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泰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金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统编版丨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西周

春秋

战国

魏晋

唐宋

清秦律律令儒家化

《宋刑统》

《大明律》

《大清律例》《天圣令》

律例合编成文法出现;子产

“铸刑书”;孔子

主张“为政以德”时空坐标韩非主张“以法为教”礼制;“敬天保民”《九章律》乡约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

)子产与叔向之争

核心:礼法之争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左传》三月,郑人(子产)铸刑书。上

H)

1左个安(子产)将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1.夏商时期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

周:

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出“敬天保民”思想。西周时期更注重德治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礼法追源——

“礼”与“法”的源起及流变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礼乐,德之则也。——《左传》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说文解字》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三)礼法相争

“德治”与“法治”关系争论1.背

景:①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②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2.第一次德治与法治之争:

春秋时期子产作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三)礼法相争

“德治”与“法治”关系争论3.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德治思想: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儒家主张德主法辅、先教后刑、明德慎罚。孔子的德治体系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载体,以“法”为补充。虽然他主张“为政以德”,但他并

不反对刑与法的作用。因为没有法的规范,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状态。孔子主

张先进行道德教化,在道德教化无效的情况下再进行法律的惩罚。孟子基本

沿袭了孔子的思想,其德治主张以“仁政”为核心,并更关注民生和道德教

化,在主张德治的同时,也重视法律规范的作用。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主张礼、法在治国安邦上都是重要的,

以德为本,法是德的补充;他还认为

德是个人成就的前提,慎用刑罚是对德的维护。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三)

礼法

相争——“

德治

与“法治

关系争

论3.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法家法治思想: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

商鞅、韩非法家则认为治国应刑主德辅。韩非认

为法是治国的核心和根本,主张法主德辅、德刑并用,德与刑均是君主实行法治的重要手段。韩非反对儒家的仁政和德治教化,认为儒家的德治会导致民心涣散、犯

罪滋生、国力下降,他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论。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孟子拜见梁惠王商鞅拜见秦孝公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

治儒家思想:重

视民生与民意,

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思想:积极:顺

应了时代潮流,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实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消极:

但这

主张忽视了德治教化的作用,

缺乏人文关怀。

重刑思想和君权至上的结合容易走向极端人治主义,成为暴

政的根源。学习聚焦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③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秦汉时期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②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简计胞贸复出度多除

秦地律

睡胜心

中云二、礼法并施——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张家山汉

简《二年律令》梦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出现“春秋决狱”“引经注疏”的情况。“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或“引经决狱”,遇疑难案件则依据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

抽象出的法律原则进行决断。“《春秋》决狱”将儒家的“礼“引入法律之中,是传统法律儒家化的开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二、

礼法并施——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

期刑事法律方面,“重罪十条”正式入律,并置于《北齐律》律首,其目的是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行政法律

方面,维护贵族、官员特权的一些制度被认为符合儒家贵贱有序、上下有别的礼法秩序而相继列人律典,使之法典化。而民事法建方面,也强调确保贵族特权,维护尊卑等级关系。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目的在于维二、

礼法并施——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

律的重要时期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魏志》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二、礼法并施——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

朝礼法结合的特点更加突出1.法律:①唐初:律删繁就简。②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的地位: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特点:

也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逆”、

“课叛”、“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不睦”、

“不义”、

“内乱”。

——《唐律疏议·名例篇》二、礼法并施——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

朝2.教化:

《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大唐开元礼》

《颜氏家训》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朝社会治理的特点:礼法结合,提倡礼治,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

·柳公绰传》整齐门内,提斯子孙。——颜之推《颜氏家训》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材料1:

儒者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

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

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

出适会封建时代统法阶民需求的统法学设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师教学用书》选必1第113页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一邪眩之说亚自一然乓统红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向法治渗透

——《汉书·董仲舒传》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B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1.(20

14·全国新课标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

表明,西晋时

(

D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2021·湖北高考)唐代杜佑《通典》称:

“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

刑、

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C

)A.

道家的无为而治

B.

史学的通古贯今C.

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朝代法律实践活动宋朝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

》,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采取律为

,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三、礼法合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法律的沿革

继承与发展宋朝以后的法制建设有什么特点?1、多以《唐律》为蓝本。

2、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三、

礼法合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宋元至明清教化的演进1.理学:①背景: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方式:

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表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

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家礼》书影三、礼法合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

进1.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①创立:宋朝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

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教,

......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

能居官举职。业谓......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

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吕氏乡约》润中黄事吕

约部

著《吕氏乡约》书影三、礼法合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

进1.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②发展:明朝

点:约律融合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材料: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

“凶徒某人”。

……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地方安定。——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三、礼法合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宋元至明清教化的演进1.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③延续:清朝

点:约为律用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变

: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

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积

性: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

D

)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C

)A.法治

B.专制统治C.德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