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_第1页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_第2页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_第3页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_第4页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摘要】菊花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宦外游子的感时伤怀、闺中思妇的淡淡闲愁、志士的坚贞高洁之感以及勇者的壮志豪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菊花意象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花,天地灵秀之所钟,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风骨,如古人言:“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丽、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花的意蕴由花儿自身的特质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交结而成,体现在诗词中的花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有了其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价值。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林逋子鹤妻梅……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由于菊花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色泽艳丽、花形多变、品德高尚等特点,而深受古人喜爱,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菊花还有黄花、节花、日精、鞠、寿客、金蕊、帝女花等许多别名,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都对菊花有记载,如《山海经》“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等。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更是大量栽植菊花,并逐步将之发展为一种观赏花卉。唐宋时期,菊花由我国东传朝鲜、日本,又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欧、美,至今已成为一种世界名花。牡丹雍容华贵,莲荷出淤泥不染,幽兰空谷吐芳,梅花高寒绽蕊,各有独自的韵致,倾倒无数爱花人。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拨动了诗人心中那根灵动的弦,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菊花,花中隐士者也。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一、隐者的超然洒脱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兼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仕途失意时感到尘世的喧嚣和乏闷,并受道家逍遥哲学和佛学观念的影响,寄情于自然山水,渴望清净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菊花就成了幽人高士之花,它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出尘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天生傲骨、清高孤标,看不惯当时世俗的时风和腐败的官场,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直至终寿。他在归田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躬耕自种。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上到处绽开的野菊,竞芳争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他提篮采菊,隔篱望山,人淡如菊,孤高绝俗,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把菊等同于野生杂草而不屑一顾,一般人们则在九月初九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可见人们爱菊成风,对菊是尊敬有加。三、四两句也是运用对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现出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再歌咏菊的品质,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不羡”加重语气,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李白在《感遇》中写道“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首五言古诗笔调自然流畅,在咏叹菊花的同时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与桀骜不驯、难逐俗流的高洁之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与《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境相似,体现了诗人超然世外、洒脱豪放的人生境界。陆游的《晚菊》“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将菊花之余香与蒲柳之凋黄作了鲜明的对照,表露了诗人如菊花般凌霜耐久、不畏世俗权贵的至诚之心。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不随俗流的思想品质。五、勇者的豪情壮志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内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这首《题菊花》诗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而这种胸襟、抱负的抒发由于通过比兴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这首《题菊花》,也可以说是他的诗化的政治宣言,显示了英雄的豪迈本色,堪称古今独步的咏菊佳作。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郑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苏州,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青睐。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易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