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件:古代科技_第1页
传统文化课件:古代科技_第2页
传统文化课件:古代科技_第3页
传统文化课件:古代科技_第4页
传统文化课件:古代科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科技传统文化壹天文历法第一节壹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天文规律。中国古代天文学十分发达,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成就和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天象的记录、对天体的测量和历法的编制及应用上。传承经典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上面所讲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为了让历法能够配合自然季节,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创造出“二十四节气”来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旁征博引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他回家了。”相关链接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黄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百花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老牛腿治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相关链接贰古代农业第二节贰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教导人们农耕,是我国农业始祖。事实上,有关神农氏的传说,是我国农业从产生到确立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反映。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七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开始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早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传承经典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天工开物·乃粒》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天工开物·乃粒》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天工开物·乃粒》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钟,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天工开物·乃粒》整体来说,中国本土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米、大豆、荞麦等,现在我们所食用的农作物不少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据考证,在汉代之前,古人煮菜时只会利用动物的油脂,之后随着芝麻、油菜、大豆、花生的传入,我们的饮食结构、烹饪方式均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汉朝时,葡萄、豌豆、大蒜、核桃、黄瓜、芝麻、石榴、棉花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唐朝时,胡椒、菠菜传入我国。宋朝时,胡萝卜传入我国。到了明朝,番薯、玉米、烟草、向日葵、番茄、花生、马铃薯等作物纷纷传入我国。旁征博引相传在很久以前,人们只能茹毛饮血,吃的食物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现成的。但是在自然界中可供人们食用的食物并不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事情常常发生,后稷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生了。于是他利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土壤来指导人们开始有计划地耕种。相传后稷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遂将百谷种子派人送给了后稷,人们自此之后的生活不再是茹毛饮血,而是丰衣足食。相关链接叁古代手工第三节叁《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传承经典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景泰蓝的制作》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景泰蓝的制作》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盘子的形状,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焊了。瓶底下面的座子,瓶口上的宽边,全是焊上去的。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盒身和盖子都用一张红铜片折成,只要把该接合的转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细说了。《景泰蓝的制作》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各处城市大都有这种铜器作,重庆还有一条街叫打铜街。不过铜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景泰蓝的制作》西汉直裾素纱衣,是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西汉直裾素纱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整件素纱衣分量仅49克,不足一两。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克左右。旁征博引黄道婆(1245—1330),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出身贫苦,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在遭受毒打之后,她设法逃出家门,躲到一条海船上,随船来到海南南端的崖州。黄道婆因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受到了百姓的敬仰。相关链接肆中医中药第四节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理论,在其后的几千年中均不断总结发展。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宝贵的遗产。传承经典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梦溪笔谈》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梦溪笔谈》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扁鹊(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号卢医,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人们尊称为“扁鹊”(“扁鹊”是上古神话中黄帝时期的神医名号)。扁鹊年轻时跟随长桑君学医,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诊断方法上,扁鹊采用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在治疗手段上,扁鹊提出将辨证论治与综合治疗相结合,使用砭石、针灸、汤液、按摩、手术、导引等方法综合治疗;在疾病预防方面,扁鹊重视未病先防,并提出了“六不治”。旁征博引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生病了,他们一同去找华佗诊治。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痛且全身发热。华佗经过望色、诊脉,给他们开出了不同的药。倪寻和李延非常奇怪:“我俩同一症状,吃的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