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突破复习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朝:BC221-BC207;西汉:BC202—AC8;东汉:AC25—AC196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基本格局的开创与奠基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第一大一统时期,影响后世两千余年。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六国,改王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废分封,行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15年北击匈奴;公元前214年,收取河套,置九原郡;夺取岭南,置三郡。公元前213年焚书,公元前212年坑儒400余人。同年,征发刑徒70万人修阿旁宫与骊山陵。公元前210年,始皇崩,二世胡亥继位。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破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一.历史线索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一.历史线索BC230,灭韩;BC229-BC228,灭赵;BC225,灭魏;BC223,灭楚;BC222,灭燕;BC221,灭齐;公元前214年,收取河套,置九原郡;夺取岭南,置三郡。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一.历史线索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历史线索(一)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2.“中央—地方的官僚体系”(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县令)3.全面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免郡守、县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户籍制度;5.文书制度: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历史线索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历史线索(一)

秦直道,秦驰道之一,为秦朝修建的军事交通工程,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筑,历时两年半。从咸阳(起点为现咸阳淳化县)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全部用黄土夯实,全长736公里。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30万工人修建。秦直道比闻名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

王子今在《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中对秦直道的土方量算了笔帐:“据最保守的数字估算,秦直道大略长度600公里,平均宽度50米,夯土路基厚50厘米,秦直道的夯土土方量大约1500万立方米,按照汉代算术书《九章算术》中的比率,取土工程量大约2000万立方米。就是说,秦直道工程取用和移动的土方,如果堆筑成高1米、宽1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半圈。”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历史线索(一)

【易混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相对于民

主而言,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易混辨析】郡与县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秦统一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历史线索(一)意义:

(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框架;

(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

一.历史线索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206—202)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公元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都长安。汉在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续了秦朝的制度。“汉承秦制”,主要包括两项。一是职官制度采用了秦制。二是同样实行郡县制,作为全国基本的政区体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一.历史线索

(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初: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前202—前141年)是汉帝国初期。汉初经济凋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法令宽松,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不事边功。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在这约60年中汉家皇朝得到了巩固。

一.历史线索

(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一.历史线索(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中期:从汉武帝刘彻到汉宣帝刘询(前140年-前49年)是汉帝国中期,是西汉皇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蓬勃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察举制;设13州刺史,巡视监察地方;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向商人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对外上,主动出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与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一.历史线索(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一.历史线索(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一.历史线索(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一.历史线索公元前139--公元前126;公元前119--公元前115(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晚期:从汉元帝刘奭到孺子婴(前49年—公元8年)是西汉晚期,帝国陷入深沉的危机之中。沉重的危机: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农民大量破产沦为奴婢或流亡,地主豪强兴起,社会动荡不安。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23年,新莽结束。一.历史线索【图解历史】中外朝制度

一.历史线索

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重用侍中、常侍、给事中等低级官员,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削弱三公权力。【图解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历史线索

三纲:

政治(国家):君为臣纲—加强皇权社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稳定社会秩序五常:仁义礼智信——社会教化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196年—220年)

东汉: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刘秀即汉光武帝。

东汉初期:从光武帝刘秀到章帝刘炟(公元25—88年)是东汉初期,主要面临恢复与巩固国家统一的问题。

东汉中期:从汉和帝刘肇到质帝刘瓒(公元88年—146年)是东汉中期。该时期皇帝多幼小即位,外戚宦官专权,斗争不断。公元89—91年,汉军三次击败北匈奴,迫使其西迁。班超在西域(公元73—102年)经营30年,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从汉桓帝刘志到汉献帝刘协(公元146—220年)是东汉晚期。外戚与宦官专权、国势颓败、豪强据地雄起,相互火并不已。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从洛阳至许昌,东汉名存实亡。中国进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一.历史线索

光武中兴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一.历史线索刘秀(BC6年-57年)

光武中兴

东汉建武后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相互攻战不已。南匈奴单于率部附汉。章和元年(公元87),兴起于漠北东部的鲜卑打败北匈奴,杀其单于,加之草原蝗灾,漠北大乱。次年南单于上书汉朝,请求乘机出兵共击北匈奴。永元元年(公元89),窦宪击败北匈奴,使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得以结束。一.历史线索一.历史线索一.历史线索一.历史线索庄园经济

实力雄厚的大庄园经济是东汉的时代特色。大庄园依靠土地兼并而形成,大量失地农民形成的徒附成为主要劳动力。庄园除了少量的物资以外(例如盐、铁等),均可自给自足,是具体而微的小社会。有田庄经济提供的物质保障和大量的徒附农民,豪强地主拥有极强的社会号召力,私人武装应运而生,许多田庄具有军事堡垒的特点。东汉陶制田庄模型一.历史线索党锢之祸

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中的有识之士为了与宦官集团斗争结成团体,被称为“党人”。他们抨击时政,以舆论或者政治行动对抗宦官集团。党人领袖是李膺。李膺(110—169),字元礼,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是汉安帝时期太尉李修之孙。为人刚直不阿,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护乌桓校尉,屡有政绩。士人以被李膺接待过为荣,名为“登龙门”。在担任司隶校尉期间,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有“天下楷模李元礼”之誉。

李膺曾经诛杀张让弟弟张旭,引起宦官忌恨,李膺后来诛杀与宦官关系密切的术士张成,被宦官诬告为结党营私,朋比为奸,汉桓帝大肆逮捕党人,李膺等人也被弃用。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一.历史线索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发生时,士人群情激愤,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日益激化。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名士陈蕃与大将军窦武等人密谋诛杀宦官集团,事泄被杀。

受此事牵连,慷慨赴死的士人为数众多。此为第二次党锢之祸。士人们的义举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对党人的迫害持续多年,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党禁才被解除。一.历史线索【拓展提升】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其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特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以皇权为中心;体现“家天下”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实行俸禄制度,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2.秦中央集权制度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特点1)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等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2)思想文化: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专制集权下文化政策不利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大都没有贵族头衔。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贵族势力削弱的必然产物。2.皇室母族势力强大:西汉吕后专权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外戚干政,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拓展提升】“汉承秦制”及损益变化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礼仪制度。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汉武帝后,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管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御史。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御史,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等方式,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行政区,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拓展提升】探究一“独尊儒术”——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材料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垂询治国之良策,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认为,只有儒家仁义最适合作为思想统一的基准,而《春秋公羊传》最集中地体现了儒家仁义精神,便以《春秋公羊传》为依据阐发儒家仁义及统一之必要。针对时弊,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编自陈翠芳《试论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双重意义》

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对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践行董仲舒的主张所采取的措施。

【合作探究】探究说明

本主题的设计旨在通过分析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让学生认识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感悟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看法:把儒家仁义作为思想统一的基准;思想文化上必须实行“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不利于国家统治;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儒家典籍等。

探究二“削藩事业”——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

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问题

据材料概括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及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合作探究】

探究说明本主题的设计旨在通过了解西汉王国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

措施,认识制度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得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平稳定,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涵养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