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包-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课件讲解_第1页
培训包-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课件讲解_第2页
培训包-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课件讲解_第3页
培训包-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课件讲解_第4页
培训包-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课件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培训包一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靳改龙2019.2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生测产甘薯生产技术培训包培训包一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一、甘薯病毒病的危害及种类为甘薯生产者提供相应的优良品种种苗,在甘薯种植业、淀粉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等产业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甘薯的规模化种植和其他甘薯产业发展对原料需求量的增加,脱毒甘薯种苗业也必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由于甘薯在大田生产过程中易感染病毒病,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为扩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且保持各类甘薯优良品种丰产性状和优良品质,首先要从严掌握脱毒甘薯及其快繁技术。(一)甘薯病毒病的危害

甘薯病毒病又称甘薯花叶病,是甘薯生产中逐渐发展危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世界各甘薯产区普遍有甘薯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了甘薯病毒病的发生,以后陆续有甘薯病毒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的报道。自80年代以来发生呈上升趋势,目前在广东、福建、江苏、四川、北京、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均有发生,以江苏、四川、山东等省市发生较重。近几年来甘薯病毒病危害不断加重,成为甘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一、甘薯病毒病的危害及种类(一)甘薯病毒病的危害

由于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感染病毒后,病毒在甘薯体内代代相传(薯块、薯苗),病毒逐年积累,使甘薯严重退化,危害逐年加重,表现为结薯量少,薯块小,牛蒡根增多,一般可减产20~50%。即使耐病毒品种感染病毒后产量也会减少20%以上。据山东、江苏、安徽、北京等省市的调查,由病毒病造成的甘薯产量损失一般达20%~30%,严重的可在50%以上。按减产20%和平均每千克价值0.4元计算,则全国每年要损失2000万吨鲜薯,折合人民币80亿元。1997~1998年河南省甘薯病毒病的调查发现,甘薯病毒病的发生非常普遍,一般发病率达60%~90%,虽然不同品种间病情严重度存在差异,但(、(二)甘薯病毒的种类已报道的侵染甘薯的病毒约有20种,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SPCLV)、甘薯脉花叶病毒(SPVMV)、甘薯轻斑驳病毒(SPMMV)、甘薯黄矮病毒(SPYD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等。我国甘薯上发生的病毒病主要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潜隐病毒(SPLV)。烟草花叶病毒(TMV)也普遍存在,花椰菜花叶病毒(SPCLV)和轻斑驳病毒(SPMMV)也有发现,但出现的概率较小。目前病毒检疫制度不太完善,因而对甘薯病毒主要种类加以识别有助于在种质资源交换时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毒人为扩散传播尚未发现抗病的品种,因此,甘薯病毒病已成为甘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一、甘薯病毒病的危害及种类(二)甘薯病毒病的种类

(1)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是目前甘薯上较为普遍和明确的一种病毒,对甘薯的危害最重,分布最广,全世界甘薯产区普遍发生,几乎在所有种植的品种上都可发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可经汁液摩擦、嫁接方式传播,亦可由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但种传的可能性非常低。此病毒主要侵染旋花科甘薯属植物,番薯属的某些种对其非常敏感。其症状是:叶片出现明脉、退绿叶斑、沿脉变色、皱缩、植株矮化、甘薯块根褐裂等。(2)甘薯潜隐病毒(SPLV)

甘薯潜隐病毒最早在中国的台湾省报道,曾被称为甘薯病毒N,主要分布在亚洲薯区,甘薯潜隐病毒侵染甘薯不引起明显症状,只产生轻度斑驳。蚜虫和白粉虱不传该病毒,病毒可由汁液摩擦传毒。甘薯潜隐病毒的寄主范围包括旋花科、藜科和茄科的多种植物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甘薯病毒病的种类

(3)甘薯轻斑驳病毒(SPMMV)

甘薯轻斑驳病毒侵染甘薯在叶片上出现斑驳、叶脉退绿,造成植株矮化,生长不良。该病毒不蚜传,不种传,而以白粉虱为传播介体。甘薯轻斑驳病毒可侵染14科中的45种植物,侵染烟草叶片出现明脉,皱缩。(4)甘薯病毒(SPVMV)甘薯脉花叶病毒引起甘薯叶片严重的明脉、花叶和矮化,新根减少。病毒可经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甘薯脉花叶病毒具有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普通株系同样的寄主范围,并产生同样的症状(5)甘薯无病症病毒(SPSV)甘薯无病症病毒不以蚜虫为传播介体,可有汁液接种传播。寄主范围仅限于旋花科番薯属,甘薯被侵染后外部无明显症状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甘薯病毒病的种类

(6)甘薯黄矮病毒(SPYDV)

受甘薯黄矮病毒侵染的甘薯叶片表现斑驳、退绿、植株矮化,在缺肥和低温条件下症状表现更为突出,发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甘薯黄矮病毒的传播介体、病毒粒体形态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相似。寄主范围除旋花科外,还侵染藜科的一些植物。(7)甘薯凹脉病毒(SPSVV)甘薯凹脉病毒侵染可引起甘薯叶脉凹陷,导致巴西牵牛叶片黄化脆裂、植株矮化,由白粉虱传播。(8)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SPCLV)

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侵染巴西牵牛早期症状包括沿叶脉出现退绿斑点和脉间退绿斑,进而发展成大面积退绿,最终导致植株枯萎和幼叶死亡。该病毒不蚜传,粒体为典型的类花椰菜花叶病毒,但有些内含体却相似于联体病毒组病毒诱导形成纤丝环状内含体。(9)分离自甘薯的其他病毒目前至少有3种寄主范围广泛的病毒从甘薯上分离出来,有烟草花叶病毒(TMV)、烟草条斑病毒(TS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条斑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已从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复合感染的植株中分离出来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甘薯脱毒技术(一)甘薯脱毒的重大意义“脱毒甘薯”指的是通过组培技术得到的植株,并经过严格的病毒检测、确认不带有某些病毒的甘薯及其在无蚜虫条件和无病源土壤繁育的后代。

甘薯脱毒技术是生物技术、病毒学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脱毒一般可增产20%~30%,并对其外观、商品性还有所改善。因此,选用脱毒甘薯良种是取得甘薯高产的前提。由于甘薯本身无性繁殖的特点,甘薯品种一旦感染病毒后,病毒即在体内积累并通过薯块代代相传。病毒病不同于真菌和细菌病害,无法用杀菌剂和抗生素予以防治。虽然有些化学物质如人工合成的药剂以及某些提取的天然物质能抑制病毒增殖,但由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的核酸入侵寄主后,利用寄主的代谢功能复制自己,因此,它和寄主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虽然很多药剂能使病毒在体外失活,但施用于感染病毒的寄主以防治病毒病,亦对寄主具有严重的毒害作用。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防治病毒病,生产中也缺少高抗或免疫的甘薯品种。防治甘薯病毒病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推广脱毒甘薯,从根本上克服病毒病对甘薯生产造成的危害,关键是要获得无病毒种苗。无病毒种苗是产生健康植株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由于无病毒种苗投放生产后,又会逐渐感染病毒,因此,只有保证能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提供无病毒种苗,才能获得甘薯的持续高产稳产,充分发挥甘薯的生产潜力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甘薯脱毒技术(二)甘薯脱毒的原理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染病的植株中,愈靠近茎尖病毒含量越低,顶端分生组织不带病毒或仅有少量病毒,随组织的老化,病毒含量增加。茎尖分生组织不带毒或很少带毒的可能原因是:在旺盛生长的分生组织细胞中,细胞的代谢活性很高,病毒的复制速度赶不上细胞的生长速度,另外,病毒在甘薯体内主要通过维管束组织和胞间连丝途径运转,而在茎尖分生组织中维管束尚未形成,胞间连丝的传导速度低于茎尖的快速生长,这速度之差就形成了茎尖无病毒区。甘薯脱毒苗的培养是利用甘薯茎尖导管组织不健全,病毒颗粒不易通过,甘薯茎尖不带或很少带病毒的原理,削离茎尖培养甘薯茎尖苗,对茎尖进行病毒检测,选出不带病毒的茎尖进行快速繁殖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利用以上所述茎尖存在无病毒区的现象,结合细胞全能性理论,在无菌条件下切取甘薯茎尖进行离体培养,即可得到不带病毒的植株。1960年NielSen用茎尖培养成功获得甘薯无病毒植株,此后,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表明,茎尖离体培养可有效地去除甘薯体内的病毒,目前甘薯茎尖分生组织脱毒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甘薯脱毒技术(三)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1.甘薯脱毒的准备①器具条件除了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镊子、解剖针、长柄刀片等植株组织培养所需的一般工具外,由于须剥离只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大小只有0.1—0.3毫米,所以。还需要准备1台双目解剖镜。②培养基的配制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目前常用的为MS培养基,由于在茎尖培养及试管微繁中需要经常配制培养基,为方便起见,一般将培养基组分先配成比所需浓度高的母液,配制培养基时只要按比例量取即可。一般将大量元素[MS(一)]配制成10倍溶液,Fe盐[MS(二)]、微量元素[MS(三)]及维生素[MS(四)]配成100倍溶液,分别存放。具体配方如下:

MS(一):

NH4N031650×10=16500毫克

KNO31900×10=19000毫克

CaCl2·2H20440×10=4400毫克

M克S04·7H20370×10=3700毫克

KH2P04170×10=1700毫克称取以上药品,顺序溶解后定溶至1000毫升,即成MS(一)10倍母液,取量100毫/升。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甘薯脱毒技术(三)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MS(二):

FeS04·7H2027.8×100=2780毫克

Na2一EDTA37.3×100=3730毫克按以上重量称取药品分别溶解后,置火上煮20~30分钟,以使Fe盐充分络合,呈黄亮溶液。冷却后定容至1000毫升,为100倍Fe盐母液,取量10毫升/升。

MS(三):

H3B036.2×100=620毫克

MnS04·4H2022.3×100=2230毫克

CoCl2·6H200.025×100=2.5毫克

CuS04·5H200.025×100=2.5毫克

ZnS04·7H208.6×100=860毫克

Na2Mo04·2H200.25×100=25毫克

KI0.83×100=83毫克分别溶解后定容至1000毫升,取量10毫升/升。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甘薯脱毒技术(三)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Ms(四):维生素B1O.1×100=10毫克维生素B60.5×100=50毫克烟酸0.5×100=50毫克甘氨酸2.0×100=200毫克溶解后定容至1000毫升,取量100毫升/升。肌醇可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以免引起母液浑浊。母液配制好后,分别贴上标签,标明母液号、倍数、取量及配制日期,置于冰箱备用。生长调节物质也如上所述分别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备用。配制培养基时,先称取6克/升琼脂粉加水溶解,并煮沸,以避免浓度不匀,然后按母液顺序依次量取规定的量后加入已溶解的琼脂中,最后加入30克/升蔗糖,定容至所配制体积。甘薯茎尖培养基pH值以5.8为宜,可用NaOH或HCl调节,然后用pH值试纸或酸度计进行pH值测试。培养基趁热分注后进行高压灭菌,一般保持7.84×104~10.78×104pa压力,20分钟既可达到灭菌效果,培养基也不受破坏。蒸馏水和器具消毒以30分钟为宜。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二、甘薯脱毒技术(三)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③外植体取材与消毒甘薯外植体取自苗床、大田植株或人工控制条件下薯块产生的幼芽均可,以生长健壮为宜,过弱不易剥取茎尖,茎尖接种后也不易成活。外植体进行消毒的原则是既要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又要将对外植体的毒害限制在最低限度,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具体方法如下:剪取2~3厘米芽段,去除较大叶片后,对顶芽进行表面消毒。先将芽段置于烧杯中,加入少量洗衣粉、洗涤剂振荡洗涤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置超净工作台备用。在超净工作台上,选用70%酒精浸泡30秒(酒精有很强的穿透力,切记时间不可过长),然后用2%次氯酸钠溶液浸10分钟或0.1%氯化汞浸6分钟,其间要不断振荡,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4遍。次氯酸钠能分解产生具有杀菌作用的氯气而挥发掉,相对比较安全,副作用小;氯化汞较难去除,且毒力很强,易对外植体产生毒害,处理时间不宜过长。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茎尖分生组织有彼此重叠的叶原基严密保护,消毒方法可视外植体的来源灵活掌握,如人工控制条件下薯块产生的幼芽比从大田所取外植体杂菌污染机会要少,只要操作仔细,即可避免接种茎尖发生污染。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2)脱毒甘薯的生产脱毒甘薯的生产过程包括优良品种筛选、茎尖苗培育、病毒检测、优良茎尖苗株系评选、高级脱毒试管苗速繁、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种薯及种苗的繁殖等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最终目的是保证各级种薯的质量,充分发挥脱毒甘薯的增产潜力①选用优良品种甘薯优良品种很多,而且经过脱毒后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产量、改善外观品质。但甘薯品种都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和生产实用性,在进行甘薯脱毒时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选用适合本地区大面积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或具有特殊用途的品种。②茎尖苗培育

在超净工作台上,把幼芽置于解剖镜下,一手用一把短镊子将其固定,另一手用解剖针剥离包被茎尖的叶片及叶原基,当半透明状的顶端分生组织充分暴露之后,用长柄手术刀片将带l~2个叶原基,长0.1~0.3毫米茎尖切下,接种在附加1~2毫克/升6一BA的MS培养基上离体培养,26~28℃下光培养,茎尖膨大变绿后转入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成茎尖试管苗。待苗长至5~6片叶时移至营养钵内进行病毒检测。一般来讲,从剥茎尖到诱导出5~7片叶的茎尖苗至少要用60~90天。利用分生组织培养诱导甘薯茎尖苗是甘薯脱毒的技术关键。而且甘薯茎尖苗的培育需要有设备完善、仪器齐全的组织培养室,技术水平较高,投资较大,一般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不必要开展此项研究,可以从有条件的单位索取已经鉴定确认的脱毒试管苗或原原种进行繁育。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③病毒检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得到的茎尖苗并不都是脱毒苗,只有部分苗不含病毒,是脱毒苗;茎尖苗必须经过严格的病毒检测确认不带病毒后,才是脱毒茎尖苗。茎尖苗的检测一般首先采取目测法淘汰弱苗和显症苗,然后再用血清学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筛选。经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呈阴性的样品再进行指示植物嫁接检测。病毒检测方法详见第三节。④优良株系评选甘薯的芽变率比较高,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再生的茎尖苗株系间在形态和产量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经病毒检测确认的脱毒苗必须进行优良株系评选,淘汰变异株系,保留优良株系。株系评选的方法是:将脱毒苗株系每系5~10株栽种到防虫网室内,以同品种普通带毒薯为对照,进行形态、长势、产量等多方面的观察评定,选出若干既符合品种特性又高产的最优株系,混合繁殖。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三、脱毒甘薯繁育供种程序良种利用2年后增产效果就不再明显,需要每2年更换1次新脱毒薯种。因此,必须根据当地生产和经济条件,建立起脱毒甘薯繁育与供应体系,以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提供优良脱毒薯种,确保脱毒甘薯增产潜力的最大发挥。脱毒甘薯繁育、供应体系见表8-2。表8-2脱毒甘薯繁育、供应体系繁育供种体系职责范围

省级脱毒与检测中心

1.筛选品种2.茎尖组织培养诱导茎尖苗3.病毒检测与种苗质量鉴定4.优良脱毒茎尖苗株系的筛选5.高级脱毒试管苗速繁与供应6.部分原原种繁殖与供应7.技术培训与指导

市(县)级种薯繁育基地

1.设置防虫温网室,建立原原种繁殖基地2.引进高级脱毒苗快繁3.原原种生产、贮存与供应4.原种病毒检测与质量监督5.技术培训、指导

县(乡)级种薯供应基地

1.设置隔离区,建立原种繁殖基地2.引进原原种育苗、速繁3.原种生产和供应4.良种种薯管理与质量监督5.技术指导、培训

乡(村)级种薯供应基地

1.选择无病留种田,建立良种基地2.良种生产、供应3.脱毒甘薯栽培技术指导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三、脱毒甘薯繁育供种程序脱毒薯繁育供应体系中茎尖培养、病毒检测以及脱毒试管苗切段快繁技术比较复杂,需要有比较完备的组织培养室、病毒检测室,以及从事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的专门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需要比较大的投资,而且技术含量比较高,不适合在地、市级以下单位进行,最好集中资金和人员建立一个省级脱毒与病毒检测基地;原原种的繁育需要投资修建加盖40目防虫网的温网棚,投资不算太大,可以在地区、市或条件较好的县级单位进行;原种和良种的繁育需要有500米的空间隔离带(即500米内无带毒薯种植)和无病田块,投资少、风险小、效益大,适合在县、乡、村级单位进行。一般情况下,春季(4月上旬)引种1000棵高级脱毒试管苗种采苗圃,到夏季(6月下旬)可利用防虫网棚繁殖原原种,每666.7平方米收获原原种种薯l000~l500千克;第二年早春用原原种种薯育苗、速繁,在隔离条件下能繁殖100×666.7平方米原种,收获原种种薯100~200吨;第三年可繁殖5000×666.7平方米良种;第四年可以供应105×666.7平方米大田生产用薯种。各地可以参考这一比例,再根据当地甘薯育苗与生产的技术水平加以适当调整,以满足当地生产对脱毒甘薯种薯的需要。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三、脱毒甘薯繁育供种程序在脱毒甘薯的扩繁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病毒再侵染。具体措施有,加盖40目防虫网棚、500米以上空间隔离、定期喷洒杀蚜虫药剂等。另外,繁育原原种和原种最好在3年以上未种过甘薯的生茬地,切勿在重病地(根腐病、线虫病等)生产种薯。四、脱毒甘薯的增产效果甘薯经过脱毒以后,春、夏薯均表现返苗快,茎叶长势强,封垄早,明显改善了营养生长状况。而且,脱毒薯块根膨大早、膨大快,薯块整齐,薯身光滑,皮色鲜艳,单株块根增多,提高了产量和商品率,改善了产量构成性状,产量、外观品质和萌芽性等。甘薯脱毒比非脱毒明显增产,品种间差异极为明显。而且黑痣病也有防治效果。根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试验结果,所有甘薯品种经过脱毒后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多年、多点、多品种生产力鉴定结果:脱毒甘薯不同地点、年份、品种均表现增产,甘薯脱毒后,干物质含量,抗病性是较稳定的遗传性状,因其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受病毒感染影响较小,则无明显变化。但增产效果因不同品种、不同种薯级别、不同地区而有很大差别增产辐麦为14.95%~91.61%。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四、脱毒甘薯的增产效果根据山东省9个点7个品种的试验结果,徐薯18平均增产36.9%;鲁薯7号增产35.9%;北京553增产57.5%;鲁薯8号鲜薯增产38.3%;济薯12增产42.6%;各品种各点平均增产42.9%。河南省1998年在11个市、县进行了徐薯18和北京553脱毒甘薯与未脱毒甘薯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脱毒甘薯在各点均表现显著增产。每666.7平方米鲜薯280.3~1760千克,增产幅度为22.3%~93.6%。11个点平均666.7平方米鲜薯747.7千克,增产39.00%,耐病毒能力不同的品种经脱毒后增产效果有明显不同。较耐病毒病的品种脱毒后增产幅度较小,而重感病毒病的品种脱毒后增产幅度很大。如徐薯18为较耐病毒病的品种,脱毒后增产16.9%~40%;重感病毒病的新大紫和群力2号脱毒后增产幅度分别达到46.1%~224%和42.3%~96.4%。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五、脱毒甘薯的检测由于甘薯脱毒苗在繁育过程中极易受到病毒的再侵染,因此,在繁种过程中,除根据不同级别种薯的繁种要求采取防治蚜虫等必要措施外,还应加强病毒的检测,及时淘汰感病种薯以保证脱毒种薯的质量。根据不同级别种薯对病毒感染率的要求,可采取不同的病毒检测方法。

(一)茎尖苗的检测茎尖苗的检测可首先采取目测法。由于脱毒茎尖苗和带毒茎尖苗在形态、长势上有明显差异,前者生长快、叶片平展、植株较健壮;后者长势弱,叶片上常出现花叶、明脉、卷叶、皱缩、黄花和退绿斑等症状,因此,可先用目测法淘汰弱苗和显症苗。然后,再用血清学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筛选,经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呈阴性的样品再进行嫁接。每个茎尖苗一般嫁接3~5株,有1株发病即认为该样带毒,对于都不发病的样品应再重复嫁接1次。

(二)原原种田的检测脱毒原原种的繁殖一般在防虫网室内进行,原原种田病毒的检测方法是:首先在原原种田种植若干株巴西牵牛,定期观察巴西牵牛是否显症,以判断是否有蚜虫传毒;对原原种田还要进行定期普查,及时淘汰显症株和变异株;另外,对原原种田要定期取样,用血清学方法或嫁接指示植物的方法进行检测,以判断原原种田病毒的感染情况,对于病毒感染率超标的繁种田要降级使用。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五、脱毒甘薯的检测(三)原种田的检测脱毒原种的繁殖要在有一定隔离区的地方进行,即周围500米内不能种植非脱毒薯。原种田的病毒检测以目测法和田问种植巴西牵牛为主,必要时田间取样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病毒的感染率。

(四)良种田的检测良种田的病毒检测以目测法为主,就是要定期对良种田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必要时也可抽样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当发病率超过一定标准时就不能再作为种薯使用。(五)不同级别脱毒苗的质量标准根据不同级别脱毒苗对病毒感染率的不同要求,初步制定以下判断标准(表8-3),病毒感染率超过一定标准的应降级使用。表8-3甘薯脱毒苗病毒检测方法及标准(试行)种苗级别检测方法取样方法检样数量重复次数判断依据检测标准备注各级脱毒种带病毒率最大限量试管苗(R0代苗)a.血清法b.指示植物法试管苗。3株/株系2a.血清学检测阴性b.嫁接所有重复均不显症显症率为O-原原种苗a目测法b血清法c指示植物法5点样取样a目测普查b.50株/667平米c.100株/667平方米2嫁接不显症或血清反应阴性目测显症率为0血清及指示植物阳性率小于0.1%显症率者0.1%可降级为原种使用原种苗a.目测法b.血清法c.指示植物法5点样方取样a.多点普查b.100株/667平方米c.50株/667平方米2嫁接不显症或血清反应阴性目测显症率小于0.1%血清及指示植物阳性率小于1%显症率大于10%者可降级为良种使用良种苗a.目测法b.血清法随机多点取样100株/点3-5依症状判断目测显症率小于1%显症率大于20%者可降级为二级以下良种使用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六、脱毒甘薯快繁技术

根据各地实践及河南科技大学、山东省农科院、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联合起草的甘薯四级种子(甘薯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内容,将脱毒甘薯四级快繁技术介绍如下:

(一)高级脱毒试管苗快繁1.高级脱毒试管苗室内快繁脱毒苗试管快繁具有繁殖速度快、避免病毒再侵染、继代繁殖成活率高和不受季节、气候和空间限制等优点,可以进行工厂化生产。目前脱毒苗室内快繁方法有2种:一是液体振荡培养,将单茎节置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80转/分振动;另一种为固体培养。前者优点是繁殖迅速,15~20天可得到20个节左右的薯苗,但因需配备摇床,成本较高,因此一般多采甩固体培养。茎尖苗试管切段快繁:在无菌条件下,将待繁的脱毒茎尖苗一叶一节切段,扦插于不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中,2天后,45%的切段萌根,30天左右长成5-7片叶的幼苗。切段位置对成苗无影响,但切段上无叶片或叶柄的切段,很难成苗。脱毒苗室内快繁时应注意,只有保持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才能提高繁殖速度和薯苗质量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六、脱毒甘薯快繁技术

(一)高级脱毒试管苗快繁2.高级脱毒苗田间快繁(1).防蚜塑料大棚速繁在3月中旬将5~7片叶的脱毒试管苗打开瓶口,室温下加光照炼苗5~7天。栽前头天下午在棚内苗圃上撒上用100克40%乐果乳油加水2.5~5千克稀释后与15~25千克干饵料拌成的毒饵,以消灭地下害虫。然后按5厘米×5厘米株距栽种在覆盖防虫网的塑料大棚内,浇足水后加盖一层小弓棚,把温度控制在25℃左右。待苗长至15~20厘米时剪下蔓头继续栽种、快繁。采用这种双膜育苗方法繁殖系数可以达到100倍以上。但要注意小水勤浇,通风透气,保证温度既不能低于10℃,也不能高于30℃。(2)防蚜网棚速繁即在4月下旬或5月初将经过锻炼的5~7片叶的脱毒试管苗,按每666.7平方米10000株的密度栽种在防蚜虫大棚内,勤施肥水,待苗长至15厘米左右时摘心,促进分枝。以后待分枝苗长至5片叶时继续剪苗栽种速繁,或直接用于繁殖原原种。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六、脱毒甘薯快繁技术

(一)高级脱毒试管苗快繁2.高级脱毒苗田间快繁(3)防蚜冬暖大棚越冬快繁9月底10月初将脱毒试管苗移栽在外加40目防虫网的冬暖式大棚内。11月上旬盖塑料膜,12月上、中旬加盖草帘子,使棚内温度保持在10~30℃。注意及时防治蚜虫。到4月中、下旬采苗移至苗圃进行扩繁。这种方法脱毒苗在外暴露时间过长,重新感染病毒的机会较大,一般用的较少。甘薯病毒主要靠桃蚜、棉蚜和萝卜蚜以非持久方式进行传播。因此,无论采用何种速繁方法,都要切记采取隔离措施(40目防蚜网、500米以内无普通带毒甘薯空间隔离等)和定期喷洒防治蚜虫的药剂来防止蚜虫传毒再侵染。选地、整地、隔离、栽植、管理、鉴定去杂、检验、收获、包装、运输、贮藏同原原种快繁。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六、脱毒甘薯快繁技术

(二)原原种快繁脱毒原原种具有该品种典型性,遗传性稳定,纯度99.9%,不带病毒和其它病虫害,薯块整齐度不低于90%,不完整薯块率低于1%,杂质低于2%。产量及其它主要性状与育种家种子相同。原原种生产由育种者负责。在育种单位甘薯脱毒专业试验场或特约原种场生产原原种。将育种家种子单株栽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生产原原种。原原种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种。1.选地、整地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地力均匀、肥力较好,排灌方便,无病虫害,3年以上未种过甘薯的轮作地。合理施肥(以清洁腐熟的有机肥和比例协调的氮、磷、钾复合肥做基肥),精细整地。2.隔离原原种圃应附设防虫温、网室,隔离繁殖。田间操作人员进入种子圃应更换工作衣和鞋具。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六、脱毒甘薯快繁技术

(二)原原种快繁3.栽植将高级脱毒甘薯试管苗在防虫温网室内建立采苗圃扩大繁殖,在防虫温、网室内做夏薯栽植,采用畦栽,畦宽1.2米,每畦6行,株距15厘米,密度22200株/667平方米。并多次剪苗栽植以扩大繁殖。在附有防虫网的原原种圃内做夏薯(南方做秋薯)栽植,生产原原种。采用垅栽。北方夏薯宜早,垅距67厘米左右,垅高20-25厘米,每垅1行,株距28~33厘米,密度3000~3500株/667平方米;多雨及南方薯区,夏(秋)薯宜早,采用高垅双行栽培,垅距1.0~1.2米,垅高30厘米左右,垅面宽60厘米左右,单垅双行错栽,1米垅株距33~38厘米,1.2米垅株距28-31厘米,密度3500~4000株/667平方米。4.管理、鉴定去杂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合理、及时、精细一致,并定期杀灭蚜虫。在防虫网室内生产种薯,因光照强度较弱,肥力较好,茎叶易徒长,注意在封垅前后进行两次化控,后期喷施1~2次0.2%磷酸二氢钾50~60千克/667平方米。按典型性和整齐度进行分株鉴定,发现杂株和非典型株,应连根拔除,妥善处理。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甘薯生产技术六、脱毒甘薯快繁技术

(二)原原种快繁5.检验、收获在成熟前和收获后,按原原种子标准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当地下10厘米温度稳定在15℃左右时,适时收获。剔除病、烂和无种用价值的块根。单收单贮,并做到轻挖、轻装、轻运,妥善贮藏。6.包装、运输收获的原原种种薯装入清洁的周转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