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讲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_第1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讲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_第2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讲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_第3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讲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_第4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讲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

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历史2021高考总复习内容索引时空纵览阶段特征必备知识精要排查关键能力题点突破情境体验思维升华时空纵览阶段特征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变法改革,郡县制出现政治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再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刀耕火种;丝织、彩陶技术井田制;青铜器;商业初步发展,工商食官铁犁牛耕,小农经济;都江堰、郑国渠;人工冶铁;巨商和商业中心经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到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巨大变化,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壁画,陶器,绘画甲骨文,金文;礼乐文化;《诗经》百家争鸣;司南;楚辞思想文化从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到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的繁荣,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必备知识精要排查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原始社会禅让制(1)农业:刀耕火种;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土地公有(2)手工业:学会了养蚕和缫丝技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制定《夏小正》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实行内外服制手工业: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形成完整体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分封主体,周天子为“天下共主”(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1)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田制(2)手工业: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人由政府统一管理—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1)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2)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特点: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3)秦灭六国,统一全国(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1)思想: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大放异彩(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3)文艺:《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新教材新视野】华夏认同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关键能力题点突破[连线高考]命题点一先秦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1.(2020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私田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是国有制,排除C项。概念阐释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成熟。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2.(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兄终弟及,一种是父死子继。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然后用“而”这一转折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禅让制度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故C项错误;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故D项错误。素养感悟

3.(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4.(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夏商时期的仁爱思想。题干设计的是一种历史情景,此情景体现了商汤对生命的关爱,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故A项说法体现了题干情景的主旨;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原始农业,并非捕猎,故B项说法错误;从题干情景来看,突出了商汤的行为在争取人心方面的作用,故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并非是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知识拓展商汤的“仁德”政治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他“以宽治民”,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扩展了统治区域,远居黄河上游的氐人、羌人部落等纷纷来纳贡归服。商汤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解网施仁”反映出他“仁德”治国的思想,是成语“网开三面”的历史来源。[深化认知]一、西周分封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1.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5.西周后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二、“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政治体系春秋以后,宗法分封的政治体系逐渐被打破,但是,宗法制度文化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皇权继承基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民间组织中,血缘关系始终是一条坚韧的纽带。大族成为一方政治势力,是皇权在地方上的补充。地方大族对维护封建法纪、封建社会秩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尊卑等级为标准确立权利义务宗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尊卑等级确立权利义务。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明嫡长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承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资格和权利,其他子弟只能向大宗承担纳贡、帮助出兵征伐的义务,士、卿大夫和诸侯层层向周天子负责以尊宗敬祖为原则凝聚族群力量尊宗敬祖既是伦理观念,又是一种宗法制度。一是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尊宗敬祖意识。在民间也有衍生的载体,这就是宗祠或祠堂,它是族长行使族权,实行宗法统治的主要机构,同族共同祭祀祖先,尊宗敬祖,族长借此处理族务、管理族众,凝聚族群。二是修订族谱维系尊宗敬祖制度以伦常纲纪为准则处理人际关系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宗法文化既是一种政治文化,又是一种伦理文化,处理政治关系尤其是处理伦理关系都依赖于以宗法为根本的伦常纲纪,伦常纲纪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素养演练]1.史料实证——分封制强化地方治理(2020山东菏泽一模)《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迩封之有(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疆域已经明确,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由于分封建国,很多封地都在边远地带,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故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2.历史解释——早期政治凸显宗法色彩(2020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不满四弟周公旦摄政而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归政成王。据此可知(

)A.皇位世袭制得到巩固B.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实现C.“天下一家”理念被强化D.分封制成为周王朝制度答案

B

解析

周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归政于成王,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最终得以实现,故选B项;秦王嬴政首称皇帝,此后才有皇位世袭制,排除A项;“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而材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的实现,排除C项;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即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3.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发展特点(2020山东潍坊期末)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交融;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交融,西周末期以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

)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C.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夏商二族交融;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交融,西周末期以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可知华夏族是在夏商周民族交融基础上形成的,从而说明华夏族中民族构成多元化,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族交融并逐渐形成华夏族,而非强调夏商周三朝的政权更替,排除A项;长期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B项;到了西周末期,分封制下的诸侯强大,威胁周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连线高考]命题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20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题干材料分别列举了孟子与韩非子关于“义”的主张,共同点是都认为“义”体现了君臣“上下”关系,起到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论证的是君臣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君臣等级秩序而不是道德要求,故B项错误;“义”更多地体现的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并非局限于统治阶层,故C项错误。核心价值“义”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孟子对先秦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完善,“义”是孟子关于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一个重要理念。孟子的“义”既重视对人的内在道德修为的培养,又重视对人的外在行为的引导,对后世国人影响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孟子的“义”仍具有闪光的价值。2.(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

D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3.(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秦国实力增强的影响。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并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素养感悟

4.(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图中可看出发现铁器实物的战国以前的墓葬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是战国时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故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说明这些铁器实物一定是农具,也不是全国各地都有,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新疆发现的铁器实物与中原发现的铁器实物之间的联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涉及利用自然陨铁冶铁,没有涉及这种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5.(2018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墨子》中的古代科技成就。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知识拓展墨子科技思想最突出的特质是强调道技合一,他的科技实践围绕着“义利共同体”这一中心来进行。在墨子那里,“为天下兴利除害”既是科技发展的出发点,也是科技发展的排他性目标,因而墨子科技思想带有重利贵用的伦理学取向,具有强烈的伦理诉求。在那样一个生产力相对低下、战乱频仍的时代,提高农业、手工业的生产能力以及对于战争灾祸的遏制成为墨子科技实践的内驱力。[深化认知]一、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1.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1)血缘关系走向地缘关系: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2)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靠宗法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度失去存在的基础,而相对应的地缘的郡县制度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度。(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2.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1)新型的社会组织:①富国强兵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首要的时代主题,直接促成了血缘社会的宗法家庭制度向地缘性的编户齐民的转变。②建立在编户齐民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又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前提。(2)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①战国时期,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②将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的宗旨只有一个——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二、铁器时代的到来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井田制形式经营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封建地主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地主与农民结合成租佃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剥削制度。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1.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2.生产关系变革

“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是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初税亩”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②贵族所有的田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废井田,开阡陌”①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②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③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④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三、早期儒、墨、道、法思想的差异和相通1.差异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2.相通

关于犯罪与经济的关系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基础“爱民”思想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限制君权”思想孟子强调只有取得百姓信任,方可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要求统一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各学派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素养演练]1.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中枢的变动(2020山东青岛二模)夏商西周时,营建王城先置宗庙、立社坛,宫城中东西并列有宗庙与宫殿,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东周时,诸侯国营建都城则将宫殿置于宫城中央,宗庙迁出宫城。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B.各诸侯国尊奉王室C.集权体制逐步确立 D.礼乐制度更为成熟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诸侯国营建都城突出了国君宫殿的地位,彰显了国君的权威,反映出集权体制的逐步确立,故C项正确;这一变化不能反映统一的趋势,排除A项;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国没有尊奉王室,排除B项;东周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排除D项。2.史料实证——春秋战国时期农耕技术的发展(2020山东威海一模)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深耕易耨(锄草)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三篇著作都提到“深耕”的耕作措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耕作措施,并未提及耕作工具,无法看出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措施,并不能完整概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C项;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3.唯物史观——墨家发展历程折射社会转型(2020河南平顶山一模)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

)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思想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需要而日益衰落,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墨家学说的衰落主要是自身的原因,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取得显学地位,排除C项;“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情境体验思维升华[真题感悟](2020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一模,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