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飞地经济”一般是指行政上互不隶属的2个及以上地区,通过构建合作协调机制,以生产要素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依托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广德产业园位于广东省英德市,是广东省最早实施两地共建共管的“飞地经济”园区。飞出地顺德和飞入地英德双方达成一致,自发创建飞地合作园区。下图为广德产业园产业共生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影响顺德和英德共建“飞地经济”园区的主要因素有()①英德基础设施完善②英德工业化进程滞后③顺德土地开发接近饱和④顺德劳动力素质低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2.图示飞入地在“飞地经济”园区产业共生关系中提供()A.生产原料 B.销售管理 C.品牌宣传 D.研发设计3.目前,广德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飞入产业()A.与本地产业分工不明确 B.生产规模小C.科技含量低 D.与本地产业协同关系弱〖答案〗1.B2.A3.D〖解析〗【1题详析】由材料“‘飞地经济’以生产要素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结合关联图可知,顺德为飞出地,故顺德经济发达,土地开发接近饱和,劳动力素质高;英德为飞入地,故英德工业化进程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但土地资源充足,两地因生产要素互补而共建"飞地经济"园区,②③对,①④错,B正确,排除ACD。故选B。【2题详析】读示意图可知,飞入地为飞地园区提供矿产资源、化工材料以及机械加工,在园区产业共生关系中主要提供生产资源,A正确;示意图中未体现出飞入地提供了销售管理、品牌宣传和研发设计,BCD错误。故选A。【3题详析】读示意图可知,飞出地顺德与飞地园区存在双向强联系,而飞入地英德周边镇与飞地园区只存在单向的弱联系,因此,广德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飞入产业与本地(英德)产业协同关系弱,D正确;与本地产业分工不明确、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是产业园区协作发展后应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ABC错误。故选D。中国目前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南地区耕地非粮化率高达46%。近年来,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省会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且耕地非粮化种植行为凸显。下图示意2000—2019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时序演变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示期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演变可反映出()A.耕地非粮化面积增长幅度较耕地非粮化率大 B.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变化趋势相反C.耕地安全保障逐渐提高 D.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5.影响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作物替代传统粮食作物②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复种指数下降③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行业④耕地利用强度过大,土壤肥力下降显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4.D5.C〖解析〗【4题详析】读图可知,图示期间,耕地非粮化面积曲线较耕地非粮化率曲线变化更小、更平稳,故耕地非粮化面积增长幅度较耕地非粮化率小,A错误;从折线的走势来看,耕地非粮化面积与耕地非粮化率变化趋势相同,B错误;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波动上升,且远高于全国水平(中国目前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故耕地安全保障逐渐降低,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C错误,D正确。故选D。【5题详析】由材料“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省会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且耕地非粮化种植行为凸显”可知,成都耕地非粮化主要受经济原因的影响,②错;由材料“四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可知,成都平原城镇化水平提升快,加快了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种植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收益更高,经济作物替代传统粮食作物,导致耕地非粮化,①对;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行业,从而导致耕地撂荒、土地流转多用于地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加剧耕地非粮化,③对;材料没有关于耕地利用强度过大,土壤肥力下降显著的信息,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随着海洋开发利用规模、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拓展,海域空间稀缺性日益凸显,要素集聚程度显著提升,进而催生了以集约高效、功能兼容、融合发展等为主要特征的海域立体分层利用模式。下图示意主要海洋资源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海洋水面空间的可再生能源可能为()A.潮汐能 B.太阳能 C.生物能 D.化学能7.下列海洋空间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其他竖向空间范围干扰最大的是()A.水面 B.水体 C.海床 D.底土〖答案〗6.A7.D〖解析〗【6题详析】海水周期性涨落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属于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海洋水面空间产生能源可能为潮汐能。A正确。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太阳发出的热辐射能,不属于海洋水面空间,排除B。生物能是自然界生物质作为媒介储存的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海洋水面空间生物量较少,排除C。化学能,是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是放出的能,如石油、煤的燃烧释放的能,不属于可再生能源,排除D。故选A。【7题详析】底土位于海洋底部,资源主要为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复杂,难度大,开发过程中,容易对海床、水体造成干扰和污染,D正确。水面空间位置位于最上方,对竖向空间范围干扰小。排除A。根据图示,水体的资源开发主要有渔业资源、海水资源、化学能源,纵向深度比海床和底土高,对纵向空间干扰小于底土。排除C。海床纵向厚度小,开发建设工程较底土小,排除C。故选D。J市(36°40′N,117°00′E)某中学某日上午第三节体育课时旗杆与旗杆影子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此时旗杆影子指向()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9.在体育课期间,旗杆影子()A.呈顺时针移动,变长 B.呈顺时针移动,变短C.呈逆时针移动,变长 D.呈逆时针移动,变短10.如果同学们欲测量当地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应选择在北京时间()A.12:00 B.11:12 C.12:12 D.11:48〖答案〗8.C9.B10.C〖解析〗【8题详析】由材料可知,某中学某日上午第三节体育课时旗杆与旗杆影子的照片,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此时太阳已经升起,还未到正午时间,太阳位于东南方,旗杆影子在西北,故选C。【9题详析】由材料可知,J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由所学知识可知,此地的正午阳光在正南方,在体育课期间,太阳方位由东南逐渐转向正南,为顺时针旋转,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故旗杆影子呈顺时针移动,变短,故选B。【10题详析】由材料已知,当地经度为117°00′E,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两地相差3°,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2分钟,当地12点,对应北京时间为12:12,故选C。渤海海水深度较浅,受陆地和水文影响较大。该海域秋冬季节多冷空气形成的北风,春季多气旋大风,夏季多雷暴大风。下图分别示意2021年4月15日8:00至16日8:00渤海湾内气象站和天津滨海南港西港池气象站10分钟平均风速、极大风、温度和海平面气压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示气象站()A.甲为渤海湾内气象站,平均风速小 B.甲为天津滨海南港西港池气象站,平均风速大C.乙为渤海湾内气象站,温度变化小 D.乙为天津滨海南港西港池气象站,温度变化大12.导致甲、乙两气象站出现极大风的天气系统是()A.暖锋 B.冷锋 C.台风 D.气旋13.该日乙气象站出现该天气系统过境的时间约为()A.17:00 B.19:00 C.21:00 D.23:00〖答案〗11.D12.B13.B〖解析〗【11题详析】渤海湾内为海域,天津滨海南港西港池为陆地。根据材料“渤海海水深度较浅,受陆地和水文影响较大”可知,陆地的摩擦力大于海洋,一般情况下,陆地风速小于海洋风速。读图可知,甲站平均风速大乙站,所以甲为渤海湾内气象站、平均风速更大,乙为天津滨海南港西港池气象站、平均风速更小,AB错误;海域的比热容量大于陆地,因此海域的温度变化小于陆地。读图可知,甲站温度变化小于乙站,所以甲为渤海湾内气象站、温度变化小,乙为天津滨海南港西港池气象站、温度变化大,C错误,D正确。故选D。【12题详析】由材料可知,4月15日正值春季,台风发生于夏秋季节,C错误。读图可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先降低再升高,可知应该为低压或低压槽过境,出现极大风时,气温有明显的下降,说明冷气团势力强,结合“春季多气旋大风”可知,应该是锋面气旋左侧的冷锋天气过境形成的极大风,B正确;暖锋过境时气温应升高,A错误;气旋中心气流上升,不会出现极大风天气,且一般过境前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与图中信息不符,D错误。故选B。【13题详析】冷暖气团相遇时形成锋面,此时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出现极大风,故出现极大风时为天气系统过境时。读图可知,乙气象站大约19:00出现极大风,B正确,排除ACD。故选B。石冰川是指含冰的寒冻风化岩(碎)屑或冰碛物,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沿着山谷或坡面向下缓慢蠕动的多年冻结地质体。其形态类似于冰川,呈舌状或叶状,但表面通常无裸露的冰体。石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缓慢,可以存在于海拔较低的地区。下图为冰碛型石冰川演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冰碛型石冰川蠕动最快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5.图示冰川地貌的形成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的是()A.冰崖 B.冰碛垄 C.鼓丘 D.倒石堆16.与冰川相比,冰碛型石冰川的显著特征是()A.导热作用弱 B.物质构成致密 C.发育面积大 D.表面反射率低〖答案〗14.B15.A16.D〖解析〗【14题详析】由材料可知,石冰川主要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沿着山谷或坡面向下缓慢蠕动。夏季时,温度升高冰川消融,冰水使冰川与山谷的摩擦面变润滑,且水沿山谷向下流动,因此在冻融作用下推动着冰川前端向下蠕动速度较快,B正确;春、秋、冬季,冰川温度较低,冻结作用强,底部冰水冻结与地面的摩擦力较大,蠕动速度较慢,A、C、D错误。故选B。【15题详析】冰崖是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向下运动时,受上下部运动速度不一致产生的应力导致冰层断裂形成冰崖,属于冰川侵蚀作用,A正确;冰碛垄是冰川搬运融化后,在冰川前堆积形成的,鼓丘是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型丘陵,属于堆积地貌,倒石堆是由于崩塌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所以B、C、D错误。故选A。【16题详析】与冰川相比,冰碛型石冰川里面含有大量的碎石杂物。石头比热容小,导热性比冰川好,A错误;冰碛型石冰川由冰碛物堆积形成,早期较为松散,B错误;冰碛型石冰川的形成于冰川退缩和消亡的阶段,早期面积小于冰川面积,C错误;冰碛型石冰川含有大量冰碛物,表面反射率低于冰川,因此冰碛型石冰川的反射率低,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中南半岛的洞里萨湖被称为“柬埔寨的心脏”,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湄公河的双重影响,洞里萨湖湖泊面积会快速扩张和急剧消退,因此洞里萨湖与洞里萨河和湄公河之间的水流方向在不同季节会发生改变,由此也形成了巨大的水沙互动、反馈和顶托效应。泥沙淤积加剧,导致洞里萨湖的入口和洞里萨河部分河段形成沙洲。下图示意洞里萨湖、湄公河、洞里萨河位置。(1)分析洞里萨湖湖泊面积会快速扩张和急剧消退的原因。(2)说明洞里萨湖的入口和洞里萨河部分河段形成沙洲的原因。(3)有人认为在洞里萨河上修建水坝难以调节该区域水资源时空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洞里萨湖流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降水季节变化很大,雨季降水量大,汇水面积大,湖泊水位上升快,湖泊面积会快速扩张;旱季降水少,蒸发强,湖泊水位下降快;湖区地形平坦,湖泊较浅,雨季水位上涨快,旱季湖水消退快;雨季,湄公河水位高,通过洞里萨河向洞里萨湖输入大量河水,增加湖泊水量;旱季,洞里萨湖湖水外流进入湄公河,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快。(2)洞里萨河流入洞里萨湖过程中受湖水顶托,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易沉积,形成沙洲;洞里萨湖湖水流入洞里萨河过程中,因受河道宽度约束,水流受阻,泥沙易沉积,形成沙洲。(3)该地区地形平坦,落差小,修建水坝不能形成巨大水库,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有限。〖解析〗【小问1详析】洞里萨湖流域位于中南半岛,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影响,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降水季节变化很大。雨季受西南季风控制,西南季风从海洋携带大量水汽,给该区域带来大量降水,由于汇水面积大,湖泊水位上升快,湖泊面积会快速扩张;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东北季风从高纬内陆吹来,比较干燥,因此旱季降水少,蒸发强,湖泊水位下降快;再加上湖区地形平坦,湖泊较浅,雨季水位上涨快,旱季湖水消退快;结合材料可知洞里萨湖与洞里萨河和湄公河之间的水流方向在不同季节会发生改变。雨季,河流水位上升快,水位高于湖泊,湄公河水位高,通过洞里萨河向洞里萨湖输入大量河水,增加湖泊水量;反之,旱季,洞里萨湖湖水外流进入湄公河,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快。【小问2详析】洞里萨湖与洞里萨河和湄公河之间的水流方向在不同季节会发生改变。洞里萨河流入洞里萨湖过程中由于水下坡度平缓,加之水流受到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易沉积,因此在洞里萨湖的入口形成沙洲;而洞里萨湖湖水流入洞里萨河过程中,因河道宽度有限,受河道宽度约束,水流受阻,排泄不畅,泥沙易沉积,从而在洞里萨河部分河段形成沙洲。【小问3详析】大坝的库区一般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而坝址一般选在两侧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读图可知,该地区地形平坦,落差小,修建水坝工程量很大,且并不能形成巨大水库,因此修建大坝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有限。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影响,北极地区近地表气温正在以全球平均水平两倍以上的速度急剧升高,北极的快速升温导致北极地表与大气相关因素(如海冰、水汽、云量以及温度梯度等)发生变化,造成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相互反馈作用增强。下图示意北极地区升温过程的主要驱动机制。(1)说明北极近地面大气易形成逆温的原因,并指出逆温对北极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2)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北极大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与北极升温的关系。(3)简述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北极海冰和积雪变化对北极升温的放大作用。〖答案〗(1)原因:北极因纬度高,近地面冰雪覆盖面积大,造成近地面大气温度低于其上空,形成逆温层。影响:大气逆温层抑制大气对流运动,影响北极海-气相互交换,降水减少。(2)大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使大气吸收下垫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底层大气增温;大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大气温度上升。(3)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表升温,使北极海和积雪大量融化,冰雪反射率下降;进而造成北极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增加,使北极地升温加快,导致更多海冰和积雪融化,对升温具有放大作用。〖解析〗【小问1详析】本小问设置两个小问,第一小问分析逆温产生原因,北极附近常年被冰雪覆盖,地表温度较低,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弱,导致近地面温度较低,出现逆温现象。第二小问是说明逆温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逆温产生大气下冷上热,结构较为稳定,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海气相互交换作用减少,降水减少。【小问2详析】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去分析北极大气水汽和云量增加的关系,大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会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其次是水汽和云量会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较强的保温作用,从而加速北极的升温。【小问3详析】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和积雪大量融化,地面反射作用减弱,地面和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升高。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加,湿度云量增大,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加速气温升高。气温加速升高又加速海冰和积雪融化,对北极升温起到了放大作用。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美国是全球重要的雪上运动强国之一,无论是雪上运动产业还是雪上竞技体育,均位于世界前列。美国滑雪人口占全球滑雪人口的23%,全球滑雪市场占有率为21%,滑雪场数量470个,全年滑雪产业收入高达60亿美元。美国境内分布着许多山脉,每年冬季,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岸山脉的上升气流形成丰富的降雪。基于优越的自然资源,美国较早开始发展雪上运动,具有悠久的雪上运动历史。1882年,美国第一家滑雪俱乐部在新罕布什尔州建立,并于1905年成立国家滑雪协会。下图示意美国各州雪上运动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和联系等级。(1)说明美国发展冰雪产业的优势条件。(2)简述美国各州雪上运动经济联系的主要特征。(3)分析美国本土与夏威夷州雪上运动经济联系等级低的原因。〖答案〗(1)山地多且降雪丰富,适宜建设滑雪场;滑雪运动起步早,滑雪竞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