第23课时教学内容:处理P34~35练习九余下各题,酌情补充,变式训练。教学反思:第24课时教学内容:P36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整理本单元的内容,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和圆锥。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归纳、整理、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教学重点:圆柱的表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正确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合作交流练习教学准备:学生自主梳理单元知识点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了解学生课前自主梳理知识点情况。导入课题。二、互动过程1.小组交流知识点。2.全班汇报、展示。3.师生梳理、板书。三、知识拓展1.练习:P36算一算2.练习:P36练习十第1题3.作业:P36练习十第2~4题四、随文积累:记忆单元知识点、知识结构图五、板书设计: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六、教学反思:第25课时教学内容:处理P37练习十余下各题,酌情补充,变式训练。教学反思:第26~28课时教学内容:单元检测教学互动:检测————阅卷————讲评————总结教学反思:第29课时教学内容:P40~41例1、例2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2.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法教学准备:预习相关内容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2支钢笔36元;5支钢笔90元。计算每支钢笔的价钱,比较。改用比来表示,用等号连接起来。导入课题。二、互动过程:1.探究比例的意义。36:2=90:5观察式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2.介绍比例的各部分名称。(1)一般形式。36:2=90:5(内项)(外项)比例的项,比例的内项、外项。(1)分数形式。=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计算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比较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4.小结本课时内容,阅读P40~41例1、例2。三、知识拓展:1.练习:P41课堂活动1、2题。P42练习十一的1、2题。2.作业:1.抄写本课时知识点。2.在比例144:8=54:3中,()×()=()×();在比例=中,()×()=()×()。3.根据9×8=24×3,写出一个比例为()。四、随文积累:记忆本课时知识点。易错题:根据5A=8B,写出一个比例为()。五、板书设计:比例练习:36:2=90:5比例意义:(内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外项)比例的基本性质:六、教学反思第30课时教学内容:P41例3教学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3.经历解比例的过程。4.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法教学准备:预习相关内容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1.口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说说理由。18∶20和7.2∶8100∶0.2和10∶0.002讲评、纠错,根据18∶20=7.2∶8变形为()∶20=7.2∶8。导入课题。二、互动过程。1.探究解比例的意义。()∶20=7.2∶8比例一共4个项,现在已知其中3个项,能不能求出第4个项呢?引导学生归纳: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2.教学例3。X∶20=7.2∶8(1)探究解比例的方法。与解方程联系起来,比较。(2)引导学生写出解比例过程。X∶20=7.2∶8解:8X=20×7.2X=144÷8X=18(3)引导学生检验。3.小结课时内容,阅读P41教材。三、知识拓展:1.练习:P41试一试P42练习十一第3题。2.作业:P42练习十一第4题。3.课外练习:P42练习十一第5、6题。四、随文积累:记忆本课时知识点。易错题:根据5A=8B,写出一个比例为()。五、板书设计:解比例练习:1.例3解比例X∶20=7.2∶82.解:8X=20×7.2X=144÷8X=18六、教学反思第31课时教学内容:P43例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2.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3.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法教学准备:预习相关内容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练习:下面某种钢笔数量与总价表。钢笔数量(支)123456……钢笔总价(元)1836547290108……请写出表中钢笔总价与数量的比,看是否能组成比例?讲评。导入课题。二、互动过程1.例1观察练习题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思考:(1)题中两种量是否相关联?(2)两种量的变化情况怎样?(3)两种量的比值有什么关系?2.李师傅一天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表。工作时间(时)123456……工作总量(个)60120180240300360……方法同例13.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生梳理归纳:正比例的意义。(板书)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4.小结课时内容,阅读P43教材。三、知识拓展:1.练习:P45课堂活动第1题2.练习:P46练习十二第1、2、3题。四、随文积累:记忆本课时知识点。五、板书设计:正比例练习:1.例1成正比例的量2.正比例关系六、教学反思第32课时教学内容:P44例2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像,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2.通过探索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思想。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直角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教学难点:在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基础上会根据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法教学准备:预习相关内容教学互动:一、情境创设: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①《少年百科知识报》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②小明的跳高高度和他的身高。③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④水稻每公顷产量一定,水稻的公顷数和总产量。2.请你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讲评,导入课题。二、互动过程1.教学例2(1)分析题中量的正比例关系。(2)用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A.出示空白坐标系。B.描点。C.连线。2.认识正比例关系图像特点。3.解决问题:根据图像回答问题。4.小结课时内容,阅读P44例2。三、知识拓展:1.练习:P45课堂活动第2题2.练习:P46练习十二第4题。四、随文积累:记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特点。五、板书设计:正比例图像练习:1.例22.六、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