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琵琶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二).教学目标《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社会现实,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教学重点难点、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四).课时安排: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为课时。二、说学生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比较强烈,这为诗歌鉴赏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因素。三.说教法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他们对文意疏通没有太大问题,请他们课前充分预习,进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为了引导学生领会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课件,我将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进行教学。四.说学法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了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高山流水让二人视彼此为知音;一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墨客,一位天涯歌女,琵琶妙语让二人演绎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他们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诱导点拨,领悟主旨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四)品味音乐,突破教学难点。.品读诗中意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解读乐中情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请你用熟悉的乐曲或某个场面的描写来再现;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五)课堂小结:漂泊的境遇,心灵的知音使得二人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长叹!浔阳江畔,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月光,飘飞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六)扩展提升(课后作业).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请同学们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字左右)。六、说板书琵琶行白居易三奏↓三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琵琶行》的“共情”艺术鉴赏案例一、案例背景教学《琵琶行》,一般从音乐演奏入手,以音乐表现告终。但我认为欣赏音乐描写固然重要,理解心灵的共鸣与悲哀的渲泻同样必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也是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音乐描写之所以很有意义,也在于它暗示并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哀,并为悲哀的荡涤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我从如下三点介绍本案例的背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一般的教学会花大力气鉴赏音乐在诗中的魅力和诗人表现音乐的笔力,仅也常常止于此。而对另一个关键词“故事”以及故事的交织与共鸣,却忽略了。我觉得有必要把诗中非常有价值但大家都忽略了的内容显示出来。、对阅读目的的回归。“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可见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刻地体悟人生的况味,可能也应该成为教学目的。、对思维方法的丰富。阅读时,学生不时有零星的领会和感悟,也许那一瞬间,学生有所触动,有所联想,并不自觉地在心里感慨一番。但如何抓住那闪电般的感受,以此打通文学阅读的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他们没想过也不会做。课堂教学如果能教会一种有效的方法,无论对他们理解教材还是丰富人生阅读都是很有价值的。二、课堂实录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琵琶行》第二段,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生:琵琶女的琴声好听极了。生:作者写音乐声的诗句写得很美。生:乐声里隐含着情感。师小结:第二段出彩之处一是琵琶女的高超的演奏技艺,二是作者卓越的表现才能。也许最动人的应该是在音乐声中,演奏者和听众共同沉浸在音乐的氛围里,他们的心在共鸣,情在交融,找到了心底里那个掩藏最深的自我。师: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学生纷纷表示赞同)那你能否列举一二?婵首先发言: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第二组的彬接着说: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说的是贝多芬一天昨上散步时听到一阵琴声,原来是一双贫穷的盲兄妹在弹奏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知道他们又盲又穷,但非常热爱音乐,深受感动,决定帮帮他们,回家后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乐曲当然很美,但音乐中的情谊更美。第三组也不甘示弱,男生代表简发言了:笑傲江湖。小说中的魔教长老曲洋和正派的刘正风却因为琴箫合奏结成了生死之交。刘正风宁可面对灭门的威胁也不出卖知音,两人在临死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非常感人。璇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我想,李白一定会永远记得这个场面。师:和李白一样,白居易也会深深地记得一段离别记忆的。一个秋天的夜晚,谪居九江的诗人送别一帮朋友,正在黯然销魂的时候,传来一阵美妙的乐曲声,于是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如果你也在现场,并且化身而成诗人,你的心动了几次?为什么而被打动?请默读全文,找出动情点。学生默读,两分钟后,开始回答。生:我最动情的地方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师:为什么呢?生:我觉得这种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师:没错,很多感受很难表达,但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把难以表达的意思尽量用语言来表达。(生大笑)。师:你前面读到“间关莺语花底滑”,那时听者心里会有哪些联想?生:感觉就像置身在春天的阳光下,闻着花香,听着莺啼。师:这时候生命中一些美丽的、温暖的镜头将会一一浮现,对不对?请接下去分析。生:然后乐曲转为冷涩,“冰泉冷涩弦凝绝”,听者也便仿佛置身三九寒冬,充满了悲凉和伤感。一件件不愉快的事情都被勾起来了,琴声越低沉,听的人心里越难过。等到乐曲低沉到凝固的时候,听者的感情也就降到了最低点。所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热烈鼓掌。师:这不就把不可说的感觉好好地说出来了吗?(稍停)下一位?生:我是在诗的开头,“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环境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师:为什么?生:从杜甫的《登高》里,我们知道失意文人在深秋时节总要悲秋,想着国家的前途、百姓的命运,更想到自己的贫病交加,孤独无依。难得朋友相聚,却连喝酒也不能喝个痛快。师:是啊,在孤独的贬谪生涯中,离别多,相聚少;欢乐少,悲伤多。离别时强颜欢笑,设计快乐,快乐却不能如约而至,心里有说不尽的伤感和失望。所以,此刻的月亮也仿佛浸透了伤心泪——别时茫茫江浸月。生:我最动情的地方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教室里有轻微的骚动,学生觉得他讲出了自己的感受。)师:这句话多好,千百年来无数人引用它。(稍停)但我觉得很没道理。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学生议论纷纷,都表示不赞同教师的话。短暂的讨论过后,他们派出了代表。生:他们的遭遇很相似。都是年少有成。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诗人也很早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然后都风光一时,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说明她长得漂亮、才艺出众。于是引来了众多的。(生笑)师:对呀,凭着高超的琴艺和出众的生活,她过上了奢华的生活,这是人生中最难忘的辉煌岁月。那么,白居易呢?有学生从参考书中找出了这么一段:白居易在岁那年,中了进士第四名,最后终于在岁的时候踏上了他的政治舞台。期间,他经过多次的升迁,最后终于到达了他的官途的高潮,被授予翰林学士。师:接下来呢?生:辉煌过后是平淡,因为年长色衰,她再也没有那么多人的追捧了,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于是当机立断,嫁给了一个有点儿家底的商人。(生笑)生:我觉得不仅因为年长色衰,可能还有社会原因。诗中不是还有“弟走从军阿姨死”的说法吗?也许是因为战乱,她流落江湖,不得已嫁给了商人。有些学生点头称是。师:就像李清照的晚年生活?(生点头)你读得很细心,联想得也很合理。白居易也是如此,他的遭遇怎样?生:他被贬官外放,生活很不如意。师:刚才你们这些对比分析,依据在哪里?生(齐):书上第三、四段。师:那我们一齐朗读这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法有什么不同?生朗读。师:你们有什么发现?生:作者为什么对琵琶女的过去写得详细,现在写得简略?生:作者到底是想表达琵琶女悲惨的身世,还是抒发自己官场的不得志?师:为什么这么安排?生:我想是因为两个人的遭遇是很相似的,琵琶女辉煌的过去也就意味着诗人曾经有过春风得意的生活,诗人孤独寂寞的现在也就等同于琵琶女凄凉的处境。对照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了,而诗歌是要求语言简练的,所以作这样的详略安排。生“哇——”的一声表示赞叹。师颔首赞许。然后说:相同的境遇引出相似的感慨。他们有哪些共同的感受?生:他们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有相同的漂泊感。生: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沧桑感。生: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生:琵琶女经历了人生变故,琴技越来越成熟,感情越来越深沉,却再也没有人欣赏她的琴声;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考虑问题也会越来越全面,却不能施展才华。生齐:因此都有怀才不遇之感。师:还有同学在预习本里提出问题:最后一段写琵琶女又弹曲,作者是听了她的身世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而泪落沾巾,那么其他人为什么也“皆掩泣”?生: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伤感的音乐本身就有催人泪下的作用。当我看电视《妈妈再爱我一次》时,小强想念妈妈时的背景音乐一响起来,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虽然我并不是被人领养的孤儿。师:是啊,我当年看电影《少年犯》时,台上的少年犯唱起“妈妈呀,妈妈呀”时,我也落泪了,虽然我并不是失去自由的少年犯。很多人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时也产生了故国之思,虽然很多人没有机会做亡国之君。生:我觉得“满座重逢皆掩泣”的人并不是局外人,他们和白居易一样,也是伤心人。注释里讲到“送客盆浦口”,第一段里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可见他们和诗人白居易一样,也都是生活中的失意者,说不定也有遭贬的经历。我大喜,觉得他想到了我忽略了的地方。师:是呀,有才而不得志的岂止伤心琵琶女?岂止郁闷白居天?在琴声中,这一群人透过琵琶女的身世看清了自己的悲哀,所以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于是“满座重闻皆掩泣”。但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生:因为白居易的遭遇最为悲惨。师:这么说是不错的,但太概括了。从词语的语用色彩看,下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七字四词,几乎每一词都蕴涵深意,都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江州,即九江,也即诗中提到的“浔阳”,那是一个“地僻无音乐”的地方,是唯有“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穷乡,相对于首都长安,遥远的江州已是天涯。元稹诗中说到他得知白乐天被谪江州这一消息时,“垂死病中惊坐起”,可见那对一个进取中的知识分子打击有多么大。再看“司马”二字,此处已并非《鸿门宴》中左司马曹无伤那个掌管军政事务的要职,而是作为州刺史副官的一个闲职。“司马“这个官职在文学中似乎天然地就跟才高遭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柳宗元、刘禹锡他们的“八司马事件”就是明证。从唐诗中,我们读过多少有志有才的诗人沦为“司马”后的忧伤啊。于是,从这个看似不经意的词中,我们还可以隐隐读出诗人忠正被贬的委屈和愤懑。人生短促,理想空耗,我们从“江州司马”这一自称中读出诗人沉重的自伤自怜!师:我分析了江州和司马,谁来分析“青衫湿”?生:(自告奋勇)老师,我来。古代称呼别人生活得意时,总是用鲜艳的词语,如“大红大紫”、“红得发紫”。形容人物的悲惨命运时,总会用“青衣”“蓝袍”。所以,“青衫”这两个字不仅写出诗人当日的衣着,也暗示了他的悲惨命运和痛苦心情。(全班同学“哇——”地赞叹,他略带得意地坐下。)师:在琵琶女的再弹一曲之后,白居易哭得“青衫湿”。可是中国古代的人表达感情很含蓄,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萍水相逢的女子面前泪湿衣襟。如果你是在音乐中泪流满面的诗人,你希望再次有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议论纷纷,多半是表示不愿意当众流泪。师:我很喜欢读龙应台的文章,我发现其中有一篇文章描述的情形跟课文非常相似。出示幻灯片: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的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儿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父亲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这一段跟课文中的“满座重闻皆掩泣”何其相似!我们感到难为情,正是因为不曾了解那种隐藏多年的痛到底有多深。龙应台在那以后,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因为艺术具有渲泻痛苦、缓解伤痛、净化心灵的作用。“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学生静静地听讲。下课铃响了,他们仍感意犹未尽。师总结:是共同的人生遭遇让诗人与琵琶女在那一刻深深共鸣,又是共同的文化心理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对诗人深深理解,而这正是文学艺术永恒的魅力。在青春期这个对文学艺术有天然亲近感的时期,愿文学和音乐长伴你的人生,让它丰富你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让它抚慰你灵魂深处不可名状的伤痛。三、教后反思《琵琶行》是一篇经典课文,可以挖掘的地方很多,组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把课文化为学生的“知”很容易,化为“情”、“意”、“行”却很难。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理解文学作品的移情作用。但移情作用很容易导致离开文本聊大天,因此,我特别强调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从学过的诗文中进行引申联想。本节课,我觉得如下三点尝试比较有价值:一是用“相知——相遇——共情”的线索贯连全诗,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化身而成诗人,你的心动了几次”这个问题把全文的动情点突现了出来。无论是“枫荻瑟瑟江浸月”的环境烘托,还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铺垫,或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喟叹,都可以借这个问题来展示诗歌的表情作用。二是用“叙述——聆听——旁观”的三重视角审视事件,破解文化情感的奥秘。陷在往事中不能自拔的琵琶女只为自身遭遇伤感,而在情感共鸣中思索命运的诗人却写出了千古名句,成为失意人的共同语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又以自己的经历来丰富文学的内涵,形成文化认同。本案例把这三重视角有机地结合在诗歌阅读之中。三是相关资料的引入,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无论是古诗传统中离别音乐的作用,学生看电影时的落泪经历,还是学者对艺术功能的概括,都使这首诗由个别的遭遇事件迁移转化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从而在更大的背景里展示诗歌的艺术魅力。当然,这种教学尝试只是笔者所作的粗浅探讨,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索,来丰富古代作品的教学内容,赋予古典作品更多的现实意义,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它们。《琵琶行》教学简案教学要点: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鉴赏这首诗歌。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二、听录音三、自由读课文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四、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写作动机是什么?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八、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第五段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一、导入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请别小看这几个普通的符号,当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化,并以一定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之后,就会产生摄人心魄的力量。请不要忽视这几个小小的符号,当他们以不同的运力统领不同质地的乐器时,乐器就会发出美妙奇特的声音。在艺术的不同门类中,音乐有很大的特殊性。音乐不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尽管它有时涓细如泉流,有时雄壮如号角,但它总能拨动人的心弦,让人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之中。“四面楚歌”离散楚霸王的士兵,《松花江上》激发我们同仇敌忾的斗志;《命运交响曲》激励人与命运抗争。这些都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内蕴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内蕴力和凝聚力正是由音乐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领悟来体现的。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紧密、最能激发和表达情感的。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与发生变化,处处都影响着人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音乐也正是去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和人的生活、情感有联系的、能引起人的感觉和意识的东西,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产生共鸣。音乐艺术所以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感情艺术,主要对人的感情发生作用,从感情上影响人的精神境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有一句名言:“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人民创造了音乐,创造了万花筒般的音乐世界,并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音乐对人类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造福于社会,而不是单纯供人欣赏。从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柏拉图,都十分强调音乐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等道德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投身于音乐事业的人,会在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形成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音乐是人类思维的特殊表达形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一切音乐活动无不与思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音乐常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音乐艺术特别富于形象性,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组合,产生有助问题解决的直觉和灵感。”爱因斯但不是音乐家,但非常喜爱音乐,他很珍惜时间,但却毫不吝啬在音乐上花费时间,不断地从音乐中产生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想法”,如“广义相对论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可见,音乐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启发思维,扩展想象力,有助于某种形式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领域里,任何乐音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丰富的联想,这些音经过组合变化而形成的不论是一个粗旷、猛烈的音合团,或是一个温馨、柔和的和弦,还是一个最简单的乐句,所带给人们的遐想都会奇妙无比的。中国民间吹打乐《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在给人们带来音乐美感的同时,不是可以激发无限的时空联想吗?此一功能对人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是任何门类的文化样式不能与之比拟的。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贝多芬认为,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力量,谁能领悟音乐的真谛,谁便能超越常人难以自拔的苦难。当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时,我们一定会受到作品中那种悲哀、压抑和绝望情绪的感染,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抒发了他心中的焦虑和悲怆之情,而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他心灵深处强烈的颠动。当我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被其中那纯朴真挚的爱情主题所感动。优美悦耳的旋律时而温和轻柔,时而热情洋溢,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又朦胧飘逸。音乐传达的这种甜美的情感始终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引导我们去领略深蕴于整个作品里的更为深刻和动人的意境。而当我们欣赏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时,一股清新乐观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使人非常自然地联想起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欧亨利在他的短篇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中叙述了这样上下故事:主人公苏比本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在冬季降临的时候,曾产生过种种犯罪的动机。但是,当他听到教堂里钢琴弹奏的赞美诗之后,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跟坎坷的命运奋斗。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中暴发了一场革命,净化了他的灵魂,使他幡然悔悟,决心重新做人。这虽然是一个艺术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震慑于音乐的伟力而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又何止千人万人!故事片《少年犯》中的一曲主题歌“心声”唤醒了多少迷蒙的心灵。难怪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作人。仅仅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在音乐演奏及欣赏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苏东坡之所以能写出许许多多不朽诗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他们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球落玉盘”的形象诗句,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天地,使我们领悟到音乐的魅力。而苏东坡也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高深的体验,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苏东坡一生坎坷,音乐虽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但是,音乐改变了苏东坡的心境,铸就了他的璀璨的诗篇。还有达芬奇之所以能画出《蒙娜丽莎》,爱因斯但之所以能提出“相对论”,似乎都与音乐有关,借助于音乐的力量。音乐成了他们的人生伴侣,促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可见,造就一个科学家,不能光造实验室,还需要发展象艺术那样丰富多彩的联想能力。《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二: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模式是先逐句逐段剖析,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设计拟突破此种模式,以独特的视点和角度切入,由点观面,设置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设计提要:体现本诗鉴赏教学整体性有三个切入角度。即:.谁解琵琶语;.司马青衫泪;.“文”与“题”的矛盾。一曲琵琶语,尽诉喜怒哀乐情;一行青衫泪,解得曲中语。曲泪相辉映,道尽天涯沦落恨。学习目标:.掌握字词和名句;.学习通感、衬托等描写方法;.根据音乐的表现力把握琵琶女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遭遇,体会音乐的感染力三、背景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生于年,和刘禹锡同年出生,比韩愈小岁(),刘宗元大岁(),当时王维去世年(),李白去世年(),高适去世年(),杜甫去世年()。卒于年。少时避战乱移居江南,后一度去长安谋出路,未获结果。父亲去世后,家境窘迫。一家亲人散寄各地,自己也往来奔走,居无定所。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助于他接触和了解社会现实。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不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为应考再次进京,中第四名进士。投秘书省校书郎,改今陕西周至县县尉。任县尉期间,他进一步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写出《观刈麦》这样真切反映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著名长诗《长恨歌》,也是在这时写成的。元和二年()冬,应召回朝仕翰林学士、左拾遗。诗人本来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将补救时政们缺失当作自己的责任。此时就以谏官身价连连上书,揭露政治上的弊病,陈述改革的建议。他还努力实践中教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了许多诗歌揭露官僚势力虐害人民的罪行,使豪门权贵大为恼怒。元和十年()六月,朝中发主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主谋者是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忌恨他的人乘机攻击他“越职言事”,加以造谣中伤,将他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打击。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写下《琵琶行》一诗,通过一个沦落江湖的弹琵琶倡女不幸身世的描述,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从此,意志逐渐消沉,走上“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以后,他还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在地方官任内,也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如在杭州西湖上增筑堤防(就是现在西湖的白堤),蓄水灌溉,使沿湖一千多项民田免于干旱。晚年定居洛阳,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最终做到刑部尚书。白居易留存下来的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生前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包括文在内)。.诗前小序四.听读课文五、听读并串释诗句,尤其是其中的名句六、《琵琶行》内容分析.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分别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下列五幅图画:第一幅:江头夜送客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第二幅:夜听琵琶曲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第三幅:自诉身世苦“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闲度”一顺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第四幅:自叹谪居苦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第五幅:重闻琵琶声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琵琶行》的描声技法《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在这种“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白居易都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一)根据主人公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就像刻画人物一样,给音乐来个肖像描写;就像了解一个人似的,领略音乐的全貌。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琵》中则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酝酿准备阶段,虽不是正式的演出阶段,然而描摹得当,却可起到“妙引”的作用,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融入读者的心扉,尽早地产生出心灵的共鸣。第二阶段: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读者开始渐入佳境。《琵》中写道:“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便将弹奏时的神态与自如的动作、灵活多变的指法,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读者。虽未写乐声,读者也会有“音乐从指缝中溢出”之感。第三阶段:起伏跌宕阶段。在《琵》中,则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有一个“声暂歇”之时,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第四阶段:收尾阶段。都是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古人论诗文,最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干净利落的戛然而止,正体现了“豹尾”的特点。.运用通感,赋形于声,把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通感,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运用了通感来描摹乐声: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琵》中,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舒徐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逐渐低沉;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激越雄壮;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尾时的声音。多以可见知不见,以常闻知难以言表,烛幽显微,形象感人。这种以所见知所不见,以视觉写听觉的方法,极值一学。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运用通感手法,体现音乐、演唱的无尽妙处。以通感写感受,可对主要人物起到“天上星星参北斗”的烘托作用。在《琵》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以所见——“泣”“湿”——衬所不见——感人的琵琶声。总之,以先分阶段,然后总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法使读者对音乐形成一个整体感受,再辅以通感手法,以感受相沟通、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效果。七.重点讨论.谁解琵琶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琵琶曲旋律变化的描写中你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吗?请从诗文中找出证据说明之。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愉快叙说。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胸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悲愤的曲调塑造了一被侮辱、被玩弄的悲剧琵琶女形象,令普天下伤心人同声一哭。板书:水寒月冷秋瑟瑟┃悲┃抑曲妙色佳誉京都┃喜┃滑忆色衰客稀商人妇┃痛┃涩诉昔盛今衰令人思┃恨┃歇轻才世人薄情郎┃愤┃激.司马青衫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本诗题为《琵琶行》,应极写琵琶弹奏,可诗人却用大量笔墨叙写自己送别友人、琵琶女出场以及自己与琵琶女互诉遭遇等场面,这岂不有“文”不对“题”之弊?你如何认识这一矛盾?试说明之。这不是“文”不对“题”,恰是构思之妙。写送别之凄凉衬托了月夜曲的可贵;写出场之难,衬托了琵琶女演奏的高妙,这叫铺垫蓄势、欲扬先抑;写琵琶弹奏的哀怨,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渲染气氛;写遭遇互诉又反过来成为曲奏描写的张本,是曲奏描写的生活基础。两种描写相得益彰,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抒发铺垫蓄势,使此种感慨真实沉重,发人深思。诗文构思,贵在精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此之谓。本诗多种描写有机融合,看似繁杂无绪,“文”不对“题”,实则步步映衬,互相支持,突现主旨。七、检查背诵八.对比体会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琵琶行》简案(网友来稿)教案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与刘禹锡唱和甚多,称“刘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主题。恨什么,恨到什么程度,诗的结句作了解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代陈鸿传奇小说《长恨歌传》清代洪升戏剧《长生殿》《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去世,皇帝以诗吊之: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小序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梗概,简述了歌女的悲凉身世,介绍了写作的缘由,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诗人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得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意象叠加,构成凄清悲凉的意境,又由于声律和情律的配合,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运用了互文、借代的修辞手法。下马、在船、举酒,从人物活动的角度表现出一种凄凉无言的氛围。“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与景的交融,点染了哀伤之别,也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气氛。“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场,作者精练又细腻地写出了她矛盾又复杂的心情与神态。诗人主要写了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乐曲的高潮在“银瓶”以下四句。“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一曲弹罢,感情弥漫在秋月下的江心,江心于是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打动。情与景的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构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遂成千古名句。《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自弹自感暗低容”会使人想到《琵琶行》中的“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会使人想到《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无声。”2、这首诗和琵琶行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在对素材的剪裁提炼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试加以说明。琵琶行对弹奏的琵琶的过程进行了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对音乐的描写则从侧面着笔。《琵琶行》简案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教学难点:学生品味诗的艺术。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白居易简介(略);: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教师做讲解。: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二段);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赏析第二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音乐共鸣: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与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可贵的。: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第二段的赏析。:课后比较欣赏乐曲。(李贺〈〈李凭箜篌引〉〉)《琵琶行》简案教学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二、赏“声”学生谈听后之感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三、品“情”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四、识“知音”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学生讨论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琵琶行成都石室开元学校李国栋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比喻的使用.对比欣赏。()各文段的内容从略。()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医疗产品
- 2024年高性能铁氧体一次磁粉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大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图案》
- 小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糖果》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三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15万以内数的认识 苏教版
- 胫骨骨折手术治疗
- 急救药品、器材管理制度
- 腹外疝护理记忆口诀
-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 虚拟现实眼镜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医疗集团商业
- GB/T 31245-2024预拌砂浆术语
- 2024年双11电商消费回顾及趋势总结报告-flywheel飞未-202411
- 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系统内招聘笔试真题
-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2025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详解)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前景趋势及投资规划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