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重点
■绪言
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腌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2、“硬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灸法德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3、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帛书中《足臂十一灸经》《阴阳十•脉灸
经》是人类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4、《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
床治疗,故又称之为《灸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的基本形成。
5、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
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6、元代的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7、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可谓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8、清代李
学川的针灸逢源》提出人体有361个腌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源三岐: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
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
海”又称“血海”。
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
侧行的分支。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为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为经脉
的细小部分。经气:经络运行之气,功能活动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侧分别成前、中、后三条区
线。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
在后。其中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
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循行走向的总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
阴经从足走胸腹。
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
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
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奇经八脉的督脉、冲
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
源三岐”。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
海”
7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
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任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于头身部。任脉
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
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加强了十二经表里联系,沟通表里两经经气,补充十二经循行不足,任督脾沟通腹背全
身经气8、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
别多
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再
浅出于
体表上行头顶部(出),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
阳经
经脉(合)。
加强了十二经脉内外联系,经络所属脏腑在体内深处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体内外循行
不足,
扩大了经穴主治范围
9、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
肉
系统。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正常运动功能。
10、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一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
所在。
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
用。
11、“标本”:“标”原意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
“本”是
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经气四肢下端相应。
12、“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级之间的关系。“根”指
根本、
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四根三结”意
为十二
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13、“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记载,胸气有街,腹气有
街,头
气有街,胫气有街。”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
贯脏
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
14、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隋
海位
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经络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肌表。
临床运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第二章腌穴总论
1、腌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腌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
定中
的背俞穴。
3、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
脉)
系统的腌穴。
4、奇穴:是指既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
的喻
穴。又称“经外奇穴”。
5、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
点等
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腌穴。
6、腌穴主治特点: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7近治作用:是指腌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
一切
腌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点,是“腌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睛
明,承
泣,瞳子醪,胃,中脱,建里,梁门。
8远治作用:指腌穴均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器官病证的作用。合谷治疗面部
颈
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9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10、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腌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天枢,
止泻,
通便,大椎退热,阑尾治阑尾。
11、腌穴的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
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
经不定穴”。
12、腌穴的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腌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13、特定穴意义
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具有特定称号的月俞穴称为特定穴。特定穴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都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
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14、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腌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
穴”;简称五输。“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
“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意为宽大通
畅,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位于
肘膝关节附近。
重病疾病,井穴;肝阳上亢行间,肝莹;反复,太白,牌输;声音嘶哑。经渠,肺
经;饮食胃病,足三里,胃合;冠心,心绞痛,中冲心包井;阳明热盛,内庭胃莹;关节
痛,太白;气喘咳嗽,经渠;暧气,泄泻,足三里。
15、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腌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阴经以输
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用
于诊断,治疗。
16、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喻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十
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治疗表经相关疾病,列缺,咳嗽喘气,头项强痛,
牙痛,面瘫,;原洛配穴法,主客,先病为主,取原,后病为客,取络。;肺冰大场,太
渊偏历,大肠先,先合谷后列缺。
17、都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
之为“那位”。“都穴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18、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腌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
分别冠以脏腑之名,五脏六腑盛衰
19、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脸穴,称之为“募穴”,又称之为“腹募穴”。腹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的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近,;诊断,中府压痛
肺结核,膀胱结石,中极:治疗相应急痛证,胆绞痛,日月;心绞疝,巨阙。
20、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腌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
穴”。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胆,阳陵泉;阑尾,上巨虚。
21、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经气汇聚的8个腌穴,称之为八会
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其他的位于四肢部,血病,膈腌
22、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月俞穴,称之为“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23、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腌穴,称为“交会穴”;落枕,颈椎腰椎,后溪;胸腹气逆,公
孙。眼睑下垂,失眠,伸脉,照海。上下配穴,心胸胃,公孙,内关;肺咽喉,胸膈,列
缺,照海。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1、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②夹持进针法③舒张进针法④提捏进针法,针刺角度:
①直刺②斜刺(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腌穴)③平刺(皮薄肉少
的月俞穴如头部的月俞穴
2、行针手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
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谓之提,如此反复的做上下运动就构成了提
插法。捻转法: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腌穴内反复前后来
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轻柔地
循按的手法。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颤的
方法为弹法。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
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
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为摇法
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
轻微震颤的方
法称震颤法
刮法、弹法可以应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的腌穴;飞法可以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腌
穴;摇法、震颤法可以应用于较为浅表的腌穴。
3、毫针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
食指向后(左转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
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
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
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其他补泻手法:疾徐补泻、应随补泻、呼吸补泻、凯阖补泻、
平补平泻烧山火手法为视穴位的可刺入深度分为浅、中、深(天、地、入三部),先浅
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
4、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腌穴之后,病人局部肌肉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对,向单
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太长,有时也可导致滞
针。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
可忍。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腌
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利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
释
5、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腕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方法。作用:①温经散寒②扶阳固脱③消瘀散结④防病保健;;艾炷灸直接
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艾条
灸(悬起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灯火灸
6、拔罐方法㈠留罐法㈡走罐法㈢闪罐法:即将罐拔住之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
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㈣刺血拔罐法㈤留针拔
罐法;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适应于风寒湿
痹,腰背肩臂痛,关节痛,软组织挫伤,伤风、头脑,咳嗽,哮喘,胃脱痛,呕吐,腹
痛,腹泻,痛经,中风偏枯。
7、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8、1、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2、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大题)和配穴方法(了解)
3、选穴原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
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腌穴的选穴原则。辩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
选取穴位的原则。
(1)近部选穴:是指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腌穴局部治
疗作用的体现。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脱。
(2)远部取穴: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
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如胃痛选足三里、公孙、内关。
(3)辩证对症选穴:a、辩证选穴(名解):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
辩证选取穴位的方法。如发热取大椎、外关、曲池。b、对症选穴(名解):是根据疾病
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腌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
用,如哮喘选定喘穴。
十二井穴:肺少商-咽喉肿痛,鼻牛;;大肠商阳-咽喉肿痛,牙痛;;胃厉兑-咽喉肿
痛,齿痛,鼻牛;;脾隐白一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惊风腹满,暴泻;;心少冲-
心悸心痛,癫狂,昏迷,胸胁;;小肠少泽-乳汁少,乳痈;;膀胱至阴-胎位不在,滞
产;;肾涌泉-昏厥,中暑,失眠,头痛,咳血,咽喉肿痛,奔豚,足心热;;心包中冲一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小儿惊风,昏厥;;三焦关冲-头痛,目赤,耳鸣,耳聋,
喉痹;;胆足窍阴-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胁痛;;肝天敦-疝气,少
腹痛,遗尿,癖闭,五淋,尿血,月经不调,崩漏。
病症:
1、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故又称“口眼歪斜”。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
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缓不收而发。
急性期:一侧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翁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嘴角歪向健
侧,病侧不能皱眉,鼻炎,露齿,部分初起耳后痛,可患侧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
恢复期: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面肌痉挛,倒错现象。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颗髅、颊车、地仓、合谷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
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
仑)方义:面部腌穴可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急性期用
泻法可去除阳明经络邪气,祛风通络。在恢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
筋。
操作:攒竹、阳白向鱼腰部刺透,面部一平补平泻;急性期:手法不宜过重,不深,取
穴不多,肢体远端腌穴一泻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补法,合谷,昆仑,平补平
泻。其他-泻法。
2、中风
1)中经络
治法:醒脑调神,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
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
加太溪、风池;口角禺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鹘、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
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
道、丰隆、归来、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储留加中极、曲
骨、关元。
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
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
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
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
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3、漏肩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FI轻夜重。
病因病机: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合经气不利所致。
治疗:通经活血,祛风止痛。
主穴:肩弱肩醪肩贞肩前阿是穴
配穴:手太阳经证加后溪、昆仑;手阳明经证加合嗒、条口;手少阳经证加外关、阳
陵泉;外邪入侵加合谷、风池;气血瘀滞加内关、合谷;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
方义:肩鹘、肩修、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
前,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而止痛。
4、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临床常见的•种症状,可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
辩证分型:寒湿腰痛、腰肌劳损、肾虚腰痛。,;中部督脉,两侧足太阳。
治则:除湿散寒,补益肾气,通经止痛。(活血通经,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
主)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膈腌,肾虚腰痛加肾俞。督脉腰痛加腰夹脊、后
溪,膀胱经腰痛加志室、昆仑,腰舐部痛加次修、腰俞,腰眼部痛加腰眼。
方义:阿是穴、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委中为足太阳
经穴,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之气血。
主穴泻法,湿证艾灸,淤血拔罐,肾虚补发,肾阳虚加灸法。
5、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症:各各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的经络功能
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
或脑部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
(-)病因病机:外感,情志,饮食,体虚,均可导致头痛。
(二)辩证:
1、外感头痛:头痛连项背,发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治疗:祛风通络,三邪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经为主。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配穴:风寒加风门、合谷;风热加大椎、鱼际;风湿加偏历、阳陵泉。
2、内伤头痛: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国,衮热绵绵,时休时止,情志刺激而发。
治疗:实证疏通经络,清利头窍;虚证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加太阳、中院、丰隆、阳陵泉;瘀血头
痛加阿是穴、内关、血海;血虚头痛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太溪、肾俞、悬
钟。方意:百会位居巅顶,用泻法可疏通头部经络气血,用补法可升清阳、调气血以养
脑髓。头维、风池疏通头部经络,活血通经,清利头目。
头痛局部远端寻经选穴,诉调经脉,通络止痛。
主穴太阳头痛:天柱、后顶、风池、后溪、申脉;少阳头痛:太阳、率谷、悬顿、外
关、侠溪
阳明头痛:上星、印堂、阳白、合谷、内庭;厥阴头痛:百会、前顶、通天、内关、太
冲
外感头痛:百会、太阳、风池、列缺内伤头痛:百会、头维、风池
6、、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眩”指眼花,轻者稍作闭目即可恢复;重者两眼
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晕”指头晕而言,轻者如坐舟车,飘摇不定;重者旋摇不止,难
以站立,昏昏欲倒,胸中泛泛,恶心呕吐。
病因病机:木证起因常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等有关。
实证,化痰平肝,足少阳,足绝影,督脉为主,风池,百会,太冲,内关。
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痰湿中阻:治则:运脾和中,除湿涤痰。处方:头维内关中脱丰隆阴陵泉
虚证,益气养血,背俞穴,足少阳,督脉为主;风池百会肝愈,肾盂,足三里
肾精亏损:治则:补肾益精,培元固本。处方:百会悬钟肾俞太溪
气血虚弱:治则: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处方:百会足三里牌俞胃俞
十三、痛经:妇女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舐部疼痛或胀痛,甚则剧
痛难忍,甚或恶心呕吐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膜壳绦虫病的临床特征
- 《医药行业分析》课件
- 《肿瘤耐药机制》课件
- 髋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特征
- 托班早读书课件教案
- 淡雅花丛背景模板
- 广东惠州特色旅游
- 昆明理工大学《计算机辅助绘图B(AutoCAD)》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时尚粉色多边形背景的PowerPoint模板
- 真菌中毒症的临床特征
- 物理课堂教学评价表
- 石头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课题
- 财务审批权限管理办法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建议书范文
- JG-T-413-2013-建筑用集成吊顶
- 有趣的英语短剧本
- 舟山港航道与锚地专项规划
- 项目文件管理检查记录表
- 架空线路及杆上电气设备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新产品研发计划进度表模板
- 手工活动幼儿创造力思维幼儿主体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