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3.做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Ⅰ卷基础知识(18分)一、基础知识(9题,每题2分,共1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造诣(yì)慰藉(jí)愀然(qiǎo)敷衍塞责(sè)B.城隅(yú)寥廓(kuò)石砾(lì)钿头银篦(bìn)C.炙热(zhì)静谧(mì)着脑(zháo)呕哑嘲哳(zhāo)D.红绡(shāo)句读(dòu)渌水(lù)羽扇纶巾(guān)【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能力。A.“慰藉”中的“藉”应读作“jiè”。B.“钿头银篦”中的“篦”应读作“bì”。D.“红绡”中的“绡”应读作“xiāo”。故选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的一组是()A.罅隙沧桑稠密酣畅淋漓B.峥嵘狭隘吐哺雕栏玉器C.墙櫓执坳孱头雄资英发D.摈弃虔诚窸窣催眉折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B.“雕栏玉器”中的“器”应写作“砌”;C.“墙橹”中的“墙”应写作“樯”;“执坳”中的“坳”应写作“拗”;“雄资英发”中的“资”应写作“姿”;D.“摈弃”中的“摈”应写作“摒”;“催眉折腰”中的“催”应写作“摧”。故选A。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浪遏飞舟遏:阻止B.如今有谁堪摘堪:能够,可以C.羁鸟恋旧林羁:笼,约束D.学不可以已已:尽,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能力。D.“已:尽,完”错误。“已”,停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故选D。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了。②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我们心灵的感受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③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了的雄蕊。④钟扬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A.风韵考查退化遍布 B.风致考察退化延伸C.风致考察蜕化延伸 D.风韵考查蜕化遍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结合原文“而叶子却更见……”可知,此处是说叶子的美好姿态,故选用“风致”。第二空,“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结合原文“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可知,此处是说阅读的观察和研究,故选用“考察”。第三空,“退化”:①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化,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比喻变质、变坏,多指腐化堕落。结合原文“这正是……了的雄蕊”可知,此处是说植物的变化,故选用“退化”。第四空,延伸:“延伸”指延长,伸展,一般指具体事物。遍布:(动)处处分布着;散布到每个地方。结合原文“他的足迹……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可知,此处是说足迹延长伸展到了青藏高原,故选用“延伸”。故选B。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B.骄阳正好,蝉鸣悠长。我望向窗外,阳光刚好撤进窗里来,照亮了风华正茂的我们。C.想起今年暑假七月流火,我们挥汗如雨,但是仍在老师的带领下起早贪黑地上着课。D.平时憎恶我的却总希望我做一个完人,即使很卑劣,我也应该正襟危坐,毫无愤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炉火纯青”,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使用恰当。B.“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照亮了风华正茂的我们”,使用恰当。C.“七月流火”,七月指夏历七月,流火指天上的心星,从七月开始由南边最高处向西下沉移动,天气由暑转凉。“想起今年暑假七月流火”,使用不恰当。D.“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我也应该正襟危坐,毫无愤怨”,使用恰当。故选C。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个德国人精通德文,也精通中文,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②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有些危机。③不能用同一手段对付犯错的同志: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④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使“想出名”这一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A.不只未免偶然以致 B.不止不免偶然以致C.不只不免偶尔以至 D.不止未免偶尔以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不止”是动词,继续不停;副词,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和“也”搭配,应选用“不只”。B.“未免”,不能不说是……,多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表示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免不了,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此处表缓和语气,是评价姨太太对拿来主义的危机,应选用“未免”。C.“偶然”,形容词,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偶尔”,副词,间或,有时候;属性词,偶然发生的。此处和“同一手段”呼应,指超出一般情况,应选用“偶然”。D.“以至”,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与发展;或由于某种动作、情况的程度而形成某种结果,这种结果无所谓好坏。“以致”,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不希望出现的结局。此处是前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应选用“以致”。故选A。7.下列各句中省略号的使用与其他三项作用不一样的一项是()A.“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B.“您有什么急事吗?”“我急着赶火车,火车再有半小时就开了,可我真想再买点首都的糖果……”C.“我们不配!”“你担保人家没有相好的?”……不管在路上吵得多厉害,分手时大家还是很友好。D.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边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选项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沉默不语,其他三项都是对话的省略。故选A。8.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长津湖》能够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引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B.使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都不会迷失方向。C.人们在禾下乘凉,在“金甲重装”温暖保护下,做着个美滋滋的盛世家国梦。D.科学工作者要有开阔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精诚合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B.“无论……及……”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与“及”搭配,应改为“无论……还是……”。C.“在‘金甲重装’温暖保护下”“做着个美滋滋的盛世家国梦”说法有误。①主谓搭配不当,应把“保护”改为“呵护”。②状语语序不当。“在‘金甲重装’的温暖呵护下”应放在句子最前面,这是一个前提条件。③定状不分。“美滋滋的”不应该修饰“梦”,而应该作状语,放在“做”的前面,即“美滋滋地做着个盛世家国梦”。D.“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精诚合作”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介词“对”,“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是一个介宾短语,应作“同行”的定语,套在“对……同行”之中。故选A。9.下列对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表述,他与知府朱孝纯等人在乾隆三十九年除夕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在泰山日观亭上等待观看日出。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培育杂交水稻的感事迹,表现他为人类做贡献的高尚品质,被称种子达人。C.《百合花》中的通讯员衣肩处那个裂口,共出现了3次,这个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物质生活的艰苦。D.《致云雀》是世界著名的英国诗人雪莱(1792—1822)的作品,诗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忧伤的云雀形象,意蕴深刻比喻新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表现手法能力。B.“袁隆平……种子达人”错。“种人达人”说的是“探界者”生物学家钟扬,不是袁隆平。C.“抗日战争时期物质生活的艰苦”错,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中秋,那时是解放战争,通讯员肩膀上的裂口,是细节描写,多次出现,既有伏笔和照应,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表达了人物形象和心理等。D.云雀形象错,在《致云雀》中,其形象欢乐,并不忧伤。故选A。Ⅱ卷阅读能力(63分)二、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不但你自己可以默察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目的,要吃饭才拿起筷子来,要肚子饿了才吃饭……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你也可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呢?”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解释。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足了,我们会因之觉得愉快;欲望不满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由不舒服而引起的劲,他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紧张状态”,表示这状态是不能持久,必须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足。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欲望一层上说这是不错的,可是这里却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以及社会的完整和持续呢?这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并不是想考虑性善性恶,而是从人类生存的事实上发生的,如果我们走出人类的范围,远远地站着,像看其他生物一般的看人类,我们可以看见人类有着相当久的历史了,他们做了很多事,这些事使人类能生存和绵续下去,好像个人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整是他们的目的。但是逼近一看,拉了那些人问一问,他们却说出了很多和这些目的毫不相关的欲望来了。爱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这些欲望所引导出来的行为是不是总和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的呢?这问题曾引起过很多学者的讨究。我们如果从上面这段话看去,不免觉得人类的欲望确乎有点微妙,他们尽管要这个要那个,结果却常常正合于他生存的条件。欲望是什么么?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因之,在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的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亚当斯密说“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的。这种理论所根据的其实并非现代社会而是乡土社会,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理论多少是可以说正确的,正确的原因并不是真是有个“冥冥中”的那只手,而是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或别人的一举一动,就会发现,每个行为都有一个目的。B.人类依着欲望做事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可引发性善性恶的思考。C.如果我们跳出人类的范围,远看人类,也会发现,我们人类有着相当久的历史。D.作者对欲望与生存的分析是冷静客观的,对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是有所偏好的。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开头从观察人类行为入手,并列分述了自己与别人的行为,最后得出结论,采用了总分分总的结构。B.文章在论述时,有时一个概念就只有一个词语,有时一个概念就用了多个词语,如目的、要、动机、欲望等。C.作者引用十九世纪发生的一种理论,是为了印证人类欲望所引导出来的行为,结果常常合于其生存的条件。D.作者将人类的行为与欲望、欲望与生存条件、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生物事实与文化事实等进行对比论述。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通过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呢”等问题,就可得到别人对于他们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目的。B.由于欲望满足了可以使我们愉快,欲望不满足,可以推动人类行为,所以我们不要压抑欲望而要满足它。C.充分满足我们本性里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D.在现代社会,我们还是要自觉地主动地觉察和调整我们的欲望,以期我们的行为与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13.作者提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这一观点,目有哪些?请简述。【答案】10.C11.D12.D13.(1)为了解说前文“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这句话的原因。(2)为了彰显全文宗旨,在现代社会,要让我们的欲望与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也会发现,我们人类有着相当久的历史”信息理解不全,原文“如果我们走出人类的范围,远远地站着,像看其他生物一般的看人类,我们可以看见人类有着相当久的历史了,他们做了很多事,这些事使人类能生存和绵续下去,好像个人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整是他们的目的”。故选C。【11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行为与欲望、欲望与生存条件”错,由原文“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人类的欲望确乎有点微妙,他们尽管要这个要那个,结果却常常正合于他生存的条件”可知这两组不是对比关系。故选D。【1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就可得到别人对于他们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目的”错。由原文“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解释”可知,只是通过这些问话得到别人的一些解释,但别人可以说假话,我们就难于从其回答中得到真实动机。B.“所以我们不要压抑欲望而要满足它”错。原文“,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以及社会的完整和持续呢?”,可见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要满足,满足了某些欲望或许会给社会带来伤害和毁灭。C.“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错。前面的论点,就是十九世纪的一种理论,作者在后文说,放在乡土社会也许是正确的,放在现代社会,可能就不行。放之四海而皆准,扩大了范围。故选D。【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这种理论所根据的其实并非现代社会而是乡土社会,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理论多少是可以说正确的,正确的原因并不是真是有个‘冥冥中’的那只手,而是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可知,作者提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这一观点,是为了解说前文“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这句话的原因。由“这种理论所根据的其实并非现代社会而是乡土社会”“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合于人类生存条件,而现代社会,人却从后天习得了“自私”。可见作者提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这一观点,是为了彰显全文宗旨,在现代社会,要让我们的欲望与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日出刘白羽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攀上奇峰陡壁,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德里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看日出的胜地。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不难想像,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在我没有一点准备、疑似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长带,带子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惟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扩大,像一片红云,像一片红海。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1958年(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攀上奇峰陡壁,观察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和光明。这是“我”从书本上欣赏日出。B.文章引用徐霞客的文句,是为了表明自己登黄山看日出,逢到了和徐霞客一样的未看成的遭遇。C.太阳出来后,一切都被照红了。整个宇宙就像刚刚诞生的婴儿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D.“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我们”指刚成立的新中国,“六点钟的太阳”,指清新美好。15.从全文看,文章是如何叙写飞机上看到日出的?结合全文内容简析。16.“我”第三次终于看到日出,为什么却忘掉了看到后所产生的高兴和喜悦?【答案】14.C15.(1)侧面烘托。从小时候的愿望写起,再写两次看日出的未果,设置悬念,烘托情感,为最后看到日出作铺垫。(2)正面描写。按时间顺序,借助视觉和联想描写了日出前、中、后天空中云、光及太阳的形状颜色明暗等景象及自己的所感。16.(1)因为那时飞机正在向祖国航行,黎明中的云朵像小孩子的笑脸,这个景象使我深切地感受新中国的瑰丽无比,进入了一种庄严的思索。这个感受和思索远大于日出景物的美好。(2)这是作者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借对自然日出的喜悦最终要表达的是对新中国的赞美和热爱。从对日出景象的喜爱到对新中国的热爱,是作者情感的发展也是文章的宗旨。【解析】【14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整个宇宙就像刚刚诞生的婴儿一样”错,原文是“整个宇宙就像刚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该项将喻体“婴儿”理解成了定语了,把中心词“母亲”丢了。故选C。【1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1)侧面烘托:由“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一次是在印度。……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还有一次是登黄山……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分析,作者开篇就首自己小时候就有登高山看日出的愿望,然后写两次都没能看到日出,那何时何地能看到日出?作者设置悬念,烘托情感,为最后看到日出作铺垫,这就从侧面烘托下文在飞机上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2)正面描写:作者运用“飞机起飞时……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扩大,像一片红云,像一片红海……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这样的时间词和景物的变化,显然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日出的。作者借助视觉和联想,描写“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长带,带子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那条红带,却慢慢扩大,像一片红云,像一片红海。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作者正面描写了日出前、中、后天空中云、光及太阳的形状颜色明暗等景象,以及这些景象给作者的所感——“整个宇宙就像刚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16题】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1)“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作者看日出时,正是飞机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航行的时候,作者看到的黎明中的云朵像小孩子的笑脸,这个景象使作者深切地感受新中国的瑰丽无比,从而他进入了一种庄严的思索——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的含义,作者这个感受和思索远远大于看到的日出景物的美好。(2)文章结尾说“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作者描写飞机上看到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表达了看到自然日出的美景的喜悦和自豪,也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赞美和热爱。这是作者情感的发展的结果,也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宗旨。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5分)课内文言文(17—20题。每小题2分,共8分)17.对下列句子中字词的解释,全都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圣人无常师常:普通的木直中绳中:合乎B.君子不齿齿:并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残留的C.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冯虚御风虚:风驾而绝江河绝: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A.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B.居:停留。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D.绝:横渡。句意:却能横渡江河。故选C。18.下列词语,在两句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而:吾尝终日而思矣吾从而师之B.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月出于东山之上C.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以:忽魂悸以魄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表顺承关系,然后。句意:我曾经整日思考。/我跟随他然后向他学习,以他为师。B.“于”,均为介词,比。/从。句意:老师不一定能超过学生。/明月从东山后升起。C.“其“,均为代词,“他”。句意:他们懂得道理本来在我前面。/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D.“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介词,在。句意:忽然我魂魄惊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故选C。1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活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限:崖限当道者A.栗:栗深林兮惊层巅 B.灰:樯橹灰飞烟灭C.水:非能水也 D.羞:位卑则足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类活用的能力。例句中的“限”,本义指名词门槛,在句中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像门槛一样。句意: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A.使动用法,使……战栗。句意: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B.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句意: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C.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句意:并不善于游泳。D.意动用法,以……为羞。句意:把地位低下的人当作老师,就会感到羞耻。故选B。20.下列与例句的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客有吹洞箫者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孔子云:何陋之有?而今安在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例句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断句的知识,不能解决疑惑。A.均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有吹洞箫客”。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B.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于水寒”“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句意:冰,是水变的却比水寒冷。/出生在我之前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C.均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语意判断句。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是一片云雾弥漫。D.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而今在安哉”。句意: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如今在哪里呢。故选D。课外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衷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樽木之地,……黑齿之国;南至交址、……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积石之山。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功绩铭乎金石,着于盘盂。昔者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节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求人》)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贤主之于A贤者也B物莫之妨C戚爱习D故E不以害之F故G贤者聚焉。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所说的求人,就是指天子先王国君等为了国运长久、建功立业礼贤下士四处寻求天下贤能之人。B.虞国吴国两国的国君,分别都采用了宫之奇、伍子胥的建言,所以这两个国家都能长久称雄于天下。C.作者认为,要想能求到贤才,就要放下尊严、不怕偏远和劳苦,哪怕是极为低贱的贤者也要渴求到。D.天子礼下贤士,屈尊枉顾,也不一定能成功。当年尧求许由,就碰了钉子。但这并不影响尧的功业。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2)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24.尧是如何使自己极为卑下地礼遇舜的?请分条按点简述。【答案】21.BCEF22.B23.(1)现在有办法使国运长久,而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2)就到箕山脚下、颍水北岸种田为生,终生也没有过问天下的表示。24.(1)用诸侯之礼对待一个平民身份的舜。(2)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当妻子。(3)把自己的十个儿子送给舜当下属。(4)自己亲身拜访朝着北面行礼。【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贤明的君主任用贤者,不因外界事物使它受到妨害,不因亲人、爱幸、近习、故旧使之受到破坏,因而贤者聚集到他这里来。“也”为句末语气词,B处断开;“物莫之妨”,宾语前置句,“物莫妨之”,C处断开;“戚爱习故”,四个词语为并列结构,单独成句以强调,E处断开;“故”放在句首引出后文内容,F处断开。故BCEF四处需要断句。【2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分别都采用了宫之奇、伍子胥的建言,所以这两个国家都能长久称雄于天下”错误,文中“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只是假设如果采用二人建言就“至于今存”“国可寿”,而事实上宫之奇与伍子胥两人的建言,两国国君都没有采纳,两国都很快灭亡了。故选B。【2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寿”,使……长久;“君人”,统治百姓,做君主;“过”,错误。(2)第一个“之”,到;“阳”,水北岸,“色”,表示。【2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礼之诸侯”可知,用诸侯之礼对待一个平民身份的舜。结合“妻以二女”可知,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当妻子。结合“臣以十子”可知,把自己的十个儿送给舜当下属。结合“身请北面朝之”可知,自己亲身拜访朝着北面行礼。参考译文:要使自身安定,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必须依靠贤人。古代治理天下的共有七十一位圣王,从《春秋》看,自鲁隐公到鲁哀公共十二代,在这期间,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其道理是一样的:得到贤人,国家没有不安定的,名声没有不显荣的,失去贤人,国家没有不危险的,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先王为了寻求贤人,是无所不做的。他们可以对贤人极其谦卑,可以举用极为卑贱的人,可以到极远的地方去,可以付出极大的辛劳。假如虞国采用宫之奇的意见,吴国采用伍子胥的意见,这两个国家存在到今天也是可能的。由此看来,国运是可以使之长久的。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办法使国运长久,而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尧把天下传给舜,用诸侯之礼对待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自己的十个儿子给他做臣属,自己要求以臣子身分朝拜他:这是把自己降到最低下的地位了。伊尹是在厨房中服役的奴隶,傅说是殷商的刑徒,两个人都做了天子之相:这是举用最卑贱的人了。禹东行到达榑木之地,……有黑齿的国家;南行到达交阯……不穿衣服的裸国和不死之国;西行到达三危之国,巫山之下……有三面人的国家;北行到达人正之国,……积石山。(他)四处奔走,毫不懈怠,为百姓忧虑,面色黧黑,周身不适,步履艰难,去寻求贤人,想要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这是辛劳到极点了。所以功绩刻在金石上,写在盘盂上。从前尧到大泽之中拜见许由,说:“十个太阳都出来了,火把却还不熄灭,不是徒劳吗?您来做天子,天下一定能够大治,我愿把天下交给您治理。”许由推辞说:“是因为天下还不太平吗?可如今天下已经太平了。说是为了自己吧,须知鹤鹩在树林中筑巢,树木再多,自己也只不过占据一棵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过喝饱肚皮。您回去吧!我哪里用得着天下?”说罢,就去箕山脚下、颍水北岸种田为生,终生也没有过问天下的表示。所以贤明的君主任用贤者,不因外界事物使它受到妨害,不因亲人、爱幸、近习,故旧使之受到破坏,因而贤者聚集到他这里来。(二)古代诗歌阅读(14分)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通过对比流露出“人生短促无常”的情绪。(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梦游天姥而非瀛洲,是因为瀛洲“____________”,而天姥山与之相比,却“_______________”。(3)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这昨夜的景象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答案】①.哀吾生之须臾②.羡长江之无穷③.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云霞明灭或可睹⑤.小楼昨夜又东风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须臾、茫、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①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茜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注:①刘克庄一生有才情,有志向,有抱负,却屡遭贬官,备受压抑。26.下列选项对两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词“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两句都在写花,而角度各异,为下句“百种千般巧”伏笔;其中“片片”又见花瓣儿之多,“点点”又见花朵儿之密,为下片换头句“朝见树头繁”埋下伏笔。B.刘词语言以寻常语入词,自然有致含蓄深婉,双声叠韵,巧妙重复,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味。元诗借花喻世晓理,告诫儿辈,语重情长心意真切,文字浅易,含意隽永,构思精巧,耐人寻味。C.元诗“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一句,写海棠的小小花蕾含苞欲放,深藏在重重嫩绿的叶子里,只露一点“红”观看着外部世界,表现出不轻荡、不卖弄,欲露还羞,爱惜花芯的情态。D.元诗“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这一句中,“闹”字表现了桃李的调皮可爱,表达了对桃李的喜爱之情;“芳心”是个双关词语,一层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27.两首诗歌都写海棠,但寄托的思想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答案】26.D27.刘词借海棠花被“雨洗风吹了”的可悲现实,表达了对海棠的惋惜之情;含蓄地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不受重用,屡遭压抑的凄楚情怀;元诗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解析】【2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D.“‘闹’字表现了桃李的调皮可爱,表达了对桃李的喜爱之情”分析有误。诗人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闹春风”,“闹”字讽刺了桃李的哗众取宠,反衬出海棠的谦逊,实际上是教育儿女要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猖狂。故选D。27题】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刘词“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衬起,然后再说出花事被“雨洗风吹了”的可悲现实,表达了对海棠的惋惜,流露出词人对天老爷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结合注释“刘克庄一生有才情,有志向,有抱负,却屡遭贬官,备受压抑”可知,词人境遇与海棠相似,借海棠被“雨洗风吹”来表达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含蓄地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不受重用的凄楚情怀。元诗前两句描述海棠枝叶繁茂,新叶脆嫩,含苞未放,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后两句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独善其身。Ⅲ卷综合应用(69分)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①。1990年,美国科学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临床基因治疗。患者是一位患有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疾病的4岁小姑娘。由于基因缺陷,她的体内缺乏腺苷酸脱氨酶(ADA)。ADA缺乏导致她没有正常人所具有的免疫力。科学家从她体内取出白细胞,转入能够合成ADA的正常基因,再将导入了正常基因的白细胞输入她体内,检测发现,她体内的②,免疫缺陷所导致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此后,科学家又运用基因疗法治疗了一些其他疾病的患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因治疗的研究已经③,其发展趋势是令人鼓舞的,但在临床上还存在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2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9.根据材料,修改下面对4岁小姑娘病患描述句子所存在的逻辑错误。由于她体内缺乏腺苷酸脱氨酶(ADA),导致她基因缺陷,从而使得她没有正常人所具有的免疫力。【答案】28.①治疗疾病的目的②白细胞产生了ADA③取得了不少进步29.由于她基因缺陷,导致她体内缺乏腺苷酸脱氨酶(ADA),从而使得她没有正常人所具有的免疫力。【解析】【28题】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本处根据关联词“从而达到”可知,所填的应是“……的目的”,而再结合“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推测,这一行为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可填“治疗疾病的目的”。②结合前文“她的体内缺乏腺苷酸脱氨酶(ADA)”以及前面操作过程中“再将导入了正常基因的白细胞输入她体内”以及后文的“免疫缺陷所导致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可知,此处应填白细胞产生ADA进而产生免疫力的过程,故可填“白细胞产生了ADA”。③结合后文“其发展趋势是令人鼓舞的”可知,此处应是表示可喜成果,故可填“取得了不少进步”。【29题】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根据材料表述,4岁小姑娘患病,首先是因为基因缺陷,导致她体内缺乏ADA,最后才导致她免疫力缺乏。在逻辑上有三个因素:基因缺陷、ADA缺乏、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