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数下册教案_第1页
四数下册教案_第2页
四数下册教案_第3页
四数下册教案_第4页
四数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进度安排周别时间教学内容第一周月日至月日第二周月日至月日第三周月日至月日第四周月日至月日第五周月日至月日第六周月日至月日第七周月日至月日第八周月日至月日第九周月日至月日第十周月日至月日第十一周月日至月日第十二周月日至月日第十三周月日至月日第十四周月日至月日第十五周月日至月日第十六周月日至月日第十七周月日至月日第十八周月日至月日第十九周月日至月日第二十周月日至月日第二十一周月日至月日第二十二周月日至月日第二十三周月日至月日第二十四周月日至月日第二十五周月日至月日课标对数学科第八册要求教材分析 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份量上看,都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共安排7个单元,分为五个部分。数的认识:第9单元“倍数和因数”,教学倍数与因数的含义,2、5和3的倍数的特征,素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关于公倍数和公因数,将安排在五年级再学习。2.数的运算:第1单元“乘法”,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以及相应的口算,即口算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第4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并认识中括号。第7单元“运算律”,教学乘法分配律,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在练习中进一步安排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0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让除法笔算简便。3.式与方程:第13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求字母式子的值,字母式子的简单加减运算。4.探索规律:第6单元“找规律”,主要教学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解决简单的搭配问题,同时学习并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中的规律。5.解决问题:第11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画图的策略寻找解题思路,并注意把列表、画图的策略结合起来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新课程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变化较大,本册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共安排4个单元,分三个部分。1.图形的认识:第3单元“三角形”,教学三角形及其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依次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为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打好基础。2.测量:第2单元“升和毫升”,在教学体积之前,把升和毫升作为计量单位单独设置单元,体会容量的含义,认识计量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换算。这样安排会有利于以后体积概念的建立。3.图形与变换:第8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进一步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确定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再沿垂直(或水平)方向平移;了解旋转90°,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统计与概率领域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12单元统计,先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再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学生分析第一单元(章)教学设计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单元(章)第一单元乘法总课时数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以竖式计算为主,先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然后是乘数末尾有0的特殊情况。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口算,包括几百乘几十(如700×20)、比较容易的几十乘几百几十或两位数乘几百(如30×310、23×300)等。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计算过程进行逆向思考。在练习中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计算中作出判断与调整,对学生有挑战性。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是怎样计算乘法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相应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2、让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过程与方法3、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位数乘两位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教学时,先通过两道不同复习题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为新授作充分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144×15,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让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上,而是让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两次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使用教材的构想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中,主要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乘数中间有零,二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在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时,先让学生比较哪道题目的乘数比较特殊,再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6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没有零,而用十位上的2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有零?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时,先让学生比较哪道乘法算式比较特殊,再让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比较中得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让笔算方便一些。这样既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一、复习准备,促进迁移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你能列竖式计算下面的题吗?出示:144×544×15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并组织反馈。提问:上面这两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144×5用5和144每一位上的数相乘;44×15先要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5去乘44,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44,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追问:为什么用十位上的1去乘44,乘得的数44的末位和十位对齐?(表示44个十)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二、探索交流,建构新知1.提出问题。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笔算乘法,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读题。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44×15)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就是求15个144是多少)提问:144×15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是三位数乘两位数)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3.尝试笔算。提问:你能用竖式算出144×15的得数吗?学生尝试练习,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把横式和答句都写完整。4.交流总结。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再指名说说计算过程。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竖式。(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44个10,144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引导:用两位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在题目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5幢楼共有720户)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440,在题目中实际就(10幢楼共有1440户)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得2160,就是求出了15幢楼共有多少户。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三位数比两位数多了一个百位,乘的时候还要乘百位)提问:谁能概括地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应注意些什么?归纳:(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四、拓展练习,深化理解1.做“想想做做”第1题。(把第二题309×26改成302×26)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校对。提问:这三道题中,哪道题的乘数比较特殊?为什么?(乘数中间有零)再问: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追问:为什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6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没有零,而用十位上的2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有零?2.做“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刚才同学们做了三道题,做得非常好,小马虎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做对,把不对的改正在旁边。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找错改错,再说说错在哪里。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不过,为了不让小马虎以后犯同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小马虎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指出: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要注意每次相乘积的末位与乘数的那一位对齐;二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三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3.做“想想做做”第3题。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谈话: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练习。提问:这三道乘法算式,哪道乘法算式比较特殊?(25×112)是求出了什么?再问: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让笔算方便一些。4.做“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水果批发部算一算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每种水果的总价,可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计算、填表。学生汇报后,提问:计算梨、苹果、橘子和橙子的总价时,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五、全课总结,知情共融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获得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老师祝贺你们!谁能告诉大家,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修改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1:月星小区有15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44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144×15=2160(户)144×157201442160答:月星小区一共住了2160户。当堂检测教学后记捕捉成功:反思不足: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3.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1)温习旧知,初步体验。第4页例题在列出算式850×15以后问学生“用竖式怎样算”,并要求学生先试一试,再和同学交流。学生间的算法是多样的,通过交流,感受用后一种竖式计算比较简便。(2)创设情境,促进认知扩展。“试一试”850×20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这种题的简便竖式以前没有教过,是这段内容的重点。由于首次教学,教材里写出了竖式,让学生思考“170的后面应该添上几个0”。教学这道题要注意三点:一是引导学生研究教材里已经写出的竖式,两个乘数的位置是怎样安排的?“170”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从中体会用简便方法笔算的写法和算法。二是让学生在竖式上添0以后讨论为什么添两个0。在这里不是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演绎推理,学生还不具备这些数学知识。只是通过合情推理:850的末尾有1个0,20的末尾有1个0,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170”的后面也添2个0。三是组织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用简便方法笔算850×20的写法、计算步骤和注意点。使用教材的构想联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选取素材。第3页第8题让学生计算1999年我国14个城市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人均月(年)收入的意思,知道这些数据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还可以补充一些我国家庭收入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第5页第4题以保洁费为题材,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素材的变化,开始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要稍用一些时间帮助学生理解素材的背景与内容,引导他们逐渐适应。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1.师出示例题:月星小区有850平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平方米每天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2.学生列式“850×15、850×20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1.梳理知识、指导学法(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回忆:计算850×15,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乘法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的笔算、估算师帮助大家回忆以前知识。口算:80×2=9×80=60×70=30×20=13×30=50×40=提问:你是怎样口算的?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做这组口算题?(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2.提问:你能估算一下850×15的结果是多少吗?学生估算:把850看作800,15看作10,用800×10=8000,结果应该比8000大。把850看作900,15看作20,用900×20=18000,结果应该比18000小。(板书800×10=8000、900×20=18000)要求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寻找不同算法。小组内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850×15=850850850×15×15×154250425042585085851275012750127503.全班交流讨论:(1)比较: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和估算的结果比,合理吗?为什么?(2)同一道题黑板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第一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提问:用850×15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3)比较:后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提问:4250是怎么得来的?85呢?计算第一步看0,得到4250;计算第二步不看0,得到85,一会儿看0,一会儿不看0,这样做容易出错。请第三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提问:你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就是把0前面的数相乘。425是怎么得来的?85呢?0到哪里去了?这里怎么有0出现呢?这是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指黑板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说一说)(4)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谈谈你的理由。(板书:简便方法)(5)完整计算,感悟简便方法用简便方法计算,做的时候,首先要会摆竖式,下面请同学上黑板把竖式摆一摆。师带领学生集体计算。先怎样?(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写答语。刚才通过应用以前所学的估算等知识,算出了草坪释放的氧气。计算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接下来我们用简便方法算一算草坪吸收的二氧化碳,好吗?算的时候,仍然通过估算、再算一遍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4.再次尝试计算(1)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850850×20×20170001700(2)讨论比较: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50(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201700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提问做对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0这个结果合理吗?为什么?他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把850×20看作85×2,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添一个0和添两个0。为什么添两个0?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3)反馈:请做错的学生改正错误的结果。师写答语。三、分层练习1.练习:在练习纸上做380×22、170×60、500×40600×35(1)应用所学知识,先将竖式列好,不计算。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反馈:比较600×35的竖式的摆法,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如果写成6×35要乘两次,写成35×6只要乘一次,为了计算简便,可以把乘数的位置交换一下)(2)学生计算:反馈:教师巡视,要求学生规范地说。选取380×22、500×40说理。(3)讨论:做这些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4)为什么这四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2.做书P5第四题。要求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的范围。再列式计算。最后反馈。3.做书P7第三题。学生做题,集体反馈。4.据调查,每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750克,呼出二氧化碳950克。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多少克?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多少克?比较:谈一谈想法.850平方米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2750克85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17000克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收氧气12750克17个成人每天大约呼出二氧化碳16150克

四、全课总结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修改板书设计例:月星小区有850平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平方米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这种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850×15=12750(克)850×154258512750答: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2750克当堂检测教学后记捕捉成功:反思不足:第二单元(章)教学设计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单元(章)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总课时数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材分析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本单元教材分四部分编排:第10页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第11~14页初步教学升。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第15~17页教学毫升。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第18~21页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过程与方法2.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3.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生活,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认识容量和升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2.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3.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学生对容量和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教师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及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时,教师注意认真挖掘知识背景,整合认知矛盾和情感因素,合理选取生活素材,实现教材几个板块内容之间的“无缝对接”。首先在感受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时,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把对容量单位的认识放到计量单位重量、长度等熟悉的背景中,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接着,在感受现实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应用时,从超市平面图物品分布区域的定位到容量单位史料的阅读,借助互动的学习,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清晰规范的认知。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我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并穿插灵动的词汇“幸运1升”“快乐1升”“节约1升”,来传递积极的情感。在猜容量多少时,构建了活泼的游戏氛围;在节水广告的赏析之后,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整个过程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严谨而不失情趣,轻松而不失深刻使用教材的构想例题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并告诉他们,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第10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一、理解容量的意义1.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指出:左边这个杯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2.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杯子:观察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3.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1.对话解读。谈话:小明听说好朋友小亮家新买了一套茶具,打电话询问了茶具的有关信息。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内容。先连一连,再说说哪一句是回答水壶的容量的。什么颜色的?一个冷水壶和四个茶杯。有几个?装满水后能倒满5杯。有多高?淡蓝色的。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15厘米。2.谈话:小明说:“我家有一个黄色的水壶,这个水壶能倒几杯呢?”通过演示,得出: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3.提问:小明家的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小亮家的蓝色水壶能倒满5杯水。小明认为他家水壶的容量比小亮家水壶的容量大,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杯子可能不一样。4.第二次演示:教师把杯子里的水倒回水壶内,重新换大一点的杯子倒一倒。黄水壶里的水能倒满5杯。5.提问:这个黄水壶的容量到底是几杯?从这两次倒水中,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同样一壶水倒入容量不同的杯子,能倒满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杯数不同。要使用同样的水杯才便于比较水壶容量的多少。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三、感受容量单位“升”1.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平面图上标有:蔬菜水果区、调味品区、五谷杂粮区、饮料区、奶制品区、服装鞋帽区、收银台等)2.视频播放超市及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升、L。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让学生读一读)3.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随之传入,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步规范起来。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4.举例。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四、感知1升的多少1.谈话:实际上,里面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出示正方体的容器,用直尺示范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提问: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2.引导:我们把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看看。出示1升的量杯,边说边演示(注意指导学生看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杯的刻度)。3.出示1升的饮料包装(形状不同,但容量都是1升)。比较:哪个饮料瓶的容量比1升多?4.体验1升的多少。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学生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5.了解饮水的常识:研究发现,成人一天的饮水量为1升~1.5升。少年儿童一般在1升左右。要分多次饮用水,不要一次大量饮水。五、应用拓展1.“幸运1升”。(1)出示一些常见物品,让学生判断哪些物品是用升做单位的。(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2.“快乐1升”。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以猜容量多少的游戏进行:(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让一个学生看清楚容器的容量,再由其他同学猜。(2)先猜容量较小的容器,再猜容量较大的容器。3.“节约1升”。(1)出示动画,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提问: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2)节约用水广告短片欣赏。情节: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小蚂蚁集水—运水—浇树—字幕(请节约每一滴水)。小蚂蚁说:“我收集的水有多少升?”小蘑菇说:“这么少的水用‘升’做单位合适吗?”谈话:为了计量比较少的水,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六、全课小结(略)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修改板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当堂检测教学后记捕捉成功:反思不足: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认识升和毫升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4.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因为这堂课的内容特殊,直观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师生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品很多,常见的容器和量具,大小不同的茶杯、饮料瓶、碗、勺子、量杯等都搬进了课堂,以便组织学生观察和操作。整堂课始终引导学生“看一看、玩一玩、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甚至动口“喝一喝”,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第一层次是体验1毫升,体验毫升和升相比,是个很小的计量单位。第二层次是体验十几到几十毫升,用勺子等小容器来体会较少的液体。比一比同样多的液体在不同的容器里水面高度不同。体验生活中常见的器皿的容量。第三层次是100、200毫升学会使用量杯量较多的液体,也是为了生活中能较为正确的估计。第四层次是升和毫升进率的换算。使用教材的构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认识容量和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是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得容器得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三是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一.复习引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二.感知、操作、体验(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500毫升橙汁

750ML洗发水250毫升豆奶

100ML酸奶……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2.每个小子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请你们拿出来吧。它们是:碗、杯子、保鲜盒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3.估一估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你知道吗?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4.师: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呢?(烧杯,看刻度)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

250毫升

500毫升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1升水。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能倒几杯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2.4升=(

)毫升(怎么想的?)2000毫升=(

)升(怎么想?)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3.今天都带了饮料来了吧。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100毫升

200毫升

250毫升……拿出一瓶橙汁,500毫升。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250毫升呢?100毫升呢?4.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100ML左右就够了。谁能帮我倒出来呢。真好喝!(笑)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100ML饮料喝完了呢?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100ML饮料喝完?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5.回家请你们家人都来试一试,看看各自一口,大约能喝多少毫升。6.再给你们看样东西。献血证。这是我的光荣的……无偿献血证。就在上个月15号,我献了200…………毫升血。介绍:你知道吗?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伙交流交流。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修改板书设计认识升和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1升=1000毫升当堂检测教学后记捕捉成功:反思不足:第三单元(章)教学设计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单元(章)第三单元三角形总课时数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材分析本单元系统地教学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分成五部分编排。第22~25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三角形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28~29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教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⒉让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以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过程与方法⒊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三角形的认识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在探索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重点难点:理解三边关系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使用教材的构想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各组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里不需要动手围,只要运用已有的规律作出判断。第3题从学校到少年宫的3条路线中,走直的那条路最近,这是生活经验和直观比长度得到的结论。现在还要用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因为在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一、初步认识三角形。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1)回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2)补充:顶点3.揭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二、探索三边关系。1.理解“围成”的含义。(1)提问: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2)生围(3)小结:相邻两根小棒的头和头相连了,就说是围成了三角形。(4)质疑: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呢?(5)小组合作研究(6)交流: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2.探究第一个条件:(1)质疑:为什么有时能够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2)讨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和蓝边围成三角形?(3)交流并检验(2)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就必须要大于蓝边。3.探究第2个条件。(1)固化条件1:4组判断(2)质疑:蓝边10厘米,红边3厘米、黄边1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3)操作并得第2个条件:要围成三角形,红和黄的长度和要比黄边长。4.探究得第3个条件:(1)设疑:会不会有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满足其他的条件?(2)讨论并验证(3)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黄边和蓝边的和要大于红边。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5.形成结论。(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大于了第三边。6.优化判断(1)固化结论:要围成三角形3边要符合什么条件?(2题)(2)优化判断:长边+短边>中边长边+中边>短边短边+中边>长边a.问题:哪一个条件符合了?b.判断说理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只要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3)巩固三、学习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过渡: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高,并会量出它的长度了,那么怎样才能在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来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并让学生拿出课始使用的练习纸,向学生明确:先指定一条边作为三角形的底,把“底”字按照课件中的位置写到练习纸上的第一个三角形上。因为三角形的高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所以我们除了找到底外,还要找到什么?随便哪个顶点都行吗?(课件演示明确:要相对应的底和顶点,可在顶点处描一描。)2、指导画高。(1)师:同学们,准备工作就绪了,我们就要开始画高了,其实画高就是开始上课时我们练习的什么内容呢?(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2)学生动手画高(想想做做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然后指名说说画的过程,同时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用虚线、画记号(3)指导检验,同桌互相用三角板检验。3、画高练习。(1)完成第25页想想做做第1题其余两题(在练习纸上完成)。(2)汇报交流。重点突出第三题: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在画高时,你发现什么?假如要分别以别的两条边为底画高,你会吗?试试看。四、课堂综合练习。1、完成第25页第2题。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1)出示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并围成三角形,向学生说明“等边”。(2)提出问题:先出示高,三角形的高的长度跟小棒比,谁短?(3)讨论:为什么高会比小棒短?(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2、完成第25页第3题。(1)明确题目要求:出示第一根吸管(14厘米),把它剪成三段,围成三角形。(2)组织成果展示。让没串成三角形的同学反思原因,再次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3)指定三段的长度(3、5、6厘米)让学生剪、串,然后组织展示。五、认知拓展。1、在组织展示的基础上,比一比:大家做的三角形大小、形状怎样?并想想怎么会这样?(在交流中明确:当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让学生玩玩刚才串起来的三角形,用手扯一扯,有什么感觉?2、师:一根轻轻的塑料吸管改装成三角形之后,就变得结实了,如果用结实、坚硬的材料做成三角形,你觉得会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说后出示用木条钉成的三角形,让学生上台拉一拉,体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特征。3、回归生活。出示一些实物图,相机解说。4、全课总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我们要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数学为生活服务。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修改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边角顶点边当堂检测教学后记捕捉成功:反思不足: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三角形的分类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⒈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体会探索图形特征的一些方法,发展空间观念。⒊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使用教材的构想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4~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问:我们学过哪几种角?分别说说它们在度数上的特点。(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小于平角的角有哪些?(钝角、直角、锐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那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⒈出示书上的6个三角形。师:请学生仔细观察这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它们各有几个锐角、直角、钝角?(若有学生不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教师可适当作解释)(以第一个三角形为例指导分析并填表)①②③④⑤⑥锐角的个数2直角的个数1钝角的个数0问:你能照样子填一填吗?学生独立判断并填表,小组交流,相互检查并订正。⒉三角形分类。⑴分析。请学生观察表格,你们认为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小组讨论并交流(可能会分成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提问讨论结果,指名回答。⑵定义。师问:分成的三类三角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都有两个角是锐角;第三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根据它们的不同之处,可以怎样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根据表格以及大家的分类结果,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可能有学生会说: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这时可以趁机让同学们进行辩论)⑶用集合图表示分类。教师出示一个椭圆,说:如果我们用这个椭圆表示三角形这个整体,你能把它分成几部分?能写出每部分名称吗?学生独立尝试,交流分类结果。根据学生回答,解释图意: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⒊练一练:⑴判断。①三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③不管什么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要求学生独立判断,交流判断结果,说明判断理由。⑵猜一猜:出示几个只露出一个角(直角或钝角或锐角)的三角形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三、巩固深化,加深理解⒈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学生独立画图,用三角尺比,判断交流各自画的三角形的名称。师问:是用3个角比的吗?(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不是)如果不是,你是怎么比的?(只要用直角比最大的一个角就行)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组织交流,检查。问:你在判断图中的三角形时使用的什么方法?(有的凭观察,有的用三角尺去比量)师:对于一些比较接近90度,但又不能肯定是否为直角的角,一定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对比一下,再作判断。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5题。学生独立完成操作,交流动手情况及感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动手情况,并让错的学生重新练习。指名演示,展示操作结果,集体核对。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教师提出作图要求,巡视作图情况。(学生独立动手画,互相交流,检查订正)然后展示学生答案,并提问:画出的线段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观察、交流:是原来三角形的高)⒌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题。学生先独立按要求作图,再组内交流。提问作图情况并小结:可以分别从3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从其他两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只能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修改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当堂检测教学后记捕捉成功:反思不足: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三角形内角和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用教材的构想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一、激趣引入(一)认识三角形内角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师:请看屏幕(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生:能。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师:有谁画出来啦?生1:不能画。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生3:只能画长方形。师: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生:想。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师:请看屏幕。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生:90°、60°、30°。(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生:是180°。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90°+60°+30°=180°。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师:(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生:90°+45°+45°=180°。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生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1.猜一猜。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生1:180°。生2:不一定。……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2)小组汇报结果。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生1:180°。生2:175°。生3:182°。……(三)继续探究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生1:有。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2.汇报验证结果。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生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3.演示验证结果。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生1:量的不准。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三、解决疑问。师:现在谁能说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一个三角形的原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直角,它的内角和就大于180°。师:在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钝角呢?生:不可能。师:为什么?生:因为两个锐角和已经超过了180°。师:那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锐角呢?生:有,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四、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问题。1.

29页想想做做第一题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知识的直接运用,数学信息很浅显)

2.按要求计算。(数学信息较为隐藏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A、我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B、我是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54度,另一的教师多少?C、我是等腰三角形,顶角是36度,底角是多少?D、我是等腰三角形,底角是40度,另外两个角是多少?3.游戏巩固。在四人小组中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1)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2)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么样?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修改板书设计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当堂检测教学后记捕捉成功:反思不足: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在实际的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具体要求画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⒉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对图形量、剪、折,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分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使用教材的构想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想想做做”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引导学生从“对称轴的两边完全重合”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腰长度相等、两个底角大小相等。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出示一些三角形,请同学们把这些三角形分分类。展示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按角分,小按边分你同意谁的分法呢?(多数同学同意按角分:三角形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老师要请另外一种分法的同学来说说他这么分的理由(按边来: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都放在一类,把其他的放在一类)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⒈认识等腰三角形及特征。⑴认一认。三角形不仅可以按照角来分,还可以按边来分。你能试着把1号袋子里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找出来吗?小组合作找三角形,然后交流展示。师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些三角形都有两条边相等的?(量一量、折一折)揭示:像这样只要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等腰三角形。(板书)⑵做一做。要求:我们已经认识了等腰三角形,你会自己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内讨论做等腰三角形,比一比哪一组的办法最多。组内合作。全班交流展示: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直尺画,有的用长方形纸剪。(如果没有学生想到用长方形纸剪,则老师直接给出方法,每个学生剪一个)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把长方形纸对折后画对角线,然后沿对角线剪下,展开得到的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三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并从中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不仅有两条边相等,而且还有两个角也相等。⑶说一说。自学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同桌互指手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和各角的名称,个别上黑板板书边和角的名称。(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个等腰三角形)问:刚才我们用对折剪纸的办法做等腰三角形时,发现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你知道是哪两个角相引导学生归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修改纳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吗?(板书)⒉认识等边三角形及特征。⑴按要求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边三角形。出示要求:①量一量。学生拿出2号袋子里三角形,分工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②折一折。把三角形沿不同的方向对折,你发现它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三个角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然后交流总结:三条边相等,3个角相等。(板书)小结: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⑵剪一剪,巩固等边三角形概念。出示(照课本30):用一张正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师: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看到底是什么三角形。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⒈认一认。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⒉找一找。请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你见到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⒊剪一剪。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把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后指名回答问题。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我们常用的三角尺中有一个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⒋画一画。⑴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在书上作图,同桌互相检查。评讲时让学生说说3个三角形都是什么三角形?又各是什么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是锐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⑵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学生在书上按题目的要求画图。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补充、修改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腰腰底角底角三条边相等底三个角都相等当堂检测教学后记捕捉成功:反思不足:第四单元(章)教学设计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单元(章)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总课时数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材分析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第35~36页教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第37~38页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第39~40页教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第41~42页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在前两部分内容里没有教学新的运算顺序,只是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在第三部分内容里的中括号是新知识。教材里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在四个“3”之间填入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让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数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括号的发明与让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过程与方法⒉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⒊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