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完整版讲练碳排放强度_第1页
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完整版讲练碳排放强度_第2页
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完整版讲练碳排放强度_第3页
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完整版讲练碳排放强度_第4页
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完整版讲练碳排放强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组四第78题:碳强度〖真题回顾〗(2024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7.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 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8.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7.D8.C【解析】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错误;2005—2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持续升高,B错误;2005—2012年上海增幅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确。故选D。8、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①正确;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C。【点睛】碳排放强度取决于:1,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化石能源的结构;3,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4,能源强度。强度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基础知识〗1、碳强度定义碳排放强度又叫碳强度(CarbonIntensity),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GDP。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与整体碳排放目标不同,碳排放强度目标是一个相对指标,即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碳排放会增加或减少多少;而整体碳排放目标是一个绝对的指标,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里碳排放量应控制在什么水平。2、碳排放强度内容介绍1998年,中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制定国家及区域层面的减排方案,合作促进减排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人才培训与国际人才交流。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首次作出量化减排目标承诺,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1)各国家/地区碳排放强度对比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进程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工业化发达国家,以美国、英国、德国等为首,普遍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到达碳排放强度峰值,且这些工业化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普遍在一般在2~3kgCO₂/IntGK$之间。另一个是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峰值,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碳排放强度峰值都较小,一般在0.5~2kgCO₂/IntGK$之间。我国有两个峰值年,第一峰值年为1960年、第二峰值年为1978年。表1

各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峰值(2)我国碳排放强度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受人口增长及化工、建材、矿业等工业行业发展的影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日趋严峻。碳排放量上升的基本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口上升。中国人口于1995年突破12亿,2005年突破13亿,2019年突破14亿。人口的增加催生了能源消耗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碳排放量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第二次产业革命背景下的GDP增长,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由此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仍然处于上升趋势,没有出现拐点。但是,若考虑碳排放强度,即每万元GDP所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12020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意味着中国减排工作的效果在提升。

2011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吨/万元)3、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主要受能源效率、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方面的影响:能源效率。能源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技术进步,近20年我国无论在物理节能等硬性技术方面,还是管理体制等软性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这正是近年来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按照能源效率在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中起到的作用来判断,在未来五十年内能源效率因素还会是我国碳减排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在后续的减排工作中还要继续重视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对我国碳排放强度有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近20年煤炭占能源总消耗比重居高不下,能源结构没有实质性变化,因此我国通过控制煤炭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来实现节能减排具有较大潜力;产业结构。这些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一直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有着阻碍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达到低碳化发展要求,高能耗工业行业的崛起使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在总体碳排放强度的权重和影响力增大,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强度降低表现为阻碍作用。4、中国碳排放权区域分配及初始空间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碳排放量、碳排放权分配额及其初始余额如下表:由表1可知,目前全国有14个地区表现出盈余特征。其中,云南、四川、黑龙江、北京碳排放权初始空间余额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可归为“充分盈余”地区。河南、江西、湖北、广西、上海、吉林等6地依次排在5~10位,可归为“中度盈余”地区。除此之外,海南、青海、广东、江苏等4地也表现出了一定空间盈余特征,但余额数量较低,可归为“略微盈余”地区。从总体区域分布来看,东、中、西部均有涉及,根据成因差异可大致分为三类:(1)以京、沪、赣、桂、川、滇等6地为代表的“低排放、高配额”地区,这些地区或自身能耗水平较低、或能源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客观上促使各自碳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2)以吉、琼、青等3地为代表的“低排放、低配额”地区,各自相对较小的经济体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能源的消耗,进而使其碳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3)以黑、苏、豫、鄂、粤等5地为代表的“高排放、高配额”地区,各地二、三产业能源消耗数量巨大,且均为农业生产大省,由此导致其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其他16个地区的碳排放权初始空间余额均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欠缺,而根据各自的欠缺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三类:(1)轻度欠缺地区,包含浙江、安徽、福建、重庆等4地。其中浙、皖二地属于典型的“高排放、高配额”地区,其理论配额为当前碳排放量的90%甚至以上,所面临的减排压力可能相对较小;闽、渝二地碳排放权配额与当前碳排放量均属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层次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各自减排工作均面临一定压力。(2)中度欠缺地区,包含天津、内蒙古、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7地,除天津外均为我国中西部省区。其中,内蒙古、陕西的能源利用结构相对单一,客观导致各自碳排放量处于较高水平;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均表现出“低排放、低配额”特征,且前者数量要明显少于后者,各自碳排放权理论配额均不及其碳排放量的50%,面临较大减排压力。(3)重度欠缺地区,包含河北、山西、辽宁、山东、新疆等5地,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高排放、低配额”特征,从目前境况来看均面临极为严重的碳排放赤字,高耗能源的广泛利用是导致其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关键动因,而各自林木资源蓄积量的相对欠缺又极大制约了其碳排放权的分配。〖难点突破〗碳强度相关的名词1、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过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2、碳中和:就是指通过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将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减至最低程度,然后通过森林碳汇或捕集等其他方式抵消掉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源与汇的平衡。3、碳认证: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鼓励消费者采购低碳产品,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最终达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效果。4、碳金融:以法律法规作支撑,利用金融手段和方式,推动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得以在市场化的平台上交易或者流通,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碳足迹: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6、碳资产:指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或者自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配额排放权、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7、碳盘查:以政府、企业等为单位计算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称作碳盘查,也可称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8、碳交易:又称为“碳排放权交易”,因其制度基础是配额(总量管制),并由此产生自愿减排额度等衍生品。碳交易的基本方式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目标。〖押题预测〗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比完成下面小题。1.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2.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①扩大国际市场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强化产业升级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1.D2.B【解析】1.读图可知,在乙国出口的金属及金属制品、化工制品、机械制造产品、电子产品中,电子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最高,因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电子产品,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读图可知,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明显低于乙国,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因此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应优先提高创新能力,②符合题意;甲国重点制造业部门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均低于乙国,环境成本高,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应优先强化产业升级,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③符合题意;扩大国际市场,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承接低端产业转移)均不能提高投入产出效果,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在发展过程中应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中和带来的不利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带来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近年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山西省在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面临巨大挑战。左图示意山西省行政区划和右图示意山西省2020年县域碳排放强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020年山西省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区域是(

)A.晋东南城镇圈 B.山西中部城市群C.晋南城镇圈 D.晋西部城镇圈4.导致山西省县域排放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城镇化水平③行政区划④产业结构⑤资源丰富程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答案】3.B4.B【解析】3.读图可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图例颜色明显较深,故2020年山西省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区域是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故选B项。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原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碳排放量和强度较大;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由于以煤炭产业为主,碳排放量和强度也较大,①②④正确,故选B项。【点睛】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虽然氧气(O2)是地球大气中含量第二丰富的气体,但O2并不吸收热红外辐射。“种植业碳排放量”指种植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种植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粮食产量(kg/t)。下图为2000~2019年间“我国种植业平均碳排放量与强度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5.我国种植业区域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表现为(

)A.北方:低排放强度高排放量 B.南方:低排放强度高排放量C.西部:高排放强度低排放量 D.东部:高排放强度高排放量6.实现农业碳减排的关键在于(

)A.提升农业机械化率 B.严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C.提升农业技术效率 D.严守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答案】5.A6.C【解析】5.读图可知,河南、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的大省总体为低排放强度、高排放量,A正确;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区总体表现为高排放强度、高排放量,B错误;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部大省表现为低排放强度、低排放量,C错误;上海、浙江等东部省份总体表现为高排放强度,低排放量,D错误。故选A。6.机械使用过程中要消耗燃料,提升农业机械化率会增加碳排放,A错误;严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严守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耕地,与实现农业碳减排关系不大,BD错误;提升农业技术效率,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可以利于实现农业碳减排,C正确。故选C。【点睛】减排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进行能源转型,将产生直接排放的设备装置更换为零碳或低碳设备;二是减少用能活动来减排。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市(20052019年)服务业碳强度(吨/万元)变化。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各省市20052019年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特点是(

)A.各省碳强度变化一致 B.碳强度总体逐步下降C.北京市的碳强度最高 D.上海比河南变化明显8.降低浙江省服务业碳强度,合理的建议是(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能源利用技术转换升级C.缩减服务业企业的数量 D.加大新能源开发的扶持【答案】7.D8.B【分析】7.读图可知,各省区碳强度变化相差较大,如贵州、上海等地变化较大,北京、天津等地变化较小,A错误。由2005年至2019年,各省碳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B错误。贵州的碳强度最大,北京的碳强度较小,C错误。上海2005年与2019年的碳强度曲线间隔较远,河南间隔较小,说明上海比河南变化更明显,D正确,故选D。8.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工业结构,能降低第二产业的碳强度,与题干要求的服务业碳强度无关,A错误。能源利用技术转换升级,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降低碳强度,B正确。缩减服务业企业的数量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通过加大新能源开发的扶持,从而达到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所需周期较长,可行性较低,D错误,故选B。【点睛】图示坐标图的圆心为原点,曲线越靠近圆心,数值越低,距离圆心越远,数值越大。2022年6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农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左右。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强度(

)A.空间分布不均衡 B.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C.东部大于中西部 D.与碳排放总量大致呈负相关10.2015年西藏、青海碳排放强度较大,与其关联性最大的是(

)A.水资源较匮乏 B.人口稀疏 C.农业生产结构 D.惠农政策11.践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合理举措是(

)A.加大农业生产物资投入 B.禁止青藏地区发展畜牧业C.实施无差异的减排措施 D.推广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答案】9.A10.C11.D【解析】9.据图分析可知,2015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强度数值大部分在0.5左右,整体上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空间分布不均衡,A正确,C错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大致呈负相关,与碳排放总量的相关性不显著,BD错误。故选A。10.西藏和青海位于青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且这2个省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气候条件恶劣,农业产出低,导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大。综上所述,2015年西藏、青海碳排放强度较大,与其关联性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结构,而与水资源匮乏、人口稀疏、惠农政策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水肥一体化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以及肥料的利用更加高效,既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又可以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应该根据各省(区、市)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减排措施,C错误,D正确;加大农业生产物资投入,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大,A错误;应该推动青藏地区畜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而不是禁止该地区发展畜牧业,B错误。故选D。【点睛】减排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进行能源转型,将产生直接排放的设备装置更换为零碳或低碳设备;二是减少用能活动来减排。“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讲话时强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12年以来,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连创新高,碳排放强度却不升反降,画出一条不一样的“含碳量”变化曲线。如图为天津港码头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碳达峰”“碳中和”主要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污染 B.臭氧空洞 C.全球变暖 D.厄尔尼诺13.下列措施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大力推广零碳能源 B.大力推进石油勘探C.全国力推核电能源 D.减碳去碳,禁止用碳【答案】12.C13.A【解析】12.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A错误。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制冷设备中使用了消耗臭氧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减少,B错误。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吸收,所以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全球气候变暖,C正确。厄尔尼诺是太平洋上一种气候异常现象,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1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碳中和”的理念是追求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对温室气体等进行抵消,因此减碳去碳,禁止用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错误;大力推广石油勘探,会使得石油大量使用,增加碳排放,B错误;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还是以火电能源为主,核电占比很小,C错误;而大力推广零碳能源,如水能等,符合“碳中和”理念,A正确。答案选择A。【点睛】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农业碳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图为2000—2020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及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14.据图文信息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增长后波动下降趋势B.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递减趋势C.20002020年间广东省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显著D.广东省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面临较小压力15.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在2002年陡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该年农牧业生产总值猛增 B.该年农牧业发展不景气C.该年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D.该年受动物疫病影响大【答案】14.D15.A【解析】14.读图可知,2000~2020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增长后波动下降趋势,2000年碳排放总量为4077.3万t,2001年达到峰值为4177.3万t,2002~2020年波动下降,至2020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为3297.7万t,较2000年减少779.6万t,故A正确;读图可知,2000~2020年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递减趋势,B正确;20年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由2000年5.89t∙(万元)降至2020年0.59t∙(万元),降幅高达89.99%,说明广东省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农业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低碳节约型的绿色农业转变,C正确;广东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长期位于全国前列,广东省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仍面临不小压力,D错误。故选D。15.读图可知,2000~2020年间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在2001年达到峰值,于2002年陡然下降,降幅高达50.7%,其原因主要归结于2002年农牧业生产总值猛增,故A正确;2000~2001年农牧业发展不景气,畜禽价格波动大,生产运作比较艰难,到2002年全省农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故B错误;种植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基本恢复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客观上导致了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农业机构内部调整而非大三产业结构调整,故C错误;无法得知该年受动物疫病影响的大小,故D错误。故选A。【点睛】碳排放量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某产品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动态的碳排放量,则是指每单位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同一产品的各个批次之间会有不同的动态碳排放量。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研究人员绘制了三个倒“U”形曲线,即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高峰之后阶段(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6.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四个阶段中,碳排放强度大、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该特点所对应的阶段是(

)A.S1 B.S2 C.S3 D.S417.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不稳定性增加,主要原因是(

)A.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B.煤炭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C.煤炭利用使非可再生资源枯竭,生态问题严重D.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增加至最大值【答案】16.A17.D【解析】16.直接读图即可得出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即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低和碳排放总量低,其原因要从科技水平和工业化规模角度分析,由于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但是,由于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规模小,所以,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S1之后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A正确,排除BCD。故选A。17.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出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问题,随着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增加至最大值,会加剧温室效应,使得极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